首页 > 钓鱼用品 > 夜钓装备

闲话闲愁

夜钓装备钓友圈2023-06-29 21:22:04A+A-

青玉案

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次我们从贺铸的《青玉案》开始,说一说关于古今“闲愁”的一些事。

先说“愁”,《说文解字》:“愁,忧也。从心秋声。”从字形上来看,愁,秋在心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却也是多雨的季节。到了秋天,农民都会惦记着田里未曾收获的庄稼,心里难免会忐忑不安,满怀担忧,这种不安的心理状态,便是愁。

再说“闲”,《说文解字》:“闲,阑也。从门,中有木。”从字形上来看,闲,木在门中。对于古人而言,关上门,合上门栓,落下门杠,便是一天清闲的时候,该开始休息了。

由此可见,愁一般出现在忙碌的状态,而闲则是休息的状态。按理说,闲和愁,这两个字不应该联系在一起,可为何古人却硬要说闲愁呢?

“闲愁”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来自唐朝诗人张碧的《惜花三首》诗之一:“一窖闲愁驱不去,殷勤对尔酌金杯。”

看起来,张碧这位老兄的愁真的是不少,都有一窖那么多了,而且还都是闲愁,这得喝多少杯酒才能驱得走?

当然,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愁,不管是谁,他一切的情绪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要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最好的办法便是进入他的生活,从他的生活际遇来了解他的情绪。

所以,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碧老兄的生平。

张碧,字太碧,唐末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屡举进士不第,寄情诗酒,慕李太白之高致,其诗风受李白、李贺、贯休影响较深。擅长古风,多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有《张碧歌诗集》一卷。

很明显就能看出来,这位仁兄“屡举进士不第”,不得已才寄情诗酒,故而才有“一窖闲愁驱不去”。

或者我们不客气一点,换个说法,张碧这位“闲愁”鼻祖,他的愁,就是来自于他的闲。大抵就是满腔抱负没有地方施展,总觉着自己怀才不遇,故而愤懑,故而忧愁。或者更不客气一点,他就是一唐末失业青年,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饭都吃不饱,家都养不了,他能不愁吗?

因而,“闲愁”一词,准确来说就是“愁闲”。只不过“愁闲”太过直白且尴尬,不如“闲愁”来得好听,所以才让“闲愁”一词广为流传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闲愁”这个词,实在是和忙碌的劳动人民关系不大,在古代大概是不得志知识分子的专属用词了。

认真去找的话,历朝历代写“闲愁”一词的“闲愁知识分子”,还真不少。

唐—张碧 《惜花》诗之一:"一窖闲愁驱不去,殷勤对尔酌金杯。"

宋—贺铸 《青玉案》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明—钱士升《满庭芳》:"往事千端,闲愁万斛,世情无数嵯峨。"

明—文徵明 《是晚过行春桥玩月再赋》:"已知世事皆身外,肯着闲愁到酒边。"

在这些“闲愁知识分子”所作的诗词里面,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贺铸的《青玉案》了。

闲愁到底有多少,“闲愁鼻祖”张碧他说“一窖闲愁驱不去”,明朝状元钱士升说“往事千端,闲愁万斛”,这些说法虽然都很有文学水平,但从意境的角度来看,却都比不上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自问自答,到底有多少愁?到底愁到什么地步了呢?

你且放眼看去,我的愁,就像那四月遍地茫茫的青草,就像那五月轻风吹起满城的飞絮,就像那六月梅雨时节无边的细雨。不仅愁到了自己,还愁到了我们,真正是又美又愁。

用语文老师的话来形容,“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因为这句妙到极点的词,“闲愁知识分子”贺铸从此有了两个响亮的名号,贺梅子与贺三愁。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贺三愁先生的生平,以加深对他这一句词的理解。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梅子、贺三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任侠喜武,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

年少读书,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而且手自校雠,“反如寒苦一书生” (程俱《贺方回诗集序》)。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还做过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

贺铸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其词却“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

名士后裔,皇后祖孙,满腔抱负,却长相奇丑,一生怀才不遇,搁谁身上都难以接受,谁都会愤懑不平,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大凡物有不平则鸣”,人有不平之事,便会寄情诗词,歌以咏志了。

对于如何避免成为“闲愁青年”,做一个成功的知识分子,其实古人早就做出了界定。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通俗一点讲,“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所谓的不朽,就是死后也能流芳百世,万世景仰。

这实在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自商周以来,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成就的也没几个人。但这并不能阻挡知识分子们想要不朽的热情,因为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

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立德”需要品行无比高洁,还要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比如黄帝、尧、舜,常人难以达到这个境界。“立功”需要位极人臣,做出不世贡献,比如禹,这个能做到的人也没几个。那么,对于广大的知识分子而言,只剩下了“立言”这最后一条路。

但在古时候,想要靠“立言”,也就是靠著述或者诗词出名,也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办到的事情,这要受到很多主客观原因的限制。

主观原因很简单,就看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写出来的作品能不能被世人所认可。客观原因则相对要复杂一些,即使你写的作品再出名,如果传播不开来,无人知晓,那么想出名也会很困难。

但再多的困难也挡不住知识分子们“立言”的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古人便秀起了各种花式操作,来达到传播自己作品,也顺便传播一下自己的目的。这些手段,虽说都是为了出名,但是可比现在的所谓“网红”的手段,要高明多了。

第一种手段便是集会,文人雅士们定期不定期搞一个集会,“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水的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当然,想要喝酒可没那么简单,必须要作一首诗才可以,所谓“一觞一咏”。喝的酒越多,作的诗便越多,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便是“立言”的绝好机会。不过,参加这种集会的一般都是有一定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普通知识分子可参加不了,毕竟圈子不同。所以这种“会播”的“立言”方式,其传播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第二种手段便是书信,这是最实用、最简便、最常用,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不过,书信所承载的诗词里面也分了好几种类别,我们在这里简要地分析一下。

第一种诗叫做“拜谒诗”,也有说法叫“投赠诗”,指的是某知识青年将自己所做的诗词,寄给当时的某位知名官员或者某位文学大咖,让知名官员或者文学大咖帮自己传播的一类诗。这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借大V转发,来增加自己的粉丝和人气一样,所以说我们现在玩的都是些古人玩剩下的东西。这种手段非常适合没有任何地位和圈子的知识青年,只要脸皮够厚,便可以随便写随便发,成本很低,可操作性极强。

第二种诗叫做“唱和诗”,指的是某诗人李四半夜起夜,顺便看了眼月亮,突然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便连夜手抄了好几份,让家童连夜送到交好的邻居张三或者好友家里,要求他们也来和一首诗,顺便夸一下自己的诗。大家都是知识分子,这种赤裸裸的挑衅可不能忍,张三必然于床上惊坐起,大喊数声灯来,笔来,墨来,纸来,挑灯夜战,以维护文人尊严。这种手段适合于有了一点地位和圈子的知识分子,颇为费人,也不是常规手段。

第三种诗叫做寄赠诗,指的是寄给某位知交好友,或者赠给某位知交好友的诗词。比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再比如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出自李白的《赠汪伦》。这类诗很常见,也很适合用来写闲愁。

“立言”还有第三种常规手段,叫做“题壁”。顾名思义,“题壁”就是将自己的诗题在墙壁上,不过也有细致的划分。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不是说什么墙都可以。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百度百科)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百度百科)

从“立言”的角度来看,“题壁”实在是一种最好不过的形式,成本低,宣传力度大,宣传效果好,非常适合各种阶层的知识分子,也极为适合用来写“闲愁”。

题鹤林寺壁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唐朝李涉的这首《题鹤林寺壁》,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李涉,唐宪宗时,授太子通事舍人,后被贬谪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这首诗,便是他在遭流放期间,路过江苏镇江,强登镇江南山,题在鹤林寺寺壁上的一首诗。其中“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成为了千古名句,在后世广为流传。

“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成为了后世文人雅士一种向往的生活态度,让许多文人雅士成为了李涉的忠实拥趸。到了宋朝,就因为李涉的这句诗,让本来名不见经传的鹤林寺,也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打卡圣地。

鹤林寺左边有一小池,据说是宋朝周敦颐(字茂叔)所凿,所以叫茂叔莲池。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因年幼丧父,随母来镇寄居舅父家,平日与鹤林寺和尚寿涯友善,曾借住寺中读书,生平最爱莲花。著有《爱莲说》,为世人传诵。他在寺中凿了一口方池,栽种莲花,称爱莲池,即茂叔莲池。

鹤林寺右边大院中长满了苍翠的修竹,据说是苏东坡栽种的,故叫苏公竹院,是苏东坡曾经住过的地方,苏东坡《游鹤林寺》诗:"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米芾,北宋书画家,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镇江)。宋徽宗时招他为书画博士,曾任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称他"米颠"。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大家。

米芾在镇江南郊鹤林寺旁,有题为"城市山林"的精舍。米芾五十七岁时病死在淮阳军官邸,其子米元晖遵照父亲的遗愿,将遗体归葬鹤林寺前,并舍宅建祠纪念,即为米公祠。

人生得意时一二,不得意时八九。虽然朝代不同,际遇也不同,但这些历史名人因为一句“闲愁”之诗,汇聚在鹤林寺这个小小的寺庙,这便是文学精神的力量了。用一句话来形容,可以称之为“闲愁与共”。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