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用品 > 鱼饵

最迟汉代人就用“海竿”钓鱼,中国的钓车(鱼线轮)最迟发明于汉代

鱼饵钓友圈2023-06-22 15:59:34A+A-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标号265东汉画像石上出现了钓车

大家都熟悉庄子的寓言“任公子钓大鱼”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已而大鱼食之。。。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这是神话。庄子为了说明问题,显然竭力地渲染夸张。但他是全凭空捏造还是有点原型?比如“投竿东海”,为什么不说垂钓东海?那么大的鱼 那么远的距离 他就不想想 靠手竿行吗?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

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

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见《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刘晔(?-234年)是三国时期曹魏三朝元老。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用钓大鱼“纵而随之,制而后牵”作比喻,跟中领军杨暨解释伐蜀策略.

凡是假借比喻说理的事物都是大家熟知懂得的道理。

据此可以推断:钓到大鱼“纵而随之,制而后牵”先放线随着中钩的鱼跑,逐步溜鱼牵制消耗鱼体力,然后轻松鱼获,是当时公认的最佳钓大鱼方法。

既然是公认就证明此法在钓鱼中已经很流行。那么钓鱼人凭借什么“纵而随之”?靠手竿吗?显然那点线和竿长是力不从心的。古人必然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杀手锏 这个杀手锏就是钓车。

一旦钓中大鱼,必须得先任它由着性儿挣扎,而不能硬撅拔河。钓者只需放线让鱼可劲儿跑,遛它跑得耗费光了体力,直到溜得鱼儿筋疲力尽,完全有把握控制并制服鱼的时候,再慢慢的牵引,这样钓大鱼“则无不得也”。

刘晔真是经验之谈。 看来他有足够的钓鱼经验,身经百战, 才能信手拈来 以此为例,解读国策。这件事《资治通鉴 》也合盘引用。 说明材料可信程度很高,起码司马光认可刘晔的理论。

那么问题来了:

刘晔提到的钓中大鱼后,先放纵鱼,任它由着劲儿地跑,钓者只需顺势牵引,用的是什么钓鱼竿?手竿能放那么长的线吗?!既然手竿线短,缺乏搏击大鱼的回旋余地,那时有没有类似今日的,装配鱼线轮的海竿呢?

海竿竿短但依靠渔线轮,砣坠和抛钩技术的结合,可以把钓组抛出几十米甚至百米开外,远距离调控鱼情,扩大了垂钓范围。这种抛竿技术好多人都传说是近代才从国外传入的。其实抛竿钓技术与中国有着渊远的姻缘,最迟汉代 中国人就已经用上了“海竿”。

海竿与手竿最关键的不同就是借助了鱼线轮。那么我们的祖先最早是何时开始用鱼线轮的呢?

鱼线轮是现代叫法。古时最早称其“钓车”。

因为最初称呼鱼线为“丝”或“缗”“ 纶”或“绳”。所谓“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钓鱼牵动“丝,缗,纶,绳”的工作原理,与车水的辘轳相似,先人们自然会联想并形象地把垂钓过程中摇动收放钓线的工具命名为“钓车”。

中国的钓车发明于何时?

古籍中写渔具发展史的很少。钓车的字样直到唐人诗文中才多起来。比如元结 张志和 韩愈 张籍 皮日休 陆龟蒙, 李商隐 甚至温庭筠都有诗句提及钓车。

1944年出任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从此格外关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 考察了中西方早期钓鱼资料,发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绘有钓车,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钓车图像。

马远《寒江独钓图》清晰地呈现了钓者手持钓竿处有一轮钓车,钓线穿过钓车前方和钓竿前端的两个过线环投入前方江面。用图案证明了元结 张志和韩愈陆龟蒙皮日休等人的文字记载,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人12世纪末实际应用钓车的场景。

其实早于李约瑟,日本人幸田露伴在1909年就提到了这一珍贵的史料,

他显然是看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荼掠北京时,日本人枪去藏于东京博物馆的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李约瑟的了不起是强调了钓车在中国科技史上的意义,而且在帮助中国人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史资料时,还发现刘向在《列仙传》中也提到了钓车。

《列仙传》有个“陵阳子明”的故事,说西汉时道教人物窦子明曾用他的钓竿钓了条白龙!

但因害怕,就放了。后来又钓了条大白鱼,根据鱼腹中得到的服食之法,修炼三年得道,入陵阳山成了仙人。一百多年后,有个叫子安的前来向乡民们询问窦子明的钓车----“子明钓车在否?”

陵阳子明者,铚乡人也,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子明讶惧,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百余年,山去地千余丈,大呼下人,令上山半,告言:"溪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

后二十余年,子安死,人取葬石山下。有黄鹤来,栖其冢边树上,鸣呼"子安"。

(见 刘向《列仙传·卷下·陵阳子明 》)

《列仙传》讲的本来就是求仙得道的事儿,陵阳子明得道成仙无法考究,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陵阳子明“钓得白龙”是因为借用了先进装备“钓车”,那时就出现了 “钓车”。

刘向是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向生活在西汉,《列仙传》中的故事也都是刘向搜集整理先人的。说明在刘向之前,就有人用钓车钓鱼。 如果西汉无人用“钓车”钓鱼,刘向是不会把“钓车”随手轻易写入《列仙传》 陵阳子明故事的。

故事中“溪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

可以解读如下:

一是告诉山下人 子安来时的联络暗号。因为子明已被“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百余年”。年代久远,山下人肯定已经换了几茬,不熟悉当时的人和事,提及“子明钓车”钓白龙这个很有特色的事儿,以此为联络凭证。

二是可能那时钓车还很稀奇,或许就是子明发明的独家钓鱼装备也未可知。所以子明预知子安将要来借用钓车钓鱼或借鉴之以仿制钓车。

陵阳旋溪在今安徽宣城,当地至今还传说子明是钓仙,看来是有历史渊源的。

《寒江独钓图》是南宋马远作于1195年前后,虽是山水写意,但肯定是参照了生活实际,记录当时的钓鱼实况。而刘向的文字记载,则起码把中华民族使用钓车的年代提前到西汉,中华民族发明钓车的历史前推了1000多年!

《列仙传》毕竟是文字记载,以后的千余年尚未发现旁证,显得单薄。可喜的是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三楼展厅,有块标号265的表现胡汉交战的东汉画像石上出现了钓车!

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标号265东汉画像石上出现了钓车

这是块主题表现胡汉战争场面的画像石。

残破的画面分三层。上层胡汉交战场景多残缺不全,但残破的图案中 骑兵飞驰奋勇冲杀的场景依旧跃然。

中层表现官员在桥头恭迎得胜凯旋的汉军车骑过桥场景。胜利者的喜悦,高傲与得意,恭迎者的谦卑恭谨栩栩如生。战车的轮毂,辐条清晰可见,甚至车轮轴芯也刻画的清清楚楚。

下层捕鱼图,巧妙地以桥板桥墩为界,捕鱼场景又被划分为左、中、右三个不同场景。左侧表现一徒手摸鱼者,还带着鱼鹰。中间部分像似几个人在用须笼罩鱼。右侧为船钓。船钓者在船头正扬竿提拉上钩的鱼。

笔者于徐州博物馆

最奇的是钓鱼人用的居然是船竿!

钓竿中间分明刻画出了鱼线轮!虽然囿于当时的条件和表现手法,只是简单地用圆圈表示钓车,X形线条表示钓车轮辐,但已足以明确显示那就是当时的鱼线轮。

画面上,船舱中间船板右侧放着鱼获,以及盛鱼的鱼篓。有趣的是船下方还有条游鱼,既像奋不顾身地前去营救已经上钩的同伴,又像似努力逃脱盯上了它的水鸟。。。小小画面,信息量如此丰富,生动有趣,令人叹绝。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内容深入人心,才会有用文字绘画雕刻表达于艺术的强烈创作欲望。就像当下手机电脑微信网购流行,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随后才会有手机电脑微信网购之类被写入小说小品诗歌汇入图画。

这幅东汉汉胡交战画像石虽然主题是表现汉胡交战的激烈场面 和胜利凯旋,但也没忘记表达凯旋胜利后,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说明当时人们渴望生活 ,热爱和平生活, 珍惜尽情享受和平生活休闲娱乐的强烈愿望。

这块画像石真给力,结合刘向《列仙传陵阳子明》故事,证明最晚西汉我国已经出现了钓车。这不但在垂钓史上意义重大,机械史意义也非同小可,因为这是轮动向机械运动的典型运用。汉代画像石上钓鱼图案很多,但这难得仅见唯一刻绘钓车形象的无疑是里程碑。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