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中有哪些水神?
在这里本人将中国古代的水神分成五个大类:
(广谱)水神、河流神、湖泊神、海神、(从印度神话传来)那伽/龙王
一.(广谱)水神
1.天吴
《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2.共工
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臣子叫相柳,儿子叫后土。都是先秦以及秦汉文献中非常有名的人物。
《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髪,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曰共工。”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在早期文献中大概是尧舜禹时期的作乱者(从这些文献中记述的时间点的不一致似乎表明共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的名称):
《尚书·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郭璞注:“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抑于此山,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
《国语·周语下》:“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荀子·议兵》:“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尧欲传天下于舜……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史记·五帝本纪》:“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四罪而天下咸服。”
而关于共工是水神的记载主要见于以下: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
另外,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神话见以下:
《列子·汤问》:“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故东南倾?”
《史记·律书》:“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史记·楚世家》:“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史记•三皇本纪》(唐司马贞补本):“(女娲氏)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作者自注:“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3.水德星君
又称水德真君,是道教信奉的自然水神,为水星之星君,为水官大帝部属,亦有说水德星君与水官大帝为同一神,掌管天下一切江海河渎事务。诞辰众说纷纭,通说为正月二十日,一说正月十六日;或者由正月十六日开始作醮直到二十日,二十一日恭送真君回天。许多客家人认为水德星君即是水官大帝,于是在下元节于各个水圳祭之。
《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径直以木、金、火、水、土称五星君,并对水德星君的服饰、职掌作了如下描述:“北方水德真君,通利万物,含真娠灵,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种劾掠之苦。宜弘善以迎之。”
《西游记》五十一回:好大圣,又驾筋斗云,径到北天门外。忽抬头,见多闻天王向前施礼道:“孙大圣何往?”行者道:“有一事要入乌浩宫见水德星君。你在此作甚?”多闻道: “今日轮该巡视。”正说处,又见那庞、刘、苟、毕四大天将进礼邀茶。行者道:“不劳,不劳,我事急矣。”遂别却门神,直至乌浩宫,着水部众神实时通报。众神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来了。”水德星君闻言,即将查点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并各处龙王俱遣退。整冠束带,接出宫门,迎进宫内道:“昨日可韩司查勘小宫,恐有本部之神思凡作怪,正在此点查江海河渎之神,尚未完也。”
4.许逊
人称许九郎、许旌阳、旌阳祖师、感天大帝,又称许天师、许真君。
许逊事迹正史无传,道书所载,也多不一。根据宋《云笈七笺》卷一百六《许逊真人传》等记载,许逊是晋朝著名道士,豫章郡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附近)人。晋朝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个性聪颖,师从大洞君吴猛学道,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身,出任旌阳县令。不慕名利,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着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相传著有《灵剑子》《玉匣记》等道教经典。
许逊信仰唐朝时开始兴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江西南昌与福建福州民众常视许逊为乡土神和水神。传说中,闽东一带的女神,闾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师“临水夫人”与法主派的宗师“法主真君”,就是在闽江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拜许逊为师的。
《西游记》五十一回:径入南天门里,直至灵霄殿外,果又见张道陵、葛仙翁、许旌阳、丘弘济四天师,并南斗六司、北斗七元,都在殿前迎着行者,一齐起手道:“大圣如何到此?”又问:“保唐僧之功完否?”行者道:“早哩,早哩,路遥魔广,才有一半之功。………”许旌阳笑道:“这猴头还是如此放刁。”行者道:“不是放刁,我老孙一生是这口儿紧些,才寻的着个头儿。”张道陵道:“不消多说,只与他传报便了。”行者道:“多谢,多谢。”当时四天师传奏灵霄,引见玉陛。
《西游记》八十七回:丘洪济、张道陵与葛、许四真人引至灵霄殿下,启奏道:“万岁,有孙悟空路至天竺国凤仙郡,欲与求雨,特来请旨。”
5.屈原
屈子行吟图<br>明 陈洪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後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沈汨罗後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至于屈原从一位诗人加封为水仙的历程:
《后汉书•延笃传》: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
晋《拾遗记》卷十:“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谓之水仙,立祠。”
《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宋史•礼志八》:大观中,尚书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定制,乃并给告、赐额、降敕。已而诏开封府毁神祠一千三十八区,迁其像入寺观及本庙,仍禁军民擅立大小祠。秘书监何志同言:“诸州祠庙多有封爵未正之处,如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永康军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应公。如此之类,皆未有祀典,致前后差误。宜加稽考,取一高爵为定,悉改正之。他皆仿此。”故凡祠庙赐额、封号,多在熙宁、元祐、崇宁、宣和之时。
《元史•仁宗纪三》:(延祐五年秋七月)戊子,巩昌路宁远县山崩。加封楚三闾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新元史•礼志七》:五年,加封楚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二.河流神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四渎”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其重要的表现就是将其列为国家祭祀的重要内容,享受历代王朝的礼遇。
《史记·殷本纪》引《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勤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汤诰》是商代第一个王商汤发布的诰文,在这里明确提到“四渎”,可知早在商代已经被列为“四渎”之一,为帝王所重。
从此,四渎神灵信仰逐渐兴起。日益盛行开来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汉书·郊祀志》:“(汉宣帝神爵元年)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
《新元史•礼志七》:时东平人赵天麟献《太平金镜策》,其论山川祭祀曰:“臣闻天子祭天地及天下之名山大川,诸侯祭社稷及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大夫祭五祀,士祀宗庙,庶祭祖考于寝。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皆有制以节之。今国家秩祀,既有礼部、太常寺、侍仪以备其节文,又诏所在官司岁时致祭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历代圣帝明王忠臣节士之载于祀典者,皆其宣也。窃见小民不安常典,妄祀明神,其类葚多,不可枚举。夫东岳者,天子告成之地,东方藩牧当祀之山。今乃有倡优之辈、货殖之徒,每年舂季四方云聚,有不远千里而来者,干越礼典。亵渎神明,亦己甚矣。伏望陛下申明前诏,使天下郡县官各祭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节士之在其地者。凡下民当祭之神,则听之。如非祀典所当祀而祀者。禁之,无令妄渎。如是则巫风寝息,且亦富民之一助也。”
1.河伯 冯夷
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冯修”。
《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陆德明 释文:“ 河伯 姓 冯 ,名 夷 ,一名 冰夷 ,一名 冯迟 ……一云姓 吕 ,名 公子 ; 冯夷 是 公子 之妻。”
《昭明文选》收 张衡 《思玄赋》:‘号 冯夷 俾清津兮,櫂龙舟以济予。’ 李善 注引《清泠传》曰:‘ 河伯 姓 冯 氏,名 夷 ,浴於河中而溺死,是为 河伯 。’
《后汉书·张衡传》注引《圣贤冢墓记》曰:“冯夷 者, 弘农 华阴 潼乡 隄首里 人,服八石,得水仙为 河伯 。”
屈原《楚辞•九歌》中有一篇也名为《河伯》的章节,这一篇中描述的主要是河伯和其恋人的恋爱故事。由于当中没有提及河伯的相关事项,因此九歌中河伯的职责有许多说法,除了黄河之神外,有学者认为是沅湘一带的小河之神,亦有说法认为他是普天下河川之神的通称。
又一说,因国居 河 上而命爵为伯,如 文王 之为 西伯 。
《竹书纪年》卷上:“ 帝芬 十六年, 洛伯 用 与 河伯 冯夷 鬭。”
《竹书纪年》卷上:“ 帝泄 十六年, 殷侯微 以 河伯 之师伐 有易 ,杀其君 绵臣 。”
顾炎武 《日知录·河伯》:“ 河伯 者,国居 河 上而命之为伯,如 文王 之为 西伯 。”
对河伯的信仰与崇拜源远流长:
《史记•滑稽列传》: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鄴令。豹往到鄴,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鄴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馀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间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十馀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史记•晋世家》: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
《史记•河渠书》:天子(汉武帝)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於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汉书•王尊传》: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天宝六载,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十载,遣卫尉少卿李瀚祭江渎广源公,京兆少尹章恒祭河渎灵源公,太子左谕德柳偡祭淮渎长源公,河南少尹豆卢回祭济渎清源公。”
《宋史•礼志五》:(真宗)车驾次澶州,祭河渎庙,诏进号显圣灵源公……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
《元史•祭祀志五》及《新元史•礼志七》: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至正十一年四月,加封河渎神为灵神祐宏济王,仍重建河渎庙。
《明史•礼志三》:(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
河伯信仰后来被道教吸收,《太清金液神气经》载河伯姓冯名夷字君平。被尊为澄清尊神,为河渎神君,掌管天下河川。《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称其为“河渎灵源王”。
2.江神 奇相
奇相:别看我身着男装,其实我是个女孩子哦!《广雅·释天》:“ 江 神谓之 奇相 。” 王念孙 疏证:“《史记·封禅书》索隐引 庾仲雍 《江记》云:‘ 奇相 ,帝女也,卒为 江 神。’”
《昭明文选》收 郭璞 《江赋》:“ 奇相 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於 湘娥 。”
有意思的是,作为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的长江,它的支流和湖泊有湘水之神、洞庭之神等,总体性的江神奇相反而不为人所知,与传说情节曲折动人、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神湘君等相比较,显得很暗淡。这可能正是由于长江支流湖泊神话传说太丰富、太突出,故而使得整体性的江神奇相声名大受影响。(比如《宋史•礼志五》:(真宗)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显然是把长江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分别封神了)也有可能是由于历史上长江不像黄河那样经常改道,泛滥成灾。所以江神奇相的大名也就不像河伯冯夷那样广为人知了。
不过虽然如此,对江神奇相的加封历朝历代也少不了: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天宝六载,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十载,遣卫尉少卿李瀚祭江渎广源公,京兆少尹章恒祭河渎灵源公,太子左谕德柳偡祭淮渎长源公,河南少尹豆卢回祭济渎清源公。”
《宋史•礼志五》: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
《元史•祭祀志五》及《新元史•礼志七》: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
《明史•礼志三》:(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
3.淮水 无支祁
亦作“支无祁”、“无支奇”、“无支祈”“巫支祁”, 古代传说中淮水水怪名。后演变为淮河之神
无支祁:??!!我就是传说中的“沐猴而冠”?《太平广记》:唐贞元丁丑岁,陇西李公佐泛潇湘、苍梧,偶遇征南从事弘农杨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江空月浮,征异话奇。
杨告公佐云:“永泰中,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钓因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足,寻不知极。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获其锁,力莫能制。加以牛五十余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
时无风涛,惊浪翻涌,观者大骇。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时楚多知名士,与汤相顾愕悚,不知其由。
尔时,(“时”原在“者”字下,据明抄本移上。)乃渔者知锁所,其兽竟不复见。”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饯送给事中孟蕳至朱方,廉使薛公苹馆待礼备。时扶风马植、范阳卢简能、河东裴蘧皆同馆之,环炉会语终夕焉。公佐复说前事,如杨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访古东吴,从太守元公锡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庐。入灵洞,探仙书,石穴间得古《岳渎经》第八卷,文字古奇,编次蠹毁,不能解。公佐与焦君共详读之:“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夔龙土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羹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一作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四库全书》 收 李肇《唐国史补》:“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按:此段文字今本《山海经》无)
《楚辞·九怀·思忠》:“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期兮南荣。”陶宗仪《辍耕录》考证:水母为无支祁。
《辞源》民国四年〔1915〕版,巫支祁的辞条谓:“淮水神也”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水神条:“龙王、共工、应龙、无支祁皆属水神”
一般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受无支祁的影响: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下)》“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
作为淮神,无支祁的册封有: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天宝六载,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十载,遣卫尉少卿李瀚祭江渎广源公,京兆少尹章恒祭河渎灵源公,太子左谕德柳偡祭淮渎长源公,河南少尹豆卢回祭济渎清源公。”
《宋史•礼志五》: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
《元史•祭祀志五》及《新元史•礼志七》: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
《明史•礼志三》:(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
4.济伯
江河淮济四渎中济水神今人了解最少,一是因为济水流域本来就有限,二是黄河屡次改道,到晚清时把济水吞掉了,弄得济水自己也改门换姓,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了,这时即使还有济神,也无处安身了。
可是当年济水神也曾号称“济伯”,有过一方诸侯的身份的。尤其是历朝历代但凡遭遇国家大事,都要向济水神祭告。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朝,从未中断。据统计,从明太祖开始,在明朝276年间,有7位皇帝颁发过祭祀济神或北海神的诏书。诏书的内容也有所变化,有“表功”的、有“告状”的、有嗣位“报告”的,内容丰富而有趣,从中略可窥见帝王对神灵的诚惶诚恐之心态。据《济源县志》及《续志》记载,顺治登基,康熙收复台湾统一全国、出巡,孝庄皇后神主升祔太庙,荡平漠北,五十、六十大寿,雍正登基,乾隆登基,巡幸中州,册封皇后、太后,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回部,平定金川叛乱,七十大寿、八十大寿,嘉庆登基、五十大寿等等重大事件,均遣专使向济渎神祭告。康熙和乾隆皇帝还分别为济渎庙主殿渊德大殿亲笔书写匾额“沇济灵源”和“流清普惠”。四渎之中只有济水享有此殊荣,被称为四渎之首,是其它水系无可与其比肩的。足以说明当年济水之重要、地位之显赫。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天宝六载,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十载,遣卫尉少卿李瀚祭江渎广源公,京兆少尹章恒祭河渎灵源公,太子左谕德柳偡祭淮渎长源公,河南少尹豆卢回祭济渎清源公。”
《宋史•礼志五》: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
《元史•祭祀志五》及《新元史•礼志七》: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
《明史•礼志三》:(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
(嗯……好汉不提当年勇也许不一定对吧……)
唐朝还有一个关于济伯的有趣的小故事:
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四:南燕时,邵敬伯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吾通问于济伯。吾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仍教敬伯,但至社林中,取树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果见人引入。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可八九十,坐水精床,发函开书日: “裕兴超灭。”侍卫者皆圆眼,具甲胄,敬伯辞出,以刀子赠敬伯日:“好去,但持此刀,当无水厄矣。”果其年宋武帝灭燕。
在故事里的济伯看来一切都是天命,宋武帝刘裕灭燕是上天的意旨,上天就要下界神祇配合,济伯本受着南燕的祭祀,有护佑本国的责任,现在既然来了天命,济伯也就撒手不管,这年祭祀的酒肉也算白吃了。
济伯后来虽然确实是落魄了,地盘被河伯抢走了,一方诸侯做不成了,但是济渎祠并没有立刻坍毁,至今仍在欢迎四面八方的旅人,而今天我们在“济源”“济南”等地名里也可以一窥济伯当年的辉煌与荣光。这真应了杜甫那句“落花时节又逢君”!
5.黑龙江神
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质多,水色发黑得名。古称“黑水”、“弱水”、“完水”,唐称“望建河”
《魏书·乌洛侯传》:“(乌洛侯)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东入于海”
《旧唐书·室韦传》:“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
《辽史·道宗本记》:“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至此,“黑龙江”之名方显于世。
辽金称松花江入黑龙江后至海为混同江
《金史•世纪》: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关于黑龙江神,民间有以下生动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山东胶州湾一带有一个李姓的人家,父母都死得早,只有兄妹二人在一起相依为命。哥哥勤劳诚实,妹妹手巧漂亮,虽说日子过得清贫,兄妹和睦倒也温馨。有一天,哥哥因事出了远门,妹妹李姑娘独自一人到海边洗衣裳。太阳毒毒地晒着,天气闷热极了。李姑娘洗完了衣裳,倒在海滩上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李姑娘颇感腹中不适,便急急地收起衣裳,回到家里。
就是从这一天起,李姑娘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十个月后李姑娘分娩了,生下了一条小黑龙。起先李姑娘很是害怕,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母亲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李姑娘给小黑龙喂奶,可小黑龙含着乳头的嘴太有劲了,吮得李姑娘当时就昏了过去。当李姑娘醒来的时候,小黑龙早已不见了踪影。这以后,小黑龙每天夜里都要回家吃奶,吃饱了就走。虽说给小黑龙喂奶非常痛苦,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呀,李姑娘默默地承受着。
这一天,李姑娘的哥哥终于回来了。李姑娘把她生下小黑龙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哥哥。哥哥什么话也没有说,默默地走出房去,躲在一旁磨起了菜刀。夜里,小黑龙又回来寻娘吃奶,李姑娘又一次被吮得昏了过去。这时候李姑娘的哥哥闯了进来,举起明亮的菜刀就朝小黑龙劈了下去。只见菜刀落处,闪出一道火光,继而伴着一声巨响。李姑娘惊醒了,小黑龙却不见了,地上只留下了一截被砍掉的龙的尾巴。李姑娘伤心地哭了起来。
渐渐地村里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因为小黑龙没有父亲,便随母姓为李,又因他被舅舅砍断了尾巴,所以人们就叫他“秃尾巴老李”。
故事讲到这里,就该说到黑龙江了。传说黑龙江原本是叫作白龙江的,那是因为这条江里盘踞着一条白龙而得名的。这条白龙可是有些来头,说那还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许多凶恶的龙都被制服了,只有它侥幸逃脱才来到了这里,继续兴风作浪做恶事,经常使江水泛滥。泛滥的江水涌出江道,淹没了庄稼,庄稼颗粒无收,淹没了房屋,百姓居无定所。这里的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另谋生路,所以呀,东北一带一向人烟稀少。
又是一个温暖的春天,小黑龙化作一个黑黑的青年来到了这里,他要除掉白龙,彻底根治这里的水患,让这里的人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小黑龙见这白龙江边住着一位老船夫,很是善良,便上前搭话。两人话语投机,便畅快地聊了起来。小黑龙向老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世,也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人听后既高兴又感激。
小黑龙说道:“明天正午是我和白龙决战的时刻,但我还是有些担心。”“你担心什么呀?”老船夫急切地问着。“白龙家在本地,打饿了有吃的,我从外地来,打饿了没吃的,饿着肚子怕是打不过他。”“那又该怎么办呢?”老船夫急切地问。“这就得求您来帮助我了。”小黑龙说,“明天正午之时,我跟白龙决战,你就站在岸边。看见江里黑水翻上来,那就是我在上头,你就往江里扔馒头;看见白水翻上来,那就是白龙在上头,你就往江里扔石头,只要这样我就能除掉白龙。”老船夫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的一大早,老船夫就带着乡亲们来到了白龙江的岸边,他们早已准备好了成箩的馒头和成筐的石头石灰,他们都十分痛恨凶恶的白龙,都希望小黑龙能取得胜利。
湛蓝的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太阳不紧不慢地走着,岸边上的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着。终于挨到了正午,只见有一股黑水由北向南涌来,又见有一股白水由南向北涌来,两股水流汇集到一起的时候,就见江水翻滚,涛声震天。一会儿黑水上来了,人们忙把成箩的馒头倒进江里,并且高声喊着“小黑龙,吃馒头!小黑龙,加油!”一会儿白水上来了,人们忙把成筐的石头投向江里,并且高声喊着“恶白龙,离开这!恶白龙,打死你!”如此这般地经过了多次的反复,忽然江面上腾起一股白色的烟雾,慢慢地向西飘去;紧跟着风也停了,浪也静了,墨色的江水缓缓地向东流去。小黑龙胜利了,作恶的白龙被赶跑了!
从此,这一带地方年年都是风调雨顺,年年都是特大丰收,这一带的人们也渐渐地多了起来,渐渐地富了起来。为了感谢小黑龙的帮助,也为了记住小黑龙的业绩,当地的人们便把这条“白龙江”改名为“黑龙江”了。
这是民间对于黑龙江水神的传说,不过官方对黑龙江神的认定是金朝时候的事情。金朝兴起于白山黑水,灭辽、北宋后借鉴汉族的四渎崇拜文化,对黑龙江等一系列东北特色山水进行了册封:
《金史•礼志八》:诸神杂祠·混同江:大定二十五年,有司言:“昔太祖征辽,策马径渡,江神助顺,灵应昭著,宜修祠宇,加赐封爵。”乃封神为兴国应圣公,致祭如长白山仪,册礼如保陵公故事。其册文云:“昔我太祖武元皇帝,受天明命,扫辽季荒茀,成师以出,至于大江,浩浩洪流,不舟而济,虽穆满渡江面鼋粱,光武济河而水冰,自今观之无足言矣!执徐之岁,四月孟夏,朕时迈旧邦,临江永叹,仰艺祖之开基,佳江神之效灵,至止上都,议所以尊崇之典。盖古者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至有唐以来,遂享帝王之尊称,非直后世弥文,而崇德报功理亦有当然者。矧兹江源出于长白,经营帝乡,实相兴运,非锡以上公之号,则无以昭答神休。今遣某官某。持节备物册命神为兴国应圣公。申命有司,岁时奉祀。于戏!严庙貌,正封爵,礼亦至矣!惟神其衍灵长之德,用辅我国家弥亿年,神亦享庙食于无穷,岂不休哉!”
这样,并非四渎之一的黑龙江(混同江)也按照四渎的礼仪得到了“兴国应圣公”的封号,谁让金朝兴起于白山黑水呢?不过这又引出来一个发人深思的新问题:是金朝封神了黑龙江,还是黑龙江成就了金朝?
6.湘妃
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还有二女、帝子、帝女、二妃、有虞二妃等多种称法。二女、帝子、帝女,是相对于帝尧而言,娥皇、女英为其二女;二妃、有虞二妃,是相对于帝舜而言,娥皇、女英为其二妃;湘妃、湘君、湘夫人,是二女死后为湘水之神,后人对她们的称呼。
有关湘妃故事明确的史料文字记载,最早的应见于《尚书》,而孔安国对《尚书》中这段故事所作的注,应是湘妃故事最早的注解,他们最早从史料方面界定了湘妃故事的历史地位。《史记》等因袭之。
《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孔安国解释曰:“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载,时八十六,老将求代也。”又《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史记·五帝本纪》:“舜能整齐二女以义理,下二女之心于妫汭,使行妇道于虞氏也”,“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舜南巡征三苗之时,二妃并没有同行,可能终因放心不下,后便追随而来,在二人到达零陵九疑山的时候,传来了舜亡之讯,二妃相与痛哭,在九疑山上相携寻夫,“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舜既已殁,二妃顿觉心灵无所寄托,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篇可能写的就是二妃此时的心境。二妃回道,途经湘江,面对袅袅之秋风,下落之木叶,眇眇愁予的二人终还是捐身寒水,随舜而去了。
《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
任昉《述异记》:“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痛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
《山海经·中山经》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
二妃与舜这凄婉而伟大的爱情故事,使得后人对湘妃二人的高洁品质十分推崇;又因二妃最后殒身于湘江,化为湘水之神,湘水流域的百姓时常向她们祈福,因而湘江流域修建了不少湘妃庙。形成了湘妃信仰,历代多有加封。自屈原以后,后世文人墨客也多引用湘妃为典故: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
《旧唐书•钱徽传》:钱徽,字蔚章,吴郡人。父起,天宝十年登进士第。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暐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暐深嘉之,称为绝唱。
《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7.洛神
洛神是先秦神话中,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洛神最初叫做“宓妃”,这一名称源于屈原《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意是“天帝降下后羿,(让后羿)改变夏民的灾祸。为何射河伯,娶洛川妃为妻”。故事是宓妃游于洛水,美色为河伯所窥探,河伯使计将宓妃溺于洛水,因此强占宓妃,夏朝的有穷国君后羿(大羿娶嫦娥,并不是同一个人物)仰慕宓妃,而被河伯所知,河伯发难于洛水,兴水患而为害一方,后羿愤而射伤河伯,娶宓妃为妻,河伯向天帝状告,而被天帝奚落,成全了后羿和宓妃。宓妃神话产生之初,其形象是一位美丽、爱情、性为化身的配偶神。
屈原《离骚》是人神相恋主题的滥觞,洛神首次作为诗人所追求的神女身份出现:
“吾令丰隆乘云兮, 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盤。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在屈原此诗中,宓妃具有比较具体的性格个性,因其“美而无礼”遂被作者违弃。
两汉文学辞赋承袭《离骚》,将洛神宓妃形象描绘得丰满而逼真,逐渐产生了极其浓郁的世俗化倾向。
《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
《淮南子·俶真训》:“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
《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司马相如、杨雄笔下的宓妃是现实中色艺出众的美女。《淮南子》中的洛神,虽仍是一位配偶神,然所嫁之对象变为“真人”,地位也下降为妾。张衡笔下宓妃已成为检验作者道德修养的情欲化身。
而中古时期描写宓妃形象,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当首推曹植的《洛神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创造出一位个性色彩十分浓郁的洛神形象,其人神之恋尽曲折跌宕之能事。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国古代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标志着艺术创作的新高峰:
宋摹本关于洛神宓妃的身份,东汉王逸注曰“神女”,注释简单,并无更多材料。
到了唐代,出现宓妃是伏羲之女的说法。李善注《文选·洛神赋》曰:“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此则注释实际上是引自汉末人如淳的说法,如淳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上林赋》曰:“如淳曰: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 ,遂为洛水之神。”
宋人洪兴祖补注《楚辞》亦引如淳之言,曰:“宓妃伏牺氏之女,故使其臣以为理也。”
清代屈复在其《楚辞新注》中关于宓妃的身份提出疑义,曰:“下女佚女为高辛妃,二姚为少康妃,若以此意例之,则虙妃当是伏羲之妃,非女也。”认为宓妃应是伏羲氏之妃。
近代游国恩《离骚纂义》在肯定屈复之说的同时,又进一步补充说:“后人以为虙羲氏女,然既云虙妃,必宓羲氏之妃无疑。若云女也,则措辞之例,不当以妃称之。后人自妄耳。屈、游所言极是,只是由于提供的文献资料不足,未能得到普遍重视。如淳以宓妃为伏羲氏之女,此前并不见于其他典籍。后代主伏羲氏女者并无其他依据皆出自如淳。我想”女“字或为”妃“字之讹,”妃“字从“女”、“己”盖《汉书音义》中“妃”字偏旁“己”字损坏,遂剩“女”字,以致有了伏羲之女的说法。”
三.湖泊神
1.云中君/洞庭神
云中君是先秦时代华夏神话中的一位神明,见于《楚辞•九歌》。和东君是相对的二元神。有人认为东君是男性神,因而身为另一位与其搭配的云中君应为一女神,但楚辞中称呼男性神是使用“君”,因此无一定论。
多数说法认为云中君为云神:
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
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都认可此说。
但也有月神(苏雪林《九歌与神话》)、云梦泽神的说法,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不论云中君是否水神,云梦泽的后继—洞庭湖中有水神确是得到了后来官方认可,并被文学家演绎。其中《宋史•文苑列传二》中保存的《洞庭赋》一文记述人与洞庭神的对话最为精彩:
《宋史•文苑列传二》:夏侯嘉,正字会之,江陵人,少有俊才。太平兴国中举进士,历官至著作佐郎。使于巴陵,为《洞庭赋》曰:楚之南有水曰洞庭,环带五郡,淼不知其几百里。臣乙酉夏使岳阳,抵湖上,思构赋。明日披襟而观之,则翼然动,促然跂,忄栗然骇,愕然眙。怳若驾春云而轼霓,浩若浮汗漫而朝跻。退若据泰山之安,进若履千仞之危。懵若无识,智若通微。跛若不倚,跄若将驰。耳不及掩,目不暇逃,情悸心嬉。二三日而后,神始宅,气始正,若此不敢以赋为事者二年,然眷眷不已。
一日登崇丘,望大泽,有云卒兮兴,欻兮止。兴止未霁,急若有遇。由是渍阳辉,沐芳泽,睹一异人于岩之际,霞为裾,云为袂,冰肤雪肌,金玦玉佩,浮丘、羡门,斯实其对。
因言曰:“若非好辞者耶?”臣曰:“然。”“然则若智有所不通,识有所不穷,用不通不穷而循乎无端之纪,若得无殆乎?”臣又曰:“然。”“然志极则物应,思精则道来,嘉若之勤无哗谈,吾为若称云:”太极之生,曰地曰天。中含五精,五精之用而水居一焉。水之疏,迩则为江兮,远则为河;积则为潴兮,总则为湖。若今所谓洞庭者,杰立而孤,廓然如无区,其大无徒。含阳字阴,玄神之都。暧暧昧昧,百川不敢逾。有若臣者,有若宾者,有若仆者,有若子者,有若附庸者,有若娣姒者。若禹会涂山,武巡牧野,千出百会,咸处麾下。每六合澄静,中流回睨。莽莽苍苍,纤霭不翳。太阳望舒,出没其间。万顷咸沸,强而名之为巨泽,为长川,为水府,为大渊。纵之不逾,跼忠心之不卑。乍若贤人,以重自持。诱之不前,犯之愈坚。又若良将,以谋守边。澎澎濞濞,浩尔一致。又若太始,未有仁义。冲训漠漠,二气交错。又若混沌,凝然未凿。此乃方舆之心胸,溟海之郛郭也。三代之前,其气濩落。浩浩滔天,与物回薄。灭木襄陵,无际无廓。上帝降鉴,巨人斯作。乃命玄夷,授禹之机。隧山陻谷,涤源畅微。然后若金在熔,若木在工,流精成器,夫何不通。是泽之设,允执厥中。既巽其性,遂得其正。有升有降,有动有静。‘“
臣应之曰:“升降动静,可得闻乎?”神曰:“水之性非圆非方,非柔非刚,非直非曲,非玄非黄。划象为《坎》,本乎羲皇。外婉而固,内健而彰。降以《姤》始,升以《复》张。其静处阴,其动随阳。六府之甲,万化之纲。式观是泽,乃知天常。若乃四序之变,九夏攸处。烘然而炎,沸然而煮。群物鸿洞,烁为隆暑。泽之作,颀然其容,若去若住,若茹若吐。灵趋怪觐,杳不可睹。蒸之为云,散之为雨。倏急万象,如还太古。真可嘉也。若乃秋之为神,素气清泚。肃肃翛阉,群籁四起。泽之动,黝然其姿,若挺若倚,若行若止,《巽》宫离离,为之腾风。苍梧崇崇,为之供云。四顾一色,黯然氤氲。其声瀰瀰,若商非商,若徵非徵。东凑海门,一浪千里。又足畏也。言其状,则石然而骨,岸然而革。气然而荣,洚然而脉。有山而心,有洞而腹。有玉而体,有珠而目。穹鼻孤岛,呀口万谷。臂带三吴,足跬荆、巫。或跂然而望,或翼然而趋。彭蠡、震泽,讵可云乎?”
臣又问曰:“泽之态已闻命矣。水之族将如何居?”神曰:“大道变易,或文或质。沉潜自遂,其类非一。或被甲而邅,或曳裾而圆。或秃而跂,或角而蜿。或吞而呀,或?去而牙。或心以之蟹,或目以之虾。或修臂而立,或横骛而疾。或发于首,或髯于肘。或俨而庄,或毅而黝。彪彪玢玢,若大虚之含万汇,名循其生而合乎群者也。”
臣又问曰:“若神之资,其品何如也?”神曰:“清矣静矣,丽矣至矣,邈难知矣。肇于古,古有所未达;形于今,今有所未察。非希夷合其心于自然,然后上天入地,把三根六。况水居陆处,夫何不烛。彼鞚鲤之贤,辔龙之仙,乃吾之肩也。其余海若、天吴,阳侯、神胥,龊龊而游,曾不我俦。”
臣又问曰:“《易》称‘王公设险’,是泽之险可以为固。而历代兴衰,其义安取?”神曰:“天道以顺不以逆,地道以谦不以盈。故治理之世,建仁为旌,聚心为城。而弧不暇弦,矛不暇锋,四海以之而大同。何必恃险阻,何必据要冲?若秦得百二为帝,齐得十二而王。其山为金,其水为汤。守之不义,欻然而亡。水不在大,恃之者败。水不在微,怙之者危。若汉疲于昆明,桀困于酒池,亦其类也。故黄帝张乐而兴,三苗弃义而倾。则知洞庭之波以仁不以乱,以道不以贼,惟贤者观其知而后得也。”
于是盘桓徙倚,凝精流视。罄以辞对,倏然而晦。”
徐铉见之,曰:“是玄虚之流也。”人多传写。
《新元史•礼志七》:致和元年四月,改封蒙山神为嘉惠昭应王,洞庭神为忠惠顺利灵济昭祐王。
《聊斋志异·织成》:洞庭湖中,往往有水神借舟。遇有空船,缆忽自解,飘然游行。但闻空中音乐并作,舟人蹲伏一隅,瞑目听之,莫敢仰视,任所往,游毕仍泊旧处。有柳生落第归,醉卧舟上。笙乐忽作,俄见满船皆佳丽。南面一人,冠类王者,因行且语,日:“闻洞庭君为柳氏,臣亦柳氏。”云云。“抄本”于篇末有附记云:相传柳毅遇龙女,洞庭君以为婿。后逊位于毅,又以毅貌文,不能慑服水怪,付以鬼面,昼戴夜除。久之渐习忘除,遂与面合而为一,毅揽镜自惭,故行人泛湖,或以手指物,则疑为指己,以手覆额,风波骤起,舟多覆。
2.鄱阳神
《聊斋志异•鄱阳神》:翟湛持,司理饶州,道经鄱阳湖。湖上有神祠,停盖游瞻。内 雕丁普郎死节臣像,翟姓一神,最居末坐。翟曰:“吾家宗人,何得 在下!”遂于上易一座。既而登舟,大风断帆,桅樯倾侧,一家哀号。俄一 小舟,破浪而来;既近官舟,急挽翟登小舟,于是家人尽登。审视其人,与翟姓神无少异。无何,浪息,寻之已杳。
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里算是平常的一篇,不过小说里鄱阳神会做这样的事情倒也非常有意思。
3.大盐池(咸海)神
这里说到的大盐池,即今哈萨克斯坦西南和乌兹别克斯坦西北之咸海(详见《新元史》)。
《新元史•术赤传》:十七年,西域略定,太祖率大军北还,命哲别、速不台循里海之西征奇卜察克,留术赤屯于咸海、里海之间,为二将声援。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古时候由于科学落后,中亚地区离海较远,这个地区的人们便用这里的水来做盐食用。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看到咸海的广大,不禁起了封神的想法:
《元史·郭宝玉传》:“帝驻大雪山前,时谷中雪深二丈,宝玉请封山川神。壬午三月,封昆仑山为玄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
《新元史•太祖纪下》:(十七年)三月,封昆仓山神为元极王,大盐池神为惠济王。
《新元史•郭宝玉传》:帝驻跸大雪山前,时谷中雪深二丈,宝玉请封山川神。十七年三月,封昆仑山为玄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
《新元史•礼志七》: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之祠,所在有司祭之。其祀典之可考者:太祖十七年三月,封昆仑山为元极王,大盐池为惠济王。
没想到遥远的咸海也能得到“惠济王”这样一个封号吧!
遗憾的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土库曼斯坦建成卡拉库姆运河后,入咸海水量减少至70亿立方米。咸海面积缩小了一半,水中含盐量增加了三倍,沿海沼泽面积大大缩小,大量灌木消失。锡尔河三角洲鸟类减少了135种,咸海鱼类由24种减少到4种。随着水位不断下降,咸海于1987年分成了南咸海和北咸海两片水域,完工于1988年的卡拉库姆运河输送了1290万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阿姆河总流量的15%),其中南咸海于2003年又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到2014年时南咸海大部分干涸消失了。“惠济王”咸海的没落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四.海神
1.四海之神
《左传·昭公十八年》“玄冥” 晋杜预注:“玄冥,水神。”
“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苟芒,北海之神曰玄暝,西海之神蓐收(见《太公金匮》)”
历朝历代多有加封: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天宝)十载正月,四海并封为王……太子中允李随祭东海广德王,义王府长史张九章祭南海广利王,太子中允柳奕祭西海广润王,太子洗马李齐荣祭北海广泽王。取三月十七日一时礼册。
《宋史•礼志五》:仁宗康定元年……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内。自渡江以后,惟南海王庙,岁时降御书祝文,加封至八字王爵。如东海之祠,但以莱州隔绝,未尝致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界也。绍兴中金人入寇,李宝以舟师大捷于胶西,神之助顺,为有功矣。且元丰间尝建庙于明州定海县,请依南海特封八字王爵,遣官诣明州行礼。”诏可。
《元史•祭祀志五》: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
《明史•礼志三》:(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
2.海若
若,海神名,别名海若。一说即北海之神玄冥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海若跟河伯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与哲学深邃博大的根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博大胸怀以及庄子之文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
海若与河伯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伯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若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伯与海若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全文沿着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达道的境界的思路将我们引入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读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载之下,通于庄子之心,乃至通于无量众生之心,通于宇宙万事万物,可得大自在矣。
《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王逸注:“海若,海神名也。”洪兴祖补注:“海若, 庄子 所称北海若也。”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夏虫不可语冰”这些著名成语都是在《庄子•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中提炼出来的。河伯的骄傲自大在海若面前被彻底粉碎了。不得不佩服海若的高度哲理思辨力(其实是庄子的功劳)。无怪乎楚辞里要感慨海若耍了河伯冯夷了。
3.妈祖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相传妈祖的水阙仙班共有十八位,分别是:海晏公、千里眼、顺风耳、嘉应、嘉佑、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使者、柽香大圣、青衣童子、水部判官、巡海仙官、百花仙子、凌波仙子、四海龙王。还有冯璿、冯甲、冯乙(甲、乙则名已轶,三冯为兄弟)、蔡某、丁仲修等五水仙王,另有二十四司辅助神之说。江淮水师信仰中的金总管、倪总管、乐山王、金龙大王与马伏波、路伏波,有时被视为妈祖从神。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妈祖封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妈祖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皇帝的册封清晰地记录了妈祖从“辅国”到“护圣”,又到“庇民”的三大功绩。至光绪元年,妈祖封号达64字。据统计历代皇帝对妈祖的封号,总共达到600多字,创中国神仙封号的最高纪录。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和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
五.那伽/龙王
那伽,(梵语:नाग,罗马化:nāga),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但是这个词的用法并不十分严格,它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镜王蛇和印度眼镜蛇(眼镜蛇在印地语中的读音就是“纳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姬”(nāgī)或“那姬尼”(nāgiṇī)。
佛典所说那伽为一种长身、有鳞、无足的蛇形的半神之物,为八部众之一,蛇类之长。在翻译佛经时,佛教徒将naga译成了龙,将nagaraja译成龙王。与中国传统的“龙”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只不过后来已经混同不分了。龙王的概念在道教中也得以建立,比如娑竭罗(海)龙王就演变为了道教和中国民间信仰里的东海龙王(《西游记》中称为敖广,《封神演义》中称为敖光)。
《翻译名义集》卷二(大正藏54·1087c):“那伽,秦云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那伽很可能在雅利安人之前的印度起过重要作用。他们被纳入佛教神话使一些佛教学者认为这是非雅利安来源的佛教标志。在许多经卷中都有对那伽的描写。他们分为水中和陆地上的两种。那伽能够变人。他们经常与凡人男女相爱。凡人同那伽结合所生的后代都十分温柔,因为他们具有水的特性。那伽也经常发怒。相传他们的呼吸有毒。麻疯、疥疮等皮肤病据说皆因龙毒所致。他们的目光可致人死命。他们对佛教十分友 善。甚至经常是热烈的支持者。
佛经中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有几度转生为那伽。《长阿含经》卷十九说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龙。谓“先多瞋恚,不曲不端,犯戒斗诤,故堕龙中”。《分别业报经》谓“修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依正忆念,后作大龙身。”《海龙王经》谓僧尼若不舍正见而违犯戒行、不堕地狱者,生于龙中。龙性嗜睡,变化如意,富有财宝,但生、死、淫、瞋、睡五时不能隐身,并有出声害人、见者害人、气嘘害人、触身害人四毒。《长阿含经》卷十八言诸龙有三苦:一被热风热沙烧灼身体,二恶风暴起失宝饰衣,三被金翅鸟所食啖,常怀怖惧热恼。
其中威德特胜者为龙王,归化于佛,成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众”之一,住于诸佛之受用土,能兴云布雨,消灭众生之热恼,为吉祥与威严的象征。
龙王的种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八大龙王”之说为最著。八大龙王的名称,汉传与藏传亦有所不同。《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即婆苏吉)龙王,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八大龙王,藏传者为:(1)广财;(2)莲花;(3)力游;(4)安止;(5)大莲;(6)护螺;(7)具种;(8)无边龙王。《甘珠尔》中有《海龙王所问经》、《无热龙王所问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此外,据《僧护经》载,海龙王变为人形而出家修行,然于睡眠中不能隐形而现龙身,故佛为此而说龙于初生、临终、嗔怒、睡眠等时,必为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
佛教经长期演变,到了明清时期,相当数量的水神都已被视为龙王,包括古典意义上的四海之神。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台湾县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龙王之神,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
以上介绍的这些,还只是古代水神中比较著名的而已。
若按《明史•礼志三》: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渎坛。帝又以安南、高丽皆臣附,其国内山川,宜与中国同祭。谕中书及礼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丽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设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丽、占城,祀其国山川。帝斋戒,亲为祝文。仍遣官颁革正山川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六年,琉球诸国已朝贡,祀其国山川。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外国山川,亦非天子所当亲祀。”中书及礼臣请附祭各省,从之。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复祭。又从礼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祀。其王国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制。十八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埋之文。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那么古代中华文化圈的水神还要算上南亚,东南亚,韩日等国的水神(毕竟这些地区的水神也由当时的朝廷或地方官府负责)这样统计下来就更多了。无怪乎《宋史•礼志八》感叹:其他州县岳渎、城隍、仙佛、山神、龙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诸小祠,皆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云。
在这里还是那句老话: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们要以扬弃的态度去粗存精,必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