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微信群

《黑白钓鱼岛》——第二章 鸠占鹊巢

钓鱼微信群钓友圈2023-09-23 10:28:18A+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中国古代《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引申出鸠占鹊巢的成语典故,比喻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强占别人的地盘或霸占别人的位置。

近代以来,先于中国一步强大起来的日本,在侵略掠夺别国领土上的行为,无疑是罔顾事实不讲道理的“鸠”,而这只“鸠”攫取钓鱼岛的步伐,源自于吞并琉球和入侵台湾。

一、鲸吞琉球

上一章我们讲到,无论是从海洋地质结构上,还是在有文献可考的史实中,钓鱼岛都不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而是按照相同海底的地质构造,划归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至于位置在更北面的日本,由于隔着断断续续一千多公里长的琉球群岛,历史上同钓鱼岛更是没有任何瓜葛。即使到了十九世纪末,趁清政府腐败羸弱之际,1872年日本将琉球王国强行吞并为藩(琉球藩),七年之后又废藩为县(冲绳县)时,翻阅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出版的文字资料和绘制的地图,都是将钓鱼岛置于日本国境外,清楚注明是大清国的领土。

但是,古时候钓鱼岛与琉球群岛之间,又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因为钓鱼岛在历代中原王朝同琉球王国的交往中,一直扮演并发挥出海上“驿站”、“航标”、“庇护所”的作用和功能。

追溯下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中原王朝同琉球国之间,就有了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

到了十四世纪初,这时的琉球还处在割据分裂时代,仅冲绳、奄美、先岛等岛上,就同时出现了中山、山南、山北三个独立王国。1338年大明王朝建立后,三个王国同时接受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同时成为明朝的藩属国。之后,三个王国历经百余年的割据纷争,直到十五世纪初,才建立统一的琉球王国,仍作为明朝的藩属国,继续沿袭册封和朝贡制度。期间,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

琉球古画:大明册封使行列

平时,两国官方和民间的交往,尤其是海上的贸易往来,除了要跋涉漫长的陆路外,还要横跨近五百公里宽的汹涌东海,这在古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明朝时期琉球的朝贡贸易船

通常,中原这边官员和商人出海,大多是从福州五虎门出发,船只向东横跨约两百公里宽的台湾海峡北口,先抵达台湾岛北部落脚休整,尔后再从基隆附近出发,改向东北方向航行,航经钓鱼岛或赤尾屿,判明修正方向后择选良好天气,横渡俗称“黑潮”的冲绳海槽后,才能抵达琉球群岛。

反之亦然。

我们前面介绍过,由于古代航海技术十分落后,船只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经常要借助岛屿来确定具体方位和修正航向,尤其是遇到大风大浪或船只故障时,必须尽快靠上就近岛屿躲避或停泊修理,而钓鱼岛凭借在大陆与琉球群岛之间的特殊位置,理所当然成为双方海上贸易往来的标志物,以及紧急情况下船只的避风港和人员的安全驿站,由此带来钓鱼岛的地位和作用不断飙升。

但是,到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曾经雄居海内外的大明王朝,历经嘉靖、万历两位当家人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早已没有了洪武和永乐年间的朝气与霸气,吏治腐败,矛盾激化,国库空虚,国力锐减,明王朝的衰落给了邻近琉球的日本可乘之机。

1588年,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不待国家和百姓休养生息,侵略扩张的野心就迅速膨胀,以“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的狂妄,先后于1592年和1597年,连续两次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并露骨叫嚣战争的终极目标,是中原腹地的明王朝(日本人口中的唐土)。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引发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战争。

此时的大明王朝,虽然今非昔比走上了下坡路,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军的两次侵朝战争,均遭到明朝援军的迎头痛击,在海上和陆上战场都以失败告终。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画家冯子建笔下的碧蹄馆之战

1598年12月,当明军取得援朝抗倭战争最后胜利时,大明朝当家人万历皇帝朱翊君,按捺不住喜悦心情,亲笔御书昭告天下,其中最为提劲鼓气的话,就是“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用今天的话解释为:正义的明朝军民奋发扬威,跳梁小丑的倭寇,就算再强大也必杀之。

有没有感觉朱皇帝的这段话,很有点汉代校尉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味道。

有人欢喜自然就会有人愁苦。

同意气飞扬的万历皇帝不同,尚未等到第二次侵朝战争结束,一心做着迁都北京的美梦,无法接受连续失败事实的丰臣秀吉,极度忧愤苦闷中一命呜呼。虽然没有笑到最后,但也没有哭到最后。

篡位上台的丰臣秀吉旧部德川家康,无情抛弃了死去主子留下的孤儿寡母,但却继承了旧主子的江山和侵略扩张的衣钵。不同于丰臣秀吉一条道走到底的倔脾气,德川家康审视了旧主子的侵略扩张线路,思忖侵朝战争获胜无望的情况下,干脆采取避实击虚的迂回手法,将进攻的矛头指向远离大明王朝,孤悬海外且实力弱小的琉球王国。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的选择,让我想到了三百多年后,一位中国伟人提出的著名“十大军事原则”中,关于先打孤立分散之敌的战争指导方针。

1609年3月,德川家康命令鹿儿岛的萨摩藩岛津家九,派大将桦山久高率战船近百艘、士兵三千多人侵略琉球王国,开启了近代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仍以长矛弓箭为主要武器的琉球国守军,面对经历国内长期军阀混战、手握先进火器的日军,不堪一击很快败下阵来。

不甘束手就擒的琉球国君尚宁王,走马灯般接续派出多拨特使,星夜赶赴北京乞援,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5月初,琉球王国沦陷,绝望的尚宁王同臣民一道,从此陷入悲惨奴役的命运。

1609年琉球王国的丢失,看似只是大明王朝诸多藩属国中,失去了一个偏僻边远的小弟兄,除了每年少了些瓜果、黑糖、茶叶和海藻等贡品外,似乎也未给万历皇帝带来更多损失。但是,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和割裂的,从其后的发展进程看,万历皇帝这一轻率付出(也是力不从心使然),打开了中日之间的潘多拉魔盒。

这话怎么讲?

就是因为在大明朝眼皮子底下,逼迫琉球王国的投降与臣服,极大助长了大和民族的侵略野心,不仅为日后吞并琉球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后来的数百年里,每当日本人自恃实力膨胀时,中原王朝就会进入多事之秋,最终影响到整个东北亚战略格局的走向。

当然,这是后话。

世事难料。

1644年满人提兵入山海关定都北京,从不甘心臣服日本的琉球王国世子尚质,于1653年派遣使臣漂洋过海到京请求册封,翌年被清世祖顺治皇帝册封为尚质王。

对此,日本人默默看在眼里,不敢有半点髭毛。

1683年7月,大清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收复台湾。

一待台湾社会秩序稳定,百姓生活基本恢复正常,颇有战略眼光的施琅大将军,很快瞄上了下一个征伐目标——日本。

“倭贼盘踞海外为祸,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吾锐气正盛,可效元祖,提兵伐之,永绝倭患,安定东南。”

上面这段话,摘自施琅上奏给康熙的密折。

据清史记载:上阅密折良久,大喜过望,御批千言,并立即召集内阁大臣们商议。

9月下旬,大清国游击将军陈丙泷,率水师前军兵锋直抵琉球周边,欲横扫岛上的日本侵略者。

这时驻守在琉球的日军人数并不多,板着手指头算下来也就千余人左右,但不可小觑的是这批人中,不少是被称为“忍者”的日本武士和浪人,他们一向自恃武功高强刀法娴熟,从来都是昂头晃膀横着走路,既不屌同伴更不屌敌人,一旦上阵打起仗来,很有点不怕死的二杆子精神。

清军水师战船兵临城下,最先愤愤不平的就是这帮人,一顿跳脚叫骂引来更多的围观者,一个叫坂本英二的小头头脑袋一发热,率领约两百多人操刀上了铁皮蒙船冲了出去。

要说手下数百人的擅自行动,驻琉球的日军统帅工藤柊吾不知道,这话恐怕说给谁听都不会信。但工藤就是要装聋作哑,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却在私底下找了条快船,带上几个亲信随从,远远的跟在铁皮蒙船的后面,想看一看手下这批骄兵悍将,能折腾出点什么名堂和动静来。

话说回来,作为驻琉球日军的最高长官,对手都已经找到“家”门口了,如果一味退缩不敢出战,这对军心士气影响可太大了,更何况工藤也想借机掂量掂量清朝水师的斤两。

日军的铁皮蒙船很快杀气腾腾接近了清军的船队。

只见刚刚还在舱面上观望的清军官兵,开始纷纷往船舱里跑去,一会功夫露天已看不到人影。几乎同时清军的大船也开始掉头,这是要逃跑的架式啊。大喜过望的坂本英二,一方面扯着喉咙喊叫水手加快划桨追上去,另一方面招呼同伴抽出长刀昂立在船头,急切期待着靠近清军战船后,再玩命跳帮上船,面对面来个砍瓜切菜般的杀戮。

不同于坂本英二等手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时的日军队伍里,至少还有一个是明白人,这个人就是悄悄跟在后面观战的工藤柊吾。

都说一级有一级的水平,作为日军统帅的工藤,略知道清军这种叫大鸟船的主力战船,大的长近50米,一般的也有37米,船上设有两层火炮甲板,上层甲板设有16个炮位,下层甲板设有8个炮位。接敌时一旦进入有效射程,会将船头转向把船身打横过来,用船舷一侧朝向敌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火力优势,用最猛烈的炮火攻击敌人。

明末西方人笔下一艘停泊在福州的巨舰——“大鸟船”

情知不妙的工藤,连忙扯起嗓子想喊停莽撞的手下,却由于距离稍远了点且逆风,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当工藤又气又急直跳脚,连骂几声“八嘎”时,就见清军的战船上,一时间炮声齐鸣震耳欲聋,一股股喷射出的烟焰蔽日遮天,矢石如雨点般重重砸落到日船上。早就争先恐后挤上甲板的日军,一个个躲避不及,不是被砸死就是被砸伤,瞬间死伤一片,缺胳膊断腿者,衰嚎声惨叫声不绝于耳。

少数躲过弹雨的残存日军,连滚带爬跑到船舱里躲避,可不等喘口气缓过神来,就见清军船队中,猛冲出数艘被称为赶缯船的轻型快船,扑上来后直接将受重创的铁皮蒙船,挨个撞沉在汹涌的海浪中。

十余艘战船,数百人的精锐,顷刻间全军覆没,漂浮在海面上的死伤者,血水染红了周边的海水。这一切,都让不远处的工藤柊吾,看得目瞪口呆头皮发麻。顾不上那些落水者的死活了,赶紧掉头撒丫子跑腿吧,真要把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就太不划算了。

工藤从此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只要一提及清军水师就有点哆嗦。

就在清军水师前锋同日军初次交手时,作为主帅的施琅仍待在台湾,全力以赴抓紧训练水师,福建总督姚启圣则紧急筹集粮饷运往台湾,大战前的各项准备紧张而有序,只待圣旨一到即挥师大举北上。

此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这位博古通今的清圣祖,原本就非常厌恶倭子国(对日本的蔑称),有心让施琅率师乘势扫荡倭国以绝后患,但最终却半途而废。

凭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借施琅将军的晓勇善战,为什么已经展开了的征日计划,最终会功亏一篑呢?

说起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算不上原因的原因,征日计划遭到朝中明珠等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打正眼就瞧不上倭国,认为不值得为这么一个蛮荒之地再劳师远征(绝对是缺乏战略眼光)。

另一个才算是最为关键的原因,那就是长期割据西北的噶尔丹,在康熙集中精力收复台湾的同时,同沙皇俄国彼得大帝和西藏达赖喇嘛勾结,1680年出兵灭掉叶尔羌汗国,1684年收复吉利吉思(布鲁特)、费尔干纳盆地,1685年又击破哈萨克部落,其统治下的准噶尔汗国,势力扩张之凶猛,手握重兵之雄厚,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清国西北边界的安全。

康熙征葛尔丹前的清朝疆域

如果说大臣们的一面之辞可以不听,但日益称霸中亚虎视中原的噶尔丹,则成为康熙的心腹大患,权衡再三后的结果,就是搁置下对日的征伐计划。

遗憾的是这一搁就永远搁下了。

从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大兵征日功败垂成,到这次康熙帝挽弓搭箭引而未发出,再一再二再三,命大福大造化大的日本人又逃过一劫。

早已提心吊胆紧盯清军动向的德川幕府,慑于清圣祖的赫赫威名,怯于大清水师的所向披靡,干脆脚底抹油全数溜出占领近半个世纪的琉球王国——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看来历史上的日本,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角色。

在之后两个多世纪里,回到中原王朝藩属国行列的琉球王国,依老规矩称中国为父国,使用大清国的年号,每两年入朝进贡一次。这时的日本,唯有隔海相望黯然神伤的份。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1756年),描绘清代的琉球封贡路线。

1867年,日本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睦仁登基。

明治天皇虽然名叫眭仁,但做人做事却相当不够和睦与仁慈,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写下:“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决心用武力使日本成为“八绂一宇”的大日本帝国。

明治天皇

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刚过束发之年的明治天皇,远没有当今这个年龄孩子特有的叛逆和脆弱,而是崭露出超乎寻常的野心与狂妄,立马就要放开手脚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却蓦然发现自己角色尴尬囊中羞涩,乏有开疆拓土的本钱。

角色尴尬来自于内部,名义上日本国最高统治者的天皇,从1192年到1867年的数百年里,整个就是个傀儡和玩偶,对内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手中,大名(诸侯)、武士掌握着国家军事、行政、税收实权,端坐金字塔顶尖的天皇成了摆设,要么被各路诸侯肆意操控玩弄于股掌间,要么被大家刻意遗忘懒得搭理。

囊中羞涩则归咎于外部,美、英、法、俄等列强环伺垂涎,1853年7月发生的“黑船事件”,美国逼迫日本签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1855年沙皇俄国强迫日本签订了《下田条约》;1856年荷兰又要求日本签了《各亲条约》;1864年,美、英、法、荷四国联合舰队兵临城下,勒索战争赔款,控制日本关税,取得在日驻兵权。

1854年 震惊日本的黑船事件

国人皆知的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历史,其实作为近邻的日本,同期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一对隔海相望的邻国,皆是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内外交困之际登基的明治天皇,空有三头六臂也难逞鸿鹄之志啊?

痛感日本社会的愚昧和国力落后,明治天皇不得不暂时按下勃勃野心,先扑下身子奋发图强后再徐图霸业。登基第二年(1868年),明治天皇拉开了日本近代化改革的序幕,也就是史称“明治维新”运动,大力推行富国强兵、置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使日本很快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天皇在重新回到权力巅峰的同时,也厚积起了手中用来称霸的资本。

伴随着国力提升和羽翼渐丰,跃跃欲试的明治天皇,很快就赤膊上阵了。

1872年10月,日本强行废黜琉球国王并改名为琉球藩。

1879年3月,日本派重兵入侵强行吞并琉球,毫无顾忌的并入日本改名为冲绳。

反观这时的大清国,历经两百多年风雨前行,又开始上演由盛到衰的周期轮替规律。

对内,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对外,1840年和1856年先后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清政府不仅赔偿了大量的白银,还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国力极大削弱,民众苦难加重。

鸦片战争

1872年,也就是日本废黜琉球国王,改琉球王国为琉球藩这年,刚刚年满16岁却已登基11年的大清同治皇帝,还未等从垂帘听政的慈禧老太婆手中接权亲政,举国上下就已是一堆烂摊子了。焦头烂额自顾不暇的同治皇帝,面对琉球国王派出的使者哭诉,唯有下旨不痛不痒抗议几声。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270年前的一幕再次重演,只是琉球的宗主国由大明换成了大清,主子由万历皇帝变成了同治皇帝。失去庇护的琉球王国,是死是活只能再次听天由命了。

“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唱的是千真万确啊!

二、侵占台湾与窃取钓鱼岛

通过再次强行吞并琉球王国,明治天皇算是彻底看清了大清国外强中干的懦弱本质,很快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台湾岛。

典型的既得陇、复望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治天皇及手下开始翻起了陈年的老账旧账,以三年前(1871年)琉球民众出海漂到台湾,同当地原住民牡丹社部落发生冲突,部分人员被杀死为借口(即著名的“牡丹社事件”),决定派兵大举进攻台湾。

1874年4月下旬,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3000多名侵略军,登陆台湾琅桥(旧地名,现台湾南部的恒春半岛),同当地民众武装发生激烈战斗,杀死了牡丹社部落酋长阿实禄父子。

1874 年入侵台湾的日本军队

“以血洗血”报了仇,那就班师凯旋吧。

没有,西乡从道及手下就此赖在了龟山(今天台湾高雄市左营区境内),不仅不走而且开始构筑据点和垦荒屯田,不断积蓄力量,完全一副要留下来当主人的架势。

日军入侵台湾是近现代日本第一次对中国本土的武装侵略,手法上继续沿用吞并琉球的老路子,只不过这次天皇有点看走了眼。因为在大清皇帝的眼里,台湾的地位可不一般,分量远比失去的琉球要重许多。

说实话,琉球王国远离中原,确实偏了点远了点,而且只是大清朝众多藩属国中的一个,失去顶多面子上有点难堪,但不至于伤筋动骨。可台湾却大不相同了,从1683年康熙收复台湾起,就成为了大清国的东南屏障,入侵台湾就是在大清国的身上剜肉,保不准会搭上半条老命。

此时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同治皇帝,病榻上揣着中兴王朝的未竟雄心(“同光中兴”),毫不犹豫连下三道圣旨,严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即刻率重兵星夜驰援台湾。这应是行将就木的同治皇帝,挂了前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面对源源不断登陆台湾,抱着必死一战的大批清军,加之岛上原驻民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自恃占不到多少便宜的天皇,萌生撤兵退意的同时,又一次玩弄起阴谋诡计。

洞察大清国国情的明治天皇,瞅准清廷实权人物慈禧老太婆,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惊吓,厌战怕战避战心理严重,特商请美英等列强出面调停,坐地起价耍起了坑蒙拐骗手段。最终,日本撤兵的代价是硬讹去清政府五十万两白银,并通过《北京专约》逼迫清政府间接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

慈禧太后

大清国未曾输却赔款割地,小日本不曾胜却获利赢地,这个结果彻底暴露出清政府上下的昏庸无能,进一步坚定了明治天皇扩军备战从头再来的野心。

台湾岛看来一时半会是拿不去了,但作为其附属岛屿的钓鱼岛,很快被一个日本人惦记上了,这个人就是在之后中日钓鱼岛纷争中,日方死死抱着不放的古贺辰四郎。

古贺辰四郎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怀揣发财而且发大财梦想的古贺,发现钓鱼岛的北小岛上,长年栖息着大量的海鸟,而当地人很早就干起了偷偷摸摸上岛捡拾鸟蛋倒卖的生意。由于当时的欧美男女人士,流行用洁白的海鸟羽毛作头饰,瞅准商机的古贺不屑于私下捡拾鸟蛋这样的小打小闹,而是直接向冲绳县府提出大规模开拓经营钓鱼岛的请求。

时任冲绳县知事(县令)的西村捨三,也早就对琉球地处偏远、百姓愚昧、荒芜贫瘠而牢骚满腹,有了这么一个敛财的机会,干脆上书天皇请求将钓鱼岛划归本县管辖。

一个月过去了没啥动静。

三个月过去了还是没啥动静。

快到半年了依然没有啥动静。

坐卧不宁等得心累的西村知事,干脆抓了条船满载着海产品等土特产,星夜赶往京都去面呈,不曾想在四国附近登岸时,失足掉入海里(跌而溺)。

人最终是被捞了上来,但由于受到惊吓,从此抱病卧床不起。

不同于猴急赶着送命的西村捨三,早已接到冲绳县请示的明治天皇,心里就在掂量比较着对手的实力,最终因底气不足暂时压了下来。

几个手下急于攫取的海外无人岛礁,能让野心勃勃的天皇感到没有底气,这会打到天皇的哪根软肋上呢?

说起来话有点长。

首先,1874年日军已经成功登陆台湾,却由于路途遥远而且大都是海路,这时的全日本能够收罗的老旧舰船统共17艘、总吨位13832吨,根本无法从本土快速运送援军,最终慑于对手的强大而不得不从台湾撤兵。

日本虽然获得了赔款和琉球群岛,但天皇从中也认识到了海军建设的重要性,之后的日本举国陷入海军建设的狂热中。

尚处于初建阶段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因为太过热门招生数量连年翻番,不得不征用周边民房作为校舍和教室。

日本的中小学课本中,开始全面普及海洋(军)知识,培养和强化国民海洋国家的意识。

国家投入海军建设的经费逐年递增,大头都用来购买和建造军舰,最多时超过了岁入的1/8,却仍然感到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百年海军绝非虚言啊!

其次,源于这时的大清国组建了一支威风凛凛、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驻泊在威海卫的北洋水师

1892年7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镇远”、“定远”舰到访日本,这两艘舰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巡洋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深6米,标准排水量7335吨,各装备有4门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305毫米口径主炮,另有副炮18门,以及3具14吋鱼雷发射管,被誉为天底下第一等的铁甲舰。

镇远号
定远号

“镇远”和“定远”舰的到来,给岛国的民众带来极大的震撼与恐慌,明治天皇接报后按捺不住好奇心,傍晚时分微服出宫赶到东京湾,近距离观看两舰良久,之后沉着脸一言不发回宫。

“镇远”、“定远”舰的到访进一步刺激日本举国发展海军的热情。

1883年2月,日本内阁通过了为期八年总额2400万日元共32艘军舰扩建案。可刚过三年就等不及的明治天皇,又责成追加经费投入,通过三年共54艘军舰的扩建案。这几乎超过了日本国力的极限。

善于操弄民意的明治天皇,很快发布了诏敕,昭告子民百姓自己带头缩减皇室开支,每年从宫中省吃俭用挤出30万日元直接补贴海军。天皇的诏书刚下,最先跳出来响应的是天皇的母亲英照皇太后,为全力支持儿子的勃勃野心,干脆将自己做姑娘时的嫁妆,折合约5万日元全部捐出建造军舰。

我们常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明治天皇和老妈子联袂唱双簧的举动,换来的是国民们的积极响应。一时间,官员百姓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年老体衰的,干脆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甚至饿毙街头,也不愿给国家增添点滴负担。不计其数的良家女子更是自愿堕落风尘卖身筹钱充军费。

日本女子“献身”强军的做法,直接演变成后来臭名昭著的“慰安妇”制度,她们在日本有一个统一且响亮的名号,被称为“军国之妻”。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反观这时大清国幕后主政的慈禧老佛爷,正为筹办自己六十寿辰,加紧搜刮民脂民膏,极尽铺张奢侈之风,甚至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弥补缺口。不得不说,都是皇帝的老妈子,做人的差距忒大了些,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清国不败似乎老天都难容。

又想到了那句“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的话,明治天皇身后伟大的女人,就是他那通晓事理的老娘;反过来说“许多失败的男人背后也会有一位败家的娘们”,同治、光绪皇帝背后败家的娘们,无疑是他们那位贪婪、自私、弄权的老妈子。

后面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整编成联合舰队,实际拥有军舰31艘、吨位59898吨,鱼雷艇24艘、吨位1475吨,另外外购和在建军舰16艘、吨位33330吨,无论是舰船的总吨位,还是军舰的航速、火炮的射速、官兵的素质等,均已赶上或超过了北洋水师。

但从来善于把臣民玩弄戏耍于股掌间的天皇,这时又做了一件更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每天只吃一个冷饭团,并下旨广而告之:“帝国海军一日不强,朕一日不再食矣”。

天皇的悲情牌打到了臣民们的死穴,尤其是那些打小受武士道精神洗脑,根本没有人性的日本军人,闻听后个个涕泪横流,冲着皇宫方向伏地长跪不起,如丧考妣宣誓效忠天皇,甘愿赴汤蹈火死而无憾。

日本军人的战斗欲望得到空前提升。

1894年7月,自恃实力爆棚的明治天皇,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悍然发动甲午战争(日方称日清战争)。在这场打断近代中国崛起命运,让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战争中,由于9月份清军在陆上“平壤之战”,以及赶来增援的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相继失利,导致整个战局急转直下,战场由朝鲜转移到中国境内。无心恋战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签订了屈辱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给予巨额战争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加深加重了民族危机,时至今日台湾岛内独派势力依然猖獗且颇有市场,完全是日本掠夺和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顽固毒瘤。

签订《马关条约》场景

说句题外的话。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甲午战争后期,曾经威名显赫的“定远”舰,由于重伤搁浅被北洋水师忍痛炸毁,结束了其极为悲壮的一生。而其姊妹舰“镇远”舰,下场则最为悲惨,被困在威海军港内动弹不得,最终被日军俘获成为战利品。为了一吐埋藏心中多年的恶气,也为了大肆炫耀日军的赫赫战功,修缮后的“镇远”舰被开回日本,在多个军港举行数场公众开放日,无数日本民众拖家带口前来观看和庆祝。

1896年11月,在横须贺外海组织的日本海军校阅式上,已经修葺一新的“镇远”舰,被天皇钦定为校阅的座驾。当日一身戎装的天皇趾高气扬,以九五之尊身躯爬上“镇远”舰高高桅杆上的瞭望塔,君临天下引来受阅官兵的阵阵欢呼。

日本海军部将“镇远”舰定为一等级战舰,编入联合舰队作为主力服役,直到1911年4月,历经沧桑命运多舛的“镇远”舰,再也经不住折腾而寿终正寝,除籍退役后送船厂拆除。也许是日本举国上下对“镇远”舰有太多的情与仇和爱与恨,拆除后的“镇远”舰上巨大的铁锚,被直接运送到东京上野公园里竖立着,并取舰上不同口径的炮弹环绕铁锚,供来往的游人参观,继续炫耀军国主义的战功。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在日本投降之际,中国政府收回“镇远”舰铁锚,成为当时国民口口传诵的一件喜庆事,也算是一雪半个世纪前甲午战败的耻辱。但让人依然遗憾的是,至今在日本本州南部冈山的神社里,“镇远”舰身后留下的另一只长4米、宽2米,重达4吨的巨大铁锚,满身锈迹斑斑孤零零的放在那里,继续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默默讲述那段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

遗存在日本本州岛南部冈山的北洋水师镇远号装甲舰铁锚

“镇远”舰无限风光却又极为悲惨的结局,无疑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

咱们言归正传。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谩天昧地窃取了钓鱼岛。

为什么说窃取呢?

这是因为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企图占有一块土地(岛屿)时,必须先向国际社会公示,广而告之我发现并决定拥有这块土地(岛屿),公示期间如果没有争议就成为事实,如果有争议则需要协商解决。这个过程颇有点像如今提拔任用干部一样。而日本拿走钓鱼岛则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而是利用甲午战争的胜利,把钓鱼岛当成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搂草打兔子一并割让过去,不久(1900年)又做贼心虚改名为尖阁列岛。

贼子之心昭然若揭。

三、错失琉球

《圣经》中讲:上帝是公平的。

纵然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生死存亡关头,“上帝”照样给了国人得到琉球的机会。

1943年,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经过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将不可一世的日本联合舰队彻底击败,一举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实力不济的日本被迫采取守势,双方攻防态势出现转折,美军完全取得了对日战争的主动权。

同样,遥远欧洲冰天雪地的苏德战场上,付出极其沉重代价的苏联军民,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历史性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露出胜利的曙光。

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占尽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红利,早已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主政白宫的民主党领袖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总统,这时他的目光早已超越过眼前血腥残酷的战场,开始思考酝酿和着手布建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社会新秩序。为此,罗斯福主张召开一次由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参加的四大国会议,协调各国之间关系,共商协同作战问题,筹划战后安排。

美国第 32 任总统罗斯福

把中国拉入世界大国俱乐部?

这可是当时所有的同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大举入侵东北开始,中华民族已经历经了十二年的艰苦抗战,屡屡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举国上下早已累累伤痕气息奄奄。这时的中国,国土虽大却有三分之一的领土沦陷,人口虽多但超过半数同胞惨遭奴役,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同美国苏联英国远不在一个档次上,而罗斯福总统却硬要把这个苏联英国都看不上也看不起的穷兄弟,强行拉进世界大国行列的想法,完全是出于在华培植亲美势力,以及战后东北亚反共防共的考量。

在这个崇尚实力强者为大的世界里,斯大林首先对给予中国大国地位很不以为然,当着罗斯福特总统特使的面,撇撇胡子傲气地表示绝不愿意同中国领导人坐在一起。

另一个大英帝国的战时首相邱吉尔,闻听罗斯福总统的意见后,也表现出一脸的不屑,叼着雪茄的嘴角咧了咧,伴随着喷出的烟雾,吐出句“中国,No!”

当然,最终迫于美方的压力,作为小兄弟的英国态度有所软化,但苏联方面就没那么好沟通商量了。在一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下,用心良苦的罗斯福总统只好分两步走,首先硬拉上邱吉尔在埃及开罗召开美英中三国领导人会议,尔后再在伊朗的德黑兰,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

开罗会议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

但凡这种国与国领导人的正式会晤,真正的功夫大多下在会议召开前,即先由双方代表反复对接沟通,协商需要确定解决的问题,以及会议上双方签署的协议。为此,蒋介石特意派出大舅爷宋子文率队,先后同美方进行了不下三轮的磋商,在双方初步达成的协议和共识中,就包括了战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必须重新归还中国,同时考虑到琉球同中国的历史渊源,也将一并交还给中国。

也许是会议将要研究的议题过于重大,心里极为忐忑不安的蒋介石,于1943年2月又派夫人宋美龄女士,专程赴美拜会罗斯福总统。等到白宫的会晤刚一结束,宋美龄连夜电告老公,除了获得美方承诺的援助外,还有美方认为战后的琉球、满洲和台湾等应归还中国,而且香港的主权属于中国。

至此,会议前美方的意图和底牌已亮明,届时只需作为中方领导人的蒋介石,到场露个脸同美英领导人畅谈下友谊增进些感情,再走个形式在已拟定的文本上签个名即可。

但让国人万般想不到的是,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领导人会议(开罗会议)正式召开期间,第一次以大国领导人身份走上世界舞台的蒋介石身上,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匪夷所思的糗事:拒绝罗斯福总统关于战后琉球归还中国的建议,而且是一连拒绝了两次。

第一次是11月23日,罗斯福在欢迎晚宴上主动问蒋介石:“考虑到琉球的地理位置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关系密切,如果贵国想得到琉球,战后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正襟危坐的蒋介石仿佛大梦初醒一样,愣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我觉得琉球应由美中共同占领,战后国际托管给美中共同管理为好。”

这个回答有点出乎罗斯福的意料,不同于会前双方代表磋商的结果,也有悖于他同蒋夫人达成的共识,罗斯福不由得怀疑蒋介石本人是不是不想要琉球。

第二次是11月25日,在整个会议快要结束时,罗斯福再次同蒋介石谈到:“我反复考虑琉球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后如果得不到琉球,台湾也不会安全。更重要的是,琉球不能再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应与台湾一道交给你们管辖。”

话已经说的相当敞亮透彻了,但蒋介石却像个哑巴,半天没有一丁点动静。

罗斯福以为他没听清楚,干脆又补充说道:“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后就交给你们。”

蒋介石又犹豫了片刻,才慢吞吞的回答道:“琉球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由美中共同管理为好。”

蒋介石对琉球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不可理解,毕竟数百年里琉球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1879年日本人吞并琉球后,琉球人对中国的认同感从未改变,战后由中国直接接手琉球不会有多少阻力,但蒋本人却故意回避这个问题,最终罗斯福得出的结论,就是中方不想要琉球了,只是碍于情面说成由两国共同管理,实质是拱手让出任由美方接管。

再一再二不会有再三,历史的机遇往往失了不会再来,从此美方不再跟国民党方面提琉球归还之事。

国家间交往向来奉行“丛林法则”,多数时候表现的是以大欺小弱肉强食,所以我们常讲弱国无外交。但对于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被人主动送到眼前来,蒋介石却一而再拒之门外,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用今天的话说,蒋介石的脑子进水了,而且进了不少。

那么,蒋介石在琉球归还问题上,为什么会前后不一持拒绝态度呢?

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讲:“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战争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地由我国同美共管比归我专有为妥也。”

三条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我认为这是事后蒋介石带有自欺欺人的说辞。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在1943年11月前,同盟国间曾开过不下十余次的会议,而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却一次也没获得过邀请,国人早已习惯成为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次被邀参加开罗会议时,倒是蒋介石本人极为震动,照他私底下的说法:“中国这么一个虽大却极其落后贫穷的弱国,能参加开罗会议并被硬提携成名义上的大国,完全是乞丐当了皇帝。”

受到邀请的蒋介石,从此喜忧参半,人前人后成了“两面人”。

对外示人的一面,蒋总裁春风拂面扬眉吐气,被饱受战争苦难折磨的同胞视为民族英雄,领袖形象和地位得到空前巩固,飘飘然认为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百年欺凌的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开始。

但回家闭门后的一面,自感矮人三分的蒋本人,又会惴惴不安愁云满面,在日记中端端正正写下了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惶惧不已!惶惧不已!。

也正是由于对同美英巨头相聚很不托底,临行前蒋介石干脆给自己定了个应对原则——“无所予、无所求”。

用直白点的话讲,就是既不会借机索取什么好处,也不会再割舍牺牲什么利益。

也就是抱着这么个既不得也不失的怂态度,会上的蒋介石,一方面戎装笔挺精神焕发,携漂亮的夫人穿梭在媒体和镜头前,露够了脸赚足了面子;可另一方面,一旦在涉及到重大议题时,却近乎木偶极少表态和争论,成为可有可无的好好先生。期间,蒋更出于感激罗斯福的提携之恩,一切唯美方意图马首是瞻,不乏行谄媚讨好之举。当罗斯福决定送还琉球群岛时,略有畏难情绪的蒋介石,昏头之下不再按原先的套路出牌,反而冒出个中美共同托管的想法,其实质就是当把甩手掌柜,把琉球奉送给美国人。

也就这么一个怂到家的表现,会后蒋本人却在日记中大言不惭的写道:“以我乃毫无私心与世界大战也。”

唉,一言难尽的蒋介石!

四、蒋公,罪人乎?

平心而论,从上世纪初混迹于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开始,到成功把握人生转机,入仕从政后一路青云直上,先后招抚各路混世魔王,终止军阀混战,统一中国(不管是名义上统一还是事实上统一),问鼎天下,蒋介石绝对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年轻时的蒋介石

但是个人身上就会有缺点,哪怕他是个不世出的英雄人物。

发迹后头上先后顶着校长、总司令、委员长、主席、总裁、总统等众多头衔的蒋介石,打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其8岁时父亲蒋肇聪亡故,之后就一直同母亲王采玉生活。长期孤儿寡母的生活,蒋本人不可避免养成了自卑、犹疑、叛逆、易怒的性格,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对于普通人来讲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蒋介石这样的时势英雄,很可能就是致命的软肋,最明显的一条,就是遇到重大决策关口,容易优柔寡断和犯糊涂。

开罗会议上迭出昏招的蒋介石,会后很快醒悟了过来,但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大错的蒋介石,这时没有去想如何反省思过和亡羊补牢,而是赶紧叮嘱一直跟在左右的王宠惠:“罗斯福总统要把琉球给我们的提议,只有你及少数人知道,再不要向外说了。”

过后蒋仍感到不放心,进一步交代王宠惠:“如果有人问及此事,就说我们缺少国际法条约和依据,提不出接受琉球的理由。”

作为国民政府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宠惠,是蒋介石同罗斯福两次单独会谈时中方唯一的陪同者,亲眼见证了蒋本人两次拒绝琉球归还中国的事实。

王宠惠

其实,在第二次会谈结束时,王曾主动向蒋提醒道:“琉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即使从军事角度上考虑,堪称我国的‘东大门’,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啊。”

据王宠惠后来讲,听了这话的蒋介石,沉吟片刻面露不悦的说:“既然是这样,那你当时为什么不提醒我呢?”

蒋的态度让王始料不及,整个人顿时愣在了那里。

可不待王回答,蒋又略带埋怨语气说:“你可是唯一全程跟我参加会议的人啊。”

完全一副推卸责任给下属的架式。

王宠惠何许人也?

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担任过中华民国司法部部长、外交部长、国务总理和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混迹官场久矣,既有学者的严谨条理,也有官员的世故功利,更有外交官的精明圆滑,此时一看主子心中生怨,生怕惹火烧身,忙不迭的解释两句后,开始向蒋猛表忠心,并从此三缄其口不再谈及琉球问题。

但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

王宠惠回国后,茶余饭后酒足微醺之下,曾同密友闲聊起开罗会议上的一些情况,不经意间走漏些许风声,引起一干朋友纷纷向上门询问求证,大惊失色的王宠惠从此闭门谢客。

我不知道后知后觉的蒋介石,醒悟后有没有面壁自责,但我猜他恐怕连起码的愧疚感都没有,因为事后他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面子”,反复告诫下属注意维护自己所谓的领袖形象,但凡过于爱惜羽毛的人,都不会有太强烈的责任感。

从此,翻阅国民党时期出版的开罗会议文件、档案、杂志、资料,要么刻意回避不谈琉球问题,要么称由于无依据无理由,会议期间未提及琉球归属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美国肯尼迪政府决定可以讨论对琉球的托管问题,在时机成熟时准备交还日本并承认日本拥有主权时,台湾就有记者在《联合报》上发文,指责国民党政府在开罗会议上太不走心,不提琉球战后归属问题,以致本该收回的琉球又落入日本人手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台湾媒体人和平民百姓,对开罗会议上蒋介石执意不要琉球的事情,一直都蒙在鼓里。

为了不使事态扩大而引火烧身,时任台湾“总统”的蒋介石一反常态,亲自出面不尴不尬做了番辩解,他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开罗会议上我们认为,琉球是我东海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并主张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此非当时最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

至于后来为何不再说了则没了下文。

蒋介石不愧是官场上的厚黑老手,一番避重就轻虚与委蛇的解释,就将本人拒绝琉球归还中国的糗事绕了过去。

至于之后为蒋介石的涂抹遮掩可谓是花样百出。

1945年4月1日至6月21日,美军发动了冲绳战役,代号“冰山行动”。

由于琉球群岛的得失,事关日本帝国的命运,日军大本营专门制定了“天”字号作战计划,帝国陆海军精锐倾巢而出志在必守,整个战役中包括平民在内惨绝人寰的“玉碎”,以及灭绝人性的“神风特攻”触目惊心,最终美军以伤亡7.5万人、损失飞机763架、舰艇404艘、坦克372辆的巨大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1万人、击毁日机7830架、击沉日舰20艘,夺占了琉球群岛,取得了太平洋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胜利。

美国邦克山号航空母舰因神风特攻队攻击而重创
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爆炸沉没

冲绳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凡,获胜的美军不仅实现大兵压境有利态势,而且由于日本海空军精锐主力损失殆尽,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结束二战奠定了基础。但就是这么一场代价沉重意义重大的胜利,也被厚颜无耻的国民党政府信手拈来,作为拒收琉球的理由之一。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官方和学术界都掺杂着一些杂音,公开指出开罗会议上若要了琉球,那么就必须由中国出兵来打,不仅会牵扯国内大部分兵力,而且根本没有取胜的把握,最终琉球照样拿不回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蒋公在会上提出的由美中联合托管琉球的做法,是当时对我国最为有利也最为可行的做法了。

这简直是一派胡言,如果按照这么个混账逻辑,应该连《开罗宣言》中写明的收回东北省和台湾澎湖列岛等都是多余的,因为当时任何一支国民党军队,都不具备打下这几个地方的实力。

同样的掩饰遮盖还表现在一些学者对不能要回琉球理由的解读上。

这些所谓学者秉持的观点是,历史上琉球王国只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藩属制和朝贡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它与后来的殖民地制度相类似,言外之意就是说琉球原本就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是一个向中原王朝朝贡的国家而已,因而中国不具备收回琉球据为己有的法律依据,一定要收回的话就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占,有悖于国际法。

这彻彻底底真真切切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的学者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迂腐的可笑,因为他们忘记了早在1872年,日本用暴力废除琉球王国改为琉球藩,1879年又将琉球藩强行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琉球王国就此灭亡的历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之后琉球的主权从何谈起?

反倒是眼光毒辣老道的罗斯福总统,一针见血的指出“琉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能再让侵略成性的日本人长期占领。”蒋介石的屡屡拒绝,只能说明其目光短浅。同样,因抗战胜利走向人生辉煌顶点的蒋介石,之后不到四年时间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彻底输光了本钱沦为孤岛上的亡命人,完完全全在情理之中。

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丧失了往往遗恨无穷。

蒋介石极其愚蠢的硬将琉球拒之门外,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直接波及到钓鱼岛。

1971年6月17日,当美日签定《归还冲绳协定》,决定单方面将琉球转交给日本后。欲壑难填的日本政府,在自我设计的“南西诸岛”概念下,肆意歪解和扩大“南西诸岛”的范围,最终实现既收回琉球群岛,又将钓鱼岛非法裹挟进去的图谋。

1971年6月17日,美日签定《归还冲绳协定》

多年后,每当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产生争端时,偏安一隅的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对美国佬偏袒日本人的做法也是极不满的,先后在不同场合坚持说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只是已寄人篱下过日子的他,既不敢得罪美国主子,也不愿开罪日本政府,心中实在痛苦郁闷时,只会在日记中发泄愤恨,最多再指示中华民国“外交部”发个声明,仅此而已。

蒋介石,即便不算民族的罪人,那至少也是混蛋、混蛋、混蛋!。

重要的话说三遍。

五、埋下祸端

开罗会议后接着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会上罗斯福总统和斯大林元帅,亦曾论及到琉球的归属问题。据罗斯福总统后来回忆,熟知琉球历史的斯大林,完全同意琉球的主权属于中国,认为应当在战后归还给中国。

德黑兰会议上的“三巨头” 左起: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分别在重庆、华盛顿、伦敦同时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中除明确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如当时的东北四省(注: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省)和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华民国外,还进一步确定凡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必驱逐出境。

1945年7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夜,中美英又共同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再次重申了日本必须无条件执行《开罗宣言》中的各项要求。

各国重要领袖于会议场就宣言相关内容议事

1945年8月15日,久违的和平天使终于降临历经太多劫难和苦痛的人间,可不等幸存的人们医治战争的创伤,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又迫不及待展开了瓜分世界的行动。这时中国执政的国民政府蒋介石委员长,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内清共剿匪上,其他的事一概让路免谈。至于开罗会议上由他本人提出的,战后中美两国共同托管琉球这茬事,也早被忘到爪哇国去了。

二战后,无论是实力还是声望均达到巅峰的美国,迅速从战前的孤立主义中解脱出来,加快走向称霸世界的道路。狂妄傲慢的美国军方,从对抗共产主义势力需要出发,肆意将美国西部的防御战线,从战前的太平洋东部夏威夷群岛一线,一下子向西推进跨越了七千多公里宽的太平洋,直接将触角伸到了所谓“第一岛链”上的琉球群岛。

红线标示出第一岛链

这就带来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那就是对琉球如何实施托管?

最初,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认识大体一致,即对琉球群岛实行普通托管即可,大可不必像同欧洲签订的大西洋协定那样,耗费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战略托管。

那么何为普通托管呢?

按照战后联合国给出的解释,所谓普通托管是指对一些偏远闭塞地区特别是边缘性岛屿,考虑到其原住民群体愚昧落后不开化,缺乏自我管理和生存发展能力,只能先委托一些大国派出人员代行管理,等当地民众开化成熟后,再交给他们独立自治。

如此说来,美国军方和政府最初的考虑,是将琉球群岛列入到愚昧落后地区,确定由美方临时实施管理,等待时机成熟后,再交由琉球民众自治管理。

但世事依然难料。

1950年6月25日,东北亚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远东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争带来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二战战败国日本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琉球群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在看似东西方之间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严峻形势下,美国军方的反应异常迅速和强烈,紧急召开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在军事考量压倒一切的前提下,出台了两条不容触碰的硬性决定:

第一条:未经美国军方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尤其是武装力量,都不得入住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以南的日本岛屿,否则将视为对美国的直接宣战。

第二条:必须保证美国对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马尔库斯岛、孀妇岩及南方诸岛等,享有独家战略托管权力。

美国军方的决定,使得对琉球由原计划的普通托管改成战略托管,日本也由二战战败国摇身变成美军的直接保护国。

这还没完。

1950年10月4日,不等同美国国务院在对日有关问题上达成共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直接下达了命令,确定由远东美军直接管辖琉球群岛,并立即着手建立琉球美国民政府,指定远东美军司令为民政府的最高长官,具体可以授权一名副手担任行政副长官。这一体制一直维持到1971年才结束。也就是说,二战后的二十多年里,琉球人的顶头上司实际是远东美军司令,以及由他指定的所谓管理人员。

美国军方不惜违反美国国家宪法,抢夺由国务院负责设立地方政府的职能权力,擅自成立名义上作为美国政府一部分的琉球美国民政府,此举形同“造反”。

但是,杜鲁门总统和国务院的大佬们,默认了军方的“造反”行为。

由美军直接上手管理琉球,实质是挂“托管”名头行“军管”之实,早已违背了联合国关于托管的定义和权限,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军方背景下的琉球美国民政府,在正式履行职责后,完全出于军事上的考量,而置历史的事实于不顾,在1952年2月29日颁布[1952]民政府第68号命令时,划定了民政府的政治和地理管辖范围,非法将分布在东经123度20分至124度40分、北纬25度20分至26度之间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囊括进去。这是历史上的钓鱼岛,第一次被纳入到琉球的管辖范围内,由美国军方把持的琉球美国民政府,开了个极坏的头。

1953年12月25日,美国将琉球群岛北部的奄美大岛“归还”日本后,琉球美国民政府副长官、美国陆军少将奥格登,重新签发颁布了关于琉球群岛地理界限的[1953]民政府第27号命令,再次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非法囊括进去。

分析军方背景的琉球美国民政府这样划界的原因,用其第一任长官、远东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话讲:“琉球群岛是美国的战略最前沿,而邻近的台湾及其他岛屿,则是琉球群岛的前沿和掩护阵地。如果允许敌对势力进入台湾及其他岛屿,则无异于向我国远东地区战略防线开炮,琉球群岛将时刻面临直接的威胁,变得很难防守且不再牢固可靠。”

为此,麦克阿瑟专门叮嘱杜鲁门总统:“如果美国不打算牢牢守住琉球群岛,就不必担心台湾及其他岛屿的去留。”

麦克阿瑟

这时的杜鲁门总统,虽然已经十分反感和讨厌目空一切骄狂自大的麦克阿瑟,但至少这句话,他是实实在在听到心里去了。

这才有1950年6月25日,当远东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后,受到刺激的美国政界大佬们,一致认定台湾是座“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台湾的“安危”关系到美国在远东乃至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也才有战争爆发仅仅两天后,杜鲁门总统直接下令美国海军,由第7舰队于27日凌晨,最先派出2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进入台湾海峡,在“协防”台湾的名义下,公然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进程,最终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分离分裂的局面。

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巡逻

对于这一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举动,杜鲁门总统公开辩解称:“(如果)共产党军队占领台湾等周边岛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以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任务的美国军队安全”。

城池失火难免会殃及池鱼。

随着台湾政治和军事战略地位的迅速抬升,亦波及到作为其附属岛屿的钓鱼岛,凭借其邻近台湾及琉球的特殊地理位置,同样被美国军方认定不允许对手染指的战略要冲。

就这样,二战后美国军方以琉球美国民政府为舞台的恣意“暴走”,是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被粗暴裹挟进琉球群岛,并最终非法交给日本管控的初因,棘手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就这样被美国政府和军方无中生有硬生生的制造出来。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