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视频 > 钓鱼比赛视频

千年碧口

钓鱼比赛视频钓友圈2023-06-27 11:20:11A+A-

千碧 口 古 镇 韻

谭昌 吉

2017年3月编缉

古 镇 碧 口

1978年5月刊甘肃省《档案》杂志

碧口,甘肃四大名镇之首(最早版本:碧口镇、黄羊镇、文峰镇、西峰镇);碧口,陇上文化、交通、商贸“窗口”;文县陇南繁荣发达史的“明珠”;碧口,千年历史人文的“经典”。

三千多年前,碧口已有人类活动。出土过石斧和化石。据《汉书》记载,碧口“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近年又在碧口镇响浪行政村发掘了大量汉代墓群,出土了成批的古铜器等。

三国时,白龙江、白水江流域和阴平、阳平都是曹魏与蜀汉政权争战之地。阴平太守廖化,守将郭淮屯兵拒守于此。姜维、邓艾争战于斯,邓艾涉险征战,行七百里无人之地,翻越摩天岭,灭蜀的历史事件,成之“邓艾伐蜀”历史典故,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邓艾偷渡阴平”就在这一带。成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今仍有邓艾城、姜维城、郭淮城等等。

战乱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县民流散,氐人政权陇南五国之武都国、阴平国也占据这些地域。因地势平江水缓一说,在碧口(含青川景谷)曾设置平兴郡,治所碧口(见蒲孝荣编《四

川省历代地名今释》一书)。初考清末、民国间有设县郡之城隍庙、文庙遗址。

唐、宋至明、清。碧口设置“戎守处”,以重兵把守,凭借“峭壁湍流,势极陡险”控扼秦蜀,史称“秦蜀锁匙”重要关隘。有诗为证“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抑常收”。(明代诗人张其光,举人作《玉垒关》)。古阴平桥也建于此,南宋伟大诗人作《老学庵筆记》于此。

清康乾盛世之后,碧口日趋繁荣,并在碧口设立甘肃统捐局碧口分局:其征银为光绪33年(1907)为17100两银;光绪34年(1908)为18688两银;宣统元年(1909)为18101两银;宣统二年(1910)为19580两银。到民国年间也有增无减。其商贸、军政、交流之鼎盛时期,为陕、甘、川、青、宁、蒙之门户枢纽。这些地域的山货、皮张、药材、木料、烟土运至碧口,分装木船、木筏运往重庆,再至上海,远渡重洋。船队又将南方的丝绸、布匹、盐、油、杂货、洋货、精工艺品溯江运至碧口。构成了通往南北的“水上丝绸之路”。碧口,成了西北最大的水陆码头。时有“小上海”“小重庆”之誉。碧口镇在陇南首设电报局沟通全国商贸信息,又设置厘税局、海关局,民国16年(1927)征税达76000元;到了民国33年(1944)仅地价税达66000多元。(见《甘肃通志》、《文县要览》)。此期间碧口镇居民大增,来往行商、行栈500多家。饮食、旅店、商铺也都有很大发展,每日多则二千余人出入。驮队二十余组,船只达三十多艘。江西、四川、陕西等旅居碧口的富商增多,船工等组织起各自“会馆”。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宫殿。馆所林立。最早的是船工的鲁班庙,最大最雄伟的是由碧口镇本地船商与重庆、武汉庄客组织修建的紫云宫“王爷庙”。兴建六十年,规模西北之首。其碧口镇教育事业也发达起来,出现了大学生和女洋学生出入。

时光车轮,碧口又有了新的历史光点!辛亥革命之时,碧口民众砸烂了“厘税局”。1935年4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三十军、三十一军通过青川,开始向摩天岭进发,准备北进文县,进而攻占天水,夺取甘肃南部,实施创建四川、陕西、

甘肃新苏区计划。另外红三十九军89师和三十一军部分向青川、平武挺进,以切断广元与江油国民守军的联系。相机夺取碧口,扩大陕甘边区。这次军事行动中,在碧口一带受到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十二个兵团阻击,红军们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出现了震惊全国的“血战悬马关”、“平台山之战”、“激战摩天岭”,战斗进行了18天,成之红军史上的“摩天岭战役”。徐向前元帅在《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文中,为之感慨。

千百年来,历尽人间沧桑的碧口古镇,是一组诗,又是一轴画,更像一歌交响乐。看:在丰满的美人图型中建造的碧山公园有中山堂、抗日楼、茅草亭、八角亭…清幽迷人;气势浩渺,荡人胸怀的碧口水库;交通发达的国道212线又是通往世界风景区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小憩佳境。而更富有开拓者脉搏的白龙江干流上建造的碧口水电站,装机30万千瓩,年发电量14.63亿度,十年累计约90亿度,产值达5亿多元。据科学家分析论证:以碧口为中心,可建立梯级电站十多座,可开发水利资源300多万千瓩。试想,白龙江、白水江上古镇之旁撒满“明珠”之时,古镇的姿容多么艳丽多彩,灿烂辉煌。正如一哲人说的“不到碧口,不足领略陇南风光”,真是千真万确。 ―谭昌吉―

碧 口 的 会 馆

1989.3.8.刋于·《陇南报》

古镇碧口的会馆(也称公所),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黄金时期。小小一镇就有五处之多,建筑宏伟,活力十足,它是:江西会馆的“三元官”(今碧口镇政府所驻地);陕西会馆的“三元宫”(今碧口建行所住地);四川会馆的“川主宫”(今碧口劳动服务站所在地);其中最大的是武汉、重庆两客庄主持的会馆“紫云宫”(今碧口贸易公司所在地)。还有船帮工会集资修的“鲁班庙”为船帮们的“公所”。

会馆、公所的兴盛,反映了长江流域水运的发达时期。也记载着陕、甘、宁、青、川等地商贾和大量劳务人们涌进碧口的历史。碧口为水陆码头,交通要塞。碧口镇又是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在那里挖一桶金的概率是人们梦想之地。所以四川、陕西来碧口的人占全部的三分二以上。他们背井离乡闯荡社会,如何安身谋命,如何寻找生机,若遇见困境如何面对?这样相互产生依托、建立情感,渐渐共同往来。“亲不亲,家乡人”,便成立起乡党式的会馆、公所。互帮互助,相为体恤的民间团体。首推首领,共同维护,共求发展。

“会馆者,集乡邑人而立公所也。”它们提出的所谓“敦乡谊,辑同帮”、“推臂互佐,手足交卫”等宗旨“。是维护本乡本业人员在碧口的利益,以籍贯为经络,以排他性为组合,其封建地方主义色彩,是非浓厚的形式组往。其后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同业公所,乡情籍贯依然是构成的基础。至于后来有大量的同乡会出现,影响至全国。碧口是早期会馆、公所模式,为同籍居住碧口的人服务,如人故世后停柩之所,办理安葬事宜;婚嫁宴客场所;后来发展增设堂会、书楼、戏楼、茶楼等。成为同乡联络聚会、克修乡谊、揽介活计、交流信息、娱乐欢庆、敬奉神灵的公共场所。 ―谭昌吉―

碧口“紫云宫”鉴考

2002年12月刋于文县政协《文县文史资料》

清代.任孝子一首《碧峪镇登子紫云宫楼》写道:

紫云楼阁最高层, 遥眺关河远思增。 山势千重盘陇蜀, 江声一气赴嘉陵。

川原形势乃古今, 人代迁移感废兴。 今日皇图垂巩固, 须知寰海水清澄。

在陇上繁华商贸古镇,清代用六十年建造,三十年兴善的碧口“紫云宫”,无宜是一颗镶嵌在陇上的璀璨明珠。紫云宫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曾是鼎盛时期,作过船帮帮会、是碧口的民众集结场所、娱乐城,交流商务、文化中心。成为碧口标志性建筑。碧口,是西南通往西北的集结点,也是水上丝绸之路出入重镇。在紫云宫(王爷庙)周围有市场中心、斗行、茶馆、戏楼、药行等。解放后这里开过万人大会斗争恶霸地主,一九五三年举行全县经济贸易大会,多次演出川剧、现代刷目。是人们向往的娱乐活动中心。一九五二年设立文县保险公司;碧口市管会、粮所仓库、旅馆等;一九六四年划拨归碧口贸易公司使用。随之被拆除官殿、神像。后半部观音楼建修成今日的龙江山庄,前半部建修为紫云宫商贸大楼。

这座古老的大型历史建筑“紫云宫”,带着历史的苍桑,披挂着辉煌,遗恨地离开了我们。今天鉴考,是为了给碧口古镇人文的历史亮点,为碧口商贸集市,留着一些史话尘埃。

碧口古镇,一座雄伟而壮丽、耀眼而辉煌的古建筑群名为“紫云宫”, 人们俗称“王爷庙”,雅号“金銮宝殿”。史书记载少,因时久难觅,易于人们忘怀。今考证记:高高的门楼在降蓝色墙中镶嵌着汉白玉石匾,正楷厚重的书法“紫云宫”三个庄严肃穆的大字。古老圆形红漆大门,金色铆钉而饰,显得十分耀眼。更为引人注目的那幅鎏金对联,上书:“地势冲繁楚越交鄰碧峪境;神灵震叠陕川共叩紫云台。”门边站立两侧石狮一对,巍然站立于宫门两侧,狮子是由白云石精工錾凿,一雌一雄,高达一米五,狮子横竖盘石之上:雄狮头披长毛,额上九包晶莹亮洁,雄姿焕发;雌狮头上珍如金缨珞,戏嘻身边的婴狮,活泼天真。狮子们后腿微屈,大有跳跃之神奇。有一历史游客心胸豁达地欣然赞叹“贫生不爱珍珠宝,只贪古庙雌雄狮”。宫门的神奇,引人入胜。

进宫门之后,门楼下有碑刻数十幢,记载着紫云宫,近百年的修建、维修、更新、兴缮的建筑史实。门楼又是一座精致的古戏楼,楼台前檐围栏上一组黄杨木的浮雕《白蛇传》全台戏刻。戏楼吊顶呈八卦形有扩音效应,顶上有四幅生动有趣的彩绘《隋炀帝八百美女拉旱船图》,图画之精道,美女姿态各异,各有千秋。戏楼周天花顶、吊檐、台柱,均镂花画栋,妙趣横生。全场,形如一台古老的音响,使其在400平米石板剧场中每一角度视听效果都如同在一位。观赏效果良好,石板剧场两侧,楼下小食餐饮,楼上两厢茶楼包间。两厢各阳台中有木雕纹饰,伸出厢楼,跃跃欲试。厢楼下各房有藏书,茶座,糕点,为戏院增色不少。

戏院正台,登十八级石梯,进入了正殿建筑。古老的琉璃瓦顶,四檐欲飞,专用的景德

镇,景泰蓝瓷瓶、红瓦座脊。石梯旁石围栏向两边延伸,每个石柱上雕刻有形状各异小石狮子。正殿前有宽大前厅,厅内陈放有:一个直径五尺五的大鼓一个,声振十里;一个高七尺,口径三尺的铸铁钟,钟上铸有建造紫云官时捐款名单。走过前厅过一座近水桥,也是大殿“天井”。桥两边有六平米水池子两个,名曰:“放生池”。过了天井就是紫云宫正殿。

正殿,是紫云宫的中心建筑群。正中大殿门首额书“海不扬波”,蓝色底金字大匾。殿中塑有九尺高镇江龙王塑像,殿头上匾书“威镇泽国”!手持大红色镇江宝珠的龙王爷,全身菲金,金光闪闪,威武庄严。这里有几幅气势磅礴的联语更显神灵:“大泽应随碧峪永;宏仁直井紫云高”。左门横额“浪静”。又一:“伏龙伟烈建神祠;杖钺威灵宗庙貌”。右门横额“安澜”。殿内上下精雕细刻,其中有五条金龙从壁龛飞跃柱上,似有龙腾翻滚之势。传说,解放前夕国民党驻军夜宿营殿内,午夜时听五龙低吟,雷霆大震,真有改天换地之势。兵士们夜不能寐几夜。后一小连长用铁钉钉了方息。随大殿两边:左侧“文昌菩萨”金像,手执朱笔点魁斗,站着童子笑盈盈;左侧“药王菩萨”彩像,散花救万民,卧着白象生动可观。这里,香火旺盛,红烛闪光,祷祝平安,叩拜不断。殿宇气氛是幅古代宫廷画卷。

随之,进小门踏入紫云宫后院。靠龙王殿背后,有护神佛“韦驮”神像。略小的韦驮神像与巨大龙王神像相映成趣,各有千秋。韦驮对面是一座人们敬仰的“观音楼”,楼体高于正殿,殿供观世音菩萨和魁星太保二神。神像静穆之态增加了紫云宫的内涵。据说,要进入观音殿需爬木楼梯,三转盘旋而进,门总是虚虚掩着,推门后正襟大步入内,拜神则应。若小心探头步入,脚踩阀门,门后的鸡脚神、吴二爷将你突然紧紧抱住,胆小的人魂飞魄散,将脚一抬,鸡脚神、吴二爷又恢复原位,笑盯着你。真是有惊无险,虚晃一惊。观音楼系木楼,少有香火,挂红求子,随喜功德,念经超度,拜佛抽签,以求平安。

紫云宫,建筑之雄伟,艺术之精湛,是西北西南近区的首屈一指。今武侯祠、兰州五泉山、广元皇泽寺塑像难可相似。对于建筑年代,有人传说是清嘉庆初年,许姓人修建。众说纷纭。笔者对如此大型建筑,在古镇碧口之罕事,收集各种史料,潜心探考。今见到一碑文,录书 于后,鉴赏待考:

横书碑首:万古流芳(正楷)

碧峪镇南囗囗囗囗极王爷庙金塑小引:今之竖是碑者,益谓其神之未有,自而人心有所向也。自乾隆七年(1742)赤塑有金身镇江龙王,彼时神像威灵,平涛济利,而且崇祀,丰隆囗囗,而组夺之,香火旺盛,神像隋尒矣。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1834)六月上旬,天囗囗囗囗药舟货船常厄,囗囗船帮板主见其险阻,汤汤方劫,我等虔诚囗囗囗囗,此致诚岁,神行而顺潮之,浪静而滩平,讵非福之,福我船帮,平爱我帮类,蓄有作余。碧紫云宫,至诚悉神,行险而顺。

紫云宫,原设旧麒麟寺,道光基立庙,乃本地层民,不危囗囗,由将享今岁,乙巳(1845)仲春,合会一心迎囗,神像于碧紫云宫内,重塑金身。昭将东来,并以囗囗,并以不设,人善以重,不垂于今,遵先王之祀典,有其举之不囗囗囗。

仅将办事姓名录列:

总领:杨王龙

会首:杨 忠 谢有池 许成蛟 谢位华 向 子 李 忠 杨占龙

高良福 许成铸 赵廷贤 李 林 杨应恭 刘 照 龚 寿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菊月吉日 赤城岷山 蒋玉成

药帮板主 揽载帮板主 空船帮板主 上水帮板主 筏 帮

又:皇 清 王爷庙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仲夏月上完之吉 众主 筏帮同心弟子众立

6/10

上水帮 同心弟子众等

揽载帮 同心弟子众等

空 船 同心弟子众等

家长 弟子同心众等

見上碑刻史料:紫云宫,起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至于道光间。后多有修缮。历时百余年的紫云宫大厦,在战火纷飞年代尚存完好,可惜1957年后逐渐毁掉。鉴考之余留此存照!

注:清.任孝子据光绪《文县志》载,任孝之七旬老人,文县名士,字介夫。

―谭昌吉―

“三国文化”中的摩天岭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01-02 ] ―谭昌吉

   文县位于甘肃之南端,地处秦岭山脉的南秦岭山带。全境为中高山地与河谷地地貌类型。西秦岭山山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和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文县的摩天岭是在三国晚期,钟会被阻于剑门关下而寸步难行。但邓艾却偷渡阴平成功,一举灭蜀,结束三国鼎立战局,统一全国的战例,立下不世之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奇兵突袭,大获全胜的典型战例。并且还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阴平(文县)稽此菲声中外,著名于世界。近人为邓艾塑像于玉虚山园林之中,足见三国文化在阴平的影响之深远。为此邓艾的伐蜀路线,就成为海内外一些研究三国文化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邓艾走阴平是否过摩天岭成为主要交点。

  《三国志.邓艾传》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将马邈降”。后人论证出邓艾率军二万余众,分三路进军时为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有两路军过摩天岭,为后人争论的至关要点。如罗愚频先生《邓艾到底过没过摩天岭》持不过的意见。而元元先生在《陇南报》1994年11月30日《邓艾偷渡阴平探源》和李春先先生2000年7月15日《甘肃经济日报》的《‘三国演义’与阴平道》二文均持过摩天岭一说。鉴上对文县的摩天岭有必要进行小考如下:本文前肯定的说摩天岭是一个大的山脉,不仅是一个垭口。摩天岭一名源于罗贯中之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后在民间流传使用,再后来就登堂入志存史,成为正式山名。摩天岭远古称青塘岭、两晋南北朝时称祁山或邪山、北魏又称马盘山、唐代称青泥岭、宋代称青云岭,到了明、清以后则以摩天岭统一称名(曾维益《阴平道研究》)。摩天岭源自岷山。初起于平武与松潘交界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向南延伸至平武、松潘、九寨三县交界的色润坪附近(4764米)后逐向东延伸,形成涪江支流白马河与白水江的分水岭。后再向东南延伸而成为平武与文县的分界线。再至平武、文县、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3875米),遂形成为文县与青川的分界线摩天岭,其垭口(2223米)。到白龙江将军石附近(1710米)止。这段山峦才称其为摩天岭山脉。即从青川极西的文县、平武、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东到白水江边的将军石,凡翻越此山入蜀的道路皆可称为摩天岭道.此道地形地貌复杂,山峰的险峻,道路的曲折人们可想而知。故而经后人多方面的探讨,明、清后对邓艾伐蜀之路演绎出这样一设段文字“艾冬十月至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艾以毡自裹,从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守将马邈降,其妻尽节。“(见清《文县志》历代定兵防”)在《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有记载。笔者认为这与《三国志》中的姜维传、诸葛瞻传中所载,文县学儒韩定山《阴平国考》中记述的“邓艾自阴平,自景谷道傍入......”,并不矛盾,谁说摩天岭不是景谷(今青川县的白水)道旁呢?

  阴平郡一直是三国魏境之中,魏武定霸建安二十年(215)置阴平郡。诸葛亮遣陈式于建兴七年(229)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曹魏多次相争,以摩天岭山梁为界南涪县(绵阳)归蜀,北阴平(文县)归魏。故魏将邓艾对阴平这一代天文地理,民族风情是非常之了解的。这位杰出的成功的军事家自然能开辟一订条“七百里的无人之道”,直获伐蜀成功。后来明将傅友德伐蜀与邓艾选择同样的路线,仍然夺取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时仍行此路线,夺取全国胜利。这足以说明很多很多。

  史料记述颇丰,论者频频如云。但文物的考证又使人困惑,想必事隔一千八百余年,邓艾是入蜀打仗,绝不是旅游观光,不可能随处题字留名,置设建筑物作为纪念,故后人不可过分拘泥。可是只要深入摩天岭的地方那里有:邓家坝、攀葛山、滚毡坡、写字崖等等.历史的地名资料是最好的证明。文县欢迎你们,青川欢迎你们,摩天岭欢迎你们来考察、旅游、观光。(编辑:剧艳光)

7/10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01-02 ] ―谭昌吉

   文县位于甘肃之南端,地处秦岭山脉的南秦岭山带。全境为中高山地与河谷地地貌类型。西秦岭山山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和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文县的摩天岭是在三国晚期,钟会被阻于剑门关下而寸步难行。但邓艾却偷渡阴平成功,一举灭蜀,结束三国鼎立战局,统一全国的战例,立下不世之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奇兵突袭,大获全胜的典型战例。并且还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阴平(文县)稽此菲声中外,著名于世界。近人为邓艾塑像于玉虚山园林之中,足见三国文化在阴平的影响之深远。为此邓艾的伐蜀路线,就成为海内外一些研究三国文化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邓艾走阴平是否过摩天岭成为主要交点。

  《三国志.邓艾传》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将马邈降”。后人论证出邓艾率军二万余众,分三路进军时为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有两路军过摩天岭,为后人争论的至关要点。如罗愚频先生《邓艾到底过没过摩天岭》持不过的意见。而元元先生在《陇南报》1994年11月30日《邓艾偷渡阴平探源》和李春先先生2000年7月15日《甘肃经济日报》的《‘三国演义’与阴平道》二文均持过摩天岭一说。鉴上对文县的摩天岭有必要进行小考如下:本文前肯定的说摩天岭是一个大的山脉,不仅是一个垭口。摩天岭一名源于罗贯中之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后在民间流传使用,再后来就登堂入志存史,成为正式山名。摩天岭远古称青塘岭、两晋南北朝时称祁山或邪山、北魏又称马盘山、唐代称青泥岭、宋代称青云岭,到了明、清以后则以摩天岭统一称名(曾维益《阴平道研究》)。摩天岭源自岷山。初起于平武与松潘交界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向南延伸至平武、松潘、九寨三县交界的色润坪附近(4764米)后逐向东延伸,形成涪江支流白马河与白水江的分水岭。后再向东南延伸而成为平武与文县的分界线。再至平武、文县、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3875米),遂形成为文县与青川的分界线摩天岭,其垭口(2223米)。到白龙江将军石附近(1710米)止。这段山峦才称其为摩天岭山脉。即从青川极西的文县、平武、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东到白水江边的将军石,凡翻越此山入蜀的道路皆可称为摩天岭道.此道地形地貌复杂,山峰的险峻,道路的曲折人们可想而知。故而经后人多方面的探讨,明、清后对邓艾伐蜀之路演绎出这样一设段文字“艾冬十月至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艾以毡自裹,从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守将马邈降,其妻尽节。“(见清《文县志》历代定兵防”)在《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有记载。笔者认为这与《三国志》中的姜维传、诸葛瞻传中所载,文县学儒韩定山《阴平国考》中记述的“邓艾自阴平,自景谷道傍入......”,并不矛盾,谁说摩天岭不是景谷(今青川县的白水)道旁呢?

  阴平郡一直是三国魏境之中,魏武定霸建安二十年(215)置阴平郡。诸葛亮遣陈式于建兴七年(229)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曹魏多次相争,以摩天岭山梁为界南涪县(绵阳)归蜀,北阴平(文县)归魏。故魏将邓艾对阴平这一代天文地理,民族风情是非常之了解的。这位杰出的成功的军事家自然能开辟一订条“七百里的无人之道”,直获伐蜀成功。后来明将傅友德伐蜀与邓艾选择同样的路线,仍然夺取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时仍行此路线,夺取全国胜利。这足以说明很多很多。

  史料记述颇丰,论者频频如云。但文物的考证又使人困惑,想必事隔一千八百余年,邓艾是入蜀打仗,绝不是旅游观光,不可能随处题字留名,置设建筑物作为纪念,故后人不可过分拘泥。可是只要深入摩天岭的地方那里有:邓家坝、攀葛山、滚毡坡、写字崖等等.历史的地名资料是最好的证明。文县欢迎你们,青川欢迎你们,摩天岭欢迎你们来考察、旅游、观光。(编辑:剧艳光)

三国 文 化 之陇 南

―谭 昌 吉

文化使山川秀丽,文化于人文增辉,文化为历史溢彩,文化赋地理情韵。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蓄意大概就在这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品三国文化之陇南。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若从东汉后的公元220年起到西晋公元280年灭蜀,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共六十年的纷争之中,陇南是鏖兵古战场,陇南又是三国文化的积淀地。我想,陈寿的《三国志》也好,罗贯的《三国演义》也好,还是常璩的《华阳国志》也

8/10

好,近期的易中天教授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也好。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的争逐总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的时候,才会变得严重起来。一个民族,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三国文化之陇南的深邃隽永就大概是在这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群雄逐鹿。辖据豫、兖州的

曹操,在官渡一战中击败袁绍,尽占黄河以北之地。为统一整个北方,进而进军巴蜀、楚。曹操在赤壁一战刘、吴联军击败后,便调集兵力,全力经略陇右,虎视陇南。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统曹仁、徐晃西渡黄河,击败马超、韩遂、杨秋等的陇右联军。次年(212)又策动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兵围冀城(今甘谷县东南),卤城(今礼县盐关)。马超被迫逃至汉中,陇右遂为曹操所据。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掠陇南。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定霸,置郡十二”,阴平郡即其中之一。属县四,户万。 当献帝二十年(217)三月,曹操亲率大军自陈仓出散关(今陇西宝鸡市)取道武都攻汉中张鲁。武都氐人沿故道堵防。曹操大军被迫窜行山谷,军至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四月,又击败给氐王,窦茂于河池(今陇南徽县),略定陇南。氐人被杀无数,有五万余众被迁扶风、天水界居住。夏侯渊在攻击下辨(今陇南成县)、故道时,还收掠氐人谷物十余万斛。十二月,曹操返北,留夏侯渊、张屯守汉中。

就在曹操经略陇南的同时,占据四川的刘备也图谋染指陇南。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诸葛亮乘曹操与孙吴交战无力西顾之机,决定“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刘备使诸葛亮总理后方粮草的供应,率部赵云、黄忠、魏延等出击马呜阁道(今四川青川县马角坝)攻马鸣阁后,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境内)。次年春(218)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击杀夏侯渊,迫使张屯退守

阳平关。同时另派张飞、马超率吴兰、雷同等部攻占下辨,并留吴兰定下辨。曹操派曹洪驰援。刘备令张飞赴固山,欲断曹军后路。第二年(218)刘备欲取汉中。曹洪攻击下辨守将吴兰,斩其将任夔。吴兰逃至阴平,被阴平氐人,强端所斩,张飞、马超进吴所据,退至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是曹操与刘备两大军事集团争夺阴平郡与武都郡最为强激烈的一年。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于“阴平郡”条道:“刘先祖据汉中,争二郡不得。”直指阴平郡与武都郡。战争的结束是刘备夺得了汉中地区,曹操夺得了武都郡与阴平郡。注意!阴平郡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此郡并未被曹操完全占领。其具体情况是,位于摩天岭以北,属于白水江流域的阴平道地,因其与武都郡共为一体被曹操占领。位于摩天岭以南,属于涪江流域的刚氐人地区,因与涪县(今四川绵阳市)等地山水相连,交通一体而被刘备据有。这样,原广汉属国(即阴平郡)辖地,就一分为二,以摩天岭为界,北归曹操,南隶刘备。自此以后,魏蜀两国为控制陇南地区,展开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激烈的角逐,成为三国后期魏蜀交兵的主要战场。

后主建兴二年(224)蜀汉处于当时政治需要也建立了个阴平郡。《四川郡县志》卷一记

詠阴平《三国演义》罗贯中

阴平峻岭与天齐 , 雲鹤徘徊尚却飞。

邓艾裹毡从此下, 谁知诸葛有先机。

口 ·谭昌吉·

目次:1,地理篇;( 3 )2,文县历史建置沿革(续至碧口);( 4 )3,碧口大事记;( 7 )4,古诗韵碧口;( 15 )5,碧口古镇;(22) 6,碧口会馆;(23 )7,碧口紫云宫鉴考( 24 );8,三国文化之陇南(26) ;9,三国文化的摩天岭(27 );10,碧口赋(28);12,玉垒赋(29 );13,阴平赋(30 ); 14,话说碧口饮食文化和名厨们(30 );15,碧口古代人名录;(31 )16,碧口现代人名录(34);17,碧口中药材技师人名(50);18,文党小考(51);19,图片(52)。

地 理 篇

概 述:碧口,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境东南端。地理位置:东径104度00分30秒~150度20分40秒;北纬32度49分40秒~32度46分30秒。海抜高程:碧口街620米,最高摩天岭2202米,最低罐子沟550米。无霜期360天。年降雨量801.6毫米。日照1500小时。碧口,素有“甘肃的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的美誉。历史上也冠以“小上海”,“小汉口”之称。

碧口,处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之下游,境内有八河之让水河、团魚河,碧口水库,水中各种资源极为丰富。这里地大物博,资源甚多,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由于拥有丰富的水利、矿产等资源,碧口成为陇南新型的工业小区。1974年建成的碧口水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为我省第三大水电站,被誉为“白龙江上的明珠”,成为联结我国西北和西南电网的骨干电源。高峡平湖---碧口水库,烟波浩淼,库面13.5平方公里,蓄水5亿多立方,网箱养鱼、银鱼等水产养殖前景广阔,近百里黄金水道舟辑穿梭。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坝肩引水工程惠及2个乡镇,可使4000多亩良田得以滋润。碧口库区的风光,也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湖光山色,荡舟垂钓,避暑休闲无疑是最佳之所。

碧口境内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繁衍生息;有珙桐、水杉、银杏、香樟等国家保护珍贵树种;有茶叶、核桃、黑木耳、白木耳、香菇、蕨菜、薇菜等优质经济的特产。

碧口,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人们探索: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醉人的“三国文化”,扑朔迷离的“阴平文化”,极致的“明清文化”——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八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古镇上千年史话,那列列商船团队,搏击出惊涛骇浪,号子声震荡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勾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

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一批“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凭借悠久的历史,雄厚的经济基础,优美独特的茶园和水库风光在众多参选乡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甘肃十大魅力乡镇”。2014年8月8日国家住建部、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七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发布最新全国3675个重点镇名单,其中甘肃文县碧口镇、城关镇在列。

碧口,现有行政建置:碧口镇、中庙镇、范坝镇,玉垒乡。2010年人口普查时:碧口镇16247人,中庙镇11851人,范坝镇10542人,玉垒乡4360人,国道212线贯穿镇区,距离兰海高速公路余家湾接口16公里,距“兰渝”铁路,姚渡镇内的青苑火车站18公里。它南邻四川广元市,北接陕西宁强县,是甘、川、陕重要的物质交流集散地之一。

地 质:碧口群(Bikou Gr.)的时代属蓟县纪至青白口纪。 自上而下分为秧田坝组(阴平组),为浅绿灰色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中细粒岩屑砂岩夹透镜状变质砾岩,底部含微古植物,厚2177米,属青白口纪;白杨组,为浅绿灰色及浅绿色变质砂岩、含砂砾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等互层,有变质砾岩和变质玄武岩不稳定夹层,厚度大于7151米;阳坝组(桂花桥沟组),上部为绿片岩,变酸性凝灰岩、夹变安山岩、玄武岩、砂岩、含铁石英岩、大理岩及碧玉岩条带,下部为千枚岩、变粉砂岩夹黑硬绿石变砂岩,厚度大于8000米。碧口复杂的、有意义的地质“碧口群”从叶连俊、关士聪于1944年命名“碧口系”,指分布于武都临江镇以南,直至四川白水街以南的不整合在下泥盆统石坊系之下的,包括前震旦系(北方型震旦系)、震旦系至志留系在内的一套浅变质岩系的提出。正得到地质科学界和广大人们关注。碧口地质层的研究,对碧口金矿、铜矿等矿产的探测开发都有直接关联。以及对生态保护有极为重大价值。

文 县 历 史 建 置 沿 革(续写至碧口区、镇、乡境 )

文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文县堡子坝朱家台黄土坪文化遗址。石鸡坝哈南寨坪文化遗址等十多处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还有在乡村发现的“雷楔子”的斧状石具,就是古代人的石斧。从碧口的响浪地区,五次发掘出汉代铜器,这些是人类活动的实证。古代中国曾分为九州,今天的文县境地在《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梁州之域,周时的幽州之境。战国至西汉初为氐族人所居.正如《史记•西南夷传》“自冉駹以东北(今四川省阿坝州东北和文县在内)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秦朝的统治势力曾达到这一地方,但情况不详。

西汉建立之初的汉高祖六年(前201)时置阴平道, 为广汉郡辖13县中之一《汉书. 地理志》。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开西南夷,为统治少数民族建“以广汉西部白马为武都郡”。此时设置有阴平道(秦时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称道)属益州广汉郡,为广汉北部都尉,治所其故城在今文县城西四里。公元9年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阴平为“摧虏” 碧口在辖。(治所,即郡县府驻地。后同)、(上述西汉时之情况,系《汉书》记载)。

东汉(公元25一220)在地方建置上略有变更,安帝永初二年(108)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属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相当于郡,其军政长官称‘属国都尉’ )治所仍在阴平,其下领阴平道、甸底道(文县西)刚氐道(今四川省平武)三道。在两汉时期文县境内已有农 业生产活动.正如《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阴平一带‘土地险,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又从铁楼乡强曲出土的汉代文物‘铜洗’。在碧口镇响浪挖出了汉代墓群中的成批古铜器足以证明。

三国(220-265)北魏曹丕、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先后称帝是为三国。阴平一带地方初属魏, 魏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 ,蜀汉阴平郡领阴平、刚底、甸底、广武等四县,随着蜀汉政权衰败,炎兴元年(267)曹魏大举伐蜀,魏将邓艾攻下阴平后于冬十月便率军从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至为艰险,又运粮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从碧口的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后大战绵竹,刘禅口含金币投降献成都,蜀汉灭亡三国统一。从此阴平、碧口,便成了军事战略必争之地。蜀汉灭后阴平又归属魏隶雍州。(《三国志. 魏书. 邓艾传》)。

西晋(公元266一316)初年废阴平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复置,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废秦州,阴平属雍州。下统辖阴平、平武二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又改属梁州。晋怀帝永嘉六年(312)阴平郡郡守董冲逐太守王鉴,以郡降于“成汉”政权。汉民大部流移入蜀。氐羌人属于仇池氐王杨茂搜割据统辖。氏人政权也进入碧口。

东晋十六国(317-420)杨氏世代居住此地,虽先后臣属于成汉、东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等南北政权,接受其封号,但实际上末置郡县。

  前秦苻坚时一度于汉晋阴平故城重置阴平郡。杨氏氐族占据甘肃陇南一带达二百多年。历经前、后仇池国(296—442)、武都国(443—477)后武兴国(477—553)和阴平国(477—580)。据正史记载:南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六月以冠军将军氐帅杨难当为秦州剌史,九年又加号征西将军、自号武都王,同时派次子杨虎为镇南将军、益州剌史守阴平,后蜀刘宋生擒斩于建康。十年冬月氐王杨难当又侵入汉川一带。十九年(442)宋龙骧将军裴方明攻破杨难当仇池平。杨难当族弟杨广香(时为阴平郡公、葭芦戌主齐太祖)便割地阴平、碧口一带立“阴平国”( 传位七主,120年)。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后,在文县西元置阴平郡领曲水一县。又于文县西南置葭芦郡领建昌、正西二县。治建昌。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阴平郡、葭芦郡二郡,初置文州,治建昌。(韩定山著《阴平国考》)

隋(581-618)建立后结束了东晋诸国割据局面,成之为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央和地方政权采取改革措施,如合并州、县。文帝开皇三年(583)废芦北郡、阴平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全国废除州改为郡,阴平郡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实行郡、县两级制。碧口境在曲水县辖内。

唐(公元618-907)历时较长区域变革亦大,仅州改郡、郡改州的变革就有四次。一为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置文州,治所建于“白马水东,接金珠山”(今文县城关西元)属陇右道。二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正西并入曲水。三为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文州改设置阴平郡。四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复置文州。唐德宗三年(782)移州治所于“高原麻关谷口”(今上城)。德宗贞元六年(790)废长松并入曲水。州县改属山南西道。唐僖宗文德初(889)改置威戌节度使领文、扶二州。昭宗大顺二年(891)入蜀。唐代盛时期文州的农业发展快,当时向朝廷贡物有“麸金、绸、锦、麝香、白蜜、蜡烛、柑”还交纳赋税有布、麻等物。据《新唐书》载:文州有一千九百八十户,九千二百五十人。唐代,在碧口和玉枕均设有官道驿站,称为“玉枕驿”、“碧峪驿”。

五代十国(907-060)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文州领:曲水、正西二县,归为蜀地,先后由三个政权所统属:前蜀王建十九年,后唐占川九年,后蜀主孟知祥占川三十二年。文州于后蜀清泰元年(934)文州没。碧口为入蜀通道。

宋(960-1279)宋太祖赵匡胤废后周恭帝自立皇帝改国号宋,史称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灭蜀复置文州领县一:曲水,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改属为利州路。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复合,宁宗庆元(1196)又分西路,嘉定三年(1210)又合,十一年(1218)又分西路,理宗端平年间元兵乱州废。据《宋书》载:“崇宁年间(1102)文州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一户,二万二千七十八人,贡麝香。”宋末文州城被屠城,(碧口待考)。

元(1279-1368)地方建置始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始有甘肃。。在宋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军战乱中州郡县俱废。元世祖奇渥温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又复置文州,省去县,属“吐蕃宣慰司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后裁府仍文州。

明(1368-1644)明将傅友德于明洪武四年(1371)充征虏前军与征西将军分道伐蜀骑出秦陇“修白龙江桥以渡,破五里关,遂拔文州,渡白水江直取绵州,入蜀获胜”(见《明史》)同年降州为县,始称文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阶州领。洪武六年(1371)县又设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裁县归所,阶州辖属。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改置文县,县城有县令,所城守御千户所为守御。碧口在属。

清(1644-1911)顺治初仍置文县,隶陕西巩昌府阶州辖。顺治十六年(1659)裁去千户所。康熙六年(1667)陕西与甘肃分治,设甘肃行省文县从属甘肃省。雍正六年(1728)开始对部分省、府境域进行了大的调正,文县直隶阶州,县境界线辖区己基本稳定。碧口在县域本土史料中多有记述。清兵制在乾隆间派设“塘汛”于碧口。又增为碧口塘、石磨河塘、玉垒塘。

中华民国(1912-1949)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废裁了清代的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甘肃省设七道、七十七县,文县隶属陇南道。

  一九一三年后改渭川道,一九二0年县为行政公署,县知事改称县长。一九二七年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基层实行保甲制。一九三一年文县属于第一行政专员监察公署,公署驻所岷县。 一九四0年省政府重新百厘定三等县。一九四四年全省调整行政察区域,文县划归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一九四七年省重定为三等县,全县有一百年大计三保,一千一百三十五,一万五千四百零五户,九万零四百六十九人。一九三五年始建区官方印文为“文县县政府碧口区署鈐记”,辖碧口镇和玉垒乡、中心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成立甘肃省九个分区和一个市。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固、文县、康县、西和、礼县、成县七县。地委、专员公署建于西安,八月十七日进驻礼县,十二月十一日进驻武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国民党文县政府县长王泽勉率部投降,文县和平解放。于十二月十五日碧口的解放之后,宣告甘肃省全境解放。在解放军军事接管委员会的工作下,中共文县县委、文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文县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一九五0年文县属武都专区直辖。一九五0年下设六区四十七乡一百八十三个行政村。一九五三年改划为九区:兴文、丹堡、玉垒、碧口、临江、梨坪、桥头、石坊、中寨和七十个乡。一九五五年调正为五区:兴文、丹堡、碧口、临江、石坊和三十五乡二镇。同年五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县政府为“文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七年仍设五区三十五乡二镇,并成立了二百四十六个农业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全县将三十七乡镇二百四十六个合作社改建为一十一个人民公社:城关、尚德。丹堡、碧口、口头坝、临江、梨坪、桥头、石坊、堡子坝、中寨。同年四月八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武都专员公署,文县改属天水专区直辖。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武都专区文县从辖,同年十一月全县设四个区工委三十个人民公社,城关区:城关、尚德、丹堡、铁楼、刘家坪、横丹、上丹;碧口区:碧口、玉垒、肖家、范坝、中庙、店坝、坪里;临江区:临江、口头坝、梨坪、桥头、老爷庙、罗家坪、屯寨、玉坪、舍书;石坊区:石坊、中寨、堡子坝、季家堡、石鸡坝、马营、新寨公社。一九六二年为二十九个公社和碧口镇。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甘肃省人委决定甘南的舟曲县博峪公社划归文县,县内置三十一个公社。一九六六年撤销区委。一九六四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文县为十三万七千五百五十二人。

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九日甘肃省革委会批准文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七月七曰武都专区改称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县所辖。一九七六年一月武都地革委决定合并五个公社:坪里并入肖家,季家堡并入堡子坝,玉坪并入梨坪,罗家坪并入桥头,新寨并入中寨全县内置二十六个公社。

一九七二年省革委会批准设立碧口镇和二十五个人民公社:城关、铁楼、尚德、丹堡、上丹、横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博峪。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0年全县的县、镇、公社、街道、大队均改置为“革命委员会”建置。

  一九八0年五月设置;县为人民政府,镇为人民政府,公社为管理委员会。据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文县共有二十万零九千四百八十二人,四万二千四百一十一户。

  一九八三年底改置二十四乡为乡人民政府,碧口、城关镇人民政府,全县实为三百零九个行政村。

  一九八四年四月省政府决定文县博峪乡划归舟曲辖。全县设两镇:城关、碧口,二十三乡:铁楼、尚德、横丹、丹堡、上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乡。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都地区,设立陇南地区,直辖武都、文县、成县、康县、礼县、西和、徽县、两当、宕昌九县。

  二OO四年一月十一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设立陇南市。市辖武都区、文县、成县、康县、礼县、西和、徽县、两当、宕昌八县一区。

  二OO四年十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撤销横丹乡并入尚德镇,上丹乡并入丹堡乡,肖家乡并入中庙乡,店坝并入范坝乡,马营乡上半片并入中寨乡,下半片并入石鸡坝乡。屯寨乡改名天池乡。调正后全县置:三镇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十七乡:丹堡、刘家坪、玉垒、范坝、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天池、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堡子坝、中寨乡和铁楼藏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文县人口;218796人。

2017年全县十四个镇,六个乡。碧口地区行政区为﹕碧口镇、中庙镇、范坝镇、玉垒乡。

(本稿特请四川大学刘琳老教授1984年修改。甘肃省文史馆员趙世英老先生斧正。2011年重定2017年6月改定)

碧 口 大 事 记 2017年7月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版)碧口,在甘肃文县东南一百六十里。依白水江成市。通往昭化要道。

1976年版《辞海》碧口,镇名。在甘肃东南部。嘉陵江上㳺,白龙江沿岸,为甘、川两省要冲。

1982年《甘肃由来》一书载:文县碧口镇,为甘肃四大名镇之一,从古到今是甘肃商贸、旅游、交通,文化窗口。也是陇南的一颗明珠。碧,指这里翠绿丛丛,青山如黛。口,指这里要津关口,兵家必争,商家必至而名。

《汉书》记载﹕古之碧口“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在近代挖掘了汉代墓群,出土有大量的鼎、簋、剑等青铜器和古文化遗址。

古 代 记 事

汉,碧口响浪出土大批汉代铜器,证明已有人类活动。

三国,汉,阴平太守廖化屯兵驻守阴平桥头(玉垒)有城墙坝。淹没库区。邓艾伐蜀路过此境,翻越摩天岭。

唐,沿江设玉垒驿,戍守处。

宋,《十国春秋.孟昶记》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正月,龙見玉垒关。

元,碧口: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辖区。

明,设文县营防汛:东路,玉垒关;南路,石磨河。(《巩昌府志》)又,《明·一统志》“玉女驿在阴平景谷,唐、宋置”。

清,设塘汛(军事建制),碧口汛额外委一员移驻。还有石磨河、玉垒塘。乾隆十六年(1750)增设玉枕、磨子坪、余家湾、杨家沟、刘家坪、亭信沟、苜蓿坝、马圈头、瓦窰坡等。

中 华 民 国 时 碧 口

文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壬子

2月,文县的韩定山、陈道章、田国锡等组织“英年团”,响应辛亥革命,后改为同盟会文县分部。

是年,文县设警察所,次年改为巡警局。

是年,碧口新设邮政代办所(地址在下街水巷子)。至民国10年(1921)改为邮政局。

9月,由南坪来同志会携带步枪,宣传辛亥革命,打散了碧口厘金局。

文县,中华民国2年(1913)癸丑

陇南道改为渭川道,文县为渭川道辖县。

是年,改碧山书院为“碧口高等小学堂”,张远村任校长。

是年春,川军冯朝鼎部雍占魁、王三春等窜入文县境劫掠,驻军王德有部毙雍占魁于石磨河。

文县,中华民国3年(1914)甲寅

4月,碧口中街失火,烧毁民房100多户,受灾民由碧口的商人捐款救济。

是年,甘肃省防军管带陈绍伯部驻文县,并分其部属派驻碧口。

是年,河南中原复汉军都督白朗入甘,陷武都.川军彭泽率兵由文县赴援兵。

是年,王民表(名建坊)当选为甘肃省参议会第一届省参议员。

是年,县境内瘟疫流行死人多。

文县,中华民国4年(1915)乙卯

是年,甘肃省建威军部1个营,派到碧口驻防1年有余。

是年,韩定山、张枯周、王衡甫、屈湘鄂、肖佐庭5人,应天水俊士考试。韩定山名列榜首。

文县,中华民国5年(1916)丙辰

文县改巡警局为警察所。

是年,西军马绍武营驻防文县。6年(1917),甘肃省西军统领马肇风和马绍武部,分兵驻防碧口。至7年(1918) 4月,川军潘副官纠众袭碧口被马绍武部击溃。

伊斯兰教教民在碧口修建“清真寺”。並设伊斯兰教会。

是年,成立文县邮政代办所。11年(1922),文县正式成立三等乙级邮局,19年(1930)、开设文县至松潘邮路。

文县,中华民国6年(1917)丁巳

文县,改警察所为政警队

是年,文县教育会成立.。

是年,甘肃西军统领马肇风,营长马绍武部分兵驻防碧口。

文县,中华民国7年(1918)戊午

10月,徐朗轩当选为甘肃省议会第二届省议员。

是年,“窝窝寒”瘟疫(伤寒)流行,死人甚多。

是年,碧口设电报局。

是年,四川兵变周青云部由四川边窜马连乡,驻防回军马绍武部西溃。四月,川匪潘副官纠众袭碧口。《文县要览》

文县,中华民国8年(1919)年已未

4月,川军彭光烈、张帮本部由文县趋汉中。过碧。

是年,设置“甘边阴平镇守使”,以新建军左统领吴三桂任命镇守使,后撤。

是年,美国牧师新普送,来文县传播基督教。又在11年(1922),新普送派冯志新到碧口传教设立教堂。至18年((1929),牧师包世俊到碧口传教。

文县,中华民国9年(1920)庚申

4月,滇军叶荃部,由武都沿白龙江经郎头山、兔儿坡至碧口入川。内蒙军卢占魁部队随其后,骚扰民众颇为严重。

12月16日晚8时,地震,死伤780余人、牲畜2000余头,倒房甚多.

是年,改厘金局为特种消费税局,征收烟酒税。

文县,中华民国10年(1921)辛酉

3月,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派张润芳、居保昌两营驻防文城及碧口

4月,四川督军刘存厚率部经文县直趋汉中,过碧。

是月,碧口“同善社”会道门成立。

文县,中华民国11年(1922)壬戌

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下令文县种植大烟.征收烟款筹备军饷。

是年,文县商会印刷一批纸币(木刻板),分﹕10文、20文、50文、100文4种币面值在市场流通,1000文为1串,2串合银元1元。纸币限在文县境内使用,商人徐祥也呈准印刷了一批纸币。

是年,汪瀚补选为甘肃省参议会第三届省参议员。

是年,成县至碧口有线电话线路开始架设,次年完工。

是年,文县银行设碧口。

文县,中华民国12年(1923)癸亥

是年,碧口绅士肖理堂补修永济桥,同时又募捐整修了蒿子店至玉垒关已阻塞50多年的驮运道路。至21年(1932)竣工。大大的繁荣了碧口商贸市场。

是年,县设审判处,骆秉华任审判官。

文县,中华民国13年(1924)甲子

是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派赵瑞寿部属,为援川司令率马国栋部,驻文县援川军部无纪律民怨载道。

文县,中华民国14年(1925)乙丑

孔繁锦在天水铸造的100文、50文新铜元(麻铜元)在市场流通

文县,中华民国15年(1926)丙寅

国民军冯玉祥部旅长张维玺攻天水,孔繁锦败走,其部将王占元勾结汉中驻军肖绍武据碧口。年冬,陇东镇守使所属旅长宋有才部据武都分兵驻文,驱走王占元。次年,甘肃省督军刘郁芬派倪玉声师驱宋有才部出文县,派团长桑元亮驻文城及碧口,军纪严明,并开始宣传“三民主义”。年冬,桑团调走,城中仅留王英鹤1个排的兵力。11月8日,金安桂率众自南坪来扰乱县城,王英鹤率部众死守,次日金用火烧开城门,王英鹤殉职,士兵7人遭杀害,并打死司法处审判官李永泰,金众离文时还绑走了地方绅士7人。事后地方人士为王开追悼会。

是年,碧口的回民集资修建清真寺。

是年,设立文县图书馆(附设于县立高等小学内).

是年,大早,冰雹相继为灾,民大饥。

是年,碧口中心小学在校学生62名。《省教育志》载

文县,中华民国16年(1927)丁卯改县知事为县长。

是年,设农事试验场,并设手民工厂。

是年,蒋建成(原籍四川中江人)引进木轮轧花机2架,用水力推动。碧口的刘绍龄随办一台轧花机。

文县,中华民国17年(1928)戊辰

5月14日,关家沟大水,暴雨落叶家山,泥石流堵塞火烧关口,3个月不通行人。

7月,盘据武都的王佑帮部派宋永昌营攻占文县城,时白云据碧口,宋派参谋艾合一招白。白火并艾合一,并领其众攻占文县城,宋败回武都。不久白为国民军牛应宸团长驱走,白退据白马河杜家山一带为巢穴,经常骚扰丹堡、柏元、石坊、马连一带,拉票、杀人、烧房。年冬,青川县佐高慕韩袭据碧口,亦为牛应宸部驱人川境。

文县,中华民国18年(1929)己巳

春,牛应宸团东调,县长徐建功组织城防队与各乡民团保境安民。4月17日,白云派其弟白朝义率众抢劫铁楼寨、丹堡场,烧民房10余院。6月29日,徐建功调洋汤团总陈登武、尚德团总张春庭、凡昌团总张王文等部亲自带领至丹堡场进剿,战斗中凡昌团总张王文阵亡。民团退保县城,白部夜至马泉抢劫。7月1日,白又派王克宗烧毁马泉龙津桥。8月,白攻人县城,经赵瑞寿以游击司令名义招安,白云表面应承,并进据碧口自称师长。后碧口张远村、中庙赵子厚、尚德张春庭、洋汤赵秀峰、康县杨坝杨凯、青川姚渡杜福堂等地方武装,组织联团多次袭击白云于碧口,均未获胜。至19年(1930),川西汉军(二十八军)统领杨抚权由松潘人文,逼令白云全部住碧口,旋复使白攻武都。白在武都为西军击败,又折回文城,杀杨所派县长、征收局长,随被杨部击败,溃退川边,为川军二十九军吕康部收抚。

是年,文县设烟酒分局。

文县,中华民国19年(1930)庚午

春,张秋瀑被冯玉祥保送赴德国留学。

10月23日,马庭贤部马忠率骑兵由武都绕道袭文县,包围所、县两城。

24日,为川军统领杨抚权部击败,退回武都,是役川军周营长阵亡,人民开会追悼。次年(1931),杨抚权谋向陇南发展,献策军长邓锡侯,自为前锋,邓又派黄隐、牛锡光、邓国璋、刘聚奎四路司令配合攻人天水,适陕军奉命人甘,川军亦奉命退还,杨部仍驻武都、文县。

文县,中华民国20年(1931)辛未

7 月,蛰居四川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由四川松播、南坪至文县活动,拉拢地方势力,自称兴国军总司令。吴住在文县一周后,由杨抚权送往武都。

是年,韩定山任教育局长,将历来由乡绅把持的斗行、牙行、盐课等项,提出作为小学教育常款,并设助学金,奖助赴外地升学学生。

是年,省派国民党宣传员杨可显、李中兴2人来县宣传“三民主义”。

是年,碧口开始办理电话业务。

文县,中华民国21年(1932)壬申

春,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派孟世权旅驱杨抚权回松潘。

8月,孟世权调离文县,川匪蓝全兴进据文县城,结果为驻碧口的川军吕

康遣兵击走,吕康派新招抚的何济民部驻文县。10月,十四师派团长何处驻防文县,击走何济民,何处留赵碧玉营驻文县,自带余部进驻碧口,吕康部回川。

文县中华民国22年(1933)癸丑

3月。中央军第一师独立旅丁德隆部进驻碧口。丁部谢义锋营和元勋营分别在文县城和横丹乡利用兵工修建公园。

文县中华民国22年(1933),韩定山任碧口小学校长。韩与驻军丁德隆旅长磋商将学校移置于碧口的“中山公园”内。更名为“文县碧口中心小学”。使用其教舍和亭榭《文县要览》。

是年,县政府机构,裁减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房),改设一、二、三科,每科设科长,办事员、雇员1人,民刑案件由一科办理。

是年,文县始有收音机。

是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开始在文县流通使用。

文县中华民国23年(1934)甲戌

是年,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派张任夫为文县党务整理委员。

是年,碧口邮政局、电报局合并营业。

是年,建立初级审判庭,设司法公署 。

是年,文县、碧口各地成立保安中队,至25年((1936),合编为保安大队。27年(1938)夏,保安大队裁撤,编为保安中队.28年(1939)夏,保安中队调岷县集训解体。

文县,中华民国24年(1935)乙亥

3月,中央军第一师胡宗南部由天水来文县,阻拦红四方面军入甘。6月,胡宗南到达碧口,胡直属的20个团先后到达,后陈沛的六十师,杨步飞的六十一师,伍承仁的四十九师,王招武的中央补充旅,钟楼的第二师也先后到达碧口一带。连日,红四方面军一部到达四川省青川、平武一带,在甘、川交界的摩天岭与驻守的胡宗南部激战,并抵达距碧口70多里的悬马关、李子坝、平台山等地,与胡部亦有小的战斗。以后胡宗南等部‘皆调往松潘一带堵截红军。

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一个中队到碧口及县城活动,在县境各要隘修筑碉堡。

是月,中央军飞机飞临文县上空,县人始见飞机。

9月,蒋介石又派总指挥薛岳,率周浑元部,到碧口及县城指挥堵截红军。薛岳捐法币1000元作修补文庙费用。是年,开始编查保甲,全县编为106保,18联保,并设5个区署。

是年,甘肃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文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天水)。

是年,四川木匠李申志为尚德居民骆名元做成32根头的纺纱机,比一根头的手摇纺车提高了纺线效率。

文县,中华民国25年(1936)丙子

7月,县境内霖雨,成灾。碧口地区尤重。

10月17日,碧口人邓国林、刘万元率80余人到铁楼、旧寨一带抢劫,县派保安队将其击溃。

是年,中央军谢义峰营调走,由一六五师王武烈营接管文县防务。

是年,司法公署改为司法处,并改革司法工作,审间案件时原、被告,不再下跪回答

文县,中华民国26年(1937)丁丑

正月19日夜,土匪40余人,由页头坝沟窜到尚德场抢劫,绑走张北垣(文县名书法家)、张守业、张建业及保安队宋班长等6人,张北垣被杀害于双庙子。

9月,抗日征兵开始,至抗战胜利,文县共征壮丁5692名。阵亡官、兵108名。

10月,丹堡、尚德等地方人士集资兴修龙津桥,次年底竣工。

是年,由蒿子店至文县城电话线路架通,文县可与武都、碧口通话。

是年,中国国民党文县县党部成立。段良忠任书记长。

是年,因抗日战争开始,内地防务空虚,中庙民团负责人赵子厚,邀集甘、川、陕边缘的文县、武都、康县、青川、宁强、昭化、广元、剑阁8县地方武装首脑,在中庙召开首次联防会议,并设联防办事处于中庙.推赵子厚为联防办事处处长,以剿匪保民,维护治安。

文县,中华民国27年(1938)戊寅

年初,碧口小学进步教师马皓天等秘密邮购,传阅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

4月13日,改文县政警队为警察队。

是年,县长王浴吾在县东门外建“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纪念碑”及六角形碑亭1座。

是年,县政府增设兵役科,至29年(1940),改为军事科。

是年,文县成立常备中队,专管训练壮了。

是年,文县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岷县)。

文县,中华民国28年(1939)已卯

6月,省教育厅、省科学教育馆在武都合办文、武、成、康、西5县署期小学教师讲习会,教育局长王紫麟率领文县教师100余人参加学习。

是年,调整保甲,清查户口,全县共有1.54万户,9.07万人,编为1135甲、103保、13联保.

是年,兴修甘川公路,临江至四陡坪段,由各乡保抽民工修建。次年停工。

是年,县长陈学乾到碧口禁烟,查封了几家巨商合资经营的烟膏店,没收了部分烟土和现金,将烟土在碧口焚毁,关押了烟膏店经理魏桂如。

文县,中华民国29年(1940)年庚辰

裁撤区署和联保,划全县为11乡、2镇,成立乡、镇公所。

是年.颉凤池任国民党文县县党部书记长,发展党务,基层组织遍及全县。

是年,三民主义青年团文县区队成立,姜果蒙任区队长,颉凤池任区队副。至33年(1944),改为团部筹备员办事处。35年(1946),成立分团筹备处.36年(1947),分团正式成立,设干事会,徐明轩担干事长。

是年,碧口成立了“新碧话剧团”宣传抗日。

是年,马连乡发生牛瘟“黑水泻”,全乡2000多头牛死亡,县 内其他地区亦有牛瘟发生。

文县,中华民国30年(1941)辛巳

春,受南坪种烟影响,一些乡绅组织帮会,买枪,种烟,致使全县大部分地方成为烟区.6月,岷县专署专员胡公冕带保安队来文铲烟,枪毙了帮会头目,后县长姜果蒙以禁烟不力被撤职,省府派柯愈珊任县长,到任后派其亲信分赴各乡以征兵为名,变相派收烟款,刮取民财。次年((1942)春,省政府为彻底肃清烟毒,在武都设立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省派孙振帮任专员,在孙来文之前,文县帮会头子闻风逃走。孙来文后,县长柯愈珊亦因禁烟不力被撤职。4月,省府派李秉璋任县长,为禁烟剿匪设立临时晋卫大队(后改为晋卫大队,1945年改编为自卫中队),在各路要道设立盘查哨,阻止文县货物运往南坪,检查往来南坪行人,防止大烟流入县境,全县烟苗基本禁绝,仅有少数人凭借大山深林仍有偷种者。后专员孙振帮带保安队来文铲烟,枪毙了马连乡长王钟华、碧口保长何秉忠及丁技师,收缴了红帮头子的枪支。6月,孙振帮会同保安副司令林岳武率保安队及地方武装数百人到柏元、深沟河一带剿匪铲烟.文县烟苗彻底禁绝。

是年,文县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武都)。

是年,“西北社会前进同盟”领导人之一程海寰回乡探亲,发展李仲文、刘万协、张秋瀑、鄢雨民、杨怀仁、刘绍龄、周世俊、谭祖德等为盟员,并在岷县、武都一带积极活动,联系武都红帮大爷王德一、国民党驻武都骑兵营长张英杰等发展武装,准备起义。

是年,地丁、屯粮征收实物(小麦)。

是年,文县田粮处成立,处长由县长兼任,副处长由省委派。次年,改为田赋粮食管理处.35年((1946),改为田粮科,归属县政府。

是年,增设文县司法处看守所,附设监狱。

是年,甘肃省银行文县办事处成立。

文县中华民国31年(1942)壬午

春,县长李秉璋创办《文县周报》。

7月,文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主要任务是文化宜传和扫盲。

11月,文县初级中学正式成立,省派张经为校长(校址设文庙)。

是年,县政府增设合作室,复设碧口区公署。

是年,文县司法处审判官言泽鹏,因贪污被免职。

是年,文县商人张得胜(住兰州)捐资法币2000元,兴办“私立得胜小学”,并捐资法币2400元整修加宽从八字河,到得胜后村的道路。

是年,碧口设海关,征收药材、纸张、皮毛、食糖等税。原税务局只收营业税、所得税。县成立税捐处专收屠宰税(地方税)。

是年,文县受雹灾,省拨赈款6万元。

是年,石坊乡边地坪遭匪劫。由县政府拨救济粮300余石(合2万余公斤)。

是年,省地亩编查队来县清丈土地,丈量结果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5万余亩(市亩)、征粮8000石(市石),另加军粮一倍,至32年(1943)土地复查更正为18.31万余亩,科粮降为6364石零8斗4合,另加军粮一倍,公粮三成。

文县,中华民国32年(1943)癸未

春,四川帮会大爷冉绍玉等人,拥枪千余支在白马乡(在今铁楼)芝麻山一带种烟,多次武装禁铲不力,后由专署调中央军十五师部的魏北垣营来县配合禁铲,始将冉绍玉等击溃逃入川境,铲净了全部烟苗。5月7日,冉绍玉等包围固水乡公所(今石坊),劫掠固水人民。

4月,文县进步人士赵秀峰,被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孙振帮报告八战区长官部,以“图谋不轨”罪名批准杀害。

是年,武都专署专员孙振帮提倡一户一辆机(手摇纺纱机),文县土布得到发展,年产20余万匹(每匹2丈6尺).

是年.县府设立社会科。次年裁撤。

是年.县长李秉璋派员督修各处道路,弯道取直、加宽,便利行人。

是年,土地申报工作开始。

是年,县长李秉璋将原金山寺改为忠烈祠(现武装部地址),供奉文县抗日阵亡的官兵牌位。

是年,为培养师资,在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资训练班一班。次年(1944)改为三年制“简师班”。

是年,在碧口镇召开“八县联防会议”,文县、昭化、广元等县县长及各县地方武装首脑均参加,商讨禁烟、剿匪问题。

是年,文县征集知识青年61名参加青年军.

是年,地下共产党员马靖到碧口,与进步青年马皓天等组织“志同读书会”。

是年,10月10日到13日,县政府举办全县学生运动会、学生成绩展览会、物产展览会。之后每年举行,延续到37年(1948)。

文县, 中华民国33年(1944)甲申

4月,文县成立临时参议会,以张海观、韩定山为正、副议长。次年10月,第一届参议会正式成立。张海观、尤明德当选为正、副议长。后尤明德任中学校长,补选张浩然为副议长,并选韩定山为省参议员。36年(1947),二届参议会成立,尤明德、张寿松当选正、副议长。

5月,成立各乡镇人民代表会,县农会、县教育会、县商会、县各业工人联合会亦相继成立。次年5月,中医师公会成立。

是月,县派张锡田为柏元垦殖队长,从碧口、中兴、玉垒三乡(镇)调民兵30余人,持枪武装以肃清柏元地区烟匪。

是年,冰雹成灾,受灾面积678亩,受灾人口972人。

文县,中华民国34年(1945)乙酉

3月.奉武都专署命令。组建“文县修筑岷武公路临时办事处”,抽调民工200人到西固官厅镇工地,修筑秦家峪至大南峪段公路,秦大段完成后又移往武都县两水前村修筑公路,年底完工。

是年,举行小学教师鉴定,鉴定合格者,由省教育厅发给合格证书。

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消息传到文县,全县人民放炮狂欢,庆祝胜利。

是年。全县大早,又遭雹灾,受灾面积2.35万亩,省拨賑款62.6万元,救灾款4.4万元,县拨款74.64万元救灾。次年春,甘肃省令减免田赋一半。

是年,县政府设立建设科。

是年.省民政厅长赵龙文来文视察,并祭祀孔子。

是年,碧口区设立缉私队。

是年,文县设立无线电台。

文县,中华民国35年(1946)丙戌

11月,三民主义青年团文县分团,筹备处创办《文报》。

是年,武都专员丁玺来文视察,祭祀孔子。

是年,受灾面积2673亩,省拨款賑济。

是年,县长李秉璋征调各乡民工,兴修两城城垛,整修各城门城楼。

是年,文县成立万国道德会。

文县,中华民国36年(1947)丁亥

2月,国民党县党部创办《文县报》。

是月,甘肃省厘定文县为三等县。

4月,分别在县城、碧口镇举办儿童节,进行儿童健康比赛。

是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原文县县党部书记长李文敏任书记长,三青团文县分团干事长,徐明轩任副书记长。

是月,陕甘川绥靖公署成立.邓锡侯任主任。文县、武都、西固划入管辖区。

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收兑民间金银,金圆券I元折合银元2元,折合法币30。万元(法币贬值)。次年6月24日,中央银行公布金圆券5亿元兑换银元1元。

是年,省教育厅巡回电影放映队来文,在城关、尚德、碧口等地放映无声黑白电影。

是年,文县、碧口税务征收局撤销,营业税由税捐处征收,每年征收2万至3万元(银元)左右。

是年,王绍文当选为文县国大代表,何明远为候补代表。

是年,因邮电业务清淡,文县邮局改为邮亭,兼办电话业务。

文县,中华民国37年(1948)戊子

4月1日,青川、平武、文县三县县长在青川开会商讨联合禁烟问题。文县派碧口区长吕铎代表县长参加会议。

5月3日,省主席郭寄娇在武都召开行政会议,文县县长王泽勉赴武都参加会议。

11月,文县国民自卫总队成立,县长王泽勉兼总队长,省派叶永昌专任副总队长。

是年.改文县警察队为警察局。

是年,设碧口图书馆。

是年,八县联防办事处主任赵子厚逝世,办事处解体,县政府整编其武装为文县自卫队第二中队。

文县,中华民国38年(1949)己丑

5月,国民党裴昌会所部骑兵过境,文县在临江、口头坝、冯坪子、碧口设粮秣供应站。

6月,川军九五军37团驻防姚渡,派副团长李德修、营长刘裕栋进驻碧口,在玉垒桥头构筑防御工事。

是月,甘肃武岷军备司令部撤退到碧口,其家属乘船入川,由于超载,正值洪水季节,船驶至母猪湾翻沉,全船人葬身鱼腹,枪支等物资均沉江底。

10月15日,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陇南分署主任赵龙文、武都专员孙宗濂来文,在县城举行射击竞赛、打鸡蛋,中寨吝克明得第一,奖黄金一两。赶回武后即令文县成立“文县反共救国军”,派县长王泽勉为总指挥,县参议会议长张海观、碧口区长王紫瞻为副总指挥。赵并派王愚甫为陇南反共工作团指导员,在县城隍庙举办了一期民运指导员训练班。

8月,赵龙文召集陇南各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开会,任命徐明轩为文县县党部书记长、李仲文为副书记长。

10月,胡宗南派嫡系团长张文德,率首天部队到碧口接替川军防务,月底定远部队黎团长到碧口,张文德部进驻文县城。县筹劳军款2000元分送黎、张各1000元(银元)。

12月2日,赵龙文由武都撤退到碧口,所属三三八师、十二师、六十五师残部亦先后到达碧口。赵龙文招收的政治学校学生多人到碧,在公园礼堂举行开学典礼。

是月9日,首天部队撤离文县,退守碧口,随后焚毁入川要道玉垒关大桥,并炸毁何家湾铁索桥。

12月11日,县长王泽勉率原政府所有人员及各界人士300余人起义,在所城西门外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四师师长林彬率领的五五○团入城,文县城区和平解放。15日,退据碧口的国民党军首天部队,在解放军一八四师先头部队追击下,由碧山沟逃往四川省青川,文县全境解放。

古 诗 韵 碧 口 2017年7月 谭 昌 吉 辑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汇千年大家之作,吟诗词韵碧口。扬山川之灵秀,抒人杰之襟怀,兰台史册载千古,大江东去尽风流。

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注释:

  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而大约言之。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文县志》载太白山:太白山 在县南二百五十里(《通志》)。其山岩谷高深。常多积雪,绵亘峰巅,春夏不消。高二千三百一十四丈七尺(《寰宇记》)。

  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文县南,今摩天嶺。《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文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膺:胸。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胡为:为什么。

  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里。

  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咨嗟:叹息。

注: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310篇诗文。其《蜀道难》原有载于清康熙《文县志》。今有学者认为是写摩天嶺之阴平道。

中唐 元稹(779―831)《元稹诗全集》

闻道阴平郡 , 翛然古戌情。 桥兼麋鹿桥, 山应鼓鼙声。

羌妇梳头紧, 蕃牛护尾惊。 怜君闲闷极, 只傍白江行。

中唐 元稹《嘉陵水》

尔是无心水, 东流有恨无。

我心无处说。 也共尔何殊。

注:元稹(公元779年至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1-4]元 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诗辞言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宋 赵 抃(1008—1084)《青泥嶺》

太白休夸蜀道难, 我闻天下不同山。

青泥嶺上青泥路, 二十七年七往还。

又: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 二十年来七往还。

《过岭回寄张景通先生示邑下同人》(宋·赵 抃)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二年官役愧能名,贤得斯人幸合并。

几度孝廉交郡辟,一生文行出乡评。

君庐皂水江头远,我马青泥岭顶行。

西首胡为书以赠,欲持同邑寄诸生。

《寄酬梓路运使赵諴度支》(宋·赵 抃)

押庚韵  显示自动注释

喜君出使东川行,腊寒拥雪辞神京。

平生忠力晚愈固,万山叱驭险亦平。

青泥岭恶白昼上,更逢落雪百①尺盈。

盘高折下寸寸进,马蹄硉矹人胆惊。

君怀初不阻艰②险,却念疆土连锦城。

谓予尝有一日雅,豪吟纵笔高泉倾。

三章落落字字好,开缄与雪争瑶琼。

置邮亟来发以诵,齿牙冷切胸怀清。

岂徒感服为文字,所得风义推诚明。

今君东辕我西守,去此止有数日程。

两川春物正烂漫,何时文酒亲讲评。

按:① 陈本、阎本作 ② 陈本、阎本、杨本、赵本作倦

注:赵 抃(1008—1084),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至和元年(1054),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1056),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1079)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宋 文 同 《寄夏文州谢金线狨皮》

天地生奇兽, 朝廷近宠臣。 覆鞍须用此, 投网为何人。

梨栗恩虽厚, 云山梦想频。 烦君远相赠, 时为一沾巾。

《寄夏文州左藏佾》

  翩翩贵公子,佳誉本能文。大第辞京辇,高旌拥塞云。

劝农唐刺史,养士汉将军。莫刻和戎誓,朝廷立功勋。

《寄夏文州左藏佾》

  寄语文州守,谋边想甚劳。封疆通鸟鼠,种落杂猿猱。

甲马廉颇少,诗书郄縠高。当须办乃事,不用耻弓刀。

注: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宋 鲜于侁(1018—1087)《玉 枕》

群山耸秀抱孤峰, 一枕依稀玉色同。

织女不知机石坠, 嫦娥翻海蟾空。

宋 鲜于侁《金 窟》

碧峰环合大江浔,土脉旁穿百尺深。

三时不勉良农事, 万事空坚厚利心。

宋 鲜于侁《云下田》

行行未省見平川, 云下谁知别有田。

山聚邑居能习险, 人愁粒食自耕天。

注:鲜于侁(1018年—1087年),字子骏。宋代阆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城)人。进士。1077年(宋熙宁十年)任京东路转运使,兼管莱芜监。当时,莱芜的钢铁冶炼规模达到空前发达的程度,山东“莱芜监”与江苏的“利国监”同为京东路两大冶炼中心,莱芜监下辖“三坑”“十八冶”,冶户千余户,主要采取民营形式,冶户积极性很高。后吴居厚接任京东路转运使,见冶铁有利可图,便收归官营,增加赋税,严重损害了矿冶户的利益,矿工欲暴动。1085年(元丰八年)吴居厚被罢后,重新启用鲜于侁为京东路转运使,管莱芜、利国两监。他后奏朝廷,停办两监。鲜于侁累官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仓事,后任集贤殿修撰,在陈州知府任上去世。苏轼称其为政“上不害法,下不伤民,中不废亲”,以为三难,萃于子骏而能妥善处理。

鲜于侁为人诚直,能举荐贤良,所荐刘挚、苏轼、苏辙、范祖禹等人,皆智能有识之士。他虽与王安石有不同政见,但神宗爱其才,仍然委用。他还刻意经术,为诗平淡渊粹,尤长于楚辞,著有《诗传》、《易断》。苏轼认为其作近于屈、宋。《宋诗纪事补遗》、《宋文鉴》、《永乐大典》(辑本)等书录其诗50余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1篇。卒年69岁。今七里镇鲜于村为其故里,有读书台、鲜于井等遗迹。《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宋 杨 槱 《题玉枕驿》

栈道复险道, 客怀愁更愁。

万山俱绝壁, 一水不通舟。

注:杨槱,生卒待考。阴平郡守,于宋时编印《文州古今志》一书。

宋 陆 游 《 题阴平桥头》

自古英雄有曲伸, 危机变化迹逡巡。

阴平穷寇非难御, 如此江山坐付人。

注: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 嘉 陵 江 》 年代: 作者: 楊 慎

嘉陵江水向西流, 亂石驚灘夜未休。

岩畔蒼藤懸日月,崖邊瑤草記春秋。

板居未變先秦俗, 刳木猶疑太古舟。

三十六程知遠近,試憑高處望刀州。

注: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查看全部

张其光 《玉 垒 关》

天开一堑锁咽喉, 控制西南二百州。

御寇有方泥不清, 重门无警析常收。

崖前月白鸟啼晓, 林外风清雁唳秋。

瞻披路傍来往客, 谁腾紫气驾青牛。

注: 张其光(?—?)明中丙午科举人。后任四川威茂兵备参议。

毛凤来 《玉 垒 仙 关》

石壁峻岩号玉关, 清幽殊似出尘寰。

羊肠马渡应仃勒, 鸟道人行欲惨颜。

水含长河拖白练, 云迷峻岭拥青髻。

天然设险防边警, 巩固神州万古安。

注:毛凤来(?—?)文县人,明崇祯庚午科举人。任山东信阳知县。

明《巩昌府志》玉垒仙关列为文县明八景之一。

张逢熙 《玉 垒 关》

大江绕玉垒, 峭壁连高峰。

羡此重险关, 一丸差可封。

张逢熙:(?—?) 明,成州靖远卫训导。

李梦阳 《阴 平》

日落文台远, 光揺太白山。

无人说蜀魏, 往来渔樵间。

注: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汉族,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著《空同子》六十卷。

李日强 《文 州 道 中》

黄金寒凿地, 绿野火耕天。 万死沙中矿, 一生云下田。

行边犹汉垒, 望里少秦烟。 况值天涯暮, 谁能不暗然。

注:李日强,明进士,著明诗人。有《春水吟.李日强诗集》。

萧 籍 《茅 庵》

归来无所事, 赢得一清闲。 作舍仅容膝, 开窗可见山。

心作云水外, 兴在丝桐间。 偃仰意可适, 遮没两鬓斑。

萧 籍 《早 行》

谈月绕疏星, 微风花有馨。 前村人渐远, 野寺门犹扃。

注: 萧籍(1568—1642),文县人。万历甲午举人。授绳池知县,历升泽州知州。居官精明,吏不敢欺。绳池民立生祠。处乡清正,尤善诗文。著《萧献伍文集》县志有载,县档案馆存。

罗贯中 《咏阴平》载《三国演义》

阴平峻岭与天齐, 玄鹤徘徊尚怯飞。

邓艾裏毡从此下, 谁知诸葛有先机。

后主昏迷汉作颠, 天差邓艾入西川。

可怜巴蜀名将多, 不及江油李氏贤。

注: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王云凤 《文县》载《巩昌府志》

石磴攀援上,江流咫尺间。 我今行路者,人不到此山。

秦蜀阴平道,南北玉垒关。 台端布恩徳,毡毛总同欢。

注:王云凤(1465一1518)字应韶,号虎谷。山西和顺县前虎峪村人。户部尚书王佐仲子。成化十九年(1483)中举,二十年(1484)中进士。二十三年,任礼部主客司主事。累迁礼部祠祭司员外郎、国子监祭酒、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正四品)。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为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后提学陕西,教人先德行,后文艺,锄刁恶,发信善,崇正学,毁淫词。学政肃清,三秦风动。豪杰之士,莫不兴起。

孙 巗 《春日因公宿曲水湾》

半湾流水野人家, 小小柴扉碧柳遮;

玉擘横拖三尺案, 胆瓶斜挿一枝花。

特煎苦茗为宾献, 问索春醪待主赊;

久坐擎杯两不厌, 残霞晚照乱飞鸦。

注:孙 巗(?—?)字鲁詹,河南汝阳人,进士。乾隆十四年(1749)知文县。爱民重士,政筒狱空。莅任文知县十二年。教士爱民亲著《劝民歌》。补修文昌宫、临江桥、天乙桥。于亁隆二十七年(1762)续修《文县志》。

段行素 邑举人《谗岩玉枕》

万仞谗岩上, 莹莹玉石悬。 横陈银汉月, 高挂碧月天。

迹向千秋著, 名随古驿传。 若还能荐首, 题赠胜游山。

叶恩沛 《过玉垒关》

玉垒关前水合流, 边花塞草尚空流。

巡方有志遗鸿爪, 玩物无心动客愁。

路转峰回情脉脉, 托今追昔亊悠悠。

蓝与尽日浑忘倦, 如此河山称壮逰!

叶恩沛 《过铁索桥》

架木成桥自古难, 而今铁桥铺江干。

行人招手应相问, 西蜀滇南共此安。

注:叶恩沛,安徽人,清德宗光绪中知阶州太守。主修《阶州直隶州续志》并作序。叶公诗作颇丰。

任孝子 《碧峪镇登紫云宫楼》 文县人

紫云楼阁最高层, 遥眺关河远思增。

山势千重盘陇蜀, 江声一气赴嘉陵。

川原形势乃古今, 人代迁移感兴废。

今日皇图垂巩固, 须知寰海水清澄。

陆廷黻 《阶州杂咏三十首》选二

范君遣我金线绒, 闻说能医拘挛疯。

五十之年正需此, 报诗听愧逊文同。

白水江边出鱼网, 细鳞巨口状如魲。

松江风味空相忆, 剖腹难期尺素书。

注:陆廷黻,(1835~1921),字渔笙,号己云,浙江鄞县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八年(1882)督学甘肃(任甘肃学政,为期三年),课士采兰精舍,重修成县杜甫草堂,新建兰州求古书院、河西讲舍。省亲归里后,任崇实、月湖两书院山长,造就甚众。室名“镇亭山房”,藏书亦富(后毁于火灾)。著有《镇亭山房诗集》(18卷)《镇亭山房(12卷)。如今甘肃和宁波还有许多陆廷黻的题字和书院遗迹。

陆廷黻师从张家太公张善元、张家骧(见陆廷黻会试档案)。任京官时,他与张岳年、张家骧叔侄在宣南的胡同同院相居,“朝夕常会食,出入常共车”。陆廷黻与张家为同邑姻亲。翁同龢在日记中亦多次提到张家亲戚陆渔笙在座。

民国

于佑任《诉 衷 情》1950年9月18日他同庚田乘飞机自渝往兰州,而作。

云间眼底看平川,最好是今天。

摩天岭上飞过,诗来就,以词传。

词不尽,写空间,为人间。河山壮丽,无计形容,将断苍髯。

于佑任 《 白 水 江 》

白水江上未了僧,孤舟一夜入嘉陵。

云封蜀道无古今,儿哭中原有废兴。

野渡招摇村市酒。荒城出没城楼灯。

阴平关下多雷雨。净洗西南恐未能。

于佑任 《陇 头 吟》

陇南流水向南流,处处花开倒挂牛。

消却行人无限恨,众香丛里到秦州。

注: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得会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职。曾回三原任职,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1949年去台湾,1964年11月10日逝世于台北。诗作《望大陆(国殤)》。

古 镇 碧 口

1987年5月刊甘肃省《档案》杂志

碧口,甘肃四大名镇之首(最早版本:碧口镇、黄羊镇、文峰镇、西峰镇);碧口,陇上文化、交通、商贸“窗口”;陇南文县繁荣发达史的“明珠”;碧口,千年历史人文的“经典”。

三千多年前,碧口已有人类活动。出土过石斧和化石。据《汉书》记载,碧口“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近年又在碧口镇响浪行政村发掘了大量汉代墓群,出土了成批的古铜器等。

三国时,白龙江、白水江流域和阴平、阳平都是曹魏与蜀汉政权争战之地。阴平太守廖化,守将郭淮屯兵拒守于此。姜维、邓艾争战于斯,邓艾涉险征战,行七百里无人之地,翻越摩天岭,灭蜀的历史事件,成之“邓艾伐蜀”历史典故,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邓艾偷渡阴平”就在这一带。成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今仍有邓艾城、姜维城、郭淮城等等。

蜀,史称“秦蜀锁匙”重要关隘。有诗为证“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抑常收”。(明代诗人张其光,举人作《玉垒关》)。古阴平桥也建于此,南宋伟大诗人作《老学庵筆记》于此。

清,康乾盛世之后,碧口日趋繁荣,并在碧口设立了甘肃统捐局碧口分局:其征银为光绪33年(1907)为17100两银;光绪34年(1908)为18688两银;宣统元年(1909)为18101两银;宣统二年(1910)为19580两银。到民国年间也有增无减。其商贸、军政、交流之鼎盛时期,为陕、甘、川、青、宁、蒙之门户枢纽。这些地域的山货、皮张、药材、木料、烟土运至碧口,分装木船、木筏运往重庆,再至上海,远渡重洋。船队又将南方的丝绸、布匹、盐、油、杂货、洋货、精工艺品溯江运至碧口。构成了通往南北的“水上丝绸之路”。碧口,成了西北最大的水陆码头。时有“小上海”“小重庆”之誉。碧口镇在陇南首设电报局沟通全国商贸信息,又设置厘税局、海关局,民国16年(1927)征税达76000元;到了民国33年(1944)仅地价税达66000多元。(见《甘肃通志》、《文县要览》)。此期间碧口镇居民大增,来往行商、行栈500多家。饮食、旅店、商铺也都有很大发展,每日多则二千余人出入。驮队二十余组,船只达三十多艘。江西、四川、陕西等地,旅居来碧口的富商增多,船工等组织起各自“会馆”。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宫殿。馆所林立。最早的是船工的鲁班庙,最大最雄伟的是由碧口镇本地船商与重庆、武汉庄客组织修建的紫云宫“王爷庙”。兴建六十年,规模西北之首。其碧口镇教育事业也发达起来,出现了大学生和女学生进出入碧口。

时光车轮,碧口又有了新的历史光点!辛亥革命之时,碧口民众砸烂了“厘税局”。1935年4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三十军、三十一军通过青川,开始向摩天岭进发,准备北进文县,进而攻占天水,夺取甘肃南部,实施创建四川、陕西、甘肃新苏区计划。另外红三十九军89师和三十一军部分向青川、平武挺进,以切断广元与江油国民守军的联系。相机夺取碧口,扩大陕甘边区。这次军事行动中,碧口一带受到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十二个兵团阻击,红军们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出现了震惊全国的“血战悬马关”、“平台山之战”、“激战摩天岭”,战斗进行了18天,成为红军史上的“摩天岭战役”。徐向前元帅在《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文中,为之感慨:“川陕甘计划”未能实现,非常失策,是关系整个革命的命运问题。如果当时实现了这个计划,中央红军北上就有了立足点,形势会大不一样的。”

千百年来,历尽人间沧桑的碧口古镇,是一组诗,又是一轴画,更像一组交响乐。看:在丰满的美人图型中建造的碧山公园有中山堂、抗日楼、茅草亭、八角亭…清幽迷人;气势浩渺,荡人胸怀的碧口水库;交通发达的国道212线又是通往世界风景区九寨沟的必经之地,小憩佳境。而更富有开拓者脉搏的白龙江干流上建造的碧口水电站,装机30万千瓩,年发电量14.63亿度,十年累计约90亿度,产值达5亿多元。据科学家分析论证:以碧口为中心,可建立梯级电站十多座,可开发水利资源300多万千瓩。试想,白龙江、白水江上古镇之旁撒满“明珠”之时,古镇的姿容多么艳丽多彩,灿烂辉煌。正如一哲人说的“不到碧口,不足领略陇南风光”,真是千真万确。 ―谭昌吉―

碧 口 的 会 馆

1989.3.8.刋于·《陇南报》

古镇碧口的会馆(也称公所),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黄金时期。小小一镇就有五处之多,建筑宏伟,活力十足,它是:江西会馆的“三元官”(今碧口镇政府所驻地);陕西会馆的“三元宫”(今碧口建行所住地);四川会馆的“川主宫”(今碧口劳动服务站所在地);其中最大的是武汉、重庆两客庄主持的会馆“紫云宫”(今碧口贸易公司所在地)。还有船帮工会集资修的“鲁班庙”为船帮们的“公所”。

会馆、公所的兴盛,反映了长江流域水运的发达时期。也记载着陕、甘、宁、青、川等地商贾和大量劳务人们涌进碧口的历史。碧口为水陆码头,交通要塞。碧口镇又是甘肃四大名镇之首,在那里挖一桶金的概率是人们梦想之地。所以四川、陕西来碧口的人占全部的三分二以上。他们背井离乡闯荡社会,如何安身谋命,如何寻找生机,若遇见困境如何面对?这样相互产生依托、建立情感,渐渐共同往来。“亲不亲,家乡人”便成立起乡党式的会馆、公所。互帮互助,相为体恤的民间团体。首推首领,共同维护,共求发展。

“会馆者,集乡邑人而立公所也。”它们提出的所谓“敦乡谊,辑同帮”、“推臂互佐,手足交卫”等宗旨“。是维护本乡本业人员在碧口的利益,以籍贯为经络,以排他性为组合,其封建地方主义色彩,是非浓厚的形式组往。其后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同业公所,乡情籍贯依然是构成的基础。至于后来有大量的同乡会出现,影响至全国。碧口的早期会馆、公所模式,是为同籍居住碧口的人服务,如人故世后停柩之所,办理安葬事宜;婚嫁宴客场所;后来发展增设堂会、书楼、戏楼、茶楼等。成为同乡联络聚会、克修乡谊、揽介活计、交流信息、娱乐欢庆、敬奉神灵的公共场所。 ―谭昌吉―

碧口“紫云宫”鉴考

2002年12月刋于文县政协《文县文史资料》

清代.任孝子一首《碧峪镇登子紫云宫楼》写道:

紫云楼阁最高层, 遥眺关河远思增。

山势千重盘陇蜀, 江声一气赴嘉陵。

川原形势乃古今, 人代迁移感废兴。

今日皇图垂巩固, 须知环海水清澄。

在陇上繁华商贸古镇,清代用六十年建造,三十年修缮的碧口“紫云宫”,无宜是一颗镶嵌在陇上的璀璨明珠。紫云宫在清末至民国年间曾是鼎盛时期,作过船帮帮会、是碧口的民众集结场所、娱乐城,交流商务、文化中心。紫云宫己成为碧口的标志性建筑群,其有大门牌楼、戏台、戏院、大殿书楼等。碧口,是西南通往西北的集结点,也是水上丝绸之路出入重镇。在紫云宫(王爷庙)周围有市场中心、斗行、茶馆、戏楼、药行等。解放后这里开过万人大会斗争恶霸地主,一九五三年举行全县经济贸易大会,多次演出川剧、现代剧目。是人们向往的娱乐活动中心。一九五二年设立文县保险公司;碧口市管会、粮所仓库、旅馆等;一九六四年划拨归碧口贸易公司使用。随之被拆除官殿、神像。后半部观音楼建修成今日的龙江山庄,前半部建修为紫云宫商贸大楼。

这座古老的大型历史建筑“紫云宫”,带着历史的苍桑,披挂着辉煌,遗恨地离开了我们。今天鉴考,是为了给碧口古镇人文的历史亮点,为碧口商贸集市,留着一些史话尘埃。

碧口古镇,一座雄伟而壮丽、耀眼而辉煌的古建筑群名为“紫云宫”, 人们俗称“王爷庙”,雅号“金銮宝殿”。史书记载少,因时久难觅,易于人们忘怀。今考证记:高高的门楼在降蓝色墙中镶嵌着汉白玉石匾,正楷厚重的书法“紫云宫”三个庄严肃穆的大字。古老圆形红漆大门,金色铆钉而饰,显得十分耀眼。更为引人注目的那幅鎏金对联,上书:“地势冲繁楚越交鄰碧峪境;神灵震叠陕川共叩紫云台。”门边站立两侧石狮一对,巍然站立于宫门两侧,狮子是由白云石精工錾凿,一雌一雄,高达一米五,狮子横竖盘石之上:雄狮头披长毛,额上九包晶莹亮洁,雄姿焕发;雌狮头上珍如金缨珞,戏嘻身边的婴狮,活泼天真。狮子们后腿微屈,大有跳跃之神奇。有一历史游客心胸豁达地欣然赞叹“贫生不爱珍珠宝,只贪古庙雌雄狮”。宫门的神奇,引人入胜。

进宫门之后,门楼下有碑刻数十幢,记载着紫云宫,近百年的修建、维修、更新、兴邦的建筑史实。门楼又是一座精致的古戏楼,楼台前檐围栏上一组黄杨木的浮雕《白蛇传》全台戏刻。戏楼吊顶呈八卦形有扩音效应,顶上有四幅生动有趣的彩绘《隋炀帝八百美女拉旱船图》,图画之精道,美女姿态各异,各有千秋。戏楼周天花顶、吊檐、台柱,均镂花画栋,妙趣横生。全场,形如一台古老的音响,使其在400平米石板剧场中每一角度视听效果都如同在一位。观赏效果良好,石板剧场两侧,楼下小食餐饮,楼上两厢茶楼包间。两厢各阳台中有木雕纹饰,伸出厢楼,跃跃欲试。戏楼下各房有藏书,茶座,糕点,为戏院增色不少。

戏院正台,登十八级石梯,进入了正殿建筑。古老的琉璃瓦顶,四檐滴水,房檐欲飞,专用的景德镇,景泰蓝瓷瓶、红瓦座脊。石梯旁石围栏向两边延伸,每个石柱上雕刻有形状各异小石狮子。正殿前有宽大前厅,厅内陈放有:一个直径五尺五的大鼓一个,声振十里;一个高七尺,口径三尺的铸铁钟,钟上铸有建造紫云官时捐款名单。走过前厅过一座近水桥,也是大殿“天井”。桥两边有六平米水池子两个,名曰:“放生池”。过了天井就是紫云宫正殿。

正殿,是紫云宫的中心建筑群。正中大殿门首额书“海不扬波”,蓝色底金字大匾。殿中塑有九尺高镇江龙王塑像,殿头上匾书“威镇泽国”!手持大红色镇江宝珠的龙王爷,全身镀金,金光闪闪,威武庄严。这里有几幅气势磅礴的联语更显神灵:“大泽应随碧峪永;宏仁直井紫云高”。左门横额“浪静”。又一:“伏龙伟烈建神祠;杖钺威灵宗庙貌”。右门横额“安澜”。殿内上下精雕细刻,其中有五条金龙从壁龛飞跃柱上,似有龙腾翻滚之势。传说,解放前夕国民党驻军夜宿营殿内,午夜时听五龙低吟,雷霆大震,真有改天换地之势。兵士们夜不能寐,几夜后一小连长用铁钉钉了方息。随大殿两边:左侧“文昌菩萨”金像,手执朱笔亲点魁星,站着童子笑盈盈;左侧“药王菩萨”彩像,散花救万民,卧着白象生动可观。这里,香火旺盛,红烛闪光,祷祝平安,叩拜不断。殿宇气氛是幅古代宫廷画卷。

随之,进小门踏入紫云宫后院。靠龙王殿背后,有护神佛“韦驮”神像。略小的韦驮神像与巨大龙王神像相映成趣,各有千秋。韦驮对面是一座人们敬仰的“观音楼”,楼体高于正殿,殿供观世音菩萨和魁星太保二神。神像静穆之态增加了紫云宫的内涵。据说,要进入观音殿,登上木楼梯,三转盘旋而进,门总是虚虚掩着,推门后要正镇大步入内,拜神则应。若小心探头晃脑步入,不小心的脚踩阀门,门后的“鸡脚神”、“吴二爷”将你突然紧紧抱住,胆小的人魂飞魄散,突然把脚一抬,“鸡脚神”、“吴二爷”又恢复原位,笑盯着你。真是有惊无险,虚晃一惊。观音楼系木楼,多有香火,挂红求子,随喜功德,念经超度,拜佛抽签,以求平安。

紫云宫,建筑之雄伟,艺术之精湛,是西北西南近区的首屈一指。今武侯祠、兰州五泉山、广元皇泽寺塑像难可相似。对于建筑年代,有人传说是清嘉庆初年,许姓人修建。众说纷纭。笔者对如此大型建筑,在古镇碧口之罕事,收集各种史料,潜心探考。今见到一碑文,录书 于后,鉴赏待考:

横书碑首:万古流芳(正楷)

碧峪镇南囗囗囗囗极,王爷庙金塑小引:今之竖是碑者,谓其神之未有,自而人心有所向也。自乾隆七年(1742)亦塑有金身镇江龙王,彼时神像威灵,平涛济利,而且崇祀,丰隆囗囗,而组夺之,香火旺盛,神像隋尒矣。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1834)六月上旬,天囗囗囗囗药舟货船常厄,囗囗船帮板主见其险阻,汤汤方劫,我等虔诚囗囗囗囗,此致诚岁,神行而顺潮之,浪静而滩平,讵非福之,福我船帮,平爱我帮类,蓄有作余。碧紫云宫,至诚悉神,行险而顺。

紫云宫,原址设麒麟寺,道光基立庙,乃本地层民,不危囗囗,由将享今岁,乙巳(1845)仲春,合会一心迎口,神像于碧紫云宫内,重塑金身。昭将东来,并以囗囗,并以不设,人善以重,永垂于今,遵先王之祀典,有其举之不囗囗囗。

仅将办事姓名录列:

总 领:杨玉龙

会 首:杨 忠 谢有池 许成蛟 谢位华 向 子 李 忠 杨占龙 高良福 许成铸 赵廷贤 李 林 杨应恭 刘 照 龚 寿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菊月吉日 赤城岷山 蒋玉成

药帮板主 揽载帮板主 空船帮板主 上水帮板主 筏 帮

又: 皇 清 王爷庙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仲夏月上完之吉 众主 筏帮同心弟子众立

上水帮 同心弟子众等

揽载帮 同心弟子众等

空 船 同心弟子众等

家 长 弟子同心众等

見上碑刻史料:紫云宫,起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至于道光间。后多有修缮。历时百余年的紫云宫大厦,在战火纷飞年代尚存完好,可惜1967年后逐渐撤毁掉了。鉴尝之中考证之时留此存照!

注:清.任孝子据光绪《文县志》载,任孝子 老人,文县名士,字介夫。

三 国 文 化 之 陇 南

文化使山川秀丽,文化于人文增辉,文化为历史溢彩,文化赋地理情韵。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蓄意大概就在这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品三国文化之陇南。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若从东汉后的公元220年起到西晋公元280年灭蜀,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共六十年的纷争之中,陇南是鏖兵古战场,陇南又是三国文化的积淀地。我想,陈寿的《三国志》也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好,还是常璩的《华阳国志》也好,近期的易中天教授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也好。这些都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的争逐总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的时候,才会变得严重起来。一个民族,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三国文化之陇南的深邃隽永就大概是在这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群雄逐鹿。辖豫州、 兖州的曹操,在官渡一战中击败袁绍,尽占黄河以北之地。为统一整个北方,进而进军巴蜀、楚。曹操在赤壁一战刘、吴联军击败后,便调集兵力,全力经略陇右,虎视陇南。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统:曹仁、徐晃西渡黄河,击败马超、韩遂、杨秋等的陇右联军。次年(212)又策动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兵围冀城(今甘谷县东南),卤城(今礼县盐关)。马超被迫逃至汉中,陇右便为曹操所据。之后,又挥师南下,攻掠陇南。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定霸,置郡十二”,阴平郡也在其中之一。属县四,户万。 当献帝二十年(217)三月,曹操亲率大军自陈仓出散关(今陇西宝鸡市)取道武都攻汉中张鲁。武都氐人沿故道堵防。曹操大军被迫窜行山谷,军至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四月,又击败给氐王窦茂于河池(今陇南徽县),略定陇南。氐人被杀无数,有五万余众被迁扶风、天水界居住。夏侯渊在攻击下辨(今陇南成县)、故道时,还收掠氐人谷物十余万斛。十二月, 曹操返北,留夏侯渊、张屯守汉中。

就在曹操经略陇南的同时,占据四川的刘备也图谋染指陇南。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诸葛亮乘曹操与孙吴交战无力西顾之机,决定“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州”。刘备使诸葛亮总理后方粮草的供应,率部赵云、黄忠、魏延等出击马呜阁道(今四川青川县马角坝)攻马鸣阁后,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境内)。次年春(218)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击杀夏侯渊,迫使张屯退守阳平关。同时另派张飞、马超率吴兰、雷同等部攻占下辨,并留吴兰定下辨。曹操派曹洪驰援。刘备令张飞赴固山,欲断曹军后路。第二年(218)刘备欲取汉中。曹洪攻击下辨守将吴兰,斩其将任夔。吴兰逃至阴平,被阴平氐人,强端所斩,张飞、马超进吴所据,退至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是曹操与刘备两大军事集团,争夺阴平郡与武都郡最为强激烈的一年。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于“阴平郡”条道:“刘先祖据汉中,争二郡不得。”直指阴平郡与武都郡。战争的结束是刘备夺得了汉中地区,曹操夺得了武都郡与阴平郡。注意!阴平郡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此郡并未被曹操完全占领。其具体情况是,位于摩天岭以北,属于白水江流域的阴平道地,因其与武都郡共为一体被曹操占领。位于摩天岭以南,属于涪江流域的刚氐人地区,因与涪县(今四川绵阳市)等地山水相连,交通一体而被刘备据有。这样,原广汉属国(即阴平郡)辖地,就一分为二,以摩天岭为界,北归曹操,南隶刘备。自此以后,魏蜀两国为控制陇南地区,展开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激烈的角逐,成为三国后期魏蜀交兵的主要战场。

后主建兴二年(224)蜀汉处于当时政治需要也建立了个阴平郡。《四川郡县志》卷一记

阴平峻岭与天齐 , 雲鹤徘徊尚却飞。

邓艾裹毡从此下, 谁知诸葛有先机。——罗贯中.三国演义《咏阴平》

三 国 文 化 的 摩 天 嶺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4-01-02 )

文县位于甘肃之南端,地处秦岭山脉的南秦岭山带。全境为中高山地与河谷地地貌类型。西秦岭山山脉的两大主脉,插岗岭和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文县的摩天岭是在三国晚期,钟会被阻于剑门关下而寸步难行。但邓艾却偷渡阴平成功,一举灭蜀,结束三国鼎立战局,统一全国的战例,立下不朽之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奇兵突袭,大获全胜的典型战例。并且还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阴平(文县)于此名扬中外,著名于世界。近人为邓艾塑像于玉虚山园林之中,足见三国文化在阴平的影响之深远。为此邓艾的伐蜀路线,就成为海内外一些研究三国文化的学者所重视,尤其是邓艾走阴平是否过摩天岭成为主要交点。《三国志.邓艾传》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将马邈降”。后人论证出邓艾率军二万余众,分三路进军时为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十一月。有两路军队过摩天岭,为后人争论的至关要点。如罗愚频先生《邓艾到底过没过摩天岭》持不同的意见。而元元先生在《陇南报》1994年11月30日《邓艾偷渡阴平探源》和李春先先生2000年7月15日《甘肃经济日报》的《‘三国演义’与阴平道》二文均持过摩天岭一说。鉴上对文县的摩天岭有必要进行小考如下:本文前肯定的说摩天岭是一个大的山脉,不仅是一个垭口。摩天岭一名源于罗贯中之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后在民间流传使用,再后来就登堂入志存史,成为正式山名。摩天岭远古称青塘岭、两晋南北朝时称祁山或邪山、北魏又称马盘山、唐代称青泥岭、宋代称青云岭,到了明、清以后则以摩天岭统一称名(曾维益《阴平道研究》)。摩天岭源自岷山。初起于平武与松潘交界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向南延伸至平武、松潘、九寨三县交界的色润坪(4764米)后逐向东延伸,形成涪江支流白马河与白水江的分水岭。后再向东南延伸而成为平武与文县的分界线。再至平武、文县、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3875米),遂形成为文县与青川的分界线摩天岭,其垭口(2227米)。到白龙江将军石附近(1710米)止。这段山峦才称其为摩天岭山脉。即从四川青川之西的文县、平武、青川三县交界处的大草坪,东到白水江边的将军石,凡翻越此山入蜀的道路皆可称为摩天岭道.此道地形地貌复杂,山峰的险峻,道路的曲折人们可想而知。故而经后人多方面的探讨,明、清后对邓艾伐蜀之路演绎出这样一设段文字“艾冬十月至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艾以毡自裹,从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守将马邈降,其妻尽节。“(见清《文县志》历代定兵防”)在《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中国地名大辞典》中也有记载。笔者认为这与《三国志》中的姜维传、诸葛瞻传中所载,文县儒学大家韩定山《阴平国考》中记述的“邓艾自阴平,自景谷道傍入……”,并不矛盾,谁说摩天岭不是景谷(今青川县的白水)道旁呢?

阴平郡是在三国时的魏国境之中,魏武定霸,建安二十年(215)置阴平郡。诸葛亮遣陈式于建兴七年(229)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后曹魏多次相争,以摩天岭山梁为界南涪县(绵阳)归蜀,北阴平(文县)归魏。魏将邓艾对阴平这一代天文地理,民族风情是非常之了解的。这位杰出的成功的军事家自然能开辟一订条“七百里的无人之道”,伐蜀成功,三国统一。后来明将傅友德进川,其路线与邓艾伐蜀,选择了同样的路线,仍然夺取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大西南时仍行此路线,夺取全国胜利。这足以说明很多很多。

史料记述颇丰,论者频频如云。但文物的考证又使人困惑,试想事隔一千八百余年,邓艾是入蜀打仗,绝不是旅游观光,不可能随处题字留名,置设建筑物作为纪念,故后人不可过分拘泥。可是只要深入摩天岭的地方那里有:邓家坝、攀葛山、滚毡坡、写字崖、祁信坝等等.历史的地名资料是最好的证明。文县欢迎你们,青川欢迎你们,摩天岭欢迎你们来考察、旅游、观光。

碧 口 赋 杨 天 敏

碧峪河口,星分井参①,阴平故道,地接川陕,北望三秦,南控四川,交汇于岷山秦岭,坐落于白龙江畔。羌氐之地,兵家重关,周秦雍巴,唐宋蜀汉,明清阶州,今属陇南,隶属沿革,屡经变迁。水道畅通,山路盘桓,碧壑如黛,翠峰高悬,得陇望蜀,怀川抱原,千载古津,百世口岸,物流大世界,陇上小江南。自古碧口呈繁华,鸡鸣三省唱五县。两百里水道顺波走嘉陵,木筏摇稍船转舵,清歌美酒下蜀川;三千只商船溯涛行白江,头顶艳阳手挽纤,号子唱透白云间。山货药材源源来,集散分销待运转;盐铁丝绸日用品,储运港口销陇原。商贾云集,驿马风烟,东西南北中,川陕湖广赣,七业商帮,八方会馆,水陆码头,舆马舟船,灯密火热,人哗水喧;三座沽酒楼,五个品茗轩;市井繁华,戏马翩跹;享誉华夏,名播赤县。昔日旧影,如梦如幻,眼前美景,靓丽光鲜;碧山依然潇洒,羌水更加浪漫,横江筑坝锁澎湃,峡峪秀出不夜天。湖光吞日月,山色醉神仙;八个行政村,道路可通天;河谷电站,山脉矿产,南茶北果,富民强县;山顶松风阵阵吹,山腰茶韵如潮翻,山下种草养猪好资源。乡风淳朴人好客,山雨多情天留宾。古来有云:“碧口不像甘,南坪不像川”,风味独特,文化浸染;密谷幽涧,秀色可餐,美味饮食,令人歆羡。党参煨土鸡,泉水煮明前,甜枣温黄酒,酸菜拌搅团。四海云游,访这里看青山疏林,云迷雾罩,喜做一个烟霞状元;千杯畅饮,到此地烹茶煮酒,讴山笛水,乐当几回江湖醉仙。玉垒雄关拥峥嵘,三国故径达摩天;林海烟播数点雨,茶田绿染几座山。春媚夏葱,秋妍冬灿;薄云天际飞,斜阳浪中翻;天外残月,水畔淡烟,晚霞似锦,新月如扇;鱼跃戏飞鸿,雁翔舞沙滩,好一方近山近水带烟带雨的甘肃西双版纳,镶嵌陇陲的世外桃源。

注:①井、参,均为星宿名。参为蜀之分野,井为秦之分野(古时根据天上星宿位置划分与地面相应的区域,叫分野)。

玉垒关赋 赵 骏

玉垒雄关,文州壮景。踞两江而险秀皆收,呈百态而风骚独领。水劈山崖,波摇峰影。碧嶂一船,清晖百顷。神功造化,维生态以跻身,得天然而脱颖。令驻足者抒怀,乘车人伸颈。添一二精神,增万千憧憬。慕仙境而自来,品雄关而非请。美矣清波,醉乎峻岭!

若夫关之雄也:三岭阻其道,两江扼其喉。关之秀也:镜水汪洋,铺平沟谷;崇山苍莽,竖起云头。关之奇也:相吻以白水白龙①,削岩凿壁;变换其时辰时令,豪放轻柔。关之险也:玄鹤徘徊,难飞二岭②;行人惆怅,以闭双眸。至于春风骀荡,杨柳弄眉,库区静谧;山坡点翠,关口清幽。夏添妩媚,水退去而青草茂,山呈来以白云浮。秋展斑斓,山谷披金,河湖渐涨;人家掩彩,鸟雀闲悠。冬雪绵绵,化冰水以滋松柏;欢声阵阵,赏花灯而聚戏楼③。关幻四时之景,客赞一路之游。

至若登山巅,览全貌;溯历史,涌心潮。水雾升腾,犹见城头旗帜④;烽烟滚起,但闻关底叫嚣。魏蜀兵戈,纵横厮杀;江山破碎,风雨飘摇。自此,成兵家之争地,历史之记标。唐宋以来戍守,明清而后诗昭⑤。吟咏以佳构,赞赏其多娇。至于近代,战火复烧。伪政权束手,国民党焚桥⑥。

及至水库建成,没遗迹于江底,架长虹于壁空⑦。南北接连,远别千年栈道;往来顺畅,行将一线贯通。品花灯之古韵,沐村貌之新风。藉玉垒之秀色,挽旅游之强弓⑧。民勤劳而富足,业创立以兴隆。玉垒雄关,靓丽风姿常驻;花灯古戏,风情韵味无穷。

注 释:

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

1,白水白龙,即白水江和白龙江,两江于玉垒关交汇。

②自《三国演义》中描写摩天岭诗句:“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

③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

④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

⑤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

⑥三国魏将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毁,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多次维修其桥。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库区。

⑦玉垒关公路吊桥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也称关头坝大桥,是一座加劲式桁架双链式汽车吊桥,恰似一条钢铁长龙腾空飞舞,使天堑变通途。

⑧位于玉垒关半山的冉家坪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为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鼓励群众开办农家乐,以使群众致富。

阴 平 赋 谭昌吉

古人云:文以地生辉, 地以文益秀。大美之阴平, 盛世作小文。

千年阴平,今之文城,地邻三省,陕甘川临,五县相拥,岷山脉承。两江八河,天池一个,历史悠久,文运长存。地冲要踞,兵家必争。天地无言,阴平真美。

阴平文化博大,辉煌炳耀古今。远古遗址,考古可证:仰韶、马家、齐家、寺洼、和石岭下,古文化层。文化绚丽,文物可夸,秦汉钱币,汉青铜器。汉代置道,三国建郡,蜀汉相争。邓艾伐蜀,偷渡阴平,战乱方平。東晋之乱,杨氐占陇,氐国更立,前后仇池,武都国成,后分“武兴”、“阴平国”等。百年氐国,白马文化,传留至今。唐宋大兴,文州始名,文一益二,巴蜀冠名。明降文县,延用自今。阴平人爱文,敬仰文王,传说如神,文王庙建,文昌阁兴、宫巍楼新,屡建至今。宋代修史,千秋传文,史冊可鉴,千年古县。清《文县志》,堂堂正正,康熙新志,江景瑞修,乾隆续志,孙俨续成;光绪长赟,县志又成,详载古今。社会主义,盛世当前,又编县志,扬古赞贤:清大理寺,左少卿衔,何公宗韩,陕甘大僚、华国文雄,赫赫有名。鸿儒巨擘,数韩定山,精通国学,著述丰硕,史载千秋。红色阴平,红军长征,激战摩天岭,悬马关大胜,平台山整军,抪革命火种。开文化阴平,始人杰地灵。

阴平山水险奇,华夏美景之一,山之奇葩,处处峻岭,黄山虽美,无此地艳,青城虽幽,无阴平静,险当夔门,愧摩天岭,雄之泰山,岷山笑吟。山山之美,道法自然,睁眼见山,阴平大观。 阴平水美,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兰格英英。梯级电站,道道风景,重塑阴平,楚楚宜人。万亩库区,休闲养生,小景荡舟,垂钓抒情,天池美景,瑶池仙境。

阴平物产丰富,举世享誉闻明。首推黄金,富甲有根。特产“文党”,《辞海》命名。花椒药材,千年名兴。桔柑核桃、柿子柿饼、茶叶等等,世上家珍。古代上贡,今为人民,人民幸福,祖国昌盛。大熊猫国宝,家乡阴平,洋人学者,重垂慕亲。考察观光,动植物园乐,白水江滨。阴平风貌,浩瀚无穷,美满生活,淡中情真,黄酒泡酒、腊肉凉粉,小吃丰富,酸菜养人。

文县阴平,也有酸心,“5,12”地震,怵目惊心。血泪之灾,不忘党恩,全球救营,百姓安宁。奋力抗震,重建一新;楼房焕然,新村林立,公路通村,人人高兴.事业发展,家园更新,回头一看,江南盛景!

文县党政为民,高瞻远瞩阴平 :改革开放,浩荡春风, 德政为先,重孝教民,法治彰显,民风朴淳。富及民众,小康道行,无量前景。工业导向,农业基础,财政过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特色为先,旅游兴县,兴旺靓丽。

今人叹曰: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千古风流,文化当先:三国文化,标新领异;红色文化,活力勇前;阴平文化,重在开发;陇南文化……百舸争流,辉煌千秋!

话说碧口饮食文化和名厨们 谭昌吉2018.5.6.

早年,碧口已发展成为商埠重镇时,其饮食、礼仪、民俗文化相继产生。担当这一角色的名厨们亦历历展现,影响了碧口及周边百年之久,名冠陇南,享誉陕甘川。敬读诸位名厨,是古镇的又一芳华,是碧口饮食文化的又一饕餮盛宴。

碧口的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碧口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碧口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养、补”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吃还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商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碧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就是一个“吃”字。而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碧口饮食文化也是华夏饮食文化的小小缩影。

碧口饮食内在品质的概括,正是孔子说过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其上种种,承载这一使命的就是诸位名厨们:

谭德明(1913—1986),祖籍四川武胜,后定居碧口。从小学艺做厨,出师后承担着碧口药行“新记”、“大新店”、“云森店”主厨。解放后主厨于文县委、县委党校。从业50余年,精于红案(菜系肉食掌勺)、通于白案(面食、主食制作)。上世纪三十年代,碧口的巨商们多以家宴为主,这是对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联络情感、采访商情。或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一次宴请長达一个对时,上菜肴二十多道,甜点面食十次,汤十次。商户们有各自典雅的餐厅,时髦的餐桌,精美餐具。用“吃在碧口,玩在成都”一点不假!解放后,他将泡发海参、墨魚、鱿鱼的技术引进文县城,使人们餐桌上尝鲜到海味。1961年他曾接待过苏联专家一行十人,美味的菜肴令“洋专家”称赞不已,饭后要请他去苏联做饭,他宛尔一笑说“我连文县都没出去,苏联我更不知道。”他的徒弟十余人如杨继昌、李玉平等,后均成之名师。他为人和善,德艺双馨,技艺超群。为民间办酒席,红白喜事帮忙,深得人们喜欢。他的拿手好菜是:红烧魚、海参蹄花、魚香肉丝、鸡闹、红烧狮子头、金勾包子、龙眼肉、清汤面等。

滕明志(1910—1983),祖籍四川武胜,后居碧口镇。与父学艺出师,在碧口药栈的“大新店”、“云森店”主厨。精于小锅菜,其品种多炒、炖、蒸、焖、凉拌等,就在于它的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他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至。解放后先后在文县委大灶主厨,后又选调武都地委小灶主厨。他多次接待过省、地、领导就餐,食者十分满意。是他将燕窝、海参、鱿鱼、金勾引进文县、武都,传授给兰州友谊饭店。值得提及他的发海参、魚翅技艺独特:先用草木灰水浸泡一个对时,然后码碱二十分钟,用滚汤开水反复冲发,试海味嫩鲜,手押试测然后入清水浸泡无碱味待烹调。他从业五十余年,人勤艺精,节俭惜福颇受民间好评。拿手好菜是:豆豉鱼、清蒸鱼、红烧鸡、锅巴尤鱼、红焖海参、燕窝清蒸、鱼丸子等。

吴加禄(1908—1978),祖上四川人,后落业碧口。高高个子,气宇昂然,力大无比。早年在碧口许会长家主厨,每天吃饭三桌以上,许会长也是碧口的商界名流,人客多,通过聚餐,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精美的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可見吴大师艺高胆大!解放后曾调文县药材公司、县医院主厨。也擅长于民间大酒席和上层人士的家宴,食者赞羙不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县每年的“三干会”(是指县级、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和“五干会”(指县、区、乡镇、村、合作社`小队'干部参加的会议,几次达千人)。每次会议用餐是八人蹴一圈,一菜一汤,二个馍。他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厨,他一手用铁锨炒菜,百余斤肉菜出自他手,圆滚巨臂、挥汗如雨人们十分敬佩。

蔡永成,四川广元人,后居碧口。从小学徒,后调县委大灶、小灶主厨。个头不高,心灵手巧,川菜为主,刀功之绝。他在碧口街买过面皮子,花色齐全味道精羙。他善于创造如他熬制香醋,加了八角、大香、香附子和黄酒,别是一番风味。他的绝技拿手菜肴是,虫草鸡、凉拌菜、麻辣鸡块、红烧兔子、熊掌豆腐等。1982年逝世享年69岁。

“陈八坨”和蒋顺遂:(?—1993)陈、蒋均为四川原籍后居碧口。解放前两人均在汪德正开办的馆子里做厨。陈八坨是主厨,最有名气是他们杠子面颇具特色,可与王鸡丝面比美。据说此馆子肉大坨不论蒸肉、酥肉、红烧肉且样样八坨而名为“陈八坨”且有西北风味!蒋顺遂是学徒,蒋得其真传厨艺精湛,在碧口、南坪开过担担面馆,他赶面,用长四尺扛子坐其上扞,面食磁、手工精、汤肥鲜、美味滑。蒋在解放后在碧口区、县委大灶 负责,后提升为石鸡坝乡乡长,还不忘厨艺,常参与三干会主厨。蒋顺遂同志于1982年逝世,享年64岁。

沈全富,文县碧口镇老户,幼年乡下青年时学厨于吴清生馆子,先为幺师后为主厨。人精明能干,一付清脆嗓音征服着往来食客!他那宏亮而悠长的一声“请——!”、“客官请上坐——!”“菜来了!请慢用!”、“敬请再来——!”深深入人肺腑,句句扣人心怀。由于他的存在吴家馆子十分红火!后调到碧口区和文县食品公司主厨。据说他有一拿手“龙虎斗”在碧口街上层中展示过,得其崇高评价。后来此菜技艺和菜肴从不示人,他徒弟以养老向他保证,他也未能传授,竞而失传。1986年去逝,享年63岁。

何正书(1935—2015)原籍四川人,从小在碧口学厨为生,人勤奋,高个子,肯迈力,心善良,人品好。在碧口大小药店干过,解放后在碧口银行,文县银行,陇南市银行大灶主厨。精于白案!白案主要是蒸白面馍,三四斤面从发面、扎碱、揉面、做成馍、上笼、出馍!道道工序十分严谨,扎碱不可过量,碱多了馍成了黄色,碱少了便成为死疙瘩,难以入口。更为精湛是舵馍手起刀落,每个饃二两,不偏不倚正好!真乃绝也!

何正才(1930—2011)碧口街上人。从艺50余年,厨艺精,人朴实。原在文县临江大众食堂主厨。其大锅菜最为特色,在临江食堂过往人们十分青睐,司机赶到临江吃饭,小车领导点名吃去临江,商人们也愿在临江留脚!他善长为人们办红白喜事,是厨林中的好人。后调文县人民政府大灶食堂主厨。

黄老五,大名黄金泉,人们以他兄弟排行称呼,听而亲切。幼小学厨于碧口,业精出师于县城。曾在文县大众食堂、文县服务公司大食堂主厨。其艺全面、精道、特色。蒸、炒、烧、焖、炖、炸、凉拌样样精通。

李学概,碧口杨家坝人。早年四川学徒,出师后碧口谋生,身强力壮,从屠宰到厨艺样样精通。是碧口大厨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宴掌门人。为碧口及周边的姚渡、青川、大爷们做过厨、办过家宴。后在编制厂、食品站工作,多次抽调参加县三干会主厨。他的席桌干净卫生,花色齐全,用料节俭,精打细算。一次给米银匠边100桌流水席,每桌用肉仅一斤半,得到人们好评。1999年逝世享寿84岁。其孙李向华孙从父业,已是文县宾馆名厨。

要说碧口的饮食文化,还有众多名厨如:黎启财(黎瞎子)、王鸡丝面(王炳南)、王老三(王志明)、王老五、徐林、滕德春父子等外,和颇有特色的“回民席”厨师。更加使人留恋的是“吃在碧口,狂在上海,辣在重庆,耍在成都!”这是留传在碧口百年的老话。碧口的人爱吃、会做、会吃,吃出了名堂吃出风味也成了地方饮食文化的奇葩。

一,“养生吃”,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这种吃多以正宗的煲汤为主:甲鱼汤、老鸦汤、野山菌汤、芙蓉汤等,足足地焖上十多个小时,满满地端上来,味道纯正,美美地喝上一顿,无比滋润,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就是从心理上对积劳的身体也是一个安慰。在北京,这样的馆子有很多,进入饭店的正门,有一排瓷罐摆着,大多比较正宗。江西来的瓦罐、广东来的各式煲、本地的野山菌汤、正宗的鱼翅煲、潮洲来的燕窝汤、官府菜的南瓜鱼翅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有时价钱却是一个瓶颈,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上口的。如百岁老人苏永光、张锡田、九旬多的老人韩炳发、范子华、八十八岁谭祖德等均为其受益者!

二,“品评吃”,是碧口的老人们当中的享受!如,朱老四用一个皮蛋下酒吃三天,真奇!三两老人五香豆和腐干、鸡爪爪子和鸡菌干下吃酒也常事。这种吃,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头盛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意中的吃处。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

三是,吃的最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微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几下拳,甚至还可以赤膊上阵。适合这种吃法的有涮肉、大众菜等。但免不了一个“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时也有浪费之嫌疑。高山老农背一背百斤柴上街卖了,打两斤酒、一斤卥肉醉醺醺街头相聚也是何等似“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碧口古代人名录稿 谭昌吉 编辑

天地之菁英,积而必发;山川之间气,钟之最灵。阴平、文县、碧口,地虽处僻壤,而倾山桓之秀,钟毓既厚,斯笃爱愈奇,地灵人杰,有由来也!或政绩文章;或功苦事业;或耄耋春秋!存档载史,代不乏人,留此名录,彰千秋之人文。

(本资料以地系人,以文系人,以事系人进行编辑。不涉职务,从收集文稿时为序。“稿录”正在收集中,请相关部门和人士支持!不当之处请指正,赐教,谢谢合作)

三 国

廖 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襄阳市)人。三国蜀汉将领。廖化曾为前将军关羽帐下主簿,关羽败亡后,他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于中途病逝。

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据守阴平桥头。县志有廖化城(今玉垒乡境)记载。

郭 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东汉末年,郭淮被举为孝廉,先后任平原郡府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司马。征西将军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得以稳定局势。曹魏建立后,获封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年),升任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贞”。今文县玉垒乡有郭淮屯兵处,古石磨遗存千余件,县志有郭淮城记载。

邓 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他被推崇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在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

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胡 宿:(995—1065)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官扬子尉、通判宣州、知湖州、两浙转运使、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1066)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已病逝,年七十三(《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三四《胡公墓志铭》)。他在北宋仁宗、英宗两朝为官,位居枢密副使,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死后谥文恭。制赦:《李珣可文州刺史制》。(敕文存文县志)

蔡 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制赦:《前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李珣复旧官制》。(敇文存文县志)

刘 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墨庄刘家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制赦:《庄宅使文州刺史朱衍可知全州制》。(敇文存文县志)

苏 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敇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高永士师,谥号“文忠” 。制赦:《高永士知文州》。(敇文存文县志)

陆 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在他《老学庵笔记》题诗:“自昔英雄有屈伸,危机变化亦逡巡。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付人。《题阴平桥头》

另:宋诗人:赵 拤、文 同、鲜于侁、等题诗碧口请见本文《古诗韵碧口》。

闫苍舒:题诗阴平桥头(玉垒桥):魚贯赢师堪坐缚,尔时可叹蜀无人。……

蒲 卥:(?—?)蒲卤,字君锡,间州人。通判文州,有献议者,欲开文州径路达陕西。自言:“洮岷积石至文为甚迩。自文出江油,邓艾取蜀故道也。异时鬼章欲以此窥蜀,为其阻随而止。夏人觇此久矣,可为之通道乎?”议遂塞(《通志》)。

杨 慎:诗《嘉陵江》、张其光《玉垒关》、毛凤来《玉垒仙关》(明时将玉垒仙关列文县“八景”之一)、张逢熙《玉垒关》、李梦阳《阴平》、李日强《文州道中》、萧 籍《茅庵》、《早行》,罗贯中《咏阴平》、王云凤等,题诗碧口请见本文《古诗韵碧口》。

孙 巗:诗《春曰因公宿曲水湾》、叶恩沛《过玉垒关》、《过铁索桥》,任孝子《碧峪镇登紫云宫楼》、陆廷黻;《阶州杂咏三十首》选碧口二首。等题诗碧口请见本文《古诗韵碧口》。

陶 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秀水(今嘉兴)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知州。十年(1884)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1888)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十七年(1891)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900)调两广总督。在文县知县,同治十一年(1872)在碧峪乡办端习、崇正义学二所。在所、县二城创办振文、敷文、培风义学,三所。

袁焕章:廪生,性孝友,笃于宗族。学问博洽,好善乐施,寒矝恒受其惠。于光绪年间创立碧山书院,袁效力为多,城乡皆推崇焉。(《文县志》载)

田 锡:(?—?)贡生,尚德马圈头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执教碧山书院。

任启昌:(?—1929)贡生,横丹任家坝人,与田锡共执教碧山书院。(《省教育志》有载)

何帝锡:(1648—1703)文县人,扶风教谕,进士何宗韩之父。《文县志》载:“千总之设,始于吴三桂逆据蜀时,邑绅何帝锡等公呈,详请经略,题增官兵四百名。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顺治碧浴汎经制。

张 俸:(1782—1849)湖北人,道光二年(1822)任文县营把总。(长志)驻防碧峪汛。

张 煜:(1881—1900)字耀卿,文县人九年任文县营把总“干敏有为”。(1831—1890)任碧峪汛经制。

何宗韩:(1678—1744) 字桐藩,号对溪,雅号何观察,何道爷。文县上丹堡人。戊子(1708)举人,雍正甲辰(1724) 进士。性纯厚,以忠恕为学。在《何桐藩游蜀纪程》中写道: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之夏,予以廷尉卿,解组归里,游览山水之志,勃勃莫遏,以蜀地近在此邻,为山泽奧区。唐宋以来,名贤辈出,古跡最多,欲穷千年,探幽搜奇。今岁戊午(1738)首春,余坚志欲赴苏杭,(经玉垒)……访所谓玉枕者,仅可于馋巗绝壁间,…三十里至玉垒关袁生、虞昆等迎于道。过玉垒桥,想见前令公之功德为不可忘也。(昔日诸葛阻姜维于此,后期不及。故维保剑阁,而钟会不能入。隔岸城墙、古郭公城,郭淮攻廖化于阴平也,筑之。……

卢锡绅:同治七年(1868),贵州黄平人卢锡绅任知县,助修让水河铁索桥,麻关桥枢纽两城,久废,卢伤绅士张奋、刘健等募修,并修复养济院安置孤贫。

中华民国

韩定山:(1893 - 1965)原名瑞麟,字定山,号苏民,晚年以字行,文县城关所城人。定山幼家贫,聪颖好学.16岁考入兰州存古学堂,结识天水学者周希武,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清宜统三年 (1911)秋,革命军起义武昌,与同学陈组章、田国锡等从兰州弃学归里,组织英年社,响应在天水起义的黄锥。民国成立后,改英年社为共和会,后又改组为同盟会文县支部。民国元年 (1912)任碧口高等小学教员。民国2年 (1913)回县城主办初级小学。民国4年 (1915),应天水俊士考试名列榜首。民国7年 (1918),主办文县高等小学堂,按学生程度编班级,购中华书局发行的《共和国教科书》进行单班级授课,为文县实行新学制奠定了基础.后随马绍武从军,充中标团副.民国17年 (1928),任省财政厅秘书.民国19年 ((1930),任县教育局长,经与县府多次磋商将原来由乡豪把持的斗捐、牙佣、盐课定为全县教育常款,文县始有教育经费.民国22年任碧口小学校长,与驻军旅长丁德隆多次磋商,将学校由闹市区移建于碧山公园内.民国31年 (1942),倡议创办文县初级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将家藏《万有文库》第二集一套捐赠学校。并筹资辑印《肖献武文集》、何桐藩《北游日记》、《南游日记》、程晋三《甲后吟草》、《舜余集》。民国34年当选为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并应聘为兰州师范授国文课,又担任兰州大学国文系讲师,在兰任职期间,与邓宝珊、慕绍棠、张维、范振绪、水梓、蔡筱霞、许青棋、李剑夫等结为知交。并参加了兰垣文化界人士组织的干龄诗社。民国38年 (1949)冬,与地方士绅一起促成文县和平解放。1953年初,受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任职期间.撰写了大最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并将家藏图书近万册,捐赠甘肃省图书馆。韩定山于1965年7月30日病逝于兰州,骨灰安葬于兰州华林山革命烈士公墓。韩定山著述甚丰,有《长春楼诗草》、《长春楼文草》、《长春楼读书录》、《阴平国考》、《文县香旧传》、《修志私议》、《仿徨集》、《更生集》、《甘肃百家姓》等。其文有昌黎遗风,文法谨严,运笔明快,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其诗纯朴自然,情意真挚,或追迷往事,情节历历,恍如在目;或触感时事,嘲讽间陈,歌泣并作,极尽诛伐之能事。所谓温娇燃犀,百怪毕形,俨然史笔。另专著《1935年胡宗南在碧口堵截红军》等文。(《文县志》有载)

丁德隆:丁德隆(1904—1996),字冠洲,湖南攸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23年南下广州,加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学习。1924年11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任教导团和第一军第一师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先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和第二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转战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1928年以后,在第一军第一师任团长,先后参加二次北伐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中原大战。1931年,胡宗南任陆军第一师师长后,丁德隆升任该师独立旅旅长,并晋级为少将。1936年9月,第一师扩编为陆军第一军后,胡宗南任第一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丁德隆升任第一军七十八师师长。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丁德隆随胡宗南的第一军开赴上海,参加抗战。此后,又先后参加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1940年接替陶峙岳任第一军中将军长。1942年调任五十七军军长,辖第八、第九十七和新三十四三个师。后又升、兼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升任第三十七集团军中将总司令,统辖第七、第三十六、第八十等三个军九个师。1948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团中将副团长。1949年5月解放军攻占西安后,丁德隆撤退到陕南汉中,11月又前往四川成都,后赴台湾。1996年在台湾病逝,终年92岁。

民国20年 (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独立旅旅长。民国22年 (1933) 3月,丁德隆率部进驻碧口,值原驻防碧口的十四师团长何处 (原名何戒僧,素与共产党有密切联系),准备在碧口策划暴动,事泄,为丁部诱捕,押送眠县,为其师长鲁大昌杀害,扼杀了策划中的兵变起义.后又派营长谢义锋部到文县城关收缴了何团驻文县城赵碧玉营的枪支,以壮大其反共力量.24年 (1935),红四方面军准备入甘,丁德隆部在中庙乡平台山、碧峰沟的悬马关、李子坝、洞洞河、园潭子、山王庙、九道拐、大道岭、店坝乡的马尿水、梨树台一带布防堵截红军,致不少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30年代初,碧口为川、甘两省军阀、土匪及地方武装必争之地,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丁部驻碧口后,捕剿枪毙了一些土匪恶棍,改变了人民不能安居的局面。丁对碧口的公产进行清理登记,将其中多数划为学校教育经费,其余作建设资金,用于整修街面,拓宽街道,修建公墓、河堤,及碧山公园。同时将碧口小学迁建于公园西北部。驻碧口期间编所《碧口兵工纪要》一册。

丁德龙在驻碧口期间,对种、吸大烟者一律从严惩处,烟馆一律查封,吸食者重则枪毙,轻者罚款或做苦役,仅禁烟一事,枪毙了30多人。部下两名伙夫吸食大烟被察知后即行枪毙.严禁娼妓,责令限期关闭卖淫场所,妓女找出路从良。严禁赌博,抓住聚赌者,不分地点、身份,一律严惩。

赵子厚:又名赵光裕,赵光裕(1898-1948)字子厚,中庙乡人,青年时曾当红帮大爷故人皆称赵大爷。粗识字,性刚直。1928至1929年土匪白云盘据文县,赵联系地方武装,组民团,御匪患,拥武装,扩势力,邀请甘、川、陕8县共联防,建学校,征杂税,贩大烟,也善终。他以成了文县旧时代的缩影。碧口地区影响大!据1987版《文县志》载:赵光裕 (1898 - 1948)字子厚 (以字行)。文县中庙乡人,粗识字,性刚直,青年时曾当红帮大爷故人皆称赵大爷,不呼其名.民国17 - 18年 (1928 - 1929),白云盘据文县、碧口,抢劫财物,危害人民。赵子厚与张春廷、张远村、赵秀峰,康县的杨凯,四川青川县姚渡的杜理堂等地方武装首脑联络,组建地方联团,以御匪患。置团务总局,张远村任局长、赵子厚、赵秀峰任副局长。“联防团”成立后多次袭剿土匪,靖肃地方。并在碧口富商谢吉安资助下,扩充实力,拥步枪180支,手枪20支,机枪2挺,建成独立一方的豪绅武装.拥有兵力6个分队,常驻中庙和碧口,维护治安.26较年 (1937),赵倡议邀请甘、川、陕边区文县,武都、康县、青川、宁强、昭化、广元、剑阁8县地方武装首脑,在中庙召开首次联防会议,共商联防事宜.会上一致推赵为联防办事处处长。民国32年 (1943),在碧口召开了第二次8县联防会议,文县县长李秉璋及青川县长均到会参加.事后武都专员公署正式委派赵为文、武、康三县联防办事处主任.民国30年 (1941),赵当选县参议员。抗日战争期间,赵倡导家乡农民种蓝叶制土靛,增加农民收入,按售价收5 % 的税,补充学校教师费用,购置教学设备。34年 (1945),赵从各方筹资,于中庙上街兴建中庙乡中心国民学校一座,并捐资购置教学用具,自己兼任校长.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天供给午饭 (坚持两年多时间),并从外地用高薪聘请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资助贫困学生6人赴外地升学。赵子厚独猫一方期间,对人民苛收巧取,借其权势,暗搞武装贩卖大烟。民国35年 (1946)秋,赵派队长何秉乾,从南坪烟区武装贩运烟土,返回途中,被县自卫队峭兵将何秉乾、王世林等17人缉获,没收烟土1000余两,手枪7支,并送县将何等6人枪决,成了赵的替罪羊.凡在中庙干公事或私事,须首先得到他的允许承诺,否则一事无成。赵子厚于1948年8月病死。

米 穜:(1863-1923)城关人,清光绪进士第。官至五品同知衔授奉化县政大夫。清历任奉天省海城县,吉林省通化县知县。民国时任石泉县知县,甘肃大通县知县(未到职)1918年在“兰垣”禁烟。著有《为学大要》、《经史暨诸儒论评钞》手稿。其人,为政宽简,不苟苛察,受人敬戴。回乡后又移居玉垒乡居住,主撰《玉垒志》。

何 处:(1907—1933)原名何正铭,字戒生。甘肃武山人,小学文化。入冯玉祥部下学兵营,十八岁手枪营长,后编入鲁大昌新编十四师独立团团长,驻碧口间1932年接受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靖仁秋同志的指令,何处举团兵暴中,遭胡宗南、丁德隆杀害,后追认烈士。见《文县党史资料》。

张远村:(1858—1929)又名张翥鸿,字远村,碧玉镇人,清时秀才、贡生。叔伯六人,房亲多,皆业歧黄,主办“培元堂”药辅。与弟张翥凤入邑庠(县学),便成为碧口一旺族。远村从世业医道研究益精,察脉观色,剖析入微,人有病,应手立效,碧口的民众信之十分,认为吃得张先生药,再不担心死和病重了。后凭稽民望组织民团抗击土匪,保卫地方,颇得人们爱戴。民国二年(1913)碧山书院改为碧口高等小学堂,张远村任校长。(《文县要览》载)

肖理堂:(1861 — 1934 )名肖燮阳,字子才,文县横丹人,初游学碧口,碌碌不为,后开设小旅馆,薄有积蓄,始以结宾客,广交游,声誉鹊起,后为“碧口商会”会长、教育会长,同善社社长、碧口团务局副局长,得到碧口人士民众信赖。民国十一年(1921)大饥,肖各处募捐赈济;“蒿子店桥”铁链断了,肖出资、募捐修缮。重建至十七年(1928)竣工,方便甘、川民众往来;民国二十年(1931)理堂先生七十岁,他又维修白云匪毁坏的桥。肖壮志不已四方集资,亲自督工,使桥新建成功,终于疾卒于此。理堂先生声明大义,爱戴民众,抗御兵匪,从不言功。

碧口商会会长:

杨永年:

张子谊:

肖理堂(1861—1934)贡爷,(见上文)

赖成之:

陈吉山:

谭义臣:(?—1937)

许玉如:

范子华:93岁。

李艳和:

李茂卿:

朱绍林:

解放后—朱泽民:

马宗清:

刘吉勤:

碧口的药铺、药行人名

唐人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保元堂”药铺,嗣后唐金辉继承,1956年停办。药品700多种,童叟无欺,勤奋业精,堂店不闲,无客加工药品。

杜子久:(1911—1969)汉中人,1933年创办“春发堂”药铺,集贵重药材,精心分门包装,诚信、优质,众口好评。杜树堂(1928—1978)继承。1956年公私合营停办。

张问民:(?—?)1925年创办“同德堂”药铺,资金雄厚,规模颇大。

罗敬之:(?—?)1913年创办“延龄阁”药铺,址于碧口上街,后由萧瑞(?—?)经营,阁主以慈善济世为本,深受民众爱戴。有“小儿开口药秘方”。

姚福全:(1919—1967)曾为驻碧川军军医,1931年开办“全安医社”。门书“功同华扁”之大字,堂内联语“虽无起死回生术;却有济世活人心”,横额“扁鹊遗风”系名家张歧山书。其人擅长中医外科,自制膏药、丸药,广收验方单方。喜爱川剧,珍藏戏装,有皮影戏于藏。居住碧口下街,子女十人。

张国仁:(?—?)民国间创办“济民堂”

曹庆堂:(?—?)1933年创办.“庆康药铺”

段力生:(?—?)民国办“段记药房”

任克诚:(?—1969)碧口人,老中医,1945年办“成德堂”,解放后仍从医。

姜东海:(?—?)创办“中西医神”

杨柏林(?—?)民国办“柏林堂”

碧口区区长

董元臣(1904—1968)碧口董家山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区长

张秉虎(?—?)碧口杨家坝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区长

尤新民(?—?)文县城关人,民国二十四年(1925)任区长

罗 俊(?—?)平凉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任区长

巫剑侠(?—?)安徽合肥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区长

刘俊如(?—?)河北人,民国三十年(1941)任区长

李少楼(?—?)湖北勋西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任区指导员

赵湘卿(?—?)陕西勉县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任区长

步慰农:(?—?)河北枣庄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任区长

程洪远:(?—?)甘肃陇西人,民国三十五年(1936)任区长

吕 铎:(?—?)成县城关人,民国三十五年(1936)任区长

王紫瞻:(1914—1998)文县尚德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任区长。著:《文县大事记》、《碧口解放的前前后后》等。

现代碧口人名录

( 著书、写作、述怀与文县 碧口)

马老道:(清·同治—1962)实名待考,居土地庙、南山寺,寺庙主持,行善和气,初识字,略行医术。

苏永光:(1900—2000)碧口人,糖食糕点品加工手艺精道,后曾任文县食品厂厂长。

韩炳发(1909—1998)碧口人,懂得地方中药材的药性、加工、生产、销售,当收购员四十年,目睹王爷庙的几次维修和百余幢碑石,初识字。

樊培德 (1908 - 1987)文县城关新村人,原籍四川省间中县,著名儿科大夫、副主任医师,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县政协委员、常委。民国18年 (1929),毕业于四川省立成都医学专科学校。1953年,创办文县碧口人民卫生所,将多年购置的药品、器械捐献给卫生所。1957年,调文县卫生院任儿科大夫,副主任医师.樊培德医术精湛,尤以儿科见长。求治者列队等候,每日最少接诊病人80多例,多则达150多例,从医50多年来,防病治病足迹遍及城乡。1965年中寨大海沟行政村麻疹蔓延,樊培德连夜步行120多里,废寝忘食,积极救治,使疫情得到控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对症下药,起到花钱少,疗程短,收效佳的效应.淋巴结炎是文县小儿的多发性疾病,常规治疗需七、八个月,樊培德只用一月多时间就可治愈。樊培德医德高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不论何时从不拒绝患者,多次深夜出诊抢救危重病人,曾多次为病人张熙昌等人献血,每次都在200毫升以上。而自己年逾古稀,身患直肠癌、高血压等重病.仍坚持门诊上班为患者精心治病。直到逝世前两月,躺在病床上还为患者治病。他提出建设文县中医院的建议,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12月病故。原载《文县志》(1987版)

杨植林:(1911 —2012) 1911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什报气村,汉族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曾任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内蒙古政协主席,青海省委第一书记,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顾问,甘肃省政协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作《颂文县诗三首》。

薛得元:(1913—2017)陕西吴堡人,军区首长,1935年10月参加革命,1982年离休干部。作《碧口吊何处》、《剑门怀古》诗。

蒋本兴:(1915— ) 金寨县南溪镇人。民国18 年(1929 年)参加革命,民国20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革命,建国初期就是副局级干部,1982年离休时还是副局长。他引以为傲地说:“兢兢业业做了30年副局级,恐怕全中国也找不到第二个哩!”。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四支队七团二连副连长,九团机炮连指导员,中支队司令部侦察科长,二师参谋,便衣大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来安支队参谋、参谋长,独立旅五团副团长,山东鲁中独立团副团长,军区警备三团团长、警卫团长。建国后任九十八师炮兵团团长、师参谋长,南湾水库副指挥,水利部工程总局副局长,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水电部岳城水库工程局长、书记,第五工程局长、书记,总局局长。主持建设碧口电站(曾为风雷激水电站)1967年至1977年,住碧口。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修碧口电站,水电五局有2万多3万建设大军居住碧口,那时的生活条件、施工条件都非常艰苦。又由于文革的干扰等原因,碧口电站前前后后将近20年才全部完工。这些建设者们大多在碧口待了十几年,直到80年代中期他们才移师白龙江下游去修建宝珠寺电站。这些建设者们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碧口水电站。现虽客居他乡。但他们从心理和情感上早已把碧口当做他们自己的第二故乡来怀念。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况且是为你建了一座大神。我们碧口人们应该用感恩的胸怀欢迎这些昔日的建设者故地重游,热情款待他们来走亲访友,看看今日碧口美好的变化。给这些碧口电站建设者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刘定西:(1915年2月~1993年10月),著名文县中医师。祖籍:四川南坪县(今九寨沟县),早年以做药材生意为业,积累资财。民国间,刘老先生早年时就立志学习中医,青年时在渝、沪、津、穗等地经营药材生意时,曾拜西安名医沈伯超,重庆沈佐廷,上海老名医陆渊雷、陆瘦燕,杭州汤士彦等名老中医为师。学就后在南坪、文县行医。深受人们欢迎,常年一位三九寒天、三伏烈日他都是光头行走在人群之中,他用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尤其他的针灸术、太极拳在世上人们中健生治病至今人们口传有佳。藏书六十余年古医书,达六万余册,内有珍、善本无数。他在文县1956年初建电站他个人投资人民币12360元。《文县文史资料》有专文。2008年北京等地还有《刘定西老先生中医学术思想推介—2008年北京举行扶阳学术》专题研究。

贲 虎:(1916—2016)安徽人,黄埔军校毕业,文县政协委员。精于会计专业,双手打算盘,记忆过人。曾任碧口镇五个工厂的会计工作。

曹楚生:著名水利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19日病逝,享年91岁)1969年――1974年,水电五局任总工程师。正是由于他和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拼命坚守,终于把豆腐渣一样的大坝扼杀在摇篮中。而浴火重生的的大坝更加坚实强大。按万年一遇洪水保坝设计。这是最高的防洪标准。小编用一个事例讲述下防洪标准概念。碧口电站从1976年发电到今有41年了,这期间碧口也发生过几次大洪水,而碧口电站的泄洪量从来没超过每秒3500立方米流量,碧口电站设计的保坝流量是每秒7600多立方米流量,也就是说这些年来发生的最大泄洪量还远没达到设计最大泄洪量的一半,同时水库还有3亿多库容可以调节水位和措峰。所以,碧口水电站是非常安全,它就是碧口人们的保护神。人们应当记住为碧口水电站做出贡献的曹楚生院士和所有电站的建设者。

石根华:国际岩石力学的创始人,国家大工程计算中心首席科学家。石根华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文革开始后于1967年下放到碧口西北勘测设计院白龙江勘测设计大队当开挖工,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一直在碧口水电五局工作。为碧口电站的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碧口电站发电厂房背后八盘山体内有个长60米,宽20米,深100多米的巨大深井,叫调压井。这是为防止压力管道产生水锤的创新设计。当时在修建开挖这个调压井时遇到了诸多困难。简单的说就是在山体内工人找不准开挖方向,不是挖多就是挖少。还有岩石的稳定掌握不准,什么时候该开挖什么时候该浇筑等难题。难能可贵的是石根华硬是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解决了上述难题,他创立的赤平投影方法和岩石块体分析方法,被认为是国际岩石力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岩石工程实践专家。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碧口水电站的调压井给他搭建一个平台,让他施展才华,名扬世界。

邓雪樵:(1914—1975)四川人,随父来碧,先在碧口高等小学教书。后去吉鸿昌麾下,驻天水部担任文官。民国29年(1930)回碧教书。1948年推选为乡民代表,后为碧口镇镇长,因与区长吕铎不合,陷害入狱。解放后在碧口完小任教,管理图书室。曾收集百余张碧口的老照片,可惜被县文教科闫某视为旧社会的东西烧了。邓一生清贫,有文人气质,善书绘画,世人尊敬。

祝继江:(1916—2018)碧口人, 末代老船工(纤夫)祝继江,老人高寿,性温和,饱经沧桑,从小就在白龙江嘉陵江一线跑船,当过船老板,也做过纤夫,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他人生辉煌的时候自己有了船,是船老板。但船被打翻后又从纤夫做起,船工、艄公(船长)都做过。风风雨雨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命运,但他从没有放弃过抗争。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又有了自己的船。他是一个真正的水手。“看成败,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胡 绳:(1918—2000) 1982年,胡出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并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胡绳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8年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胡绳卸去中国社科院院长一职。2000年在北京去世。作《书赠文县诸同志》等诗。

张锡田:(1918—2019.7) 碧口人,饱经风霜,历睹碧口百年。专著《古镇考录》2002年出印。与高怀富等著《碧口区名人录》二稿。又著《柏元盛衰》、《昔日范坝概况》、《玉垒当年》、《乡贤萧礼堂》、《碧口区的油桐》等。见《文县文史资料(合订本)》。享寿103岁。

何明远:(1918—1990)碧口人,北京农大,农学家,在民国国民政府从事农林工作,1949年后在浙江、东北、青海等地从事农林科技工作。离休回文县,任过县政协委员。著《丁德隆在碧口》、《中庙的蓝子》等。

刘绍林:(1920—1992)碧口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解放前碧口驻军的表现》、《解放前碧口驻军纪实》、《茶园—李子坝》、《碧口庙宇》、《何处在碧口》、《国民党三青团在碧口发展概况》、《碧口永济纺织社兴办及倒闭》等文。后为文县政协委员。《文县志》有载。

贺敬之:(1924— ) 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作《去九寨沟路经文县,返京途中题二首》等诗。

谭祖德:(1922—2012)字绳武,四川武胜人,居碧口,主营“云森店”掌柜。著:《碧口烟祸琐记》、《碧口解放前的行栈》、《碧口集市的兴衰》与马明礼合作,《碧口水运事业概况》、《解放前碧口的风味小吃》、《碧口商镇始末》、《解放前碧口的苛捐杂税》、《解放前碧口镇药材业概况》等。后为文县政协委员

田尚勤:(1922— )文县丹堡人,文化名人,著;《晴窗集》咏碧口诗多首、楹联多副。于民国间于赵子厚学馆执教多年,以礼相待,师资颇丰。

袁弟锐:(1923— ? )四川永川人,作《阴平古渡》、《邓艾》、《碧口泛舟》等诗。

鄢雨民:(1923—1997)西和著名书法家,鄢雨民,甘肃文县人。曾任西和县政协副主席。中国民盟盟员、西和县民盟主席,西和一中第一届校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诗作:“讲台经载携春华,笔走龙蛇墨韵赊。桃李情怀谐兴趣,学堂耕种比桑麻。老来协政留正气,退养延年焕晚霞。竹菊梅兰皆好友,清风明月醉新茶。”又著《碧口泛舟》《白水江边》等。

罗全壁 (1925 - 1960)文县碧口镇人,四川成都中学肄业,曾任碧口小学教师。民国30年 (1941),罗全壁在成都读书期间,接触进步人士,阅读进步书刊,曾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蒋抗日活动,被学校勒令退学。民国32年 (1943).在碧口小学任教师.与该校地下党员马靖秘密接触,阅读了毛泽东著作,和马皓天、杨展平等进步青年组织“志同读书会”,开展革命活动.后被国民党武都专署专员孙振邦逮捕.出狱后,离家远走,在西安结识从事革命活动的文县人程海衰。程安排其担任与国民党上层人士蒋云台 (国民党119军副军长)、韩练成、周祥初、鲁大昌 (国民党新编第14师师长)等人的联络工作.后甘肃工委负责人孙作宾派罗去延安学习。结业后,留在老区环县工作。西北解放后,罗全壁先后在中共甘肃省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和中共青海省委等机关任孙作宾省长的秘书,并任青海省政府秘书处副处长。1952年经孙作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罗全壁办事有胆略,人精明,被孙誉为青海的“秀才”。在青海工作期间,罗全壁因帮民主人士陈炳元修改文章,1957年陈被订为“右派分子”,罗受其株连,亦被错划成“右派”,遣送青海省八宝山农场劳动改造,因病逝世。年仅35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全壁冤案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恢复了名誉。原载《文县志》(1987版)

朱鼎新:(1925—2012)文县丹堡人,执教多年。作《红军在摩天岭的战斗》文,诗《摩天岭红军旧战场》、《玉垒关怀古》等。

赵烈夫:(1926— ) 西和著名诗人,甘肃省诗词协会会员。作:《旧梦依依念文州》等诗。

吕继福∶(1926—2011)碧口人,执教四十年。著《晚晴斋诗文集》书、作《碧口八景》等诗。

刘海瑞:(1928—2010)文县城关人,执教四十年。著;《玉堂春》、《刘海瑞诗书集》2007年出书。

汪恒毅:(1924—2018)文县人,执教四十年,曾为阴平诗社副理事长。著《北愚斋诗存》、《北愚斋吟草》等书。诗《贺碧口电厂建成廿周年》、《临江仙·碧口水库曲水湾码头落成》。

张昌言: 1928年2月生,四川井研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原校长,并曾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国家督学等职。表诗作近400首,部分已被载入《华夏吟友》等十余种全国性诗词选集;曾担任省级诗词大赛评委和《水龙吟》等三部大型诗集编委。特为齐培礼先生编书《艺苑阴平》作序,作诗。 作《碧口水库》、《清平乐·玉垒关大桥》等诗。

徐自立:(1928—2009)执教勤政四十年。著《学吟集》、《晚岁杂吟续集》等书。诗《贺玉垒关大桥落成》、《碧口电站发电廿年》、《水库泛舟》、《夏游碧峰沟》。

刘绍玉:(1929— 2015 )碧口人,文县水电厂创始人。

陈文英:(1931—2017)碧口人,五十年代碧口、城关、尚德小学校长。文县第一人女小学校长。

牛怀仁:(1930—1990)文县人,著名书法家,社会知名人士。五十年代执教碧口小学,在碧口创办扫盲班。

马继昌:(1932— )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作《玉垒关桥怀忆》诗。著《玉皇坪村志》、《马继昌山水画辑》、《三竹斋文稿》、《生平自述》等部。

张玉林:(1931— )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五十年代在碧口清真寺初小任教,创办碧口扫盲班。主编《文县党史资料》1989年出书。晚年又编《文县慈恩寺》、《文县玉虚山》、《文县歇后语》。

窦月桂:(1932— )徽县人,文县工作十八年,陇南市医院党委书记退休。诗《重游碧口镇》、《十六字令.碧口水库观奇(二首)》。著《丹亭诗文选》一书。

苟国强:(1932— 2017)四川都江堰人。文县勤政四十年。著名摄影师,六十年代以来拍摄碧口,再现绚丽人文景观,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宣传碧口。参与《文县志》、《武都地区文物概况》(1976)两书编修,提供照片。文化界有贡献。

童焕荣:(1934— )文县人,北京市建二公司党委书记退休。诗《乘车过白水江两岸》、《相思令.过碧口水库》。

茹清桂:(1934— ) 一九三四年出生,云松斋主人,甘肃省文县人.历任县委宣传部长,一中校长,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曾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三个省级以上先进个人称号。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当代硬笔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紫云书院等八家分别授予“中华金奖书画家”、“名誉院长”、“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自幼受先祖父的墨迹熏陶和私塾师傅把手调教,一生酷爱书法,常读临名帖,笔耕不缀,楷学欧柳,行草学二王,五体齐攻,以草见长。作品多次参赛并获金、银、铜奖,许多作品被《2 0世纪书法作品鉴赏》等数十种典集、报刊、挂历入编和碑林刻石,部分作品选送日本和港、澳、台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展出收藏。自作格律诗多在《甘肃诗词》、《神州诗书画报》等报刊上发表,著有《云松斋吟草》。名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历代书画家词海》、《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作《碧口大坝》、《春临江畔》等诗。

张树全:(1934—2019)中庙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

罗纪昌:(1934—2018 )碧口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

朱耀光:(1935— )四川人,随父居碧。职任至甘肃省林业厅长等职。

林家英:(1935— ) 女,1935年生于福建惠安.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赴兰州大学执教.现任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学硕士生导师。又任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诗词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兼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教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唐宋诗词用力尤勤。已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古典诗歌选注》(合著),《甘肃古代作家》(合作,副主编),《诗海拾贝集》, 《诗海拾贝续集》,《唐诗精华》,《诗词鉴赏举要》,《中华第一女性》(合作,主编),《诗词散论》。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力求将科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四下陇南,撰写电视专题教学片文本《杜甫在秦州》、《杜甫在陇南》,由兰州大学电视教学中心拍摄,在省内外播出,被中电教馆收藏。结合唐宋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多有揣研音声的诗词作品问世,已出版自选诗词集《雪泥鸿迹小集》。其中咏曹雪芹(七律),被兰州碑林刻碑展列。多次来文,著《碧口镇》、《雪泥鸿迹小集》等。

穆应富:(1934—2000)回民,碧口人,1956年选任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勤政四十年。

许明诚:(1935— ? )石桂珍,碧口人。许、石夫妻二人执教四十年。著《悠悠碧口情》2004年出书。

雷春贵:(1935— )碧口人,外地工作。著《拾起往昔的记忆》1998出书。

董鹏章:(1935—2019)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著述颇丰,诗《碧口经济小区赞》。编制《碧口工业小区规划》等。

任进玉:(1935—2020 )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诗《荡碧口水库二首》等。

陈 良:(1935—1973)碧口人,天才著名二胡演奏家。他的悠扬琴声回荡在碧口上空。

刘遇勋:(1936—2011)文县人,执教四十年,曾为阴平诗社副理事长。著《问心集》、《闲云轩诗词选》等书。诗《碧口水库》、《阴平玉垒关》。

袁怀进:(1937—2008)玉垒人,勤政四十年,职至正县级。推陈出新玉垒花灯戏。

孟 晋:(1936— )兰州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1958至1960年任碧口开办卫校校长。碧口卫校教员虎威、杨正,行政负责赵子奎。

罗文明:(1936— )回民,碧口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退休后任“夕阳红合唱团团长”。

高怀富:(1937— )范坝人。曾为中共文县机关党委副书记、文县公安局副局长,碧口镇党委书记、镇革委主任,文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碧口区委书记,县政协副主席。与张锡田、严凤歧先生合编著《碧口区名人录》。

齐培礼:(1937— ) 甘肃文县人。1955年参军,历任处长、军分区政委、甘肃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甘肃省军区党委委员、纪委专职常委等。大校军衔。著《艺苑阴平》书、《咏碧口水库》、《阴平歌谣选》、《阴平古今楹联选注》等15部书。

黄 英:(1937— ) 1963年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天水师范、天水师专任教,在天水地区文化局、西和县文化馆工作。曾任中共西和县委报道组长、宣传部副部长,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陇南地区作家协会主席、陇南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和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99年10月退休。《梦醒敦煌》,长篇传记文学《忧满黄河——邓宝珊传》,童话故事集《九眼泉》,历史故事集《绿色的传奇》,散文集《心海帆影》,诗词集《篱野吟稿》,故事集《杏花雨》(主编)。写:《碧口行》、《游碧口水库》、《碧口电厂随想》等诗。

刘宏谋:(1937— )陕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著《丁丑牛》30万字,刋《新文县志》诗《碧口紫云宫》、《采金船》、《碧峰沟》等诗,创作剧本多部抒写碧口。

罗全福:(1937— )碧口人,从教四十年,退休教师。毕生贡献教育事业。

马美才:(1938— )碧口人,从医四十年,退休医师。毕生贡献医疗事业。资深的x光专家。

何杰芳:(1939— )碧口人,执教四十年,退休教师。碧口书画院院长。诗《春游碧峰沟》。用书法艺术为碧口文化服务。

张云鹏:(1939— )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作《碧口大唐电站》

诗。著:《白水深情》诗书画集(2000年出书)。

韩居宴:(1939— )碧口人,文县委党史办主任退休。主编《中共文县党史大事记》(待印)。

茅晓虎 (1939— )江苏省宜兴县人,毕业于宜兴农校茶叶专业班。1964年分配文县农业局工作。文县碧口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多在田边地坎栽植,栽培技术粗放,产量低。茅晓虎来文后,深入碧口李子坝茶区,调查蹲点,发展茶叶生产。动员茶农引进良种,改良栽培技术,改零星分散栽植为集中成片栽种,培训技术骨干,加强科学管理,并精心试验推广“茶树密植速生丰产技术”,经省内外专家鉴定此项技术达到国内外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亲自改造低产茶园800余亩,平均亩产由1960年的60公斤增至110公斤,重点产区高达175公斤,为文县茶叶生产开创了新路子。由子茶叶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他进行“嫩枝扦插繁殖”和“高密度插播试验”.使茶叶生产跃上新的台阶。碧口茶叶被省列为拳头产品。茅晓虎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晋升为农艺师.。茅晓虎同志载入《中国名茶志》等书。文载《文县志》(1987版)

张炳玉:男,1941年出生,甘肃白银人。曾任五机部805厂子弟中学教师、宣传干事、秘书,甘肃省国防工办秘书、科长,甘肃省平凉县委副书记、地委副书记,省文化厅副厅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省文化厅长、党组书记,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现任甘肃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随笔集《文心集》,编著《敦煌、丝路、多民族》、《老子与当代社会》等。诗作《诗吟阴平》。

贾宝忠:(1942— )原陇南地区行署专员,作《碧口大坝》等诗。

王培扶:(1943—2007 )天水人,从医四十年,原文县政协委员。著《碧口水文站》、《碧口街道中药店概况》。等

袁怀贵:(1943—2001)玉垒人,勤政四十年,职至副地级。注重碧口地域文化建设。

王 炜:(1944— )浙江嵊县人,1992年曾为碧口电厂厂长。著《江海行吟》等书。诗《咏碧口水电厂》、《碧口水库吟》、《文县咏怀》、《碧口摩天岭战场》、《赴碧口口占二首》、《关头坝大索桥》、《游碧峰沟》

何子松:(1944— )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著《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人文综考》、《游碧口水库》等文。

林俊峰:(1944—2006)碧口人,勤政四十年。书法家,尤善硬笔书法获奖多次。为碧口及乡村书写巨幅标语,世人敬佩。

谭昌吉:(1944— )碧口人,副研究馆员,获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从事档案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退休干部。著《千年碧口》《文县人名录》等文。

张克复:(1945— ) 1945年11月生,河南伊川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本科毕业。甘肃省著名学者、文史专家、诗词活动家、书法家,甘肃省古典文化学界泰斗。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原巡视员(正厅级),先后被兰大、西北师大等副教授、教授,研究员。现为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西部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省诗词学会会长、省高级专家协会副会长、省家校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省飞天书画学会常务副会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兼专家组组长,兰州白塔山、五泉山整体改造文化组组长,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受聘为甘肃省文化学会、甘肃诗书画联谊会、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书法院、省书画研究院顾问等。作《文县道上》诗、 著《甘肃的由来》等书。

何光弟:(1945— ) 原甘肃省政府、省人大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商会顾问何光第。何光第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著《荡碧口水库》、《何光第吟梅轩诗稿三集》等。

范天顺:(1945— )碧口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著名音乐家,毕生宣传碧口文化,建设文县文化事业。

陈运光:(1945— )文县碧口人,醉石轩主,字大醉,号蜀墨山人。曾任甘肃省陇南地区文联二、三届副主席,文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巴蜀创作中心画家、四川省美协会员、金牛区书画院副院长、文联副主席。一级美术师。着力以摄影、绘画介绍宣传文县碧口的资深实力画家。

韩居正:(1945— )碧口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主编《文县文史资料》第一、二辑合订本。1994年、2002年出书。刊碧口史料21篇。

胡光明:(1946— )碧口人,勤政三十八年,退休干部。著名音乐家,毕生宣传碧口文化,建设文县教育事业。

刘启舒:(1947— ) 籍河南省扶沟县人,长期在文县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是陇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县作家协会副主席,1970年参加工作,从事新闻工作30年。在报刊电台发表各类新闻作品4600余篇,千万余字。其中53篇在全国省市获奖,并被评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出版有10卷《文县漫记》、《文县白马人》、《文县茶话》等大型丛书。千余万字。可为文县文艺界的楷模。主编印《碧口古镇》、《白龙江上的宝船》等2018年出书。

季德贵:(1947— )文县人,作《碧口水库》诗。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

石正明:(1949—1997)男,碧口人。曾为文县政协办公室主任。著《碧口水库沉船事故的始末》等文。

刘醒初:(1951— ) 笔名正雨。甘肃文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4年起历任文县广播站干事,文县组织部干事,武都地委宣传部干事,文县组织部副部长,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武都县委副书记,成县县委书记,陇南地区行署副专员,陇南市委副书记。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逝去的裕河》、《怀念那棵树》、《加美手记》,共发表作品100万字。作品曾获《飞天》十年文学作品奖。

叶珍全:(1951— )文县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著《文县民歌》2004年出书。

王玉学:(1952 — )玉垒人,职至正县,退休干部。著《心灵鸟巢》、《云影雁声》书和《题玉垒关》、《雄关怀古》、《诉衷情.石林沟游记》等诗。

张德全:(1953— )碧口人,创办碧口文化站,以方言、小品、金钱板把碧口介绍广大社会。

邵 明:(1954— ) 男, 甘肃省秦安县人,1984年8月加入中国从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2000年2月任陇南地委书记,2006年4月任甘肃省委副秘书长(正厅级)。2008年3月任甘肃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任甘肃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诗《茶乡行》。

任跃章:男,汉族,1955年8月出生,甘肃文县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甘肃省陇南市政协主席。作《过玉垒关》诗。

严凤歧:(1956— )文县人,执教四十年,退休干部。参编张锡田、高怀富共著《碧口区名人录》一书。著《古镇豆腐》、《文县郭淮城再考》等文。摄影作品:《感受古镇茶韵幽香 邂逅甘肃最美小镇——碧口》、《文县碧口麒麟寺水电站库区美景》《古镇碧口与茶》等。

张才林:(1956—2013)玉垒人,县政府退休干部,著《山歌500首》。

李小安:(1956— )文县人,诗人,勤政四十年,退休干部。主编《碧水青山》一书(陇南旅游丛书)。诗:七律十首《清明碧口茶乡行》、《茶乡行》、《古镇品茗》、《碧峰龙井》、《龙潭山庄》、《龙潭赋茶》、《龙池郁露》、《茶园即景》、《青林人家》、《悬马关》等。又《游碧口水库》、《玉垒关》、《碧峰探幽》等诗。

何朝贵:(1957— )碧口人,著名摄影师,《情系白水江》是2009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黄华梨,何朝贵。拍摄反映碧口自然风景百余幅照片。

田朱仝:(1962— )礼县人,曾为文县副县长,作《初游李子坝》诗。

张跃华:(1965— )丹堡人,农民诗人,著:《邓艾偷渡阴平》、《碧口水库风光》、《咏关头坝大桥》等诗。

李蔚斌:(1966— )安徽无为县人,曾为陇南市掛职副市长。作《过阴平古道》。

毛树林:,男,汉族,出生于1966年,甘肃陇南文县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铜之歌》。《巴颜喀拉山》获甘肃省文学期刊联合评奖优秀作品奖。诗《活在碧口》等。

张跃华:(1965— )丹堡人,农民诗人,著:《邓艾偷渡阴平》、《碧口水库风光》、《咏关头坝大桥》等诗。

张雁林:(1967— )碧口玉垒人,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音乐教育本科学历,现就职于陇南市文联,兼任甘肃省音协副主席。九寨沟容中尔甲特聘词曲作家;原新加坡国会新闻与文化部副部长、总统勋章获得者白振华先生诗词特聘曲作家。中国西部知名词曲作家。他的歌声!让故乡的山峰在音乐里绵延,让故乡的河水在音乐里流淌,让更多的人聆听来自陇南山水的天籁之音。

高文科:(1967— )范坝人,现职文县文工团团长。

罗愚频:生于1968年,甘肃文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简牍委员会委员。现供职于文县文化馆。作《曲水人家》等诗。现长于书法、著述颇丰。

高 君:碧口人,著《碧口纪事》2015年出书,《古镇碧口文化纪略》2018年出书。

罗秋香:著《玉垒浮云考》文—刋《文县文史资料(合订本)》等。

梁贵平:作《画堂春·烟雨碧口》诗,现任文县城关中学校长。

张凤麟 (文县人,陇南日报社社长) 靳淑敏:著《千年古镇变身魅力新城——张锡田眼中碧口的变迁》2014年5月23日《陇南日报》等。

文丕谋:著《陇南名胜》一书载《古镇碧口》《玉垒雄关天下奇》。

夏 青:著《碧口街市》载《陇南情梦》一书。

李世仁:著《碧口》《秦蜀咽喉玉垒关》等文载《漫步阴平道》一书。诗《悬马关》。

丁洪涛:文县碧口人,回族,著《碧口形成》文载《故乡情缘》一书。

赵 骏:著《玉垒赋》、《天池赋》等文。

刘东成:诗《碧口泛舟》。

王水泉:文县人,现仼文县政协文史委主任。主编《文县文史资料》(合订本)2015出版刋碧口大量史料。诗《碧口水库》、《玉垒怀古》等。

刘治东:今90高龄,碧口人,执教四十年,退休教师。

尚全亷、庄天厚:何南人,同享九十高龄逝,民国在碧口办“照像馆”第一人。

尚国章:河南人,92岁逝,民国初碧口刻私章第一人。

吴 静:女,碧口人,解放后第一任县妇联主任。,

中药材技师人名

文县是千年药乡,碧口镇又是药材的集散地、重要的商贸场所。这里的专业技师们有共同的特点:识药材、评药质、定干湿、善加工、会贮存、懂药价、精交易、巧经营。他们把文县的特色药材:文党、红芪、当归、大黄等,和农副产品:花椒、核桃、蜂蜜、山野菜等,推向市场,走出国门、飘向彼岸。他们是:

陈炳鸿:河南人,落户碧口。精于把药材精加工成为中药,尤多方多年从医药实践中的单方、验方,运用于医疗实践中。他对疮伤、顽疾总有特长。

李伟如:碧口人,早期经营药材,有自己商号,资金不菲。1956年为文县电厂建设投资。尤对药材的鉴定、品质有独特识别能力,对珍贵药品如麝香、牛黄、熊胆等评等论价专业。后调文县药材公司主要业务专家。

谭祖海:碧口人。长项于山野菜、杂药的收购、加工,后在临江、铁楼等地当收购员。

赵乐智:河南人,迁居碧口,经营药材业。后调文县药材公司业务专干,精于药材加工,中药成品,批发市场,经营有方。

赵成良:碧口人,在先为碧口药行学艺,后调县药材公司,为开发文党任芦韮坪农场场长,首先推广种植党参,就地加工。使家种党参大面积发展。

严万俊:碧口人。善于识别皮张,尤对水獭、狼皮、豹皮等识货、粗加工。

罗惠民:碧口人,对杂药收购多于品种全、质地好,药业四十年。

张大富:碧口人,在范坝、碧口供销社担任着收购员。把准水份,加上细致,保管调运都是十分专业,服务民众,细致入微。

李成功:河南人,后定居碧口。终生竞业药材收购,他年尽九旬终仍从业。

吴泰安:碧口人,常于农副产品收购。保管、加工、装包,业精于勤。

舒月卿:碧口人,业精于收购文党,对马连河境内发展党参作了大量工作。

还有不少专业药材营销、加工、种植人才不胜枚举。在此用此文小结…

《文党小考》

文县的特产党参,习称文党,质地优良,历史悠久,生长特殊,加工考究.药用于人参并列,为高质滋补佳品.文党在国内久负盛名,国外远销东南亚及美国、加拿大等地.一九六○年被评为全国党参质量第一。一九八四年荣获外经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声誉越来越大。但是,“文党”商品专用名常常误写,一是以文党纹细而误写为“纹党”;一是以文党驰名中外而误写为“闻党”。为正其名,杨其声,作此小考: 晋陶弘景《本草蓬原》始有党参的记载.文县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药用党参的历史。公元一九三四年本《中国药学大辞典》:“今世,以党参号名者有六种:1、防党、2、潞党、3、川党、4、湘党、5、文党、6、利党”。同书《辩伪》明代郑肖严曰:“党参种类不一。”《纲目拾遗》翁有良辨“……产文县者,曰文元党,皮直纹性糯,味甜。芦头小于身条,皆隹……。”又据中国药学会、北京药学会出版《中药基础知识简编》(下册)记“现根据商业、卫生两部颁发的五十四种中药材规格试行标准,把地区接壤和质量相近的产品划分为:西党、潞党、条党、白党和东党五个品种。“西党参,别名文党,晶党,台党”1976年《辞海》:文县条内记载“文县特产党参,号称文党”。文党之名正言顺是有历史依据和科学技术介定的。综上述药材专著中记载,文县党参,正确写法为文党—coanopsiscilosusla(franch)nannf。

名泉出名酒,名山产名葯,名人出华章。文县特产的文党,产于我国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一千九百米以上的岷山山脉,哪里群峦叠嶂,云雾缭绕,林木芪宻,漫射光多,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农药污染得天独厚环境下生长的。故文党条状粗直,断靣横紋细宻达全体枝半,呈微黄色,似菊花心。皮松、肉厚,体质柔韧,药味芳香,嚼之无渣,尾部断裂处有黑色胶状物。人们品评文党是“蚕头鼠尾美人槎,肉实纹细菊花心” 。专家们认为产地是文党的绝对优势。

文党,进入人工种植和精加工也有三百多年历史。正如明、清《文县志》记载“文处万山葯材夠上品有党参” 。清未,文党的经营已从碧口的各大商户,精加工后运往重庆、上海出口,在碧口,还设海关署。解放后文县药材公司成为专卖公司,一度文党列为“省管药材” ,由甘肃省药材公司批发调运,并为文县党参种植实行奖售办法,每亩地种党参,奖售粮100斤布票80尺(当年人均口粮27. 斤布票12. 尺) 激发文党种植、收购,文县人民委员会还发布支持种植,禁止提前采挖保证产品质量等布告,和发展文党种植一糸列指示。县委、政府一直当作全县的拳头产品,经济支柱来决策抓手。

一九八二年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来到文县,中共文县委、县人民政府送了一株特大文党于总书记,他笑了欣然题写出“发挥山区优势,振兴文县经济” 。文县地处山区,要扬我地方产品,正是我县山区优势,不可忘记历史,这就是文化。 (原载1986年2期《档案》)

下章《碧口区乡镇(公社)干部名录》 (待续)

本文,釆用文县档案馆本馆档案、资料;张锡田先生《古镇考录》;刘启舒先生《古镇碧口》和文县档案馆《人名档案》;张锡田、高怀富、严凤歧编《碧口区名人录》等。

在编写中得到马继昌老先生、刘宏谋先生、董鹏局长、杜启源同志等修正,衷心地值此敬谢。

所编人士若有不足不到之处,敬请海涵!

2018·9·9·稿成2020年正月定稿

此是1953年2月在王爷庙(紫云宫)戏楼聚会

此是响浪出土的汉代铜器

2018年9月9日完稿

2019年2月19日改

2020年3月1日定稿s

后 记:

《千年碧口》在编纂中得到了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鼎力相助,提供资料,斟酌史实,纠正失误。使得史料充实,内容丰富,我们更要敬谢的是,马继昌、高怀富、刘宏谋、符纯良、罗翔、吕国荣老先生,董 鹏、张雁林、袁祖荣、周琳娅、严凤歧等同志。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