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讲堂第二十九讲
1
格律讲堂第二十九讲
绝句创作(十二)渔洋绝句第十法今天我们学习两个内容:第一,衬托手法的运用;第二,渔阳十二法之法十。
一、衬托手法的运用:我们以前讲过,作诗不宜率直叙事或者正面议论,那样不但费辞,更重要的是失去诗的趣味,诗中也并不是不做议论,不叙述事情的,诗中抒情叙事,往往是避开正面描述,通常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避实就虚,把想说的意思留在言外,令人暇思,使诗产生“事外曲致”才是诗的境界。
古典诗词中衬托手法的运用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叫衬托。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技巧之一,有正衬、反衬两种形式。
1、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时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2、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例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
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3、用动态之景衬托闲适、旷达之情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常常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的内容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态之景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从而有力的表达出了诗人闲适的心境。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4、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例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5、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例如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虽然不是律绝,只是古诗,但它的写作方法,我们来看看。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二、渔洋绝句第十法
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点解读
一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场景,写今事。第四句写往事,但不具体说出啥往事,点到即可。具体啥往事,让别人去想像。
注意,时空中的时间变,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所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万不可前三句写今天的颐和园,后一句却写到几年前的人民大会堂里去。
3、创作
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
因为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顺无跌宕。因此,在第三句一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不要过于实在。
看诗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清】王士祯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注释】:
题释:王士祯曾在其晚年撰写的笔记《分甘余话》中写到:
“《枫桥绝句》 康熙辛丑春,雨中泊舟枫桥,寄先兄西樵二绝句云:
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又过吴枫第几桥。
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今荏苒五十年矣,西樵下世亦已三十余年,回思往事,为之怃然而叹。”
我就纳闷了。经查,康熙辛丑年即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而据史料记载,王士祯已于1711年入土。此时,王士祯已作古10年矣。“康熙辛丑年”到底是王士祯老糊涂了还是网络上的人喝醉酒了?
按王士祯所言,写《枫桥绝句》到他写《分甘余话》,“荏苒五十年矣”,则写《枫桥绝句》应为他二十七八岁在任扬州推官时所作,此时应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那一年,王士祯有苏州、无锡一行。
此二诗是王士祯写给哥哥西樵和礼吉的。第一首写的是夜泊寒山寺的景色和感受,第二首叙述与兄长的离愁。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现为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
这是寒山寺和枫桥的位置示意图。
东塘:指太湖的东半部分。苏州在太湖的东岸。
蓬:船篷。这里代指船。
吴枫:指苏州。据说水城苏州共有大小桥梁300多座。
枫桥:寒山寺门前的单孔石拱桥。因张继的《夜泊枫桥》一诗,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译文】:太阳下山的时候太湖正在落潮,
我乘坐的孤舟泊岸处暮雨潇潇。
听着疏钟望着夜火照亮寒山寺,
记得旧梦中曾经过吴枫第几桥?
【手法】:全诗脉络:
看红箭头:此诗把题字分在前三句点出。然后,以第三句的后三字“寒山寺”,带出合句的追忆往事。
首句实写到达枫桥的时间和环境,日暮时分,正赶上太湖落潮,点题字“夜”。
第二句句写泊船的天气:孤蓬暮雨,是那么的令人伤感。点题字“雨”。
第三句句把目光转向寒山寺,此时听到稀疏的晚钟,看到寒山寺已点起了灯火。点题字“寒山寺”。
第四句句则以“记”带出回忆,作者以前曾经梦游过的寒山寺之游。
章法特点:
看绿箭头:此诗并非起承转合四句二段式,而是“3+1”句式,即“起+承+续承”+“转合”的布局方法。
前三句为一段,写作者夜泊寒山寺的眼前实景;第四句以“记”为转,以“过姑苏第几桥” 为合,转合一气呵成。
前面说第四句是记作者曾经梦游过寒山寺,可从王士祯写给兄长的第二首诗《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可得到印证: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十年旧约江南梦”,也许是作者跟兄长们有过约定,要到苏州同游。但现在却只有自己“独听寒山半夜钟”。一个“梦”字,便说明“记过吴枫第几桥”并非是以前来过苏州。
苏州有桥约300多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是枫桥。
枫桥,旧称封桥。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唐朝大历(766年-779年,唐代第八位皇帝宗李豫年号)年间,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写下了不朽名篇《夜泊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被称为苏州三百桥中的第一桥。明朝诗人高启在《枫桥诗》中写道: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王士祯这首同样是夜泊枫桥的诗,结句不明写姑苏第一桥,而设问“记过姑苏第几桥”,是他追求“言尽而意不尽”的“神韵”所使然。
至于他这样写,是为了给兄长们报信,让他们分享梦境成真,还是也跟其他诗人一样,触景生情,追怀起张继?读者自己判断吧。
再比如:《万山》清王士祯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万山:位于湖北襄阳境内,当属“襄阳第一名山”。东距古城襄阳5公里,西接古隆中风景区,南临秦巴古道(现襄隆景观大道),北抵汉江边。襄阳籍田园诗人孟浩然曾坐于万山边的磐石上钓鱼,怡然自得地咏出了“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潭作》)”的千古名句。
槎头缩项鳊:鳊鱼的一种。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于汉水的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鳊”。楚姬:原指楚庄王夫人樊姬。汉代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楚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於政事。”此处指下厨的女主人。鲙(kuài):同“脍”, 厨艺之一,把肉细切。这里指烹饪鳊鱼。襄阳市,是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鳊鱼的主产区。
译文:
刚刚才钓上来的槎头缩项鳊,
被主妇巧手烹饪得肉红味鲜。
万山下潭水还像从前般清澈,
教人回忆垂钓的襄阳孟浩然。
手法:
起承两句描写鳊鱼的新鲜和主妇的烹饪技巧,化用了孟浩然诗句:孟浩然在《岘山作》云:“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第三句则跳出美味佳肴,转向万山潭水,这么新鲜美味的鳊鱼就钓自这潭水之中啊,这潭水依然如此清澈,就像过去一样。合句从因鳊鱼和万山潭水,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当年在这里钓鱼尝鳊的孟浩然。
正因为孟浩然喜爱鳊鱼,并由几首宣扬鳊鱼美味的诗,把鳊鱼推介出去。连杜甫也在回忆孟浩然的时候,就会想到鳊鱼:杜甫《解闷》诗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这首诗,同样是前三句描写今事,第四句回忆往事,暗寄对孟浩然的缅怀。
整首诗就这样,从鳊鱼起兴,到万山下的潭水,最后指向孟浩然。但是,这首诗的手法与《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3+1”章法不同,采用的是“2+2”的起承转合章法。其中,前二句是人事描写,第三句则转为景物描写,第四句还是以人事作结。即“事起,事承,景转,事结”。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清王士祯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注释:
夜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水沉:水沉香,沉香的一种。燃烧时发出香味。诸年少:指戏班的少年歌伎。白练裙:戏曲名。明代郑之文为名妓马湘兰而作。清钱谦益《长干行寄南城郑应尼》“游人尚酹湘兰墓,子弟争翻《白练歌》”自注:“应尼少游长干,为名妓马湘兰作《白练裙》杂剧,至今流传曲中。”(应尼,即郑之文,字应尼)。
译文:
新月高高挂在天上夜漏在滴分着时间,
织成枣花图案的布帘用水沉香气燃薰。
石桥的巷口处聚集着一班年少的歌妓,
演唱当年马湘兰所唱的杂剧歌白练裙。
手法:
一二两句写戏场的环境:头上新月高挂,有夜漏在计时。戏场用织成枣花图案的布帘子围着,还有点燃的水沉散发着香气。第三句转到戏场的位置及表演者。第四句回忆起当年著名歌妓马湘兰及其演唱的《白练裙》,其实是吊怀写作《白练裙》的郑之文。
乍一看,合句似乎与诗作者无关,而徐晋如教授则说,“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这首诗的合句符合这个条件吗?其实是符合的。因为正是王士祯在那里饶有兴致地听戏啊。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句虽然都是写今事,但是,第三句描述今事时,与起承两句所描述的却是不同角度,从景物描写转入人事描写,即“景起,景承,事转,事结”。这就是转笔的特征。
绝句章法是有多样性的:
王士祯这三首诗的章法都不相同:《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3+1”式,景起,景承,续景承,事转合。《万山》:“2+2”式,事起,事承,景转,事结。《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2+2”式,景起,景承,事转,事结。
由此可见,绝句的章法并无定法,而是要根据主题而灵活变化。章法是为主题服务的。
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