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半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公元828年的春天,长安城玄都观里,传出这首千古名诗的时候,刘禹锡已经57岁了。
此刻的玄都观,只见几处断瓦残垣,听得几声鸟鸣犬吠。
24年过去了。
刘禹锡离开长安的时候,刚刚步入中年佳境,深得皇帝重用,位极人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转眼之间,被贬出庙堂,开始了长达24年的颠沛流离。
整个人生的中年,刘禹锡为了心中的那份自由,辗转在贬谪的路上。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图片描述
01
公元805年,刘禹锡33岁。
唐顺宗登基,他被当做宰相来培养,成为革新朝政的中坚力量。
但是雄心壮志刚刚点燃,就被当头浇下一盆凉水,反对派不仅软禁了新皇,还将励志革新的青壮派,全部赶出朝廷。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
人到中年,本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却遭遇滑铁卢。
那一刻,对于很多人来说,听到的只剩下梦破碎的声音。
其实改革失败前,刘禹锡并非没有选择,反对阵营早就有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退一步,他便可以高枕无忧,只是从此就要选择随波逐流,将命运放入别人的手中。
进一步,他遭遇了失业危机,远离繁华的京城,前途未卜。
这便是一个中年人面临事业选择时的困局:
是选择用自由去换取现世的安稳,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遵循自己的本心?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
选择因循,你必须藏起梦想,压制内心的冲动。这是我们对现实的妥协,勉力担负起沉甸甸的中年责任。
选择自由,是对自己理想的尊重,期待人生的翻转,但也意味着前路坎坷,随时面临不可承受的坠落。
人到中年,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
一边是风起云涌,改变世界的热血燃烧;一边是因循守旧,匍匐前行的淡泊平凡。
02
刚刚人到中年的刘禹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初衷。他写下了自己的愿望,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南下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刻他的心,就像那只直冲云霄的仙鹤,拼尽全力挣脱开一切枷锁,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
能够不受约束的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一次,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尤其是人到中年,这份勇气在当时,只属于刘禹锡。
虽然经历了现世的无数艰辛,历史对于他的这次选择,也给予了回报。
今天我们说起刘禹锡,对“诗豪”油然而生敬意。而刘禹锡因为在支边期间开启了岭南地区重教兴学的先河,直到今天广州连州的百姓,还世代传颂着他的美名。
如果人到中年,鼓不起奔赴远方的勇气,就不要抱怨眼前的苟且。
图片描述
03
公元815年,刘禹锡奉诏回京。
回长安之前,刘禹锡的心中也是充满了欣喜和期待,地方政务他处理得有声有色,调任中央也应是情理之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那些人让他回来,是觉得他应该是学乖了。
刘禹锡一回到长安,便有人向他透露了风声:
“刘老弟啊,为了大好前程,你还是服个软吧。你母亲年事已高,儿子以后也要进学考科举……”
是啊,此时刘禹锡已经44岁,已过不惑,被贬边州十余年。纵然年轻时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消磨殆尽了。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个人吃苦无所谓,难道还要让家人老小陪自己一起受罪吗?
人到中年,就是一场负重前行的漫漫长途,注定没有轻盈的羽翼。
我们心怀梦想,却不得不在日复一日的苟且中消磨尽余生的时光。
人到中年无自由,很多时候并非因为自己不想选择自由,而是为了家人,为了责任,我们亲手掐灭了自己的冲动之火。
回到长安的那个春天,在一帮好友的簇拥下,刘禹锡游览了闻名遐迩的玄都观。
想必那时的他也曾有过挣扎。
长安很繁华,玄都观的桃花也很美。但是放眼看去,周遭大多是一片趋炎附势之徒,奴颜婢膝之辈,一个个失去了灵魂的模样。
身在官场,不求为国为民,只是尸位素餐,蝇营狗苟。
这样的生活,刘禹锡已经一眼望尽。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些靠投机取巧上位的朝廷新贵,倘若没有十年前的那场变帮,哪有你们小人得志的机会?
在这一刻,刘禹锡已经做出了选择。
此时的他,虽然无权无势,但仍有一枝利笔在手,创作了大量表达对当朝权贵不满的寓言诗。
于是,刚回长安,屁股还没焐热,他便再次被贬出了京城。
人到中年,有家庭负累,最怕人说一事无成。
即使只是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就会逼得人卑躬屈膝,甘愿失去所有的自由。
但是,“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刘禹锡宁愿一肩挑下生活的所有重担,也不愿让自由的心蒙上永不凋落的尘埃。
无论是放在当时的封建官场,还是当下,他都属于一个异类。
正如崔永元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我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为我不愿汇入这个洪流。”
这是一个中年人,彻彻底底的“反叛”。
04
刘禹锡的不屑,令整个官场的蝇营狗苟之辈对他恨之入骨。
为了让这个“讨厌”的人远离中枢,眼不见为净,他们故计重施,变本加厉,让刘禹锡绕着大唐帝国的行政版图走了一圈,从播州到连州,从连州到夔州,从夔州到和州……
唐朝被贬谪的官员,即使比地方官品级要高,也没什么地位和实权。
刘禹锡到了和州的一个小县城的时候,当地的县令显然得到了上面的指示,不仅剥夺了刘禹锡作为刺史的官邸,还三番五次削减他的待遇,最后把他送到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里。
对此,刘禹锡淡然处之,还提笔写下了那首千古流芳的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到中年,一边是庭院,一边是田园。
你向往蓝天白云的田园,想过着诗歌般人生;但又向往花园别墅,庭院深深,明星作邻。
你费尽心机去钻营,拼了命地获得权力和物质,以为只有这样才有安全感,享受自由的人生。
可不知不觉间,就活成了令人厌恶的油腻中年模样。
而这时候的刘禹锡,在斗室中持守本心,出门啸吟山林,何尝不是一种令人艳羡的活法。
图片描述
05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这话听起来自负,其实是对每一个人的鞭策。
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套着一个模子,活成了千篇一律?
想来,也就是成为中年人的那一刻。
敷水驿事件之后的元稹,江州司马之后的白居易……
曾经和刘禹锡纵马长安的那些少年们,都变成了“世事从今口不言”的老圆滑。
只有刘禹锡,人过中年,始终不曾油腻。
公元828年,57岁的刘禹锡再次来到了玄都观。
就像当初他离开这里一样,依然还是一副不低头不认怂的模样。
或许在别人看来,他步入中年以后活得很失败。
而他自己的眼中,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繁华落尽,终归尘土。
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当年盛极一时的玄都观,如今门庭冷落。
天子都换了5位,曾经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们,也换了好几波,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自由自在地在长安城闲逛呢?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夺去。
图片描述
中年人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身体的衰弱,容颜的老去,家庭的责任……
于是,我们学会了事故圆滑,习惯了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人到中年无自由,真真不如刘禹锡在玄都观里看到的,那条自由自在的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从不曾放弃对自由的追求,中年尾声再度重回长安的刘禹锡,依然是那个“阅尽千帆的归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