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用品 > 鱼饵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二)

鱼饵钓友圈2023-09-19 18:56:27A+A-

 往期链接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一)

云梦泽虽已解体,但长江、汉水巨大的水量仍然以慢流的方式从云梦泽中通过,因而形成了多许支汊。那个时期,统一的荆江河道尚未形成,东荆河还没有出现。除大江主流外,四湖地区的主要支流有夏水、涌水、扬水(太湖港河、龙会桥河、西荆河、运粮河)、夏桥河、建阳河(拾回桥河)等。

夏水是长江向北分流的最大一支,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汛期,长江洪水通过夏水分流,因夏天水多,冬天水少,冬天时夏水就可能断流,故称为夏水(夏水古称沧浪水)。夏水的进口在沙市附近,流经江陵、监利、沔阳、汉阳等地,从沌口入长江。自战国时期至1955年堵筑新滩口止的2000多年的时间内,夏水一直是四湖水系演变的主体。夏水接纳了南北许多支流港汊,后逐渐演变为内荆河。1955年后,经扩挖改造成为今之四湖总干渠,她是四湖地区的母亲河。

涌水自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流,经江陵、监利至洪湖市的界牌复入长江。后被沿途的多条子夏水分割而湮塞,没有留下遗迹。历史上的扬水、夏水、夏扬水是相互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河流。

夏扬水自柘口(其地在潜江县城的西北)向东流至惠怀县(其地在老沔城的南边)入夏水。《水经注》载:“扬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扬水也。”后夏扬水被湮塞消亡,系何年没有文字记载。今人对于它的流向,是否就是东荆河的前身,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古时的夏扬水就是东荆河的前身。“东荆河水道在东晋南北朝(317—589年)是荆江与汉水之间的一条支流,《水经·夏水注》所谓夏阳水即今东荆河早期水道。到了唐代,下东荆河水系形成,归于沌口注入长江。”

关于扬水;《江陵志余》载 “水经注云:龙陂水(今龙会桥河),迳郢城南,东北流,曰扬水,沮漳水自西来会,流入沔,行六百里,一曰扬夏水,汉书注作阳水,今出郢城北入海子湖。”这里的扬水是指龙会桥河,沮漳水自西来会,指的是观桥河(太湖港)。

扬水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汉书·地理志》载:“《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扬水,扬水入沔,行六百里。”《水经注》载:“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水上承江陵赤湖。江凌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徒此,……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注:子胥渎即新桥河)。盖吴师入郢所开也。”“扬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水东入离湖。”

根据以上叙述可知,扬水是一条很长的河流,它横贯东西,沟通江汉。《水经注》中所指的扬口的位置,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扬口,在今潜江县西北,即古扬水入沔水之口。”今人多倾向于其地在沙洋附近,而不是泽口附近。灵溪水指的是今天的菱角湖水(古为灵溪水),与沮漳河相通。沮漳河至柳港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百里洲鹞子口入江;一支向东北流,经保障垸、清滩河绕刘家堤头,屈曲入太湖港。离湖范围很大,今之三湖和白露湖都是它的遗迹湖。在晋以前,百里洲还被称为“九十九洲之地。”那时,沮漳水可直接注入长江。(席珍国·江汉平原古代水利开发及其历史作用)。

现代有的学者认为:“孙叔敖根据江湖水利条件,采用壅水、挖渠等工程措施,形成了人工与天然水道构成的扬水运河,由郢都向东通汉江,便利航道。……扬水通航,船只可以由汉水经运河达到郢都并入长江。”“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攻打郢都时,曾循着故楚运河的旧迹加以疏凿,用于兵运,使军队直入郢都。”扬水运河,称扬口水道,又称楚渠。

《史记》记载:“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西方通渠系指“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地也。”

根据以上叙述可知,孙叔敖所开挖的通渠,其源头就在今之刘家堤头和万城闸附近。从这里引沮漳河水进入纪南城,就是今天的观桥河,是古扬水的一支。通渠即为引进漳水济扬水或入三海的故道。通渠的另一端在今沙洋附近,是连接江汉的一条运河,扬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这条运河既有人工开挖的渠道,也利用了当时的湖泊,到了纪南城后,既可从沙市入长江,也可经郝穴入长江。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至永昌元年(322年),荆州牧王敦疏挖龙门河(即便河),连接了扬水运河草市段,使之可直达便河垴(今便河广场)。

由于自三国时开始引沮漳河水入三海为水柜,所以到明朝时,长湖形成了。于是从纪南城到蝴蝶嘴这一段古扬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之长湖是古扬水运河的一部分。如果从纪南城算起,经长湖至蝴蝶嘴、苏家嘴,再向西北方向经李市至沙洋,全程约为76km。

公元前378年,秦将白起拔郢。纪南城失去了作为楚国“都城”的地位,扬水运河也随之衰落了。加之汉水泥沙淤积的影响,有的河段甚至湮塞了。

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北约5km,因在纪山之南,故名纪南。它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当时称“郢”。纪南城不是楚郢都的本名,而是后世对楚郢都废墟的称呼,又因其地处楚国南境,亦称南郢。楚国共有20个国王在此建都,历时411年之久。

纪南城是用黏土夯筑的,北垣长3547m,西垣长3571m,南垣长4502m,东垣长3706m,总周长为15326m;其东西长4.45km,南北宽3.58km,城区面积为16km2,城高4—4.5m,面宽10—15m。距城垣20m处有护城河环绕,河宽一般在30m左右。

纪南城由于交通方便,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十分繁华。东汉桓谭《新论》称:楚之郢都,车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纪南城不仅是战国七雄之都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先秦时期的古城遗址。城内城外,地上地下,都有着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

纪南城是灿烂的楚文化的发祥地。当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都曾出入纪南城,吴起也在郢都主持过变法。这里还孕育产生了老庄哲学和被李白称为“文章祖”的屈宋辞赋。

西晋太康元年,驻襄阳的镇西大将军杜预“以巴陵丘湖沅湘之会,荆蛮所持,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百姓歌之。”当时的江陵城还是吴国的地盘。杜预为了战事的需要,要向长沙方面用兵以“平吴定江南”,所以他必须找一条捷近的水路。当时从襄阳到长沙要经沔水,过夏水入长江再绕道至洪山头或城陵矶才能进入洞庭湖,航道弯曲而且航程远。而近路就是利用扬水,扬水虽不是畅通的,但有故道可循,只要把扬口挖开,再把其他地方加以疏浚就可以通航了。于是他挖开扬口,而后又在石首的焦山铺挖成调弦河,过调弦河就进入塌西湖了(从焦山铺到塌西湖的距离只有10余km)。在当时,这是一条从襄阳至长沙最近的一条水道了,而且也比较安全,无急流险滩之虞。因为那个时候,江汉以及洞庭湖的洪水位上升甚微,高水位的变化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比较有利于航行。从塌西湖到长沙,当时的水道里程只有180km左右,绕道城陵矶要多走水道约110km。这条线路不但可省100余km舟师之劳苦,而且可避三江口(城陵矶称三江口,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之险。若朝发荆州城,不三日即可饮马湘江。杜预正是利用了这条水道,从襄阳挥师东下,先袭乐乡(今松滋市涴市镇),生擒吴军都督孙歆,再克江陵。此后“沅湘以后,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

杜预(字元凯)这个人在文学和兴修水利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渚宫旧事》载:“平吴之后(咸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即279——280年),预自攻江陵城,城以葫芦系狗头,抱示之——元凯病瘿故也(瘿指颈部生长的肉瘤)。元凯大怒,及江陵破,杀城中老小,血流沾足。后元凯死,其人莫不称快。”《襄阳耆旧传》云:元凯性刚狠,为百姓不敬。滥杀无辜,罪莫大焉!

扬水运河并不是杜预开挖的,他只是疏挖而已。他的功劳在于开挖了调弦河,使江湖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至于后来长江洪水从调弦口分泄,威胁华容县堤垸的安全,又堵塞了调弦河,那是后话。

由于扬水运河是连接江汉之间的纽带,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晋至民国时期,一直在发挥作用。有的史料称扬水运河为扬水水道或扬夏运河,认为扬夏运河是扬水水道的发展。

自晋以后,扬水运河有过多次的疏浚。一次是在东晋建武元年,“王仲为荆州刺史,凿漕河,通江汉南北埭”。另一次,是在南北朝宋元二年(425年),“通路白湖,下注扬水,以广漕运。”北宋时期曾两次沟通江汉水道。第一次是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供奉官阎门祗侯(注:阎门祗侯,官名)阎文逊、苗宗俱上言:‘开荆南城东漕河,至师子口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州;又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诏八作使石全振往视之。遂发丁夫治荆南漕河至汉江,可胜二百斛重载,行旅者颇便,而古白河终不可开’。”第二次是在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尚书李夷简浚古渠,过夏口,以通赋输。”

这两次疏浚都是为了漕运。北宋建都开封后,计划把长江和淮河流域联系起来,省除运输的迂回路程,以使湖广地区的贡赋能直接抵达开封。“诏发唐、邓、汝、颍……丁夫及诸州兵,凡数万人,……河不克就,卒废焉。”由于白河流经的地方地形复杂,施工困难,加之施工时山洪暴发,因而没有成功。虽然从开封到襄阳的运河计划未能实现,但完成了自襄阳至江陵的漕河的疏浚工程。当时线路的走向是:从沙洋,经砖桥、高桥、李家市、邓家洲、潜江的荆河镇、积玉口、苏家港、蝴蝶嘴,至江陵城。

北宋末年,为抗拒蒙古兵入侵,决三海为水柜以作水事屏障。《江陵志余》载:“沮水,在城西,旧入于江,水经云:江水东会沮口是也,宋孟拱修三海,障而东之,始入于汉。”孟拱将沮漳河入江之口堵筑,将水通过太湖港引入三海。形成“三百里间渺然巨浸”,东北可通汉江,延绵数百里,宽数里至数十里之间。于是扬水运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运河的水道被大水淹没了,变成了湖,估计这段水道的长度有35km左右,即从关沮口到蝴蝶嘴。但是,漕河入汉江之口仍在沙洋附近。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到了明代,长湖形成了。扬水运河的起讫点就是沙洋和沙市,因此称为两沙运河,不再称扬水运河了。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沙洋关庙堤溃,大水直冲江陵龙湾(今属潜江市)以下,分为支流者九,灾及五县,波及荆州、沙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因关庙溃堤未堵,又糟大水,复为水灾。当时荆州太守赵贤建议堵口复堤,但未实施。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才堵复沙洋大堤,拖了21年之久才将溃口堵复。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汉江亦有南北舍谁保谁之争。汉北有民谣云:“南边修了沙洋堤,北边好作养鱼池。”由于敞口达21年之久,洪水携带着大量泥沙进入了四湖地区,使沙洋至浩口、积玉桥一带地面淤高,一部分河道淤塞。为了沟通江汉航运,明朝疏浚了沙洋至长湖的运粮河(又称西荆河或上西荆河),再利用长湖至沙市。明万历年间疏浚过沙市草市段,即现在的雷家垱、沙门桥一段。清雍正七年(1729年)也曾疏浚过两沙运河。清光绪二年(1876年),对运粮河也进行过疏浚。民国时期曾3次疏挖过运粮河(1936年、1938年、1943年),但收效甚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1955年,两沙运河仍在发挥作用。但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和治理四湖工程的实施,有的航道被新开的河渠所切断,运河的功能逐渐丧失。

西荆河:西荆河又称荆南槽河、荆南运河。形成于北宋年间,它与扬水运河相通。清道光时始称西荆河。民国初,西荆河的河口在田关,经周家矶、高家场、荆河口、张腰嘴、折西向北至腰口,再转向牛马嘴,向西过苏家港到潭家口分汊;一支经凡家场、野猪湖到刘爱岭入长湖(经改造后名朱拐河);一支向西偏南至江陵丫角庙入三湖,这段河又称中襄河(又名小荆河)。经这条水道过三湖,白露湖可到达新滩口入长江。

西荆河在堵塞之前,如长湖水位高,一部分水量经西荆河流入东荆河,可部分减轻长湖南岸农田的威胁;但若遇汉江、东荆河大水,洪水从田关河口可倒灌入西荆河,对江陵、潜江亦会构成巨大威胁。民国20年(1931年)6月8日,汉江大水。东荆河右岸多处溃口,西荆河北岸谢家剅、南岸曾晓湾等处亦有溃口,仅潜江县就淹死了2800多人。年底,贺龙将军率领工农红军和民工20000余人,将西荆河口堵塞。从此,东荆河不再向西荆河倒罐,西荆河成为了内荆河水系。

西荆河口堵塞以后,原本有一部分可由田关排入东荆河水量的便全部流向了下游的三湖、运粮湖一带,加重了这一地区的内涝灾害。1960年破堤建闸,将田关至刘岭的原西荆河进行了改造(裁弯取直,扩挖),全长30km,称为田关河。原西荆河遂废。

原两沙运河的上段(或称此段上西荆河),经扩挖改造,在牛马嘴附近注入田关河,全长41km(其中荆门境内27km,潜江境内14km),仍起排水作用,但航道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以上是关于古扬水运河北段流路的叙述。

龙会桥河和观桥河:古扬水运河的东南段至今仍有两条河流在继续发挥着排水和灌溉的作用,不过航运的功能已完全消失。

龙会桥河,古称扬水,龙陂水。源于纪山,分东、西两支,东支朱河又有两源,两源会合后,穿过纪南城北垣过东边城门后,至板桥与西支新桥河汇合。新桥河即子胥渎,说是伍子胥率兵伐楚时开凿的。源于纪山西之纪山场,西南行至裁缝店,又南行抵纪南城西垣南城角入城,北流至板桥与朱河会,东行至龙会桥出城,穿庙湖至和尚桥入海子湖。流长20.5km。流域面积192.4km2(其中荆门市为29.39km2)。

观桥河,又名太晖港,是古扬水的东支。也称太湖港、梅槐桥。为三国时引沮漳水入三海的故道。发源于八岭山西北的川心店,南流至枣林岗、丁家嘴,再南流至梅槐桥。过太湖东流至秘师桥,经太晖观过荆州城北护城河、草市至关沮口入长湖。全长64.8km,这是观桥河的原状。

荆州城即江陵县城,因东晋荆州治所设于此,明清荆州府亦设于此,故又名荆州城。1982年被列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在此行建渚宫。《左传·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子西沿汉沂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后世遂以此为江陵城的别称。唐余知古录楚事,著有《诸宫旧事》。秦灭楚后,其成为江陵县治所,开始出现城郭。三国时,关羽镇守荆州,因旧城多有损坏,遂于西南分筑新城。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桓温督荆州,将关羽所筑之城与旧城合二为一。“汉故城,即旧城,偏在西北,迤逦向东南;关羽筑城偏在西南,桓温筑城包括为一。”当时的荆州城是土城,不是砖墙城。五代十国时,南平王高季兴(907—963年)开始筑砖墙城,后几经毁建。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于洪武七年(1374年)依旧址修复。明末被毁。现在的荆州城系清顺治三年依明代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代的规模和风格。现存的砖墙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周长10.5km,墙高8—9m,城内面积4.47km2,护城河长约11km。

荆州城原有城门6座,1949年以后,城内人口增加。为方便交通,新开城门3座,共9座城门。

荆州古城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是荆楚大地沧桑变化的见证者。如今,即使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前,城墙作为“铁打的荆州府”的象征,仍巍然屹立,雄风犹存。

荆州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夏水:关于夏水的源委,盛弘之所撰《荆州记》和郦道元所撰《水经注》都有叙述。但是《荆州记》比《水经注》成书至少要早70多年。南朝时期,临川王刘义庆于元嘉九年(432年)出任荆州刺史。盛弘之任临川王侍郎,他对荆州的山水变化情况自然比没有到过荆州的郦道元更清楚,叙述也更准确。“云杜县左右有大浐马骨等湖,夏水盈则渺漭若海,及冬涸则平林旷泽,四眺烟日。”这是指的夏水与沔水会合的地方的情景,其地在今杜家台分洪区两侧。据《沔阳县志》载:“沔阳汉、晋乃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始置沔阳郡没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云杜县乃西汉时置,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县,西魏时废。一说故城在今湖北沔阳西北。晋时云杜县的范围很大,据有京山、荆门、天门各一部分。

又载:“江津东十余里有中夏洲,洲之首江之泛也,故屈原云:径夏首而西浮。又二十里有涌口,所谓阎遨游涌而逸。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去了汉北,经夏水进入扬水再进入汉北。因汉北在郢都的西边,故曰西浮。第二次是到溆浦,经夏水到城陵矶而后到了溆浦。

《水经注》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汜是泛的异体字)。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江水又东迳郢城南,子囊遗言所筑城也。《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也。……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所未详也。”

根据以上叙述,首先要弄清“江津”在什么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沙市名津,为楚大江津渡。秦汉时期,沙市名津乡,魏晋南北朝时期,沙市名江津,又称奉城,但还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距今3000多年前,长江主泓南移,在周良玉桥(现距长江边约2km)和沙棉纺织厂等地有商代遗址发现,说明长江向北没有越过这些地方。距今2500年前后,江水从郢城南边流过,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分流水道的日趋萎缩,江流主泓继续南移,渐渐远离郢城。沙市地域大多淤积成陆,长江在沙市段的主泓位置已经确立。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在江津豫章岗建章华台(今章华寺,巨大江约2km)。楚汉之际,沙市已有土城。东汉时(公元25—220年)沙市仍名津乡,有津乡城。三国时,名江津。晋太康元年,杜预攻克江陵后在江津置江津戌,筑奉城,设江津长,沙市的轮廓已经形成。江津其地在豫章岗附近,随着长江主泓南移和泥沙淤积,江津不断变化,由低变高,地域也逐渐扩大。由此可知,“江水又东迳郢城南”是指的春秋战国时江水的流向,而非晋时的江水流向。南北朝,由于荆州城外长江主泓南移,官船码头已移至江津,成为江陵外港。同时,“江水又东迳郢城南”的故道大部被淤塞成为陆地,只留下荆州城东门外的马河故道一段了(如今水面宽约100m左右,最大水深16m左右)。与此同时夏水的口门也随着大江主泓的南移而延伸。

按照《荆州记》的记述:夏水分江之口在江津东十余里,又二十里有涌口。按晋时的里程制度,一里相当于现在的415.80m。夏水的口门当在窑湾至岑河这一条线上,而涌口在观音寺,观音寺是古獐捕穴。根绝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沙市司图所示,豫章岗和章华寺是两个地方,章华寺在豫章岗以东。“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夏洲就是今之四湖地区。涌水自洪湖市的界牌附近复入长江,从窑湾至界牌的里程约为290km。

郢城是郢都(纪南)的别邑。子囊,春秋时(公元前559年)楚国令尹,他率军队伐吴回来就死了,弥留之际,他对儿子庚说,一定要把郢城的城池修好。后人评说,子囊自己将要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这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德行的最高境界是忠与信,这是天下人所一致期望的。但是,他的儿子并没有把郢城修好,传说到了楚平王时,囊瓦(子囊之孙,又称另尹子常)把郢城修好了。但是这个人聚敛无度,德行不好。楚平王八年(公元前519年),囊瓦筑郢城的时候,左司马沈尹戌反对他修郢城,认为“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意思是说,囊瓦这个人无德无才,又不施仁政,靠修城有什么用。后来的实施被他言中。楚昭王七年(公元前509年),囊瓦率兵伐吴,败于豫章(春秋为吴楚战地。具体地点解释不一,或谓今汉水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以及鄱阳一带;或谓专指今安徽寿县与合肥市一带)。同年,蔡昭侯来朝(春秋时蔡国国君),带有两件美裘,囊瓦知道后,便找蔡昭侯要一件,蔡不肯,他便在楚王面前进谗,楚王欲将蔡昭侯扣为人质,蔡昭侯知道后,就将美裘给了囊瓦一件,方得脱身回国。渡过汉水时,向河神发誓:“我一定南度汉水,一报此仇,愿河神作证,”还说:“天下诸侯,凡愿伐楚者,我愿做他的马前卒。”3年后,蔡吴联合伐楚,楚派囊瓦迎救,兵败,临阵脱逃,跑到郑国去了。

楚昭王十年,伍子胥以吴国特使的身份与各诸侯谋划对付楚国。同年冬天,蔡、吴、唐共同出兵攻打楚国,伍子胥故意传出话来:用子期统率楚军,我们便进攻楚军;用子常统率楚军,我们就撤退。楚人闻之,便用子常而不用子期。伍子胥对于楚国君臣十分了解,他知道子期是昭王的庶兄,由他统率楚军,必与吴军死拼,于吴军不利,而子常为政不仁,又不懂兵法,由他统帅楚军,不是吴军的对手。双方军队于汉水两岸对阵。这时楚国的左司马沈君戌对囊瓦说:“将军沿江水堵击渡河中的敌人,我率方城(又称楚长城,春秋时楚筑,大抵起自今河南邓县北境,北经镇平县西,至翼望山;折而东行,沿伏牛山脉,至方城县东北;复折而南,止于泌阳县境,秦毁)之外全部兵力来摧毁敌人的水军,封锁大隧、直辕、冥阨等通路(在河南信阳县南,豫、鄂界上,即义三关的武阳关、黄岘关、和平靖关。与附近大隧,直辕等为淮、汉间兵家必争之地)。将军可渡过汉水向敌人猛攻,我率军从后面冲击,如此必和大败吴军。”这本是一个“以逸待劳”的作战方案,但因为囊瓦他不懂兵法,私心又重,又听信谗言,认为按照这个布置打了胜仗,功劳肯定就是左司马的了。于是下令军队立即渡过汉水列阵,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豫、鄂、皖3省边境,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长江、淮河分水岭),一连3次与吴军交战未能取胜,于是想撤军逃跑。大夫史皇对他说:“当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将军在国内掌权,如今战事失利就想逃跑,我想哪一个国家也不会收留将军的。如今将军只有死战到底,前罪方可一笔勾销。”后吴军猛攻楚军,楚军大败,囊瓦丢下部队,临阵脱逃跑到郑国去了。大夫史皇率残部与吴军苦战壮烈牺牲。左司马在息县听到楚军战败的消息立即返回来,在雍澨(今京山县西南)击败吴军,自己也负了伤。而吴军很快又反扑过来。沈君戌原是在吴国为官,如今却要成为吴军的俘虏,觉得很可耻,就对自己的部下说:“在我战死之后,谁能割下我的头逃跑呢?”随从吴句卑说:“我的地位低,不知可不可以做这件事。”沈尹戌说:“我实在错看了你,你是很可靠的!”(原文为:“我实失子,可哉!”)于是左司马与吴军再次激战,三次负伤,他对吴句卑说:“我已经不行了。”于是吴句卑把衣服铺在地上,将左司马的头割下,包好之后藏在身上逃跑了。他之所以这样,是怕左司马落在吴军手内受到凌辱。吴军攻入郢都之后,楚昭王狼狈不堪地逃往云梦泽中避难(今云梦县)。

此时,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见吴军占领了郢都,便跑到秦国去向秦哀公请求救兵。他向哀公说明情况,秦哀公不愿意出兵,派人推辞说:“出兵的事,待朝议之后再告诉你,请你先回馆舍休息。”申包胥说:“如今我的国王逃难在外,忍饥挨饿,我怎敢休息呢。”因此申包胥就站在王宫的墙边,号啕大哭,不吃不喝,先哭的是泪,后哭的是血,一连七天七夜,最后倒地不省人事。秦哀公看到后大为感动,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呼?”哀公亲自扶起申包胥为之进水、服药,把他救醒。于是发兵救楚,吴军于次年九月撤出郢都。

这次吴军入郢,楚国遭受了巨大损失,郢都破坏严重,楚国元气大伤,令尹子常要负主要责任。正如左司马所言,亡郢者必子常。人不行,靠修城有何用。

郢城位于江陵城东北约4km,纪南城东南3km,与江陵城、纪南城成为三角形。东南距沙市章华寺约7.5km。郢城是不是囊瓦所筑,今人有不同看法,认为“该城古文献多讹为楚之别郢。现经考古勘探、发掘,确定为秦汉城址。”郢城为秦时南郡和西汉郢县治所,到东汉时郢城并入江陵县,郢城遂废。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赵逵教授供图

如果郢城是筑于楚平王时期,只是作为战备之用,且距郢都很近,并未使用过,那么城内没有什么办公和军事设施及楚国时的文物遗存,也是可能的。

郢城为正方形土城,边长1.4km,黄土夯筑,高3—6m,基宽15—20m,垣顶面宽7—10m。城垣西北角有一土台,俗称“庄王望妃台,”四面各有城门。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宽30—40m。经考古发掘,郢城仅有秦汉遗存,近年在城内发现大量汉代五铢钱,秦汉瓦当,水井等遗物。1956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水从江津以东分流,经岑河、三湖、白露湖、余家埠、黄歇口、小沙口、郑道湖,流入沔阳县境,与夏扬水会合进入太白湖(今杜家台分洪区)在堵口(在今仙桃市东,又作猪口)入沔水。后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泥沙淤积,沔水不断北移,明朝时(1566年前后)东荆河形成,夏水与东荆河合流改由沌口入长江。

建阳河:建阳河又名建水,古荆门州时称建阳河(元、明时期以建阳镇名,在荆门市西南,五里铺与十里铺之间,明朝时设巡检司与建阳驿于此),又称大漕河。后因该河流经拾回桥镇而名为拾回桥河,简称桥河。在长湖未形成以前,与扬水运河相通,长湖形成后,注入长湖。该河系内荆河正源。

拾回桥河:拾回桥河是荆门市除过境河流外的最大河流。主源起自荆门城西碑凹山下白果树沟,自北向南流,经车桥铺、蒋家集。在双河口汇西支草场河,蜿蜒向东南流,至鲍河口,纳东支鲍河,至拾回桥与东支王桥河汇合。南流经韩家场至老关嘴入长湖。沿程以地命名,自上而下,有车桥河、孟子港、李家河、陈家河、简家河、新埠河、鲍家河、全家河、拾回桥河。河道全长112.1km,流域面积为1134.4km2(占长湖流域面积2265km2的50.08%)。从王家垴进入荆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5.40m2),河道蜿蜒曲折,有“五里回头望”之称。从拾回桥至长湖,河道长31km,直线距离仅15km。自李家河以上多高坡峻岭,沟深达10m以上,坡徒流急,若遇山洪暴发,即漫河四溢,枯水时水深不过0.30m左右,河流比降在1:500—1:1000之间。过李家河时地势较平,水量渐增,常因大水而改造。其河床宽窄相差很大,在王家草场,河宽约150m,河深10m左右,至拾回桥河面最窄处仅20m,河深5m左右。由于河道异常弯曲、宣泄不畅,两岸农田常遭淹没之灾(1964年汛期,最大流量达到600m3/s)。民国时,部分河段为防御洪水,筑有堤防,但堤高仅2—3m,面宽只有1m左右,因此常遭溃决,十年九灾。1956年以后,对堤防进行了加固整修,1970年将旧河改道、裁弯取直(缩短老河流程15km),提高了防洪标准。

大路港河:大路港河源于曾家集西北山谷(今安洼水库中),至冯家洲入彭冢湖。河长47.6km。流域 面积225km2。

广坪河:广坪河源于曾集镇张家祠堂一带的山溪,在后港镇蔡家嘴处入长湖。河长28.3km,流域面积170km2。

杨场河:杨场河源于松桥镇杨家场,在后港入长湖,河长14km。

夏桥河:夏桥河又称夏家冲河,发源于荆门市郭家湾,南流至湖泊岭进入荆州区境,折西南流至王家场,经东风渡槽、夏家桥,从双桥子入海子湖,流程15.40km,流域面积36.41km2(荆门市9.01km2)。夏桥河古时与扬水相通。

内荆河的变迁:唐朝时,沙市的地面仍在不断淤高,堤防已经出现,长江分流进入夏水的流量逐渐减少,夏水口门随之湮塞断流。促使夏水发生巨变并演变成为内荆河水系是在南宋至明朝这一时期,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

尽管夏水已经断流,但长江和东荆仍有许多穴口继续向内垸分泄长江和汉江洪水。长江(左岸)分流入内垸的主要穴口有:刘家堤头(沮漳河水)、獐卜穴(观音寺)、郝穴、堤头(江口)、曾师口(八尺弓)、茅江口(新堤)等。917年前后,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为防汉江洪水,令民众筑堤自沙洋至深河潭(距东荆河口约 3km),称高氏堤。明朝初年,在高氏堤的基础上向下沿东荆河修筑堤防。右岸主要穴口有:田关、老新口、新沟嘴、杨林关、中革岭等。自中草岭以下至新滩口为各自独立的民垸,其间有高潭口、黄家口、南套沟、裴家沟、柳西湖沟、西湖沟、汉阳沟等7条河沟串通河湖,其中高潭口和黄家口分泄荆河流量为最大。根据1955年7月的资料,当汉江向东荆河分流量2130m3/s时,经高潭口向内垸分流240m3/s,经黄家口向内垸分流150m3/s,合计为390m3/s。

穴口的分流形成了许多支流。由于长江水位的不断升高,诸多穴口在汛期分流进入内垸,对内垸的民垸堤防构成了很大威胁,不但排涝受阻,而且常造成堤防溃决。自宋以后,开始堵塞沿江穴口,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长江左岸穴口全部堵塞。东荆河的穴口最早是在1931年时开始堵塞,至1955年才全部堵塞完毕。东荆河的穴口为什么比长江的穴口晚了300多年才堵塞?其主要原因是:一来长江的洪水灾害比东荆河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严重;二则为了保护荆州城。荆州城在明、清两代均为南方军事重镇,受到朝廷的重视。

四湖地区内垸的面积有10375km2,由于降水丰沛、汛期产生大量的径流,按年均降水量1200mm计,年径流量约在85亿m3左右,这么多的径流量总要找地方蓄泄,原夏水和穴口故道便很自然的成为接纳径流的河流了。产生的径流大部分排入长江,一部分终年在低洼地带潴留而成为湖泊。

虽然穴口堵塞完全切断了江水分流的通道,但原穴口内的水道由于排水和航运的需要还继续存在。自宋至明朝初年,内垸大量围垦,由于围垦无序的、不断的挤占调蓄面积,逼水归槽,一些小的支流消失了。经过宋至明朝初年不断的演变,内荆河形成了。1955年以后开始实施的《荆北区防洪排渍方案》,其原有的内荆河水系已被新的水系所取代。

内荆河是由名称不同但相互联通的河流的总称,但各地叫法不一,如习家口至清水口称中襄河,柳关至沙口称上荆河、长夏河,新中国建立后,以其地理位置,由东荆河、西荆河之名派生命名为内荆河。或曰:北有东荆河、南有荆江、此河处两河之内,故称内荆河。1951 年荆州专区交通局正式将习家口至新滩口这段水道称为内荆河。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荆北区防洪排渍方案》载:“内荆河上游水源是以长湖为尾闾的,发源于江陵、荆门、潜江三县丘陵山区的溪流。内荆河自西向东流,沿途汇集两岸的支流,并串通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和许多垸内湖,构成错综复杂的水道网。除通过螺山闸、新堤老闸和新闸分泄部分水量外,主流出新滩口注入长江,它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其支流的分布概况:一级支流在长湖以上者属于扇形分布,在长湖以下为矩形分布。二级支流多数分别汇于各个湖泊然后转入内荆河,属于扇形分布。内荆河于流全长约为358km,自河源至河口间的直线长度为190km。河道的总长度(包括干流和支流)约为3494km,流域的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4km。”

内荆河承受长湖来水。干流从长湖南岸的习家口起,经丫角庙至清水口入三湖,这段河宽16m左右,习家口处水深仅1.90m。三湖以下分为两支:一支从张金河起,经横石剅、易家口、小河口、高河口,至彭家台入白露湖,此为主流,又名张金河。从新河口起(在张金河下端),经铁匠沟、下垸湖入白露湖。过白露湖后又分为两支:一支从余家埠起(左支)、经东港口、黄穴口、陈沱口、碟子湖、关王庙,至彭家口;另一支从古井口起(右支),经辣树嘴、黄潦潭、西湖嘴、鸡鸣铺、南剅沟、毛家口、福田寺(古称水港口),至彭家口与左支汇合,再经柳关、霍家湾小沙口,再往东北至峰口,再沿白虎池、湘口、曲口,与通顺河汇合成长河,东下经五豪、七毫、上洪河、杨庄沟,至沌口入长江,此为古道。东荆河在杨林关处改道后,白虎池至通顺河河道遂废。过去习惯称呼倒口(东荆河堤桩号167+500)以上称东荆河,以下称内荆河。

古井口附近有一高台叫濯缨台,相传是屈原“至于江滨,行吟泽畔,遇渔父而相问答”的地方。屈子“假设问答以寄意,”“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人认为渔父是避世隐居,钓鱼江滨,欣然自乐之人,意在劝慰屈原要适应环境,与世推移。《楚辞》中的渔父篇究竟在哪里所作,说法 不一。有人认为不是在古井口,而是在湘沅。屈原曾两次被放逐,初次是去汉北,第二次是去湘沅。初次去汉北,应是经扬水去汉北,而不需要到古井口来。那个时候,白露湖还没有出现。从三湖到白露湖,统称离湖,由于泥沙淤积,离湖解体变成若干个小湖泊。第二次放逐去湘沅(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是从夏水,经离湖、古井口、鸡鸣铺再南下到城陵矶,“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然后去了溆浦(沅水支流)。不久秦军攻到巫都(巫州治所在龙标县,在湖南省黔阳县西南黔城,五代时废。后改为沅州,复为叙州。1997年11月撤消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设洪江市,今属怀化市。距溆浦约110km),屈原乃顺江而下,入洞庭湖,至汨罗江畔。当听到秦将白起拔郢的消息后,悲愤至极,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国,时年62岁,楚顷襄王二十年。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那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了解、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鲁迅称赞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中大影响,他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宝贵遗产。

清朝和民国时期,内荆河的流路在峰口附近有很大变化。根据民国10年复制的《沔阳州图》所示:内荆河有3条水路至峰口汇合:一支是内荆河主流自小沙口至峰口;一支是柴林河,从戴市至柴林河入内荆河。柴林河曾是一条重要水道,它既西纳下泄的东荆河水,又接纳监利渡口附近来水:另一支是杨林关经府场至官坝、土京口入内荆河,此为东荆河故道(又称中府河)。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府河(东荆河故道)部分河段淤塞,宣泄不畅,杨林关北堤溃口,东荆河水冲破沔阳朱麻、通城等垸,改道东行,久不堵复,遂冲成河。清光绪四年(1878年),杨林关中府河之口堵筑,中府河变成内河。从杨林关至豪口(高潭口附近)长67km统称东荆河。

内荆河因接纳了众多支流,水源丰沛,终年不涸,恩泽四湖大地,收排灌之利,舟楫之便,成为鱼米之乡。内荆河串湖纳支,经过不断演变,至1955年,尚有主要多条支流 (不计汇入长湖支流)。(全篇完李勋明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我资料库有一批英、日文原版荆沙地方文献,现正在逐步整理之中。但因数量太大,略感翻译力量不足,为了加快整理早日与公众见面。我沙龙现特招募英、日文翻译志愿者各一名。

联系人:杨先生 18607210030(微信同号)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