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用品 > 钓鱼杆

「沿着江河看贵州」红水河山水相连福泽两岸

钓鱼杆钓友圈2023-08-25 05:25:12A+A-

初秋,风吹稻浪,阵阵稻香扑面而来,红水河沿岸的百姓挥动着镰刀,在这最美的季节,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红水河(红水河镇段,对岸是广西自治区天峨县)

红水河,中国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在沿岸百姓的眼中,它并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沿岸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希望。

日前,记者乘车从红水河干流一路北上,沿黔南州罗甸县、长顺县、惠水县抵达红水河重要支流,红水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美丽风光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红水河支流蒙江河

 这条河,通江达海,跨越山川——

望谟港,地处黔西南州望谟县蔗香乡,奔腾汹涌的南盘江和北盘江,在这里相汇为黔桂界河--红水河。

“红水河上连滇、黔、桂,下连粤、港、澳,是西南地区通江达海距离最短的一条水运通道。”黔西南州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田唯才告诉记者,望谟港是珠江“黄金水道”主航道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水河流域龙滩、沿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等六个水利枢纽拦河而起,在挖掘丰富水利资源的同时,曾经一路翻涌向南的水运大通道通航能力也逐渐下降。

为保证红水河的正常通航,多年来,贵州水运人对沿河的水利枢纽同步进行通航建筑物建设,并分段对红水河航道进行渠化工作,红水河逐步恢复区间通航。

今年年初,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稳步实施乌江思林、沙沱、红水河龙滩枢纽1000吨级通航设施项目,推进望谟港、播州港、开阳港、思南港等港口建设。

省交通运输交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做好红水河堤等升级改造的前期调研工作。

“目前,望谟蔗香港区已纳入《贵州省水运体系发展专项行动方案》重点任务,拟于2025年开工建设。”田唯才说,届时望谟港蔗香港区的年吞吐量可达到1500万吨。

红水河水自望谟港徐徐向前,畅通了西南水运出海大通道,也密切了两岸群众的联系。

罗天乐大桥,坐落于罗甸县红水河镇,站在桥边,向对岸眺望,那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

十四年前,罗天乐大桥还未建成,两地互通主要依靠水路。每逢三八赶场日,来自天峨县的群众坐上摆渡船,肩挑手提货物来到红水河镇,镇上的男女老少则早早支起摊位,摆上特产待价而沽,热闹非凡。

“鱼苗和饵料是两地成交量最大的商品。”红水河镇居民王丰清告诉记者,那些年,网箱养殖在珠江流域发展正盛,人们常趁赶场天购买大量鱼苗饵料,百姓来往甚密。

黔桂跨流域联合执法(罗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条河,产业兴旺,百姓富足——

20世纪初,随着“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在红水河流域投产建成,红水河境内形成了大型水库,为解决当地移民的生计问题,投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网箱养殖产业应运而生。

“从望谟港下来,整个河道密密麻麻,全是网箱。”王丰清也随大流,在红水河布下了近一千平方的网箱。“有的养殖大户每个月要投1万多吨的饵料。这个产业不花精力,来钱很快。”王丰清说。

然而,随着网箱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逐渐进入无序发展状态,水流域生态面临威胁。“一到汛期,江面就打滚,散发着恶臭。”王丰清说。

2016年起,为保护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红水河流域网箱拆除工作正式开始,工作人员长期住在水面上,轮流劝说渔民转产上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到2018年,红水河流域罗甸段的网箱全部拆除,水面开始恢复生机。与此同时,在红水河沿岸已有多年历史的钓鱼棚产业走上正轨,发展如火如荼。

黔桂跨流域联合执法(罗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这一段是红水河的支流,叫蒙江河,网箱拆除后,当地村民按规定发展钓鱼棚产业。”蒙江河边,茂井镇八茂村工作队队长杨光品说,这些年,依托钓鱼棚产业的发展,该村总增收已达到1600万元。

“就算提前两个月,也不一定能预约得上。”今年36岁的八茂村村民王邦斗,是当地的网箱养殖大户。他告诉记者,过去网箱养殖,要向河内投放大量的饵料,虽然来钱快,但身边环境却越来越差,发展钓鱼棚不需要投料,对环境友好得多。

“一年内,我有340多天都待在船上,甘肃、陕西、上海……来我家钓鱼的客人遍布全国各地。”王邦斗自豪地说。靠着自家的钓鱼棚,他的年纯收入已达到30万元。

“现在,我们镇上发展的钓鱼棚有490多个,为加强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周边硬件设施,确保不因发展钓鱼棚而导致水体污染。”茂井镇党委副书记徐安荣说,目前,该镇对钓鱼棚加大监管力度,并为钓鱼棚配备了生物马桶,实现了棚内污水的零排放,确保蒙江河水质优良。

长顺县神泉谷景区,位于红水河支流威远河流域(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条河,水清岸绿,承载幸福——

沿着红水河干流逆流而上,全长56公里的摆所河承载着长顺百姓的幸福流入格凸河,进入蒙江,奔向红水河。

“太感谢了,我们住在河边再也不害怕了。”8月31日,摆所河上游牛滚塘段,59岁的谢永徽正在家门前的蔬菜基地务工,听闻记者为红水河而来,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世代居住于此的谢永徽,在摆所河边有一栋三层小楼,每到汛期,全家人心里七上八下,一听到要下雨,便要赶紧把一楼的东西搬往楼上。“稍微晚一点,我们的东西就保不住。”谢永徽说。

近年来,随着家门前的河道治理工程完工,谢永徽常年悬着的心也放下了。“河道加宽了,河堤加固加高了,今年我们没有被淹了,心里踏实多了,一点都不害怕。”

说起居住在摆所河边的感受,沿岸居民以前总爱用“害怕”这两个字形容。一到雨季,河流涨水会对沿岸八千多亩的农田造成冲刷,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今年64岁的班国亮,居住在摆所河下游鼓扬段,在他的记忆中,过去河道窄,遇大雨时,门前那片偌大的庄稼田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大家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入河,一下雨不仅农田遭殃,脏水还会一直往家里灌,难受得很。”班国亮说。

2013年4月,总投资947万元的鼓扬段河道治理工程正式开工,河边的环境慢慢开始发生变化。

在班国亮家门前,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老桥和一棵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榉木。如今,清澈的河水从此处流过,成为周边百姓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场所。

“现在环境治理得特别好,我们要点个大大的赞!”班国亮笑道。据了解,整个鼓扬段河道治理工程共保护人口7000余人,保护农田4800亩,百姓对于周边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目前,我们正在对摆所河克细段、格道段、大河段开展河道治理工作,通过采取新建堤防、清淤疏浚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提高沿河两岸的防洪能力,保护周边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长顺县河流水库中心主任龙观德说,此次河道治理工程可保护人口1.2万人,保护耕地0.84万亩。

峰峦叠嶂,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

红水河的烟波荡漾着山形塔影,从远方携带着美好的祝愿蜿蜒流淌而来,承载着沿岸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向珠江奔流而去,沿岸城镇数年来的发展变迁,在红水河水的朝夕更替中代代相传。

【产业故事】一朵贵州金花茶的自述

贵州山花茶的花骨朵

大家好!我是贵州金花茶,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1988年的某一天,一声尖叫惊醒了睡梦中的我。

“是贵州金花茶!”在家乡黔南州罗甸县茂井镇田坝村生活了上亿年,我终于被贵州农科院的专家们发现了。

听他们说,我算得上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价值,他们还给我取了很多好听的昵称,比如“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东方魔茶”。

我的家乡位于红水河水系蒙江河流域,冬季温暖,夏季湿热,生态环境良好,土层浅薄,符合我喜荫、趋肥的性格特点。

在整个金花茶组种,我是唯一越过北纬25°并以地域命名的最北缘种,而且我不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此,罗甸县老百姓特别把我选定为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特色品种。

在田坝村,57岁的印道余伯伯就种了20多亩,去年只收了60来斤便赚了10万多元。他常说,他小时候便经常看到我们,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因为种植我们而赚到钱,好的花朵一斤可卖到2000元,好日子就在眼前!

茂井镇党委副书记徐安荣说,我们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且生长周期长,要种植6年才能进入花期,但结合当前市场价格算,目前全镇已种植的4531.7亩可产生经济效益3.85亿元。

没想到,我的价值有这么大!据说,自2018年起,全镇已累计投入资金2141.82万元进行贵州金花茶的种植,覆盖当地农户1300户6000余人。

同时,镇上依据我们的生长习惯以及产业发展上的问题,探索了“3+3”的发展模式,通过选用3年生苗木,由有种植管理经验的企业或者村合作社集中密植管护3年,待树形成型挂花蕾后,再分发给农户栽植管理,确保种植成活率,实现当年见效。

听大家说,目前,我们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保障,预计到2025年,镇上的种植规模能达到1万亩,丰产后年产值可达到3亿元以上,镇上百姓可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其实,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能成为家乡老百姓致富的“小功臣”,但我相信,以后家乡人民的日子肯定过得越来越红火。

【生态故事】黔桂共护一汪碧水

红水河(红水河镇段,对岸是广西自治区天峨县)

乘车从罗甸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便抵达红水河镇,这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百色市乐业县毗邻,两省之间隔着一条红水河,一条河流分界线划定了两省的流域执法范围。

“近年来,通过跨流域联合执法,两岸过去面临的执法难题也慢慢得到了解决。”在红水河流域从事了10年执法工作的红水河海事所所长杨泽昌说。

杨泽昌的记忆中,过去红水河流域执法困难主要有两点,一是群众、船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二是因红水河流域为黔桂两省共同管辖,两地法律、法规的差异也会导致执法困难。

20世纪初,龙滩库区建成蓄水后,每逢重大节假日前夕,黔桂两地有关部门都会在红水河流域开展联合执法,涉及范围100余公里。

自2015年起,黔桂两地相继签署多个合作协议,携手共护“母亲河”。

2020年,为进一步保护好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黔桂两地检察机关建立了跨区域协作机制,维系黔桂生态安全,促进红水河两岸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跨流域联合执法,不仅会对流域内的水上交通进行全方位检查,还会对群众举报投诉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检查。”杨泽昌说,现在百姓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执法工作相比过去更为容易,而且,开展跨流域联合执法,对于违法行为的威慑力更大,涉及面更广,执法力度也更强了!“目前,我们流域范围内偶有不安全驾驶的违法行为出现,暂未出现造成流域大面积污染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杨泽昌说。

据了解,贵州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利剑2021-2025”专项行动明确指出,对乌江、清水江、南北盘江、赤水河、都柳江、红水河、松桃河等跨省、跨市(州)7个重点流域的严重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开展集中打击,同时,通过组织与相邻省(市)建立跨流域联合执法机制,开展乌江、清水江、南北盘江、赤水河、都柳江、红水河等跨省、跨市(州)重点流域的联合执法,协调查处各类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共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乡村故事】威远河畔,红火农家乐

长顺县神泉谷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游人如织。(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妹儿,我们又来打扰了哦!”

“欢迎,欢迎,今天给你们做豆腐吃!”

8月28日早上,来自贵阳的闵阿姨带着三个好姐妹来到王红英家开的红红农家乐,此行她们要在这里住宿一晚。

红红农家乐位于长顺县神泉谷景区内,农家乐前的河叫作威远河,它将从此处流入惠水县涟江,最终注入红水河。

整条威远河全长13.6公里,为神泉谷景区的打造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沿岸的百姓也因此受益,王红英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们都不愿意回来,房子破,路烂,水再好也没什么吸引力。”回想起家乡的过去,今年43岁的王红英说。

2018年5月1日,对于王红英和当地百姓来说是个好日子。那天,依托良好生态而打造的神泉谷景区正式开园,各地来亲近山水、避暑消夏的游客蜂拥而至。看准时机,王红英利用自家老屋打造的红红农家乐也在同一天开业。

“特别热闹,好多阿姨到我家来吃饭,还在我家里开派对玩耍。”王红英从未料到,自家的农家乐能吸引这么多客人。“生意好得很,就像我的店名一样红火。”王红英笑着说。

现在,王红英家的农家乐已配备上百个房间,每个游客每天只需花费150元便能吃到当地特色菜品,住上特色民居。

过去,王红英和丈夫辗转外地做小生意,收入来源不定,照顾不了家。“现在自己开农家乐,比起以前到处务工稳定踏实多了,还能照顾家里,父母孩子都很高兴。”王红英说。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老顾客的预约电话又来了。

“妹儿,粉黛开了吗?我们又要来了哦。”

“快开了,欢迎你们来,不管来多少人我这里都住得下!”

挂掉电话,王红英高兴地告诉记者,她一定要让每一个到这里的游客感受到家乡的美,来到她的农家乐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轻松自在。

长顺县神泉谷景区的瀑布群,位于红水河支流威远河流域(长顺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记者手记】

红水河,蕴藏无限生机与魅力。

“好美啊!”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惊醒了同行的梦中人。眼前的红水河如一块无瑕的翡翠,雕刻了俊美山川的模样。

8月末的红水河,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动人,车子顺着山道爬行,沿岸的芭蕉叶随风微微作响,从未想到,在红水河边,居然能看到有别于贵州高原山地风光的热带风景。

从红水河的干流到达其重要支流,记者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条河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我们不仅探访了国家二级珍稀植物贵州金花茶的发源地,感受了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见证了沿岸城镇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所做出的努力,还看见了黔桂两地共同守护一汪碧水的决心。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

作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始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红水河流域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生态治理,提高流域综合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路“逐绿前行”,绘就了红水河岸壮丽的生态画卷。

红水河·资料

红水河支流摆所河鼓扬段,位于长顺县鼓扬镇。

红水河:地处珠江流域,西江主要干流之一,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源出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称南盘江,南流至开远折而东,至黔西南州望谟县与北面来的北盘江相会,始称红水河。

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为黔桂界河,左岸河段长106千米,流经望谟、罗甸、惠水、长顺、平塘、都匀、贵阳、紫云、贵定、独山等11县市的全部或部分。

风物志·贵州金花茶

贵州金花茶: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仅分布于中国贵州和广西,主要分布在贵州罗甸县的大亭乡田坝村的浇肥沟、平田沟和纳绕沟。

贵州金花茶是金花茶组中唯一越过北纬25°并以地域命名的最北缘种,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东方魔茶”,花呈淡黄色,大而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对于研究金花茶组植物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编辑 张良胜

二审 吴一凡

三审 刘丹

举报/反馈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