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用品 > 鱼饵

萧朗:水边钓画印度圣女:年幼时进入寺庙,表面至高无上,却沦为僧侣泄欲的工具

鱼饵钓友圈2023-08-10 15:42:43A+A-

萧朗先生喜欢钓鱼。早在孩提时代,他就常用铁丝自制鱼钩,用柳枝荆条当鱼竿,在家乡的坑塘或河边垂钓。后来从学画到工作直至老年,垂钓一直是他最喜欢的运动。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和勤奋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远离繁华喧嚣的都市,置身清净的乡村,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闻着泥土花草的芬芳,萧先生似乎又回到快活的童年。

垂钓中的萧朗先生  (摄于上世纪80年代)

萧朗先生钓鱼的经验丰富,技术也很高超,看看水面,他就知道有没有鱼;鱼漂儿一动,他就知道鱼有多大,是什么品种。他钓鱼却不爱吃鱼,赶上收获不大时,干脆将鱼都放回水里;遇到满载而归时,亲朋好友都会跟着沾光。

其实,萧先生钓鱼不在鱼,而是在“钓画”。他在《萍香阁论画》中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道:“年青时,喜欢与朋友郊游,漫步于田野之间,心胸畅快,容易产生灵感妙悟。七八十岁了,出外走不了太长的路,便喜欢郊外钓鱼。你们看我好钓鱼,其实我是在钓画。到了市郊野外,坐在池塘边,心境悠闲地体味着大自然。主要目的还是观景,寻求各种诗意的感悟。”

“钓画”,是萧朗先生钓鱼的主要目的。坐在花草丛生的水边,欣赏周边的景色,不但人世间的烦恼被暂时忘却,而且轻松愉悦的心情颇能激发更多艺术灵感。被萧先生“钓上来的”画可真不少,其中有之前介绍过的《荷塘倩影》《倩影》《海阔凭鱼跃》,还有随后专题介绍的《翠羽》《乐在斯时》《秋歌》等。在此与大家分享几幅。

红鲤 1987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有馀图 1994

中国花鸟画中的鱼,是吉祥富裕的象征。因汉语的“鱼”与吉祥语“年年有余”中的“余”谐音,便更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既然喜欢钓鱼,画鱼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般画家画水中的鱼,往往以“潜水员”的视角,将鱼在水里游弋的全貌呈现给观者。而萧朗先生笔下水中的鱼则与众不同,他是以“钓鱼者”的视角,不刻意描绘鱼的整体,只勾画鱼浮出水面的背部,表现鱼在水中时隐时现,灵动活跃的感觉。《红鲤》中的鱼还采用了明快鲜艳的红色,与暖灰色的水面及暗绿色的芦苇形成对比。与此同时,红色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因而红色的鲤鱼更是鱼中之珍品。

野趣  1988

芦边拾趣  1989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清趣  1990

野塘  1992

旧津郊  1995

草丛  1995

苇塘虫鸣  1997

相随 1997

垂钓时萧朗先生的目光并没有完全在水面、水中的鱼或者鱼漂上,周围的树木、花草、禽鸟、昆虫以及许多景物都吸引着他,会让他沉思默想。甚至坐在往返途中的汽车里,他也能从窗外景物中获取灵感。《旧津郊》就是他乘车前去钓鱼途中看着车外一掠而过的风景,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整个画面截取了一片荒滩,不大的几块水洼映衬着天色,杂草丛生的湿地上,两只鹡鸰鸟一飞一落,带着留恋不舍的感情。萧朗先生特意以长题抒发了自己的感受:“今日津郊处处高楼林立,大路纵横,昔日星罗棋布之水泽荒滩荡然无存。特写此忆旧耳。”昔日的这里也许就是萧朗先生曾经垂钓的地方,如今时过境迁。他一方面感叹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并发出对湿地进行保护的心声。这幅作品还打破了一般花鸟画的常规,看上去更像是一幅风景画,颇具时代感和现代风格。来源:玺朗艺术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