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技巧 > 黑坑技巧

RD三字经注解(注音版)

黑坑技巧钓友圈2023-08-23 20:22:51A+A-

三字经注解

(注音版)

RD20201109

杜鹏编辑整理

目录

论道 讲学 阐史 劝勤 后记

注:

1. 部分注音由个人根据所学及理解推敲标注,或有错讹。

2. 【解】出于个人根据搜索相关参考资料理解,由于学识所限可能存在片面或曲解作者本义之处。

3. 【记】中典故有根据不同版本故事进行改编之处,主要是随着科学的普及,过去的神话、童话故事已经很难让儿童理解和信服,故改为更加贴近现实的讲法,其向幼童阐明的道理应当不偏。

4. 参考书目:

三字经网(https://www.sanzijing.org/

)——三字经全文解释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E%E5%BA%A6%E7%99%BE%E7%A7%91

);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廉东兴主编《幼儿全能开发学习卡1·三字经》;

重庆出版社出版,《书立方》编委会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王财贵主编《孝弟三百千》;

其它。

5.版权:

此文稿是在向孩子讲解《三字经》中发现其内容实在是中国古今文化传承之基础,适宜用于幼童的最早启蒙,然而市面各版本讲解虽多大致统一,但有的知识覆盖面还是不够全面,有些神话、童话故事偏离现实太大,有些传统故事对儿童思想教育可能造成歧向引导,另外还有些内容多被删省,有些注音以按现代注音方式进行了更改而影响了其对本音本义的了解,而且几乎所有版本对于历史的阐述都终止于民国阶段。网上也流传有一些新三字经,但多只是为加强品德和行为教育而编排,系统将中华文明加以略述的还当数传统《三字经》。基于此,在参考查阅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的情况下对三字经重新进行整理注解,并对民国后共产党带领人民求解放、谋发展、搞建设部分加以简单增补。主要目的是希望所有孩童能得到正确的文化知识传承,故欢迎大家传播使用并对孩子进行讲解。同时由于个人文化水平同知识面所限,难免在编辑整理中还存在疏忽错讹,也欢迎对国学和幼儿教育感兴趣的朋友通过微信(微信号:18647016483)方式进行交流探讨。但若印书发售、转载发表,版权所有,请勿侵犯。这不只涉及法律与经济问题,而是对文化以及文化工作的一种尊重,敬请理解!

论道

人(rén)之(zhī)初(chū),性(xìnɡ)本(běn)善(shàn)①。性(xìnɡ)相(xiānɡ)近(jìn),习(xí)相(xiānɡ)远(yuǎn)。

【注】

①善,美好,圆满,共同满足。

【解】

人出生本初只具有天性,即顺应天道之性,故此都只抱有圆满完美的意识。虽然本性相近,但成长所处环境的习气却各不相同。

【记】

比如说初生的小宝宝喜欢把所用东西都放在嘴里舔,实际他们是在用唇舌感知这个世界。但一些家长却认为这种做法不卫生而加以限制,便阻止了孩子如此学习的机会。包括小孩喜动、好玩水、和泥巴等皆为天性,并不存在好或不好,只是孩子学习感知世界的各种方式而已,家长所应做的是预判危险加以告知,并引导其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程序更好地体会和感悟学习。比如,危险的告知,要给孩子讲清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会产生多大的危险,怎样避免,如果有条件,可以给孩子演示危险的发生,让其心理产生畏惧感,自然就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加以注意和防范。

苟(ɡǒu)①不(bú)教(jiào),性(xìnɡ)乃(nǎi)迁(qiān)。教(jiào)之(zhī)道(dào),贵(ɡuì)以(yǐ)专(zhuān)。

【注】

①苟,如果,假使。

【解】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加以教导,这种天性就会随着成长而有所变化。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昔(xī)孟(mènɡ)母(mǔ),择(zé)邻(lín)处(chǔ)。子(zǐ)不(bù)学(xué),断(duàn)机(jī)杼(zhù)。

【解】

昔日,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次为择邻而搬家。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织机的梭子来教育他。

【记】

孟母三迁: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孟母对孟子寄予很高期望,十分重视对他成长的教育。孟子家临近坟地,出殡经常从他家旁路过,他和邻里孩童就一起学人家出殡作游戏。孟母察觉后便将家搬至集市附近。孟子又学着商贩吆喝叫卖,学着屠户杀猪切肉。孟母发现后决定再次搬家。这次将家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学堂常常传出诵读声,孟子便也满口之乎者也地学习。孟母认为这个环境很适合孩子成长,于是决定在此定居下来。

孟母断机:小孩子贪玩,有一次孟子逃学玩被孟母知道了。孟子回家后,孟母就折断正在织布的机杼zhù,对他说,你学习就好像我织布,只有坚持不懈,一丝不苟才能织出好布。你逃学就好像我折断了这机杼,注定织不出好布,你也必然会学无所成。自此,孟子旦夕勤勉,不敢疏怠,终有所成就。

窦(dòu)燕(yān)山(shān),有(yǒu)义(yì)方(fānɡ)。教(jiào)五(wǔ)子(zǐ),名(mínɡ)俱(jù)扬(yánɡ)。

【解】

燕山人窦禹钧行高义以教子,五个儿子先后中得进士,做官后德高品端,使窦家名扬后世。

【记】

五子登科:在五代后周时期,燕山有一富户窦禹钧,年至三十仍膝下无子。后梦其父训斥他心术不正、品行不端有损阴德。于是他周济贫寒、克己礼人,痛改前非,大行善举。后更是性尤俭朴,家无金银珠宝,无奢华衣帛,却热心教育,兴办学校,于宅南建“义塾”十楹,聚书万卷,延请名儒学者讲学教远近学生,凡贫苦士不能入学者,听其自由出入,并提供衣食。之后得五子,在其言传身教之下先后中得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yǎn,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chèn(称),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官至谏议大夫,享寿八十二岁,成为教子有方的典范,现在广东地区称父亲仍为‘老窦

’。

养(yǎnɡ)不(bú)教(jiào),父(fù)之(zhī)过(ɡuò)。教(jiào)不(bù)严(yán),师(shī)之(zhī)惰(duò)①。

【注】

①惰,懈怠。

【解】

父母生养了孩子却不加以管教,是父母的过失。老师教育学生,只管教书却不严格要求,这是老师的失职。

【记】

孩子的第一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所以父母与其讲高深的道理不如践行这些道理直接让孩子看到。如果孩子不能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步入社会后容易造成心理畸形,于己于家于社会都会造成不良结果,这就是父母初始没有教育好的结果。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同师生在一起的时间就大大多于同父母相处的时间了。此时老师除了应该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在品性和道德培养上予以严格的督导和要求,以期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之人,方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但如今对于很多家长、老师本身即不具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水平,于是家长把孩子推给学校,又对学校的管教又横加干涉指责,教师再把责任推给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在家长与学校的相互责任推诿中,孩子学会了什么,把一切的不如意都转化成了对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抱怨,没有担当,不懂得责任,不懂得爱与奉献,自私自利,遇到小挫折则牢骚满腹,遇到大坎坷往往就轻生厌世。这都是父不父、师未师之过。

子(zǐ)不(bù)学(xué),非(fēi)所(suǒ)宜(yí)。幼(yòu)不(bù)学(xué),老(lǎo)何(hé)为(wéi)。

【解】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学习的道理,则注定一事无成。小的时候如果不努力学习,等长大了即便想再去学习也会力不从心,如此说又会有什么作为呢。

【记】

这里所说的学习的道理并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是否有一颗勤学好问、善于思考和探究事物本质之心。有的人可能一天学也没上过,但他能从身边人事物各种地方提高自己的阅历和认识,这也是一种学习,这种人往往还会有很大的成就。有的人天天坐在学堂里心猿意马地胡思乱想,这仍算不得学习。所以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眼看、耳听、口念,而是用心学,用脑想。

此外,学习不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学什么都会发挥作用。只是学习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而且跟用功的程度何必时间直接成正比,所以只有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有收获的更多。如果小的时候不愿学习,待到长大自然认识不到其中的乐趣而只认为其是一件苦差事,亦或有些人因命运的安排了然了学习的重要性了,确定为生计所迫为家庭所累恐也力不从心了。

玉(yù)不(bù)琢(zhuó),不(bù)成(chénɡ)器(qì)。人(rén)不(bù)学(xué),不(bù)知(zhī)义(yì)。

【解】

再好看的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也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一个人先天再聪明伶俐,不去学习,也不会懂得生活的道理。

为(wéi)人(rén)子(zǐ),方(fānɡ)少(shào)时(shí)。亲(qīn)师(shī)友(yǒu),习(xí)礼(lǐ)仪(yí)。

【解】

小孩子在年少之时就应该懂得亲近优秀良师益友,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世的礼节和道理以提高自身修养,增长学问。

【记】

亦师亦友: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叫师文的人,十分喜好音乐,拜鲁国的师襄为老师学琴三年,师襄却未听到师文弹奏过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认为师文实在缺乏悟性而不愿继续教他了。师文对老师说,自己并非没学会调弦定音,也不是弹不出乐曲,只是觉得自己还无法把握住感情使琴声与之相呼应,故此不敢放手拨弄。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问其进步,师文试弹一曲。师襄听后大赞其美妙,要捧琴向师文学习。师文忙道不敢,说自己的进步都是细心琢磨老师教给的弹琴的道理而得来的。自此,师文仍对师襄挚师长之礼仪,师襄却把师文当朋友对待,两人相互影响切磋学习,技艺大有长进。此典故亦称“师文学琴”。

香(xiānɡ)九(jiǔ)龄(línɡ),能(nénɡ)温(wēn)席(xí)。孝(xiào)于(yú)亲(qīn),所(suǒ)当(dānɡ)执(zhí)①。

【注】

①执,持守。

【解】

黄香九岁的时就在冬季睡觉前为父亲暖被,这种孝敬亲长的行为是每个人都应该持守的。

【记】

扇枕温衾qīn: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黄香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九岁时妈妈病故,他和爸爸相依为命。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他尽量学着照顾自己,并力所能及的学习做家务。在冬季到来后,由于家里条件有限无法买碳取暖,黄香担心爸爸劳累一天希望他晚上能好好休息,就在爸爸回来前自己钻进爸爸被窝先帮爸爸把被褥焐热。后来到夏季又会先把席子擦凉把蚊子赶走,再用蒲扇为爸爸扇风,伺候爸爸睡着再睡觉。他因孝心而声名远播,被江夏太守征召入府为官,人赞“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融(rónɡ)四(sì)岁(suì),能(nénɡ)让(rànɡ)梨(lí)。弟(dì)于(yú)长(zhǎnɡ),宜(yí)先(xiān)知(zhī)。

【解】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凡事当先为别人着想,取梨从最小的拿,把大的让给哥哥弟弟。这种有爱兄弟,尊敬兄长的美德应该及早地教育给孩子知道。

【记】

孔融让梨:东汉文学家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天,在吃梨的时候孔融正在父母身边,父亲就让孔融先挑一个梨吃,孔融从中间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纳闷,问他先挑为什么不拿个大的呢。孔融说自己年纪小,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吧。父亲说,那还有比你年纪小的啊,你也不用挑个最小的。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应该照顾他,所以他也该吃大的。”父亲听后特别高兴,称赞孔融懂得谦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首(shǒu)孝(xiào)悌(tì),次(cì)见(jiàn)闻(wén)。知(zhī)某(mǒu)数(shù),识(shí)某(mǒu)文(wén)。

一(yī)而(ér)十(shí),十(shí)而(ér)百(bǎi)。百(bǎi)而(ér)千(qiān),千(qiān)而(ér)万(wàn)。

【解】

教育孩子先要教他们孝敬亲长友悌兄弟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学习知识、广博见闻。学习算数和文理要由简入深,由易至难,按部就班,就像数数,先是一二三再到十百千。

【记】

现在很多家长并不注重孩子品德的教育,全家人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唯命是从,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逐渐养成,导致长大无法管束,常常误入歧途。此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要想有出息首先就是要学习好,学的多见识广,常常告诉孩子,只要把学习学好了,剩下的什么也不要去管,而且自小就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更大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时甚至是超出自身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待孩子长大却发现孩子虽然成绩优异、见博识广,常常却心智不健全,出现不会社交,不懂沟通,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中国古代很多官员都是从举荐孝廉而产生的。三字经中此句就道出,要想做一个正常的、合格的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孝悌,也就是把别人放在自己的前面。然后才是见闻和学识。换句话说,如果家长能够把孩子从小的品格培养好,那么他一定是识理的,既然孩子识理,就会乐于学习,自然而然会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常常忘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学的那么慢,总盯着自家孩子的不足且眼看着其它孩子不同的长处而叹息。殊不知各有所长也是天道,操之过急的心理往往导致的是不但没学到别家孩子的长处,又抑制了自家孩子的优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

三(sān)才(cái)者(zhě),天(tiān)地(dì)人(rén)。三(sān)光(ɡuānɡ)者(zhě),日(rì)月(yuè)星(xīnɡ)。

三(sān)纲(ɡānɡ)者(zhě),君(jūn)臣(chén)义(yì)。父(fù)子(zǐ)亲(qīn),夫(fū)妇(fù)顺(shùn)。

【解】

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辰发出的光芒。三纲是讲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属要服从于国君,子女要服从于父母,妻子应当服从于丈夫。

【记】

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森严,如今不涉及君臣之说,政治上提倡民主,男女问题上讲究人权平等。但是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来讲,遵循三纲也并未且永远不会过时。比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讲民主的同时也有专政,专政是民主基础上的专政,民主是专政指导下的民主。在征求意见、发表看法时是民主的,在执行决议落实政策时是专政的。如果一味地谈民主就会导致各顾各的,各做各的,无法达成共识且乱成一片,如果单纯是搞专政,就容易因思想片面一言堂导致左倾右倾的问题出现。

虽然现代人权倡导男女平等,但是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基本权利应当是平等的,从事的工作却还是应当有所分别和侧重的,这并不是歧视,反而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尊重,对自然状态的一种尊重。女性在体力、宏观把控、决断决策等很多方面是不如男性的,而在耐力、细节、情感方面又优于男性,所以在社会分工中不考虑这些先天条件和因素而简单地一味地只求平等,强制让先天弱势的一方通过努力如何去达到强势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权的压迫。当然,个别女性通过努力和训练具备甚至超越一般男性的体能和心理状态,个别男性天生或后天受环境影响而在女性更具优势的方面超越常规女性,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这样的示例往往都是个例,应该特殊对待,不能因个例的存在就要求全面推广,以偏求全。

曰(yuē)春(chūn)夏(xià),曰(yuē)秋(qiū)冬(dōnɡ)。此(cǐ)四(sì)时(shí)①,运(yùn)不(bù)穷(qiónɡ)。

【注】

①四时,是中国古代以北斗星斗柄旋转一周期为一周岁设立的干支纪年方法。每岁有四时、十二月建、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解】

春夏秋冬被称为四季,这四个时季周而复始循环,时间永不停息,无穷无尽。

曰(yuē)南(nán)北(běi),曰(yuē)西(xī)东(dōnɡ)。此(cǐ)四(sì)方(fānɡ),应(yìnɡ)乎(hū)中(zhōnɡ)。

【解】

东西南北被称作四方,代表着地理的四个方向,但他们是相对应中心而言的。

【记】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相传在远古时期,黄河中游与汾水之间有上万个部落在此居住生活,其中有三个较大的部落分别是神农部落、九黎部落和有熊部落。有熊部落首领姬轩辕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带领部众进行了很多的发明创造。但有熊部夹在神农部和九黎部之间使姬轩辕总是担心如果有一天这两个部落同时向他的部落发起攻击,他将腹背受敌难以抵挡侵略。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首先突袭神农部落,在阪bǎn泉

郊野击败了神农部落首领炎帝。之后又乘胜进攻九黎部落。九黎部落首领蚩chī尤非常善战,是中国神话中的战神。姬轩辕一直无法战胜蚩尤。后来在一个大雾天,姬轩辕利用指南车得以辨别方向才打败了蚩尤。自此,姬轩辕在中原地区成为最厉害统领,各部落首领因黄色表土代表大地,便尊称他为“黄帝”,后人更是将其誉为华夏“人文之祖”。炎帝懂得用火,神农尝百草,又带领部众垦荒种粮,在当时也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原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曰(yuē)水(shuǐ)火(huǒ),木(mù)金(jīn)土(tǔ)。此(cǐ)五(wǔ)行(xínɡ),本(běn)乎(hū)数(shù)。

【解】

中国古代先哲将宇宙间一切事物根据其特征按系统的分为水、火、木、金、土五大类,将这五类称之为五行。五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转化和抑制的生克关系,这种生克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命数,而一定的条件是决定着万事万物的发展方向的变数,相传上古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用一种卦象符号(八卦)记述下来,便可以通过推演预卜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推演预卜的方法经过整理和发扬,便是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

十(shí)干(ɡān)者(zhě),甲(jiǎ)至(zhì)癸(ɡuǐ)。十(shí)二(èr)支(zhī),子(zǐ)至(zhì)亥(hài)。

【解】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十二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记】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yān逢、旃zhān蒙、柔兆、强圉yǔ、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chányān、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作噩、阉yān茂、大渊献。简化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én、癸guǐ称为十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子、丑、寅yín、卯mǎo、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我们常常在电影或小说中看到的掐指一算,其主要就是通过拇指去点其余四指每指三个指节,正好与十二地支数相称,而推算干支数理。

曰(yuē)黄(huánɡ)道(dào),日(rì)所(suǒ)躔(chán)①。曰(yuē)赤(chì)道(dào),当(dānɡ)中(zhōnɡ)权(quán)。

【注】

①躔,天体运行的路线。

【解】

从地球上看太阳的年运行的轨迹被称作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被称为赤道。

【记】

关于黄道是属于天文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人们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都是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这被称为太阳在天球上的“周日视运动”。而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在星座之间的穿行,则被称为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即黄道。地理教学仪器基本都是以太阳为中心旋转而设计,并且白天我们看不到星星,晚上我们又看不到太阳,所以对于太阳在星座之间的穿行轨迹,一般人也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对于黄道的理解需要借助天文学的一些办法。在此不赘zhuì述,如果感兴趣可以对天文学进一步深入研究。

赤(chì)道(dào)下(xià),温(wēn)暖(nuǎn)极(jí)。我(wǒ)中(zhōnɡ)华(huá),在(zài)东(dōnɡ)北(běi)。

【解】

处在赤道下的区域由于常年受太阳光的直射,气温最高,而越向南北两极,纬度越高,与阳光照射夹角越小,受光照也就越少,气温逐渐降低。中国按照地理经纬度划分,处在地球的东北半球。

【记】

关于东西半球的划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首先说说南北半球的划分是非常简单的,以赤道将地球一分为二,向北地区处于北半球,向南地区处于南半球。而东西半球划分则并不是以0°和180°经线将地球分割的。当时设定0度经线是以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的,向西计算西经,向东计算东经。但是考虑到尽量不把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划为东西两个半球,所以经过研究将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因为这条分界线主要经过的是人烟稀少的海洋,大致把南北美洲划为西半球,剩下的亚、欧、非、大洋洲几乎都在东半球。

寒(hán)燠(yù)①均(jūn),霜(shuānɡ)露(lù)改(ɡǎi)。右(yòu)高(ɡāo)原(yuán),左(zuǒ)大(dà)海(hǎi)。

【注】

①燠,暖,热。

【解】

中国自古就是大国,且地跨寒、温、热三个地热带,绝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地区,冷热相对均匀,霜期露期随纬度变化而不同。西部是高原,东部是海洋。

【记】

地理上把23°26′纬度圈定为回归线圈,把66°34′定为极圈,这样把地球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气候带。同一气候带内基本特征相似。

在地理上的度、分、秒为60进制,即1度=60分、1分=60秒。

所谓右高原左大海,是指坐北面南而言,并非面对地图所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曰(yuē)江(jiānɡ)河(hé),曰(yuē)淮(huái)济(jì)。此(cǐ)四(sì)渎(dú)①,水(shuǐ)之(zhī)纪(jì)②。

【注】

①渎,古人对有独立源头并能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的称呼。

②纪,纲纪,纲领。

【解】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是我国古代四条重要的独立水系,被称为四渎,成为河流的代表。

【记】

现在长江、黄河、淮河依旧可以从地图上找到,唯有济水少为人知。因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故济水已经成了古水名。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河南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山东济南、济阳、济宁都从济水而得名。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xuān赫,因其充满着神秘。济水自河南济源王屋山上太乙池发源,以地下河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dú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又交汇成一条河,至温县西北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xínɡ阳再次浮出地面,流经原阳时第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合形成巨野泽,三隐三现百折入海。济水干涸,几近消失,唐代又通而复枯。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回答:“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缕绝,状虽细微,独而尊也。”意思是说济水虽细,却能一直保持独立,最终入海,且其穿黄河而不浊,正如古代常把品德高尚、不慕荣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些精神是多么值得尊敬。

曰(yuē)岱(dài)①华(huá),嵩(sōnɡ)恒(hénɡ)衡(hénɡ)。此(cǐ)五(wǔ)岳(yuè)②,山(shān)之(zhī)名(mínɡ)。

【注】

①岱,泰山又称岱山、岱宗,简称岱。

②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称“岳”,后指高大的山。

【解】

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这五座山被称为五岳,代表着中国的名山。

【记】

五岳在我国并不是最高峻的五座山峰,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显得格外险峻。俗语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东岳泰山雄,位于山东泰安;西岳华山险,位于陕西渭南;南岳衡山秀,位于湖南衡阳;北岳恒山奇,位于山西大同;中岳嵩山奥,位于河南郑州。嵩山的奥是指文化底蕴博奥精深。

古(ɡǔ)九(jiǔ)州(zhōu)①,今(jīn)改(ɡǎi)制(zhì)。省(shěnɡ)区(qū)市(shì)。三(sān)十(shí)四(sì)。

【注】

①九州,古代周朝将行政区域划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幽州、并州、兖yǎn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解】

在周朝时国家被划分为九州进行行政管理,经过历代的行政体制改革,如今共有包括23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

【记】

周朝分为九州,秦抬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制,宋朝把郡县改为府,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行省,简称省。在原三字经中为“称行省,三十五。”是指按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划分:1绥远省(绥)、2热河省(热)、3辽北省(洮)、4安东省(安)、5松江省(松)、6、合江省(合)7辽宁省(辽)、8吉林省(吉)、9察哈尔省(察)、10河北省(冀)、11山西省(晋)、12黑龙江省(黑)、13嫩江省(嫩)、14兴安省(兴)、15江苏省(苏)、16安徽省(皖)、17浙江省(浙)、18福建省(闽)、19江西省(赣)、20山东省(鲁)、21河南省(豫)、22湖北省(鄂)、23湖南省(湘)、24广东省(粤)、25广西省(桂)、16四川省(川)、27贵州省(黔)、28云南省(滇)、29西康省(康)、30陕西省(陕)、31甘肃省(陇)、32青海省(青)、33宁夏省(宁)、34新疆省(新)、35台湾省。而按照我国当前行政区域划分如解,故对原文做出调整。

曰(yuē)士(shì)农(nónɡ),曰(yuē)工(ɡōnɡ)商(shānɡ)。此(cǐ)四(sì)民(mín),国(ɡuó)之(zhī)良(liánɡ)。

【解】

士是指读书人,古人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参与社会管理。农是农民,工是匠人,商是买卖人,这四类人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称为国之栋梁。

【记】

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君和国家都可以换,唯有老百姓却更换不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细化分工,一些人常常依据权势、身份、收入、样貌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并视以尊卑贵贱。事实上,每一个行当都有其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存在的必然,既然存在,就不可缺失,既然不可缺失,与其它行业就是平等的。所以作为社会管理者都应一视同仁,不可尊此薄彼。君子对人态度应取决于对方的品性和道德素养,因为这两方面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于社会大多数人有益还是为大多数人有损。

曰(yuē)仁(rén)义(yì),礼(lǐ)智(zhì)信(xìn)。此(cǐ)五(wǔ)常(chánɡ),不(bù)容(rónɡ)紊(wěn)。

【解】

仁是指友善、相亲。义是讲责任和奉献。礼是遵守礼节。智是要善于思考。信是诚实守诺、知行合一。这五种行为是每个人作为社会独立个体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被称作五常,需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和倡导,以致不发生紊乱,社会才能够保持和谐稳定。

【记】

腹黄享杀子:春秋时期,墨家学派有个很有名望的人叫腹黄享,居住在秦国。他有个儿子性情懒惰顽劣,又常仗着父亲的威望而自高自大欺侮别人。一天,腹黄享的儿子与别人发生争执便把与他争执的人杀死了。秦惠王知道后对腹黄享说:“先生年纪大了,家中又没有其它儿子,我已命令官吏赦免了你儿子的死罪。”腹黄享回说:“墨家有一条法规是杀人者偿命,伤人者服刑,这样立法的目的就是为禁止杀人伤人的事情发生,这是天下的大义。君王您可以赦免了他违犯国法的罪行,我却不能不施行墨家传统的法规。”于是腹黄享坚持了对自己儿子的死刑。子女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舍自已所偏爱的而维护大义便可称大公无私。腹黄享大义灭亲的行为被写入《吕氏春秋·去私》,为后世模范。

地(dì)所(suǒ)生(shēnɡ),有(yǒu)草(cǎo)木(mù)。此(cǐ)植(zhí)物(wù),遍(biàn)水(shuǐ)陆(lù)。

有(yǒu)虫(chónɡ)鱼(yú),有(yǒu)鸟(niǎo)兽(shòu)。此(cǐ)动(dònɡ)物(wù),能(nénɡ)飞(fēi)走(zǒu)。

稻(dào)粱(liánɡ)菽(shū),麦(mài)黍(shǔ)稷(jì)①。此(cǐ)六(liù)谷(ɡǔ),人(rén)所(suǒ)食(shí)。

马(mǎ)牛(niú)羊(yánɡ),鸡(jī)犬(quǎn)豕(shǐ)②。此(cǐ)六(liù)畜(chù)③,人(rén)所(suǒ)饲(sì)。

【注】

①稻,指稻子;梁,指谷子、小米;菽,指豆类;麦,指麦子;黍,指黍子,去壳后叫黄米;稷,指高粱。

②豕,猪。

③畜,作名词,饲养的动物读chù;作动词,饲养动物读xù。

【解】

大地生长着花草树木被称为植物,遍布于陆地和水中。还有虫鱼鸟兽,因其能飞能走,被称为动物。稻粱菽麦黍稷,这六种农作物因其适宜种植且产量大,可充饥,被我国人民确定为主要食用的粮食品种,称为六谷。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因肉质味道佳,易于驯化,而被作为肉食来源广泛饲养,称为六畜。

【记】

伏羲饲六畜:上古时期的人都是靠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因为狩猎人们往往要视天气出行,恶劣的天气人们无法外出狩猎就会遭受饥饿。有一个氏族的首领叫伏羲,非常智慧。他对部落的人说,我们可以在好天气狩猎时多捕获一些活着的野兽养起来,等到天气恶劣时宰杀食用,这样就不会挨饿了。大家听了都觉得非常有道理,便遵照执行了,经过不断挑选和尝试,一些好饲养又有用处的品种就被大量饲养和推广繁殖,其中最主要的六种动物就是马牛羊鸡狗猪,被称为六畜。

神农种五谷:在学会饲养动物后,一个部落首领在把一些植物撒在地上喂养动物时发现,撒过植物的地方第二年往往长出更茂盛的植物。经过反复试验和长期挑选,这个部落首领搞明白了种植的方法,一些味道好,宜种植,产量大的农作物被广泛推广开,这就是五谷的产生。这个部落首领带领的氏族由狩猎文明而进化到农耕文明,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

曰(yuē)喜(xǐ)怒(nù),曰(yuē)哀(āi)惧(jù)。爱(ài)恶(wù)欲(yù),七(qī)情(qínɡ)具(jù)。

【解】

高兴被称为喜,生气被称为怒,伤心被称为哀,害怕被称为惧,喜欢被称为爱,讨厌被称为恶,贪恋想占有被称为欲,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七种感情,被统称为七情。人的七情很难被掩饰,更无法禁绝。但是可以通过训练、磨砺、提升情操素养而达到尽量控制和妥善处理的状态,能够把控自己感情和欲望的人的生活往往也更加安乐且有意义。

青(qīnɡ)赤(chì)黄(huánɡ),及(jí)黑(hēi)白(bái)。此(cǐ)五(wǔ)色(sè),目(mù)所(suǒ)识(shí)。

【解】

青赤黄黑白被统称作五色,通过眼睛可以使事物得以分辨。其中青赤黄被称作三原色,也就是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用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颜料的颜色。颜料三原色(CMYK)相加是黑色,光学三原色(RGB)相加是白色。黑白灰属于无色系。

【记】

古人用常用五行来格万物,所以五色、五味、五嗅都对应着五行,同时也对应着五脏、五腹。在端午节,给孩子系在腕踝的五彩线传统上就是用青赤黄黑白五色彩线编制而成的。

酸(suān)苦(kǔ)甘(ɡān),及(jí)辛(xīn)咸(xián)。此(cǐ)五(wǔ)味(wèi),口(kǒu)所(suǒ)含(hán)。

【解】

酸苦甘辛咸统通称为五味,是通过口腔中舌上的味蕾品尝来辨识的。

膻(shān)焦(jiāo)香(xiānɡ),及(jí)腥(xīnɡ)朽(xiǔ)。此(cǐ)五(wǔ)臭(xiù),鼻(bí)所(suǒ)嗅(xiù)。

【解】

膻主要指牛羊的味道,焦是火的味道,香通常发自花木,腥味多来源于海鲜,朽是陈旧的味道。这五种味道被统称为五嗅,是通过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来辨识的。

匏(páo)①土(tǔ)革(ɡé),木(mù)石(shí)金(jīn)。丝(sī)与(yǔ)竹(zhú),乃(nǎi)八(bā)音(yīn)。

【注】

①匏,一种植物,类似葫芦,称为匏瓜,可做乐器。

【解】

匏瓜、陶土、皮革、木、石、金属、丝线、竹子是古代制作乐器的八种主要材料,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响也不相同,这些声音被统称为“八音”。古人对于声乐非常重视,认为通过音乐能够调节人的身心状态,并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山野民间常有抒发男女情爱和文人雅士奏唱的小调,而国家的庙堂庆典也都有与礼仪相陪衬的庄重雅乐。

【记】

伯牙绝弦:春秋时期有一位琴师名叫俞伯牙,他随老师学习了三年琴技,在当地已有名气,却常自己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你学习得也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吧。于是成连带领俞伯牙乘船寻师,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这里岛屿很多,我也不知道老师在哪个岛上,你先等在这里,我去寻到老师再回来带你过去。”说完就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向前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回首岛内山林一片寂静。伯牙触景生情,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思之情。这样每天于大自然中由心而感地弹奏,不知不觉琴艺大增,也渐渐体会到了艺术发于自然的本质,终于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境界。可是当他返回都市弹奏琴曲时却发现,几乎没有人能听懂他弹奏曲子时所想表达的思想。一次,伯牙乘船出行,行到一座高山旁,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船便靠岸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开始弹奏。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有异,这往往是乐者对附近窥听者的心灵感应。伯牙就走出船外,四处寻觅,果然看见岸上一棵大树下坐着一个柴夫似乎还沉浸在他的琴声中。伯牙便把柴夫请到船上,问了姓名。柴夫说他叫钟子期。伯牙非常高兴,说:“感谢你能如此认真地听我弹区,让我再专门为你弹奏一曲吧。”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曲子弹完,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非常惊讶子期对他弹琴意境的感悟力,紧接着又弹了一曲《流水》。曲子弹完子期又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激动又钦佩,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并约定待俞伯牙周游完毕定要前往钟子期家去拜访他。待到伯牙如约来到子期家拜访时,得知子期已经不幸病逝了。伯牙悲痛欲绝

,觉得世上再没有知音了。于是伯牙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便将自己珍爱的琴砸碎,发誓与琴绝缘,以后没有再弹过琴。这便是伯牙绝弦的故事。

曰(yuē)平(pínɡ)上(shǎnɡ),曰(yuē)去(qù)入(rù)。此(cǐ)四(sì)声(shēnɡ),宜(yí)调(tiáo)协(xié)。

【解】

平上去入是中国古人将文字定的四个声调,通过声调的变化可以让汉语发声更具乐感,进而激发感情,传达美感。

【记】

在现代汉语标准普通话改革中已将过去的平上去入四声改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入声字作普通话平声字有常用字表,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赵京战编著的《诗词韵律合编》中的——第六编《附录二:入声字普通话读作平声常用字表》(P277)。

格律:是对诗的声调、音韵、结构的要求。对于格律的讲解可以参考中华书局出版,赵京战编著的《诗词韵律合编》。

高(ɡāo)曾(zēnɡ)祖(zǔ),父(fù)而(ér)身(shēn)。身(shēn)而(ér)子(zǐ),子(zǐ)而(ér)孙(sūn)。

自(zì)子(zǐ)孙(sūn),至(zhì)玄(xuán)曾(zēnɡ)。乃(nǎi)九(jiǔ)族(zú),人(rén)之(zhī)伦(lún)。

【解】

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孙,玄孙、曾孙这九代人被称为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地位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

【记】

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A8%E6%88%90%E7%8E%8B/829762">周公戒子: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伯禽很高兴,便整日在外与为他践行的人饮酒作乐。临刑前去拜见并告别周公,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笔直,那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伯禽这才明白自己受封后并没有先来拜见父亲周公,接受指教,而是过于兴奋,有些得意忘形而忽略了长幼尊卑的礼法。于是来向父亲周公认错,周公便告诫伯禽:“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

就觉得自己很伟大了。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了。可是遇到有宾客来,洗头时我就停下来,握着自己散湿的头发;吃饭时就吐出嘴里的饭,去接待宾客,生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生活必定安定;官位高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的贵人;统治的百姓多、管理的军队强,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祸患的人,必是常胜利之人;自身聪慧、明智,但总觉自己愚笨的人,是懂得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也要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就会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桀、纣就是这样。这些道理你要无时不记在心上!

父(fù)子(zǐ)恩(ēn),夫(fū)妇(fù)从(cónɡ)。兄(xiōnɡ)则(zé)友(yǒu),弟(dì)则(zé)恭(ɡōnɡ)。

长(zhǎnɡ)幼(yòu)序(xù),友(yǒu)与(yǔ)朋(pénɡ)。君(jūn)则(zé)敬(jìnɡ),臣(chén)则(zé)忠(zhōnɡ)。

此(cǐ)十(shí)义(yì),人(rén)所(suǒ)同(tónɡ)。当(dānɡ)师(shī)叙(xù),勿(wù)违(wéi)背(bèi)。

【解】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被统称为“十义”,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在老师讲给你知道后,就要记住,一定不能违背。

斩(zhǎn)齐(zī)衰(cuī),大(dà)小(xiǎo)功(ɡōnɡ)。至(zhì)缌(sī)麻(má),五(wǔ)服(fú)终(zhōnɡ)。

【解】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是中国古代规定的不同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以表明同死者关系,并有规定有不同服孝时间以寄托哀思。至无人穿着五服,他的宗族血脉关系也基本就结束了。

【记】

中国古典文化得以传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注重忠孝礼仪。如今婚丧礼节多已从简,但是古代的婚丧制度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不为照做或恢复文化,只为从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思想中的忠孝本心。

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丧服上衣叫“衰”,断处外露不缉jī边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故称“斩衰”,服期三年。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

)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齐衰:丧服“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齐衰具体分四个等级:父卒为母,为继母,母为长子,服期三年,称齐衰三年。父在为母,夫为妻,服期一年,服丧时手中执杖(俗谓哭丧棒),称齐衰杖期jì,又称“杖期”。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已嫁女子为父母,孙、孙女为祖父母,服期一年,不执杖,称齐衰不杖期,亦称“不杖期”。为曾祖父母,服期三月,称齐衰三月。齐衰时,男子戴丧,女子用丧

。另有绖dié带、绳履。

大功:丧服“五服”第三等,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

小功:丧服“五服”第四等。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较缌麻为粗。服期五月。凡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缌麻: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至此,三字经中关于讲述道理的部分已经结束。下一部分将阐述读书治学循序渐进可遵循的规程。

讲学

礼(lǐ)乐(yuè)射(shè),御(yù)书(shū)数(shù)。古(ɡǔ)六(liù)艺(yì),今(jīn)不(bú)具(jù)①。

惟(wéi)书(shū)学(xué),人(rén)共(ɡònɡ)遵(zūn)。既(jì)识(shí)字(zì),讲(jiǎnɡ)说(shuō)文(wén)。

【注】

①具,同俱,齐全。

【解】

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君子所需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面面俱到了,唯独对书写的学习,大家还都在遵从。想要识文认字,就得从对文字的起源讲起。

【记】

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人精通六艺。因为古代早期社会分工不特别明确,所以对于想成为士的知识分子往往是要求文武兼通、面面俱到的。随着历史进程发展,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传承也就越多,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无法做到广博通达,研究也就更加专注深入,分工也愈加精细,渐渐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家”,而能够统揽全局的复合型人才日渐稀缺。其实,各行各业,求精求钻固然重要,但不论从哪行入门都只是对道的切入点,当对某领域的研究和掌握达到一定深度后,就需涉猎更宽泛的领域,以扩宽思维增长见识,当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博程度后,就会发现,道,其实是一通百通的,至此,也就明白了大道至简此言不虚。

有(yǒu)古(ɡǔ)文(wén),大(dà)小(xiǎo)篆(zhuàn)。隶(lì)草(cǎo)继(jì),不(bù)可(kě)乱(luàn)。

若(ruò)广(ɡuǎnɡ)学(xué),惧(jù)其(qí)繁(fán)。但(dàn)略(luè)说(shuō),能(nénɡ)知(zhī)原(yuán)。

【解】

除了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的方正规整的楷书,文字的起源发展还经历了大篆小篆,又演变出隶书和草书,整个文字发展的顺序我们应该了解,不能搞混乱。想要对文化知识进行整体而全面的学习往往会因为繁杂无头绪头绪而难以坚持,但是简略地说,就能知道其始末,也就好理解学习的顺序了。

【记】

当代书法学习中往往都是以楷书(正书/真书)入手,而后学习行书,再到草书,之后再有兴趣者则溯源去学习隶书、魏碑、篆书、钟鼎、甲骨等文字的。楷行书更近于生活,通过学习易见成效且实用,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产品使用的频繁,现在书写的机会都已越来越少了,除了楷行以外的其他书体形式一般只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才会有人学习了。但中国的方块字是世界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及基本发展脉络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所具备的文化素养。

仓颉jié造字: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一般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标记作为记事。随着历史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绳和刻木的方法便无法满足需要。黄帝手下有一个官员叫仓颉,非常聪明,常常可以想到用不同的方法来记事,很少出差错。黄帝对仓颉非常信任,让他管理很多事情,渐渐他的方法也难以应对所要记录的事情了,他便常因此而感到苦恼。一次,他到南方巡狩,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听到几个猎人通过观察地上的兽蹄印争辩要狩猎前进的方向,他突然产生灵感,既然动物的蹄印可以在猎人心目中代表不同的动物,那也可以用特定的符号或图案来表示固定的事或物啊。于是,仓颉到处观察,日思夜想,看天上星宿分布、地上山川脉络、细到鸟兽虫鱼的痕迹、常如草木器具的形状,通过描摹

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段,拿给人看并进行解说,大家便都能看得明白。仓颉便把这些符号通称为“字”。从此,人们就开始通过字来记录事情了。

凡(fán)训(xùn)蒙(ménɡ)①,须(xū)讲(jiǎnɡ)究(jiū)。详(xiánɡ)训(xùn)诂(ɡǔ)②,明(mínɡ)句(jù)读(dòu)③。

为(wéi)学(xué)者(zhě),必(bì)有(yǒu)初(chū)。小(xiǎo)学(xué)④终(zhōnɡ),至(zhì)四(sì)书(shū)⑤。

【注】

①训蒙,教导幼童。

②训诂,用白话讲解文言。古书的记录力求文辞俭省,都是用文言进行书写记录,训诂就是向小孩子用便于理解的白话对书中记载的文言进行解释。诂是指解释古文字中的字、词、义。

③句读,另“句逗”,表示断句。古时文章以行气核心,文字却多不标注标点符号,而用之乎者也矣哉等助词辅助断句。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④小学,是宋代朱熹编写的一本教育课本,他认为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可以分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阶段,应侧重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涵养品德、培养习惯。15岁之后为大学阶段,则应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小学》全书共三百八十六章,其中内篇二百一十四章,通过引用远古圣贤言语的立教、明伦、敬身三目和讲解远古圣贤事迹行为的稽古一目进行教育。外篇的嘉言和善行两个篇目是收集了汉朝后贤人美好的言语行为对内篇进行的内容的补充。

⑤四书,是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书的统称。朱熹认为人15岁之后就应该通过这四部书来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统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恢复科举考试又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元制科举衍生“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出自朱注《四书》。因此,《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成为了元朝以后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

。如今《四书》中很多内容仍被编入小学、中学教科书进行学习。

【解】

对幼童的学习教导,必须要进行细致的讲解、考究。详细讲解每个字、词、句的音、义,并且使之明白诵读时行气的停顿和间断。作为一个学者,一定要有对知识的切入点,可以由《小学》开始,然后学习四书。

【记】

中国古代文言中基本不使用标点符号,所以经常出现一些因断句不同而影响语义理解的情况,也有不少文人以断句为文字游戏或进行巧妙构思留下精美诗词对联。

其中比较有名的对联有“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乌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还有一个故事:古时,有个富户请管家,由于这个人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并没有标注标点符号。后来管家辞职时向富户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富人拿出约法字句,管家结果来看看说:“正因为这个约法我才来要你补偿我伙食费的,你看这上些的明白,‘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结果我在府上期间,顿顿青菜,鸡鸭鱼肉酒样样不见,我还怎么能干下去呢?”这下子,富人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

此外,在清朝赵恬养的小说集《增订解人颐新集》中就有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原文没加标点,便可进行不同的断句理解: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6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8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类似的故事和句子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掌握断句的重要性,小朋友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加理解和体会。

论(lún)语(yǔ)者(zhě),二(èr)十(shí)篇(piān)。群(qún)弟(dì)子(zǐ),记(jì)善(shàn)言(yán)。

孟(mènɡ)子(zǐ)者(zhě),七(qī)篇(piān)止(zhǐ)。讲(jiǎnɡ)道(dào)德(dé),说(shuō)仁(rén)义(yì)。

作(zuò)中(zhōnɡ)庸(yōnɡ),子(zǐ)思(sī)笔(bǐ)。中(zhōnɡ)不(bù)偏(piān),庸(yōnɡ)不(bú)易(yì)。

作(zuò)大(dà)学(xué),乃(nǎi)曾(zēnɡ)子(zǐ)。自(zì)修(xiū)齐(qí),至(zhì)平(pínɡ)治(zhì)。

【解】

《论语》总共有二十篇章,我们学习时应该把经典的语句牢牢记在心里。《孟子》共有七个篇章,主要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中庸》是子思编著的一本有关人生哲学的书,所谓中是讲要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应常行的不变之道。《大学》是曾子所著,提出了“先修身、再齐家、后治国、方能平天下”的主张。

【记】

这一段落就是对上段四书的具体介绍。其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之间关于学习、治国、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论述和问答。曾子,姒sì姓,曾氏,名参(读音shēn/cān均有),字子舆,是孔子最得意的门徒之一,配享孔庙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被后世尊为“宗圣”,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

》、《曾子十篇》等。《中庸》是孔子之孙孔伋所著,子思是孔子的别名,他受教于孔子高足曾参,又将孔子思想经门人传给孟子,所以对于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传承作用。此句有三字经记为“作中庸,乃孔伋”。孟子,名轲,孔子的三传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和诗文的自然天成。他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此即便在漫长的隐居生活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也没有向现实屈服,宁肯穷困终生也要坚守清节。而他的隐逸又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透过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的作品能够看到他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孝(xiào)经(jīnɡ)通(tōnɡ),四(sì)书(shū)熟(shú)。如(rú)六(liù)经(jīnɡ),始(shǐ)可(kě)读(dú)。

诗(shī)书(shū)易(yì),礼(lǐ)春(chūn)秋(qiū)。号(hào)六(liù)经(jīnɡ),当(dānɡ)讲(jiǎnɡ)求(qiú)。

【解】

《孝经》通读过,《四书》读熟后,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六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书的合称,是孔子晚年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书籍。对这六部书应当细细地研究探求。

【记】

六经中的《乐经》易经失传,所以现在只说四书五经,五经就是指除乐经以外的五部书籍。《礼》在汉代是指《仪礼》,包含《大礼》、《小礼》,后失其一,宋朝更名为《礼记》。《书》指《尚书》。

有(yǒu)连(lián)山(shān),有(yǒu)归(ɡuī)藏(cánɡ)①。有(yǒu)周(zhōu)易(yì),三(sān)易(yì)详(xiánɡ)②。

【注】

①归藏,因《归藏》者,释有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故音cánɡ。

②详,清楚地知道。

【解】

《连山》、《归藏》、《周易》三本书被称为“三易”,是中国古代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记】

关于《连山易》、《归藏易》现并不明晰,多认为夏用《连山》,商用《归藏》,周用《易经》,故易经也称《周易》。即便是现存《周易》之中义理学问也足够博大,所以在此只对“三易”有大体了解即可,如若深入学习,须视机缘。

有(yǒu)典(diǎn)谟(mó),有(yǒu)训(xùn)诰(ɡào)。有(yǒu)誓(shì)命(mìnɡ),书(shū)之(zhī)奥(ào)。

【解】

一典,帝王的事迹;二谟,君臣的谋划和议论;三训,大臣的劝勉之词;四诰,统治者劝勉之词;五誓,誓师之词;六命,册命之词是《尚书》主要记录的内容。

我(wǒ)周(zhōu)公(ɡōnɡ)①,作(zuò)周(zhōu)礼(lǐ)。著(zhù)六(liù)官(ɡuān),存(cún)治(zhì)体(tǐ)。

【记】

①周公,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解】

周公作有《周礼》,通过天官冢zhǒnɡ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分掌邦国吏、户、礼、兵、刑、工之政,并通过礼法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且记录下来,让天下臣民顺服,极大地稳定了周王朝的政治体制,也为后世国家政治统治提供了良好借鉴。

【记】

六官体制对后世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来看《礼记》中六官天官冢宰(治官)、地官司徒(教官)、夏官司马(政官)、秋官司寇(刑官)、冬官司空(已失散),也称六卿,到隋唐以后就改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在明清时又习惯把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分别用作六部尚书的别称部,在当代组织部,人事部正对应吏部,财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对应户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对应礼部,国防部对应兵部,司法部,公安部对应刑部,农业部对应工部,总分工大致也没有脱离其管理体制设置模式。

大(dà)小(xiǎo)戴(dài),注(zhù)礼(lǐ)记(jì)。述(shù)圣(shènɡ)言(yán),礼(lǐ)乐(yuè)备(bèi)。

【解】

西汉时期的儒者戴德和戴圣把先秦礼制及圣贤言论编成《礼记》一书,使得古代的礼乐制度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记】

戴德是西汉经学家,戴圣是戴德的侄子。戴德选取先秦的礼制,包括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论著编成《大戴礼记》,亦称《大礼》八十五篇,后戴圣加以删减,编成《小戴礼记》四十九篇。现在的《礼记》是即《小戴礼记》,亦称《小礼》。

曰(yuē)国(ɡuó)风(fēnɡ),曰(yuē)雅(yǎ)颂(sònɡ)。号(hào)四(sì)诗(shī),当(dānɡ)讽(fěnɡ)咏(yǒnɡ)①。

【注】

①讽咏,讽诵吟咏,有节奏地、抑扬顿挫地诵读。

【解】

《诗经》中包括《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四个类别,合称“四诗”,当有节奏、抑扬顿挫地诵读。

诗(shī)既(jì)亡(wánɡ),春(chūn)秋(qiū)作(zuò)。寓(yù)褒(bāo)贬(biǎn),别(bié)善(shàn)恶(è)。

三(sān)传(zhuàn)者(zhě),有(yǒu)公(ɡōnɡ)羊(yánɡ)。有(yǒu)左(zuǒ)氏(shì),有(yǒu)谷(ɡǔ)梁(liánɡ)。

【解】

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丧失,周王室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作了《春秋》这部书,记载了当时各国及之间的大事,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由于《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之后又有公羊高所著《春秋公羊传》,左丘明著《春秋左传》和谷梁赤著《春秋谷梁传》对《春秋》进行了解释,合称《春秋》三传。

尔(ěr)雅(yǎ)者(zhě),善(shàn)辨(biàn)言(yán)。求(qiú)经(jīnɡ)训(xùn),此(cǐ)莫(mò)先(xiān)。

【解】

《尔雅》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词典,其中一部分辨别古今文学的差别,另一部分解释文字的意义和给事物的名字下定义。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前,应当先读《尔雅》,然后才能读懂群经。

古(ɡǔ)圣(shènɡ)著(zhù),先(xiān)贤(xián)传(zhuàn)①。注(zhù)疏(shū)②备(bèi),十(shí)三(sān)经(jīnɡ)。

左(zuǒ)传(zhuàn)外(wài),有(yǒu)国(ɡuó)语(yǔ)。合(hé)群(qún)经(jīnɡ),数(shù)十(shí)五(wǔ)。

【注】

①传,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

②疏,古书中比注更详细的注解。

【解】

古代圣人的著述,加上历代贤者的传记、注释、疏备,共有《易经》、《诗经》、《书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十三部书,合称为“十三经”。此外再加上左丘明所著《左传》、《国语》,共十五部书。

【记】

左丘明著《左传》是按年编排,侧重记事。还著有《国语》又称《春秋外传》则是以每个国家来记录周末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言论。

经(jīnɡ)既(jì)明(mínɡ),方(fānɡ)读(dú)子(zǐ)。撮(cuō)其(qí)要(yào),记(jì)其(qí)事(shì)。

【解】

十五部经书的内容读明白后就可以去研究诸子百家的书了。子书是指能够自成一家的著作,主要是各明哲对其思想及政治主张的论述,内容繁杂,难以通读,所以学习时只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书,记住书中的要点就可以了。

五(wǔ)子(zǐ)者(zhě),有(yǒu)荀(xún)扬(yánɡ)。文(wén)中(zhōnɡ)子(zǐ),及(jí)老(lǎo)庄(zhuānɡ)。

【解】

在子书类中,有五家所写的书不可不读,他们是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记】

庄周梦蝶:(庄子的本名叫做庄周。)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经(jīnɡ)子(zǐ)通(tōnɡ),读(dú)诸(zhū)史(shǐ)。考(kǎo)世(shì)系(xì),知(zhī)始(shǐ)终(zhōnɡ)。

【解】

经书和子书都已经读通了,就可以研读历代史书了。读史书要以考辨王朝传承的世系,掌握各国产生、兴衰和灭亡的原因为重点,以史为鉴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此部分讲了读书治学可以遵从的一个顺序,如果能够按三字经所讲,由浅入深地学下来,相信在国学方面足可以称为大家了。下一部分将对中国整个的历史发展做一个系统的阐述。

阐史

自(zì)羲(xī)农(nónɡ),至(zhì)黄(huánɡ)帝(dì)。号(hào)三(sān)皇(huánɡ),居(jū)上(shànɡ)世(shì)。

【解】

自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到轩辕氏(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众部族的广泛认同和爱戴,所以后世的人们尊称他们为“三皇”。

【记】

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段。从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元谋人所处时代开始,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yáo、

等时代,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前夕结束,为原始社会时期。从夏朝建立开始,到春秋末结束为奴隶社会时期。春秋后期,由于奴隶的反抗,各诸侯国的奴隶主也被迫采取新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初期诸侯国经过变法和改革,逐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封建社会形成,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结束。

唐(tánɡ)与(yǔ)虞(yú),号(hào)二(èr)帝(dì)。相(xiānɡ)揖(yī)逊(xùn),称(chēnɡ)盛(shènɡ)世(shì)。

【解】

黄帝之后的唐尧认为自己的儿子德能不堪担当领导部族的重任,也无法服众,便将帝位禅让给了德行才能都很出众的虞舜。之后,舜果然不负重托,在他的领导下,社会建设和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同时尧大公无私禅让帝位的做法也得到了后世百姓的称颂。人们便把尧舜并称“二帝”。

【记】

“唐与虞”一句所见资料均为“唐有虞”,开始我并不明白什么意思,后知道唐尧与虞舜的同时代承续关系时觉得用“唐与虞”更为恰当。若古书为“有”字,则应音为四四声yòu,同又,表示唐尧之后是虞舜的意思。

夏(xià)有(yǒu)禹(yǔ),商(shānɡ)有(yǒu)汤(tānɡ)。周(zhōu)武(wǔ)王(wánɡ),称(chēnɡ)三(sān)王(wánɡ)。

【解】

夏朝的开国国君是禹,商朝的开国国君是汤,周朝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他们也都是德才兼备的君主,后世将三个人并称为“三王”。

【记】

“周武王”一句,资料多为“周文武”,也有些“周文王”的。虽然周朝是文王时就已称王,但是武王牧野之战大败殷商才使得纣王自焚,结束商王朝,自此,才能真正算周朝开始。所以在此只把周武王列入三王。孰是孰非不必纠结,历史永远就是历史,过去了谁也无法恢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历史的学习明白其中值得借鉴的道理即可。

大禹治水:上古时期的大洪水泛滥,尧命鲧ɡǔn治理水患,鲧采用水来土挡修筑堤坝的障水法治理水患,结果治水九年,洪水不但没有堵住,反而越堵所淹没的土地越多。后来舜继位为帝,再次召征治水能者,鲧的儿子禹一直根据父亲的治水经验对水患进行思考,大家推荐禹。此时,禹刚刚结婚4天,受命后就他立刻出发。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改堵为疏的办法。先将中原土地分成九个州,从九州山川地理情况整体出发,逐个州逐个州的走,土地该平整的平整,河道该疏通的疏通。之后再根据水流治理山,利用山自然形成水坝,其中,到梁山的时候,水路被龙门山给挡住了,大禹觉得这个地方必须要给水以出路,于是选择最省力的地方开凿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把水引出。这使得龙门水流加大,冲刷出瀑布,于是很多逆流而上产卵的鱼在此处就会高高跃起,跳过龙门。这就是鲤鱼跃龙门的故事。经过山川与土地的修整,水因势利导得以一泻千里流入大海。大禹花了13年治水,期间手拿尺规走遍中原大地,在哪里发现问题,就发动附近部落群众共同施工,与大伙同吃喝共劳动,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最终将水患消除,并留下大量肥沃的土地,使人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于他治水的功绩和才能,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因公舍私的品质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铸造九鼎: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帝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定国号夏。分封丹朱(尧之子)于唐,分封商均(舜之子)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大禹恐怕自己称帝德能不足,所以在涂山召开大会,着急各诸侯部落来参加,告诉大家自己虽然治水略有微功,但德薄能鲜,恐不能服众,希望大家如果发现他有骄傲矜伐(恃才自夸)之处能够及时当面告知。大禹的这个做法让大家更加信服了。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jì州鼎、兖yǎn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

,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xià)传(chuán)子(zǐ),家(jiā)天(tiān)下(xià)。四(sì)百(bǎi)载(zǎi),迁(qiān)夏(xià)社(shè)①。

【注】

夏社,是夏后氏的社宫。社,这里指的是社神后土,因其平九州有功,被尊位土神,享受祭祀。之后的社稷分别指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再后来便用社稷作国家的代称。

【解】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权的继承便由禅让制转为世袭制的家族承袭形式。夏朝历时四百年,后期统治日益衰落,经历13世,17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至桀统治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诸侯不朝(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帝王履癸ɡuǐ的谥号),终被商国君主成汤在鸣条所败,客死于南巢,夏室覆灭。

【记】

有一说法,夏禹之前的尧与舜,都是传贤不传子。禹也想效法他们,于是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

首领伯益为继承人。但是,禹死后,由于禹的儿子启也是一位贤才,由于大家对禹的爱戴以及对启的认可便一致拥戴启为新帝王。本来,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禅位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王位。但益也让位于启,在百姓的拥戴下启无法推脱,只得顺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另一说法是,启杀益而夺得的王位。

商汤灭夏后,企图迁移夏的神社,但没有办成,写下了《夏社》

,今佚yì。

夏历:我国古代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夏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在古代历法中,正月定在何时,各朝代不尽相同: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寅之月;商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丑之月;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子之月;秦历(颛顼历)以冬十月为正月,相当于在干支历建亥之月。这便是夏历建寅、商历建丑、周历建子、秦历建亥说法的由来,其实它们分属不同的历法,只是相对应关系。目前使用的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它的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

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人们误以为现在阴历历法是即是夏历,其实只因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与现代阴历正月同而已,原夏历历法规则已佚。

汤(tānɡ)伐(fá)夏(xià),国(ɡuó)号(hào)商(shānɡ)。六(liù)百(bǎi)载(zǎi),至(zhì)纣(zhòu)亡(wánɡ)。

【解】

商国君王成汤起兵覆灭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近六百年,一直到纣王时灭亡。

【记】

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周武王时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着黑色丧服),帝辛逃到鹿台

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zhōu)武(wǔ)王(wánɡ),始(shǐ)诛(zhū)纣(zhòu)。八(bā)百(bǎi)载(zǎi),最(zuì)长(chánɡ)久(jiǔ)。

周(zhōu)共(ɡònɡ)和(hé),始(shǐ)纪(jì)年(nián)。历(lì)宣(xuān)幽(yōu),遂(suì)东(dōnɡ)迁(qiān)。

周(zhōu)道(dào)衰(shuāi),王(wánɡ)纲(ɡānɡ)坠(zhuì)。逞(chěnɡ)干(ɡān)戈(ɡē)①,尚(shànɡ)游(yóu)说(shuì)②。

【注】

①干戈,都是古代兵器,后来泛指武器,再后来比喻战争、争斗。

②游说,古代称作说客的政客,周游各国,根据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劝说统治者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解】

周武王起兵诛纣,商灭建周,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成为古代奴隶制社会最鼎盛的王朝。到历王时,连年征战致使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引发暴动,历王出本,朝政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号为共和,共和元年我国开始以帝王进行纪年,这才正式有了确凿的编年记录。后来由历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实现中兴,但晚年又出现衰象,再之后的周幽王被杀,诸侯立其子宜臼为周平王,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为东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对各诸侯的影响力就日益下降。诸侯间经常发生吞并战争。各国政客也开始崇尚游说之风。

【记】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商纣王在位期间,有个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精通兵法。他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没成功。后来他听说西伯侯姬昌招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来到西歧。到西歧后,他没有直接去自荐,而是在渭水边住下,每天垂钓。姜子牙钓鱼的方法很奇特:鱼竿短,鱼线长,用直钩,没鱼饵,钓竿不放进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来到河边,看到姜子牙

用不挂鱼饵的直钩钓鱼,便对他说:“像您这样钓鱼,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子牙说:“你不知道个中缘由,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王与侯。”后来,周文王姬昌想要伐纣,缺少军事人才,姜子牙的行为传到他的耳中。他断定姜子牙必是异材,于是斋食三日,沐浴更衣,带着厚礼,亲自前往聘请姜子牙。再之后,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邦立国,后又辅助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姜子牙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时,周室王畿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荒淫无道,重用佞nìnɡ臣虢ɡuó石父,对内盘剥百姓,对外攻伐西戎。有个名叫褒珦xiàng的大臣劝谏周幽王,幽王非但不听,反把褒珦关押起来。族人听说幽王好色,找到美女褒姒sì献于幽王,以替褒珦赎罪。幽王见了褒姒,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得褒姒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可是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面冷如霜,自进宫后从没笑过,后来虢石父为幽王想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主意。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修筑了烽火台。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就会赶来救驾。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重赏了虢石父。后来周幽王又数次戏弄诸侯,诸侯们渐渐也不再来。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zēnɡ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可是诸侯们屡次受愚,早不再理会。镐京守兵也因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而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勉强招架了一阵就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自己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追上,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被吓的瘫软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天子服饰,知道他就是周天子,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

,一刀杀死。至此,西周灭亡。

始(shǐ)春(chūn)秋(qiū),终(zhōnɡ)战(zhàn)国(ɡuó)。五(wǔ)霸(bà)强(qiánɡ),七(qī)雄(xiónɡ)出(chū)。

【解】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位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它们被称为战国七雄。

【记】

一鸣惊人:一说,春秋时期,楚国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此时,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

xiè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以静观动、以感辨奸,假意沉湎酒色,还下令但凡劝谏者死,三年不理朝政,后来大夫伍举趁机觐见了庄王,说楚国出了一只奇怪的鸟,这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楚庄王经过三年观察,已了解楚国政局和权势关系,听到伍举所言,应答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后开始重用中直之臣,铲除权奸,展露心志,收复王权,使楚国得以在春秋称霸。(《韩非子·喻老》)另说,战国时齐威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国家危旦夕,却无人敢劝谏。淳于髡kūn得知齐威王爱猜谜语,就对威王说:“齐国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了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齐威王听出淳于髡的意思,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后,齐威王开始整治吏治,操练兵马,诸候摄于齐国的强大把侵占的土地都归还了齐国。(《史记·滑稽列传》)

嬴(yínɡ)秦(qín)氏(shì),始(shǐ)兼(jiān)并(bìnɡ)。传(chuán)二(èr)世(shì),楚(chǔ)汉(hàn)争(zhēnɡ)①。

【记】

楚,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汉,指的是汉高祖刘邦。

【解】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励精图治,开始兼并六国,最终统一了天下。但是秦王朝的统治只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记】

秦朝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战国后期秦国秦穆公在位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秦孝公时,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晋之好:在历史上经常发生两国为了维持和平或者以共同发展为目的而进行联姻的政治行为。其中,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就不止一次互相进行政治联姻,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结为“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国地处偏壤,秦穆公为求与中原友好,决定与当时国力强大的晋国联姻,于是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便把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杀死太子申生改立小儿子为储君。于是,晋献公的另两个儿子夷吾重耳便分别逃往梁国翟dí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不久,夷吾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却遭惨败,只能叫儿子公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以修好两国关系。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公族之女怀嬴嫁给了他。然而在晋国国君夷吾生病时,公子圉害怕夷吾死后晋国国君的位置会被别人夺取,于是逃归了晋国。秦穆公见势决定帮公子重耳归晋夺位,重修两国关系,于是秦穆公把重耳由楚国接到秦国,又把怀嬴改嫁给他。后来晋惠公夷吾病逝,公子圉做了晋国国君,成为晋怀公

,却不跟秦国不相往来。又担心重耳回来争夺君位,便让狐突召回两个追随重耳的儿子狐毛和狐偃。狐突劝谏,晋怀公杀掉了狐突而大失臣心,于是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归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高(ɡāo)祖(zǔ)兴(xīnɡ),汉(hàn)业(yè)建(jiàn)。至(zhì)孝(xiào)平(pínɡ),王(wánɡ)莽(mǎnɡ)篡(cuàn)。

光(ɡuānɡ)武(wǔ)兴(xīnɡ),为(wéi)东(dōnɡ)汉(hàn)。四(sì)百(bǎi)年(nián),终(zhōnɡ)于(yú)献(xiàn)。

【解】

楚汉相争,刘邦处处强势,但因其狂妄自大,不信任下属不懂用人也不听劝谏,最终被刘邦打败。刘邦建立汉朝,传位两百多年到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权了。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hào城,后定都于雒阳

(洛阳),恢复“汉”的国号,史称东汉光武帝。整个汉朝统治延续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的时候最终灭亡。

【记】

王莽篡汉:西汉王莽办事认真,恭谨勤劳,深得人心,后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朝野上下皆赞王莽。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汉平帝死后,王莽代天子临朝,称为“摄皇帝”、“假皇帝”。第二年立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效仿周公摄政旧事,改年号为居摄元年。此后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chèn频繁出现。居摄三年,梓潼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王莽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

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

魏(wèi)蜀(shǔ)吴(wú),争(zhēnɡ)汉(hàn)鼎(dǐnɡ)。号(hào)三(sān)国(ɡuó),迄(qì)两(liǎnɡ)晋(jìn)。

【解】

东汉末年,曹操统治的魏国、刘备统治的蜀国与孙权统治的吴国都想争夺汉室江山,一统天下,却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三国时期。最后虽然魏灭了蜀国,却被司马炎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永嘉之祸,国势渐衰。晋愍mǐn帝迁都长安,后为匈奴人所灭。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建邺

yè(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两晋共传十五帝,历一百五十五年。

【记】

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个故事“桃园三结义”。讲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

表示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一次,张飞在庄后桃园宴请二人时,三人言谈投机,张飞便备牛白马作祭品,三人按年岁义结兄弟,焚香礼拜,对天盟誓,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虽未同生,但求同。之后三人团结同心,关张为保刘备恢复汉世江山出生入死。由于中国古代很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传承体系的发展,那些身处江湖,生活无保障者,因找不到可以依靠的血缘关系而经常遭受官府、地方豪强欺凌,他们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使相同利益追求者团结起来,规模小的就通过“结义”、“拜把子”等形式,规模大的则结社、组织帮会,进而使得内部成员关系更加紧密。刘关张三人不负誓言的深厚情谊更加得到这些人的遵崇和颂扬。

字谜:桃园结义(打字一)。谜底

:众。

三顾茅庐: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他相助,便可得到天下。于是刘备带领关羽、张飞携礼物拜访诸葛亮。却赶上诸葛亮出游。过了几日,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冒大雪再次来到诸葛亮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只好失望地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等在门外,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等诸葛亮睡醒,刘备才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钦佩,求他相助成就大业。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那年诸葛亮才27岁。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帝业,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和孙吴形成鼎力之势。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却因各种原因皆未成功,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为恢复汉室一统中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

侯,后世皆以武侯尊称。

东晋十六国:出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公元304年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和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jié)、前燕鲜xiān卑)、前凉(汉)、前秦dǐ)、后秦qiānɡ)、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匈奴)、成汉巴氐

)等政权,总称十六国。

宋(sònɡ)齐(qí)继(jì),梁(liánɡ)陈(chén)承(chénɡ)。为(wéi)南(nán)朝(cháo),都(dōu)金(jīn)陵(línɡ)。

北(běi)元(yuán)魏(wèi)①,分(fēn)东(dōnɡ)西(xī)。宇(yǔ)文(wén)周(zhōu),与(yǔ)高(ɡāo)齐(qí)。

【注】

①北元魏,北魏是由拓跋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也被称之为元魏。

【解】

东晋后为宋、齐、梁、陈相继取代,这四个朝代都把国都设在金陵(今南京),历史将此四国的统治时期合称南朝。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也在进行着政权更迭,先是北魏兴起,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就宇文觉灭掉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灭掉东魏,建立北齐。历史把这个时期北方政权的更迭合称为北朝,与南朝合称南北朝时期。

【记】

南北朝时期是个分裂混战的时期,所以各小国国名众多,国号及各国君主的庙号常常又与其它大一统时代的国号、统治者庙号相同,所以我们在历史学习的时候应当加以明晰,做好区分。

迨(dài)①至(zhì)隋(suí),一(yì)土(tǔ)宇(yǔ)。不(bú)再(zài)传(chuán),失(shī)统(tǒnɡ)绪(xù)②。

【注】

①迨,等到。

②统绪,皇室世系。

【解】

到了北周静帝时,将皇位禅让于丞相杨坚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军南下灭陈,统一中国。隋文帝死后,隋炀yánɡ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修建南北大运河,对外征讨四周,扩大隋朝版图,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急功好利,加之朝廷政治腐败,过度消耗了国力,引发隋末民变

。之后朝中又不断发生兵变、政变,致使皇室世系失传。

唐(tánɡ)高(ɡāo)祖(zǔ),起(qǐ)义(yì)师(shī)。除(chú)隋(suí)乱(luàn),创(chuànɡ)国(ɡuó)基(jī)。

二(èr)十(shí)传(chuán),三(sān)百(bǎi)载(zǎi)。梁(liánɡ)灭(miè)之(zhī),国(ɡuó)乃(nǎi)改(ɡǎi)。

【解】

后来唐国公李渊起兵,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

yòu为隋恭帝,剿除各处叛乱,自认丞相,加封唐王。之后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改国号为唐,建立大唐基业。唐朝的统治历二十位皇帝近三百年,到唐哀帝时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

【记】

巧记史学: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在公元618年逼迫隋恭帝禅位建唐。

梁(liánɡ)唐(tánɡ)晋(jìn),及(jí)汉(hàn)周(zhōu)。称(chēnɡ)五(wǔ)代(dài),皆(jiē)有(yǒu)由(yóu)。

【解】

梁很快又依次被唐、晋、汉、周不断更替取代,每个朝代生命都很短暂,一共只有五十三年,历史上便把这段时期合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唐朝、两晋、汉朝、周朝相区分,后人将之分别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记】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过杨吴桀jié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mǐn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并通常将五代十国列在相同历史时期。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

(辽)对峙zhì的局面。

赵(zhào)宋(sònɡ)兴(xīnɡ),受(shòu)周(zhōu)禅(shàn)。十(shí)八(bā)传(chuán),南(nán)北(běi)混(hùn)。

辽(liáo)与(yǔ)金(jīn),皆(jiē)称(chēnɡ)帝(dì)。元(yuán)灭(miè)金(jīn),绝(jué)宋(sònɡ)世(shì)。

【解】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回京逼迫后周恭帝郭宗训禅位建立宋朝。宋朝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其间,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后来北方金国南下侵宋,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在南宋联蒙灭金后,宋元又发生战争,最终蒙古人灭掉南宋,建立了元朝,又重新统一了中国。

【记】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不知所措,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遂以宋为国号。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坐稳皇帝后,把石守信

等一些曾经拥护他建宋的将领请去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然后叹着气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常常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受到猜疑,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再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第二天,这些将领纷纷上表声称身体不好,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然后另选了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这样就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舆(yú)图(tú)广(ɡuǎnɡ),超(chāo)前(qián)代(dài)。九(jiǔ)十(shí)年(nián),国(ɡuó)祚(zuò)①废(fèi)。

【注】

①国祚,国运,皇位,王朝维持的时间。

【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由于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能征惯战,所以在灭金灭宋后还不断兼并周边各少数民族,不断扩展舆图,使疆域之广超越历古。但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加之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频发。从忽必烈

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便退出了中原政治舞台。

太(tài)祖(zǔ)兴(xīnɡ),国(ɡuó)大(dà)明(mínɡ)。号(hào)洪(hónɡ)武(wǔ),都(dōu)金(jīn)陵(línɡ)。

迨(dài)成(chénɡ)祖(zǔ),迁(qiān)燕(yàn)京(jīnɡ)。十(shí)六(liù)世(shì),至(zhì)崇(chónɡ)祯(zhēn)。

权(quán)阉(yān)肆(sì),寇(kòu)如(rú)林(lín)。李(lǐ)闯(chuǎnɡ)出(chū),神(shén)器(qì)焚(fén)。

【解】

在元末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实力逐渐加大,他占领应天(南京)后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攻占大都(即北京),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明成祖朱棣dì继位后将都城迁至北京。明朝共传十六帝至崇祯皇帝。晚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严重,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

自缢,明朝灭亡,共统治276年。

清(qīnɡ)世(shì)祖(zǔ),膺(yīnɡ)①景(jǐnɡ)命(mìnɡ)。靖(jìnɡ)②四(sì)方(fānɡ),克(kè)大(dà)定(dìnɡ)。

由(yóu)康(kānɡ)雍(yōnɡ),历(lì)乾(qián)嘉(jiā)。民(mín)安(ān)富(fù),治(zhì)绩(jì)夸(kuā)。

道(dào)咸(xián)间(jiān),变(biàn)乱(luàn)起(qǐ)。始(shǐ)英(yīnɡ)法(fǎ),扰(rǎo)都(dōu)鄙(bǐ)。

同(tónɡ)光(ɡuānɡ)后(hòu),宣(xuān)统(tǒnɡ)弱(ruò)。传(chuán)九(jiǔ)帝(dì),满(mǎn)清(qīnɡ)殁(mò)。

革(ɡé)命(mìnɡ)兴(xīnɡ),废(fèi)帝(dì)制(zhì)。立(lì)宪(xiàn)法(fǎ),建(jiàn)民(mín)国(ɡuó)。

【注】

①膺,承受,接受。

②靖,平定(动乱),使秩序安定。

【解】

满清军队入关,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京登基,平定了各方混乱,使得老百姓重新得以安定。康熙、雍正皇帝励精图治、到乾隆、嘉靖皇帝时期达到全盛隆极,百姓生活安定富裕,文治武功皆值得夸耀。道光、咸丰年间,鸦片贸易猖獗,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英军挑起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攻北京。俄国也趁火打劫,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同治、光绪时期力求变法以挽狂澜,但都被慈禧太后及保守派所压制。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后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覆灭。清朝时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随着清朝的灭亡,我国封建统治制度也画上了句号。革命党订立宪法,建立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yuán)复(fù)辟(bì),军(jūn)阀(fá)争(zhēnɡ)。日(rì)寇(kòu)侵(qīn),压(yā)迫(pò)深(shēn)。

【解】

后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并企图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日本侵华,东北沦陷,人民受侵略者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无(wú)产(chǎn)者(zhě),求(qiú)解(jiě)放(fànɡ)。共(ɡònɡ)产(chǎn)党(dǎnɡ),建(jiàn)新(xīn)国(ɡuó)。

【解】

当时,欧洲也在开展反法西斯战争,无产阶级联合成革命党为自由谋求解放,共产党率领以工人阶级为首团结最广泛的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抗战运动,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克(kè)艰(jiān)辛(xīn),砥(dǐ)砺(lì)①行(xínɡ)。促(cù)团(tuán)结(jié),谋(móu)发(fā)展(zhǎn)。

富(fù)百(bǎi)姓(xìnɡ),强(qiánɡ)国(ɡuó)家(jiā)。历(lì)百(bǎi)年(nián),心(xīn)不(bù)变(biàn)。

为(wèi)人(rén)民(mín),永(yǒnɡ)向(xiànɡ)前(qián)。

【注】

①砥砺,经历磨练。

【解】

建国初期,由于经历多年侵略和混战,国民党又将有价值的资产转移至台湾,中国大陆一片萧条破败景象。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谋求发展,最终使百姓生活达到基本富裕,国家政治、经济地位和科技水平也跻身世界前列。如今,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党员加强学习,牢记初心使命,一切为了人民,勇往直前。

【记】

因目前各三字经关于史都只记录到民国时期,而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这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艰辛的道路,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很应该对这段历史有个了解,所以仓促之间编了这段,多次斟酌修改,仍总觉欠缺,或因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

古(ɡǔ)今(jīn)史(shǐ),全(quán)在(zài)兹(zī)。载(zǎi)治(zhì)乱(luàn),知(zhī)兴(xīnɡ)衰(shuāi)。

【解】

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在这里进行了一个笼统的表述,通过记载的顺治或是逆乱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兴衰。

史(shǐ)虽(suī)繁(fán),读(dú)有(yǒu)次(cì)。史(shǐ)记(jì)一(yì),汉(hàn)书(shū)二(èr)。

后(hòu)汉(hàn)三(sān),国(ɡuó)志(zhì)四(sì)。兼(jiān)证(zhènɡ)经(jīnɡ),参(cān)通(tōnɡ)鉴(jiàn)①。

【注】

①通鉴,资料多解为《资治通鉴》,个人觉得在此解释为古今史学家共同认同的鉴定更宽泛一些。

【解】

历史虽然纷繁复杂,但是想要学习通史是可以依照一定次序的。可以最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之后读《后汉书》,再读《三国志》。再兼顾其他的佐证和经传,参考大家公认的鉴定。

读(dú)史(shǐ)者(zhě),考(kǎo)实(shí)录(lù)①。口(kǒu)而(ér)诵(sònɡ),心(xīn)而(ér)惟(wéi)。

朝(zhāo)于(yú)斯(sī),夕(xī)于(yú)斯(sī)。通(tōnɡ)古(ɡǔ)今(jīn),若(ruò)亲(qīn)目(mù)。

【注】

①实录,资料中多解为史料。个人认为历史的发生是客观的,但史料的记录、流传、理解都带有主观性,所以,考实录更应该是各学史者主观对历史真实性的考辨。但这种考辨的结果其实也只是一个主观结果,不能说就是谁对谁错,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都不是直接当事人,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过去的事,我们作为直接当事人现在来记录,也不一定就能把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所以,学史、研究历史的目的只有一个,掌握历史教给我们的道理。这个道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喜好去选择学习自己想要发展的那个方面,最终也将决定自己的命运。故不可一概而论。

【解】

读史的人应该加强对历史真实性的考辨研究,口中念着,心中想着,早早晚晚的琢磨研究,最终达到博古通今,那样,历史就好像发生在眼前,亲眼所见一样。

【记】

此段原顺序为“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个人觉得口诵心想是学习方法,而通古今若亲目是结果,所以对此两句顺序进行了调整。

有很多关于历史的书出于文学角度或者是作者个人好恶扬抑等原因,对史实加以杜撰夸张或片面表现;也有统治者为博得后世颂扬可能强迫史官歪曲记述的;现在更有一些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戏说、穿越更容易让受众难以了解真实的历史。这都需要学史者认真甄别,只有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发生,才能够为经验总结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借鉴。

对于历史很多人在学习中常常难以搞清的就是朝代、国家、混乱的年代和名称等。个人经验整体的中国历史发展按时间推说就是朝代,或者叫时期;其中,大一统时期朝代的称呼往往也是其国号,而分裂时期,各分裂国家又有各自的国号;同时期有地域分裂或者存在政权更迭后迁都情况的通常按都城所对应的方位区分东西南北;前后不同时期国号相同的则按前后区分;*祖、*宗是皇帝的庙号,*皇、*帝是皇帝的别称,而我们经常说的康熙雍正实际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

继位首创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称呼皇帝所处时期,而之前帝王遇到大事一般都更改年号,所以有的皇帝年号甚至多达十几个。

至此,三字经中关于对历史的阐述就已经结束。在上学时我一直为历史那些年代、人名、地名所感到挠头,通过三字经有了系统的历史脉络了解后,感觉学史似乎容易了很多。下一部分,我给其拟的标题为劝勤。就在今天早晨我还和自己的孩子说,有的人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想要成功,通过努力就能够成功的,努力只是一个方面,其它的影响成功的因素比如还有天赋、机缘等等。每个人都有天赋,但是多数都被家长在孩子成长和教育中给束缚住了。其实所谓的天赋就是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在探求未知过程中的领悟力。家长们常常说这个脏,那个危险,不行做这个,不许去那边,弹琴手指要这样,唱歌要用那里发声。法国生物学家克劳德·贝尔纳曾表示:“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很多人都说我的孩子被我教育的如何如何优秀,其实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只是尽量少的干预,并且在努力让自己从他的成长中进行学习罢了。现在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就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力,我且将其评价为具有天赋。那么《三字经》就是幼儿时期最好的学习指导老师。能够遇到好老师是最大的机缘。于是我对孩子说,你的天赋没有被束缚,你又有很好的机缘得遇我们所能给你找到的最好的老师,剩下的你能达到多高的水平和境界最主要就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了。俗话说“勤能补拙”,希望当我们读完“劝勤”部分后,真正能励志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不负历史,达到辉煌。

劝勤

昔(xī)仲(zhònɡ)尼(ní),师(shī)项(xiànɡ)橐(tuó)。古(ɡǔ)圣(shènɡ)贤(xián),尚(shànɡ)勤(qín)学(xué)。

【解】

昔日的孔子,被人尊为圣人,遇到7岁儿童项橐,仍被他的聪明机敏以及话语中所阐述的道理所折服,就拜项橐为师。古代的圣贤,尚能如此不耻下问,勤勉好学。

【记】

圣人之师:相传又一次孔子乘车出行,路过一个地方,有一群小孩子在玩耍。而其中有一个小孩子正在道路上用泥土围成一座城,挡住了孔子的去路。孔子的随从让小孩让路。小孩子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土城说:“老人家,这是我的一座城池,从来都听说是车马绕城而行,却没听说过有拆了城池而给车马让行的。”孔子听了项橐的答辩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如此机敏,就又考问了他几个问题,结果他的应答十分具有哲理。孔子钦佩这个孩子渊博的知识,请教了姓名年龄,遂拜其为师。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 其次也。”王莽之时,勃海尹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这是为什么呢?说他虽然没有师友,亦已有所问受矣;虽然没有学过书,却常常摆弄笔墨。小孩子自出生,耳目始开,愿与兴趣,常以自然为师,以旁人为师,以古书为师,广学博闻,虽未经刻意教导,往往却更加聪敏明理。

赵(zhào)中(zhōnɡ)令(lìnɡ),读(dú)鲁(lǔ)论(lùn)①。彼(bǐ)既(jì)仕(shì),学(xué)且(qiě)勤(qín)。

【注】

①鲁论,书名,《论语》有三种本子,是《鲁论》、《齐论》、《古论》,现在我们通常所读的论语就是《鲁论》。

【解】

宋朝时有个人名叫赵普,他官位已至中书令,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并不因已得做高官而终止学习。

【记】

现在很多人常说“学而优则仕”,解释为好好学习是为了做官以改变人生命运。此语出自《论语·子张》,其上还有半句为“仕而优则学,”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用在做官方面推行仁道。”孔子说,没有修养好就让人去做官,是“贼夫人之子”,害人害己。所以说,修身学习才应当是目的,是无止境的,而不论是做官、经商、务农、打工不过是临时所扮演的一个社会角色罢了。

披(pī)蒲(pú)编(biān),削(xiāo)竹(zhú)简(jiǎn)。彼(bǐ)无(wú)书(shū),且(qiě)知(zhī)勉(miǎn)。

【解】

西汉时有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很乐于学习,可是家里穷即上不起学,更买不起书。一次,他在帮人家放牛时看见散摊在地上的蒲草,联想到席子,于是把蒲草编成本子,又向别人借来《尚书》抄在蒲编上,反复阅读学习。汉代另一个人是公孙弘,他也和路温舒情况一样,他在竹林赶猪时就把青竹削成竹片,然后借别人的《春秋》抄了来反复阅读学习。他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不足,仍然想办法刻苦学习。

头(tóu)悬(xuán)梁(liánɡ),锥(zhuī)刺(cì)股(ɡǔ)。彼(bǐ)无(wú)教(jiào),自(zì)勤(qín)苦(kǔ)。

【解】

晋朝的孙敬在开始读书时也学不进去,常常犯困,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没次打瞌睡,头一沉,鞭子就拽的把他疼醒了。战国时苏秦在成名之前并不为人知,他曾向秦王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官职,但因学问不够而被拒绝。于是,苏秦决心发奋读书,每当读书困了累了,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提精神,最后他成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们都不用别人督促,就自己知道要勤学苦读。

【记】

有一句话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意思是如果你想有所作为,攀登读书的高峰,勤奋是唯一的路径,学习的海洋无边无际,只有刻苦能当船载着你畅游。

如(rú)囊(nánɡ)萤(yínɡ),如(rú)映(yìnɡ)雪(xuě)。家(jiā)虽(suī)贫(pín),学(xué)不(bú)辍(chuò)①。

【注】

①辍,终止,停顿。

【解】

晋朝人车胤yìn,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虽然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想办法读书学习。

如(rú)负(fù)薪(xīn),如(rú)挂(ɡuà)角(jiǎo)。身(shēn)虽(suī)劳(láo),犹(yóu)苦(kǔ)卓(zhuó)①。

【注】

①卓,不平凡。

【解】

汉朝的朱买臣,在砍柴时背着柴担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虽然终日劳苦,但是刻苦读书的精神却超越了很多家境好的人。

苏(sū)老(lǎo)泉(quán)①,二(èr)十(shí)七(qī)。始(shǐ)发(fā)愤(fèn),读(dú)书(shū)籍(jí)。

彼(bǐ)既(jì)老(lǎo),犹(yóu)悔(huǐ)迟(chí)。年(nián)少(shào)者(zhě),宜(yí)早(zǎo)思(sī)。

【注】

①苏老泉,名苏洵,北宋文学家,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因文学卓著并称“三苏”。

【解】

宋朝时的大文学家苏洵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发奋学习,后来不但自己成了大学问家并且教育两个儿子也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父子三人被世人并称“三苏”。苏洵是在年纪大了以后幡然醒悟的,他很后悔自己浪费了很多最适合学习的青春时光。所以我们要趁着年少,及早思考人生的意义,努力学习。

【记】

此段原文末句为“尔小生,宜早思。”因其与后段末句有重复,故在此改为“年少者,宜早思。”

若(ruò)梁(liánɡ)灏(hào),八(bā)十(shí)二(èr)。对(duì)大(dà)廷(tínɡ),魁(kuí)①多(duō)士(shì)。

彼(bǐ)既(jì)成(chénɡ),众(zhònɡ)称(chēnɡ)异(yì)。尔(ěr)小(xiǎo)生(shēnɡ),应(yīnɡ)立(lì)志(zhì)。

【注】

①魁,为首的,居第一位的。

【解】

唐末五代时期有个人名叫梁灏,自幼勤奋好学,年青时在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身边人夸赞为才子。之后,他意志满满地进京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于是,梁灏更加努力,并且每次科考都去参加,可还是一直不中。五代时期战乱不断,科举考试也时断时停。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重开科考,梁灏终于得中进士,但此时他已经82岁了。在参加殿试时梁颢凭借其满腹经纶対辩他人最终被钦点为状元。梁灏如此年纪尚能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参加考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让大家无不惊叹敬佩,我们这些小朋友,更应该早早立志努力。

【记】

此段末句原文为“尔小生,宜立志。”,与上段“宜早思”有文字重复,故改为“应立志”。

莹(yínɡ)八(bā)岁(suì),能(nénɡ)咏(yǒnɡ)诗(shī)。泌(mì)七(qī)岁(suì),能(nénɡ)赋(fù)①棋(qí)。

彼(bǐ)颖(yǐnɡ)悟(wù),虽(suī)特(tè)例(lì)。尔(ěr)幼(yòu)学(xué),当(dānɡ)效(xiào)之(zhī)。

【注】

①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解】

北齐的祖莹八岁就能背咏诗书,唐朝的李泌七岁时就以下棋为题作赋。他们的聪颖和悟性虽然是特例,我们同样作为小孩子,还是应当效仿学习。

【记】

此段三句原文为“彼颖悟,人称奇。”个人认为单是称赞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并不能促进自己家孩子的努力,故应向小孩子讲明道理。虽然他们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能够把某些事做好是特例,我们也许达不到那样高的水平,但仍可以效仿努力。故改为“彼颖悟,虽特例。尔幼学,当效之。”

蔡(cài)文(wén)姬(jī),能(nénɡ)辩(biàn)琴(qín)。谢(xiè)道(dào)韫(yùn),能(nénɡ)咏(yǒnɡ)吟(yín)。

彼(bǐ)女(nǚ)子(zǐ),且(qiě)聪(cōnɡ)敏(mǐn)。尔(ěr)男(nán)子(zǐ),当(dānɡ)自(zì)警(jǐnɡ)。

【解】

东汉时期的蔡文姬九岁时听到父亲弹琴琴弦崩断立刻道出断的是哪根琴弦,他父亲由此发现了其音乐天赋,予以培养。后来蔡文姬博学多才,在文学、音律、书法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成为著名女文学家。晋朝才女谢道韫小时候在她叔叔以窗外飘雪出题“大雪纷纷何所似”让子侄作诗考察他们诗对才能。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应对,展现诗才。她们这些女孩子,因广学善思最终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男孩子更应该时刻警醒,加倍努力。

【记】

关于此段,我看到有人借此评论《三字经》说“彼女子”,“尔男子”的凭什么说女的聪敏了,男的就要自警呢,这分明是古代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况且古代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一些话,都是性别歧视,所以三字经早已是过了时的,封建的东西,没必要学,还是学习现在科学知识更好些。首先,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是我们不可否认也没必要回避的,但同样完全没必要因此而对三字经,对传统国学进行批判和否定。况且,单纯从此段文字中,我觉得更多的是对于那些女子所具有的才学的崇敬和钦佩,让男孩更应该对比着加以努力,我是看不出什么性别歧视的味道的,因为看到了那样的评论,所以在此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一下,我想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如果是不爱学习的人,随便找任何的理由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应该没必要也不需要学习,而热爱学习的人,不论从何处,通过什么方式都会去学习,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样。所以对于小孩子的教育,我想关键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学到什么,重点是养成一种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将终身受益。

唐(tánɡ)刘(liú)晏(yàn),方(fānɡ)七(qī)岁(suì)。举(jǔ)神(shén)童(tónɡ),作(zuò)正(zhènɡ)字(zì)。

幼(yòu)而(ér)学(xué),勉(miǎn)而(ér)致(zhì)。有(yǒu)为(wéi)者(zhě),亦(yì)若(ruò)是(shì)。

【解】

唐朝有一个小孩叫刘晏,七岁的他在唐玄宗拜祭泰山的时候写了一篇《东封颂》的文章献唐玄宗。玄宗看后为他的文采所惊赞授命其担任秘书省正字郎,负责宫廷图书的校对和经典古籍的抄写。刘晏因此得以博览群书,他更加勤奋刻苦,虚心求教,在十岁时参加玄宗的宴会,以对歌舞的赞诗博得群臣称赞,自此,“神童刘晏”名噪京师。刘晏长大后历任吏部、户部官员,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理财家。小时候好好学习,勤勉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凡是有为的人都是这样的。

【记】

此段原文“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因出了个单句,且幼而仕是客观情况的特例,不能作为主观努力的必然结果,也不应该当做主观努力的目的。故将“彼虽幼,身已仕。”句删去。因前文曾出现过“尔幼学”,故改为“幼而学”。

犬(quǎn)守(shǒu)夜(yè),鸡(jī)司(sī)晨(chén)。苟(ɡǒu)不(bù)勤(qín),不(bù)若(ruò)禽(qín)。

【解】

狗在晚上看门守夜,鸡在早上打鸣报晓,这些禽畜chù在做事时都能尽职守则,我们如果对事业工作不勤勉尽心,岂不是还不如这些动物。

【记】

此段后句为“苟不学,曷hé为人。”“犬守夜,鸡司晨。”讲的是这些家禽尽职守则的勤奋,与学习无关,且即便我们不勤奋,也不至于说做不得人或者无法做人。故改为“苟不勤,不若禽。”如果我们平时不勤奋努力,那还不如那些家禽有用。

闻鸡起舞:东晋时有个人叫祖逖tì,他很有抱负,一次他和同为司州主簿的好友刘琨同睡时被鸡叫声惊醒了。他看天虽没亮,却睡不着了。于是他叫醒刘琨,谈起报国的远大理想。然后他和刘琨约定,以后只要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两人勤学不辍,后来都成为文武兼备的全才,祖逖被封为珍惜将军,刘琨也做了都督,监管并、冀、幽三州军事。

蚕(cán)吐(tǔ)丝(sī),蜂(fēnɡ)酿(niànɡ)蜜(mì)。人(rén)不(bù)学(xué),能(nénɡ)何(hé)为(wéi)。

【解】

蚕吐出的丝可以制作衣料,蜂酿的蜜可以供人食用,这是他们天生具备的本领。但是人如果不学习知识技能,能做出什么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呢?

【记】

此段原文后句为“人不学,不如物。”此段正和上段相反,这段蚕吐丝蜂酿蜜是生而具备的本领,即便我们不学习技能也不至于说不如物,但是指定不会产生大的社会价值,可能会无所作为。故改为“人不学,能何为。”

幼(yòu)勤(qín)学(xué),壮(zhuànɡ)而(ér)行(xínɡ)①。上(shànɡ)报(bào)国(ɡuó),下(xià)泽(zé)民(mín)。

【注】

①行,实践。

【解】

小的时候勤奋好学,长大后学以致用,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记】

此段原文“幼儿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其中“幼儿学”与前文唐刘晏段所改“幼儿学”重复,改为“幼勤学”。现在已经不再是封建君主时期了,故后句改为“上报国,下泽民。”在三字经网上此段为“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个人觉得也非常好,因为是后看到的,其意思也基本一致,故不进行调整了,各人在学习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

匡国,救国的意思。

此段之后还有一句为“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句话意思是,接上面学习而后致仕,既光宗耀祖了,又给后代留下财富。个人认为那些身外的东西并不应该是我们提升自己、发奋努力的目的,而只是伴随我们自己能力素质提升而自然带来的一些外在表象,所以对幼童教育时还是应该摒弃其学习目的的复杂性,故将此句删除。

人(rén)遗(yí)子(zǐ),金(jīn)满(mǎn)籯(yíng)①。我(wǒ)教(jiào)子(zǐ),唯(wéi)一(yì)经(jīnɡ)。

【注】

①籯,多处资料都改为嬴,其应为籯,竹笼。

【解】

别人留给孩子的都是满箱的金银财宝,我只有这一部经书能够教导孩子。

勤(qín)有(yǒu)功(ɡōnɡ),戏(xì)无(wú)益(yì)。戒(jiè)之(zhī)哉(zāi),常(chánɡ)自(zì)励(lì)。

【解】

勤奋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贪图享乐游戏人生没有任何好处。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常常警惕自励。

【记】

此段末句原文为“戒之哉,宜勉励。” 觉得“宜勉励”与前面“宜早思”有文字重复感,本想改为“常自勉”又觉得与前文“彼无书,且知勉。”故改为“常自励”。

后记

至此,整部《三字经》整理完毕。

最早接触三字经是在2010年为尚在娘胎中的孩子胎教而买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由《书立方》编委会编辑的品读经典系列袖珍图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但因为工作繁忙也一直没有读。到2016年,小蜗牛2岁,一次他在睡觉时嘴里嘟嘟囔囔念叨着什么,我仔细听来,原来是他在背诵奶奶偶尔指给他的三字经的挂图。而此时我比较有时间,于是用了一年的时间给他讲解并和他一起背诵。当通讲之后,越来越体悟到其文化知识覆盖之全面,完全可以作为所有知识学习的一个整体导读目录。而此时,到2018年,由于小蜗牛长期被约束背诵,尚未对《三字经》完全背完就失去了兴趣,而且由于篇幅过长,也常常是背了后面就忘记前面。于是我想,不要强迫记忆,那只会导致事倍功半,就希望趁自己的热乎劲,把要对他讲的三字经注解整理出来,待什么时候他又来了兴趣,或者上学后学到哪里时再找出来翻查,或许能从整体上有个通盘的概览。结果三分钟热血,开了个头就搁下了。到2020年才又想起这事,着手每天整理几句。由于旁征博引考证编阅内容较多,第一部分尚未整理完,又被放下了。日前,突然来了兴致,一气把第一部分整理完,借这股劲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把通篇都整理完毕。

因为我自小记忆力不好,尤其对名称、数字更是特别难记住,所以一直非常钦佩那些记忆力好的人,学习历史时什么时间在哪谁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过目不忘。但后来随着自己知识面的拓宽,发现虽然没有记住那些名称,具体的年月日,但大概的意思知道了,对事件背后的道理的追求有时会琢磨的更深一些,或许这也是有其短就必也有所长吧。所以对于《三字经》就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在给幼童进行讲解时,他们愿意背诵固然很好,能通篇记忆更好,但如果他们并不感兴趣,家长只需像讲故事一样每天睡前用通俗语言给孩子讲上一段,只要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谓学习就已经学到了,不必刻意于学死记牢。此外,有些语句由于修改也可能反不如原文,也有受水平限制可能存在增删不妥之处,自认为全文不影响求真明理,尚可使用,但仍希望能得到读者赐教,以期提升。在教学方面,个人尤为推崇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共勉。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学以致用,学习,学到了不用,等于没有学会,只有将所学用于生活,用于工作,才变成了自己的,还要在实践中去甄别,去检验,去调整,才算是真正学到了。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学有所成。

翻回头看,虽然此注解是以摘录和参考相关资料为主,有些解说和成语典故可能还是直接照搬摘抄的,借助网络和电子手段现在对国学的整理是在相对过去要简单容易的多,但还是花费了很大精力进行了逐字考辨、比对和思考,所以自认为这是我至今为止做的最有意义和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希望如有机会能以此为纲逐步加强对单项知识的深化,特此以记。

20210628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