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大一期末都考啥?
第 一 部分 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节 绪 论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
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
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
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
4。按地域分
》 江南园林
》 北方园林
> 岭南园林
> 巴蜀园林
> 西域园林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 生成期(殷、周、秦、汉)前 11世纪 — 公元220年
■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年 — — 589年
■ 全盛期(隋唐)589年--960年
■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960年— 1271年-1736年
■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36年 — 1911年
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旨
■ 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力求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3。诗画的情趣
诗画艺术融于园林艺术
4.意境的含蕴
■ 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 只写山水之形 勿境、能借景生情 情境、能托物言志—意境,“得意而忘形”。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一拳则太华干寻, 一匀则江湖万里”
预先预定一个意境的主体,然后借助景物构配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如“曲
径通幽”
> 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如颐和园“夕佳"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 公元220年)
一 、总说
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源于狩猎。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是“台",中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
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殷墟遗址可证)。同期有“园圃”经营—苑
■ 台、苑、囿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并确立了山水审美观念.
■ 除了社会因素外,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
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三 、殷、周
殷、周时期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尚不完全具备皇家园林的性质,但却是皇家园林的
前身.见于文献最早的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建于陕西户县境内。
灵台 — 观景、观天象
灵沼 — 观鱼
灵囿—— 圈养动物、狩猎
西周后期国事衰退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时,台与囿结合,以台为中心构成贵族园林的情况比较普遍,台、囿、宫、苑等称谓互相混用。沿袭栽培、
圈养、通神、望天功能,但游观的功能以上升到重要地位。■ 秦—会盟台、林光宫
■ 齐 柏寝台、琅牙台
■ 燕—禅台、黄金台、碣石宫、仙台
■ 楚—放鹰台、章华台■ 魏--梁囿、灵台
■ 赵 — 野台、赵圃
吴 — 姑苏台
■ 章华台 ( 章华宫)
始建于楚灵王 6 年,湖北潜江县境内,6年完工。东西2000米、南北1000米、220平方米.主体章华台台基长
300米、宽100米,其上四台相连最大的长45米、宽30米、高30米,俗称“三休台”,台上装饰装修辉煌华丽。
■ 姑苏台
苏州西南 12。 5公里之姑苏山上,居高临下,观览太湖之美景,最为赏心悦目。始建阖闾、夫差续建,3年聚材 5 年建成。因山成台、联台为宫,规模极其宏大,可纳宫妓数千人.还有许多宫、馆及小品建筑,并开凿山间水池,栽
植奇花异卉形成“花径”。
■ 包括馆娃宫在内的姑苏台和洞庭西山消夏湾的吴王避暑宫、太湖北岸的长洲苑构成了吴国沿太湖岸的庞大环状宫
苑群。
■ 此期,诸侯国君不惜殚费民力经营宫苑,卿士大夫亦竞相效仿,只是规模小、内容少而已。
四、秦
■ 秦孝公(商鞅变法) 12 年自栎阳迁都渭河北岸的咸阳,建章台、上林苑等宫苑于南北两岸,孝公之子秦惠王即位,
以咸阳为中心大规模扩张城市、宫苑,所经营离宫别馆 300 余处,复建阿房宫,未成而亡。
■ 秦始皇26年(前 221 年)灭六国,实施其“大咸阳规划”,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渭水北岸包括咸阳城、
咸阳宫、六国宫,南岸为扩建的上林苑及信宫、阿房宫等其它宫殿.
■ 上林苑:始建惠王,始皇扩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苑内主体建筑为阿房宫,为政治中心。其他宫、殿、台、
馆散布各处,依托自然环境、利用不同的地形条件而构筑。圈养野兽、林木覆盖、开凿水池等.
■ 兰池宫:在生成期占有重要地位.引水为池、池中筑山,乃首次筑山、理水并举;堆筑岛山取名蓬莱,模拟仙境,自此
■ 园林中多了一个求仙功能。
■ 还有宜春苑、骊山宫、梁山宫、林光宫等.
五 、西汉的皇家园林
西汉初(前 206 年,汉高祖),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建都长安,在秦“兴乐宫"旧址建“长乐宫",后在其东建“未央
宫”,至惠帝建“桂宫”、“北宫”、“明光宫”此五宫殿群占长安2/3。■ 汉武帝(前 140-1前 87) 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文化艺术诸多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
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等。皇家造园活动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 诸多宫苑中较有代表性的为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五处。
上林苑
■ 汉武帝3年就秦之上林苑扩建,其苑墙长度约130-1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上林苑是天然山
水环境,内容丰富,建筑多但分布自然疏朗,功能齐全的皇家园林。
1.山水
◇ 南为终南山北坡,北为九峻山南坡。期间有“关中八水”贯穿于苑内平原、丘陵之上,由天然湖泊十处,还有许多人
工开凿的湖池,并利用挖湖土方在其中或旁边筑高台。比较大的有四处:
> 昆明池:长安城西南,从现存遗址来看,约 100 公顷。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模拟天象、蓄水等诸多功
能。效仿秦兰池宫做法,水上安置巨型动物雕像。池东、西岸边立有牛郎、织女石像(现存石爷、石婆),象征银
河天汉.池周围绿树成荫,建置许多观、台等建筑(遗址尚存)。
> 影娥池:登台赏月,月影入池,使宫人乘舟弄月影,故名影娥,亦名眺蟾宫
> 琳池:东引太液池之水,池中植分枝荷, 一茎四叶.......
◇ 太液池:建章宫内,池中筑三岛拟东海三仙山。
2。 植物、动物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天然植被极为丰富。此外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西京杂记》记载武帝初修上林苑, 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有三千余种。建筑周围植树普遍,并因树得名,如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等,还有多
处竹林谓之“竹圃”。并有南方树种、西域植物等。
上林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相当于皇家狩猎区;兽圈一般在宫、观附近,便于就近观赏;大型兽圈还作为“斗兽场
"
.
3。苑
■ 《长安志》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 ”其中一部分为秦旧苑,大部分为武帝兴建,宜春下苑等。
4。宫
■ 《安志》载上林苑内建章宫、承光宫等宫殿建筑群12处,其实远超此数。
5.台
■ 沿袭秦在宫苑内筑高台传统,挖池堆筑而成, 一般做观景之用眺瞻台、望鹞台等
6。观
■ 是汉代对体量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统称,观、馆通用.一般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用途。《三辅黄图》记载了白鹿观、细柳观等二十一观的名字。
7。 生产基地
■ 上林苑内设作坊多处,制造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器物如铜器、草席等,设果园、蔬园、养鱼场、牲畜圈、马厩等供
宫廷皇室之用。
甘泉宫
■ 甘泉宫在长安西北 150 公里之云阳甘泉山(陕西淳化境内)始建于秦,与林光宫相邻,汉初废毁,武帝于前120年修
复扩建,达 200 公顷。
■ 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事活动等多种功能。
■ 宫之北利用甘泉山南坡及主峰的自然风景,辟为甘泉苑.
未央宫
■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西南角上,始建高祖七年(前 200),长安最早的宫殿之一,后陆续增建. 占地 460 公顷,是大朝和
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分外宫和后宫。
■ 《西京杂记》记载计有“台、殿四十三所,其二十三所在外,其十一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 一亦在后宫。
门闼凡九十五”。
■ 引昆明池之水穿西墙入外宫沧池,经石渠导引经外宫和内宫汇入长安城内之王渠。
建章宫
■ 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在长安城外,是上林苑主要的12大宫殿之一 ,宫墙30里,与未央宫 一墙之隔,建“飞
阁”跨越城墙,相当于秦代的复道。
■ 西部有圈养猛兽的“虎园”其西南为上林苑天然水池“唐中池”,宫内既有花木山池之景,又有各种馆、厅、台等。
■ 西北部开凿大池辟为园林为主的区域.名曰“太液池”筑三岛,象征东海的“瀛洲、方丈、蓬莱”三仙山-—“一池三
山"。池西北堆筑“凉风台”。
■ 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宫殿为主,成为后世皇家园林“大内御苑”的规划滥觞,也是历史上第
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此后“ 一池三山"的模式也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形式,沿用至清代.
兔园(梁园)
汉文帝四子刘武分封梁王,在大梁(开封)建梁园,规模宏大富丽,与帝王宫苑几无二致。
■ 具备人工山水园之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人工开水池、堆筑山、岛,栽植奇果异树、放养珍禽野兽,尤其以石块结合夯土堆筑土石山,为文献记载用石筑山的首例,直至唐代,仍不时有文人为之作诗文咏赞,发思古之悠情,
西汉园林特点:
■ 皇家园林为西汉造园主流,保持秦代皇家园林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充实。
■ 规模宏大,借助自然,人工山、水、建筑、植物融于一体,以观赏为主流,结合生产(种植、养殖)、水利、通神、
求仙、观天象等功能于一体。
■ 形成前宫后苑、“一池三山”的皇家御园格局.
六 、东汉的皇家园林
■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短暂篡位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公元26年定都洛阳。
■ 东汉初期反对奢华,宫苑兴建不多,扩建秦代洛阳城桓,呈长方形,遗址实测13000米。宫廷建筑比重较长安低且
集中于城中央及北半部,城市布局趋于严谨。
■ 后期,统治阶级追求享乐,桓、灵二帝时除扩建旧宫苑外,兴建许多新宫苑,形成东汉皇家造园活动的高潮.
洛阳城内诸宫苑以濯龙园和永安宫最大.
■ 西园内筑假山,开水渠,渠中种植莲花,作“列肆”,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处皇家园林内的买卖街,
■ 南园(直里园)
■ 城郊诸苑不多,上林苑和广成苑兼有狩猎、生产性质,风光园兼骑射演武场。
总的看来,东汉皇家园林数量、规模不如西汉,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比较注重造景的效果。
七、汉代的私家园林
■ 西汉武帝以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广治田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建私园颇多,集中在城市及近郊。成帝之母
王氏五兄弟(王氏五侯),争为奢侈。
■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操纵政权,贵族官、僚聚敛财富,竞相营建第宅、园池,到后期的桓、灵两朝,此风
更胜 .
梁冀为元勋之后,于洛阳内外千里范围大量修园,尤以“园圃”“菟园"为精。
东汉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产生了大批隐士,如张衡(官至尚书令,宦官当道后退隐),仲长统(终身不仕),建园
林化的隐士庄园,可视为私家园林的一个新兴类别“别墅园”的雏形.
八 、小结
生成期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
殷、周是园林生成的初始阶段,“贵族园林”可视为皇家园林的前身,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
秦、西汉为生成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一园林类型,其“宫"、“苑"对后世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 东汉则是由生成期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过度阶段。>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对较少,且以模仿皇家园林为主.园林的
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观天、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建筑与其他造园
三要素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有机关系,总体规划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
> 3. 园林里面所进行的审美的经营尚处于低级的水平,造园活动并未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 魏、晋、南北朝( 220—589)
社会动乱,思想活跃。
■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以满足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所以说这
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转折时期。
一 、总说
■ 220 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
■ 263 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晋,280年晋灭吴,中国统六,史称西晋。
西晋末大乱,南渡的司马氏于 317 年建东晋, 103 年后,南方相继为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更迭代兴,史称
南朝,前后 169 年。
■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国政权,其中鲜卑族拓拔部的北魏实力强大,于 386 年统一黄河流域,是为北朝.
不久北魏内乱,分为东魏和西魏,随后又为北齐、北周取代。
■ 589 年隋文帝灭北周和陈,统一 中国.
■ 三百多年的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导致官僚的贪婪奢侈和名士的玩世不恭。
■ 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是大量产生隐士、滋长隐逸思想的温床,名士群体远超过东汉。以任情放荡和玩世
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 一方面饮酒、服食、狂猬,另一方面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
作风。
■ 名士崇尚真、善、美,他们看来只有大自然是最“真”的,于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
■ 寄情山水, 一方面取得了与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
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山水艺术各门类都有很大的发展势头,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
山水园林.如谢灵运、陶渊明等人。
山水诗文与山水风景之间相互浸润启导的迹象十分明显,后者为前者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前者的繁荣则成为
■ 促进后者开发的力量。
■ 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取代了两汉时期夯土台榭建筑,不仅有单层,还有多层、木塔等,砖结构
也从地下墓室,大规模用于地上建筑.加之观赏植物的普遍栽培,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二 、皇家园林此期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其中建都比较集中的几个城市有关皇家园林方面的文献
也较多: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邺 城
曹操当政时只把许昌作为政治的“行都”,在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自己则坐镇封邑 邱城,锐意进行城池、宫苑建设。
西北部建铜雀园,紧邻宫城,以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邺城北郊建离宫“玄武苑”。
■ 东晋后,邺城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建都之地,历时79年.
■ 后赵石勒先定都襄国, 335 年石虎继位,迁都邺城,建宫苑、扩三台,新建宫苑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为城北面的“华
林园",内开“天泉池”引漳水,并与宫城御沟联成水系,堤上作相向吐水铜龙,作天泉池水源,园内栽植大量果树(大树
移植“蛤蟆车”).石虎还建了一些小的御苑,如“桑梓苑"。
357 年前燕迁都邺城,后燕慕容熙继位,兴建“龙腾苑”。
538 年东魏扩建南邺城,宫城居中靠北,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呈前宫后苑的格局。
571 年北齐后主高纬于南城之西建“仙都苑”,不仅规模宏大,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秦汉仙苑式
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洛 阳
■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洛阳严重受损,操子曹丕(魏文帝)篡汉位定都洛阳,在东汉旧址修复、新建宫苑、城池,司
马氏篡位建立西晋,以洛阳为都,但建树不多。
■ 文帝黄初元年( 220 年),初建洛阳宫,二年铸凌云台,三年穿灵芝池,五年穿天渊池,七年筑九华台。
■ 魏明帝(曹睿)洛阳开始大规模宫苑建设,其中著名的是“芳林苑”,后避齐王曹芳讳改名“华林苑”。
■ 北魏洛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成熟的中轴线规划
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水渠不仅接济宫廷苑囿,并且引流入私宅、
寺院,为造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城市园林十分兴盛。
■ 大内御苑“华林苑”位于中轴线北端,利用曹魏华(芳)林苑的大部分基址改建而成。曹魏至西晋、北魏历经二百余
年的不断建设,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建 康
■ 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历时 320 年。
■ 吴建太初宫、显明宫、西苑、并整修河道和供水系统,大体奠定了此后建康的总体格局.
■ 东晋因吴旧都修建、扩建建康宫,即“台城"城北人工开凿玄武湖。■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台城北部,台城中轴末端,是南方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梁代鼎盛,
侯景叛乱华林园尽毁,陈代重建。
■ 台城内另一御苑“芳乐苑”始建南齐。
■ 除御苑外,建康城郊及玄武湖周围兴建 20 余处行宫御苑:
◇ 乐游宫(北苑),覆舟山南麓,观湖景最佳处。
> 芳林苑(桃花园),燕雀湖东侧。
> 此外还有上林苑(皇家狩猎场、玄武湖北)、桂林苑、青林苑、东田小苑、博望苑等。
综 述
1。园林规模比较小,已没有生产功能,规划设计更趋精密细致.筑山理水技艺达到一定水准,筑山以石头堆叠,水体形 象多样化,并与园林小品相结合,运用机枢创作各种水景。植物配置多为珍贵品种,动物仍有一定比重.建筑形式多样, 楼、阁、观等多层建筑,飞阁、复道比秦汉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亭从汉代驿站建筑引用于宫苑,佛寺、道观等宗教
建筑偶有在园林中出现.
2。由山、水、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园林景观,重点以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人间现实题材,虽然造园主
流仍然是追求皇家气派,但其中已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天然清纯”之美。
3。皇家园林开始受民间的私家园林影响,个别御苑由文人参与经营筹建,民间习俗引进御苑(修禊、曲水流觞)。此后,
三大园林并行发展,且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新鲜养分成为一直贯穿的事实。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开始运用了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着重写实的手法转化为写实
和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沿袭“宫”、“苑"之外,称为“园”的也较多,“宫”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此后的大内御苑纳入
规范化,在都城总体规划中占重要地位,成为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
三 、私家园林
东汉末年,民间私园已较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除了在近郊开辟游览地, 私家园林应运兴盛起来,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南朝尤为突出,名士癖爱、热衷于营园,培养了一种园
林审美的心态,而且更重视精神陶冶,胜于物质享用。
城市私园
■ 方以北魏首 阳为代表,大量私园散布坊里。外城寿丘里,民间称之王子坊,园、宅尤其华丽考究。石堆假
山、人工水体、花丛似锦、绿树成荫、建筑丰富。如张伦宅园、景阳山。
南方城市私园也和北方一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为满足奢侈生活、争奇斗富建绮靡园林.如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在建康开“玄圃”,梁代增华,成为南朝著名私园.梁武帝之弟湘东王在其封邑江陵子城中建“湘东苑”,也是南朝
著名私园。
特 点
■ 山水园林不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单纯写实摹拟自然山水的方法,从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创
作方法的飞跃。有两方面特点:
1.设计精致化:土山之外叠石堆山较普遍,开始特置使用,出现石砌驳岸,理水技巧成熟,丰富水景在园中占重要地位,
植物品类繁多,并与山水结合分割空间,建筑力求与自然结合,开始使用“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
2。规模小型化:不仅在规模上小型化,从布局上趋于小而精,有小中见大的迹象。
庄园、别墅
庄园经济发展到魏晋时期已成熟,利用自然山水之美,建立园林化人居环境。无论平原(石崇“金谷园"、陶渊明)
还是山林川泽(谢灵运)都建有庄园,并且田园诗、书、画与园林相互影响渗透,蕴含着或多或少的隐逸思想和意
.
四 、寺观园林
■ 佛教在东汉已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是为“汉地佛教”。
一方面在郊野山林建寺观庙宇(洛阳白马寺》,另一方面城市中“舍宅为寺”于是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
林类型。如北方洛阳( 1367 所)、南方建康(700余所)。
■ 寺观园林三个方面:毗邻寺观单独建置;寺观内部殿堂庭院;郊野地带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 寺观与山水亲合交融,既显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呈现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泉州 — — 开元寺
■ 建康(南京)-—-同泰寺(今鸡鸣寺)
杭州 — — 灵隐寺
苏州—— 虎丘、云岩寺,北寺塔
五、 其他园林
■ 非主流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如名流文人经常聚会的兰亭、新亭等近郊风景游览地,是首次见于文献的公共
■ 园林 .
■ 兰亭今绍兴西南 13。 5km 的兰渚,有亭翼然,建于渚上。
六、 小结
1. 园林规模由大入小,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由写实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转化。2. 在自然美学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由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在“有若自然”基础上更概括、提炼。
3. 园林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变为更精细、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4. 建筑与其他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和融糅关系。
5.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生产也很少,游赏成为主导甚至唯一的功能。“宫”已具有“大内御苑”性
质,并位于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的基本模式。
6.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此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7.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 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郊野寺观对各地风景名胜去的开发起到主导
性作用 .
8. “园林”一词已出现于诗文,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并略具雏形的园林体
系,并把造园推向转折阶段,导入艺术升华的境界。
第四节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 58 960年)
581 年北周贵族杨坚废静帝建隋朝, 589 年南下灭陈,统一中国.文帝杨坚勤俭治国,炀帝杨广即位后穷奢极侈,酿成
农民起义,各地官僚乘机割据一方。
■ 618 年,豪强李渊削平割据统一中国建立唐朝。唐初空前繁荣兴盛,中唐后边藩又复割据,安史之乱迫唐玄宗出走四
川,藩镇之祸愈演愈烈,,907 年节度使朱全忠自立为帝,唐亡,中国又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 、总 说
■ 隋唐的均田制逐渐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士族衰落、庶族渐兴,儒学重获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改变避世、消极
态度,通过科举求功名、参事。
■ 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昌盛,尤其文学艺术诗、 书、画、塑、舞等兼容并蓄、群星灿烂、盛极一时。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并存,但都能“外师造化,内法心源”(唐玄宗
命李思训、吴道子绘嘉陵山水),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山水诗、山水游记也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载体。
■ 诗人、画家直接参与到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这在私家园林中尤为明显。
■ 传统木建筑在艺术、技术方面趋于成熟,造型丰富、形象多样,群体纵向、竖向层次深远丰富。宫苑建筑规模钜丽、
气度辉宏(大明宫、太极宫等)。
■ 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有很大进步,培养出许多珍稀植物(牡丹、琼花等),也能够引种驯化、异地栽植,宫廷民间盛行赏
■ 花、品花。
◆据此,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达到了全盛局面,以长安和洛阳两地集中体现。
二 、长安、洛阳
长安
581 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王朝,建都长安,汉代长安已战乱残破,乃于开皇二年( 582)于故城东南建新长安命名大兴城,面积 84k m²。
■ 引四渠入城,为园林发展创造条件。
■ 隋代大兴城未全部建成,唐代完成,恢复“长安”之名, 一直做唐都城。人口百余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
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市。 14*11=108
■ 全国经济、政治中心、财富集中地。也是国际化都市,各国效仿之。
■ 宫城位于皇城北部,中部太极宫(西内),另外两处宫城大明宫(东内)、庆兴宫(南内)。
■ “禁苑"、“东内苑"、“西内苑”称之三苑。东南御苑“芙蓉苑"和公共游览地“曲江”。
■ 汉昆明池保存下来,修整后成为近郊公共游览胜地.
洛 阳
■ 为保证粮食供给并军事上拱卫长安,隋炀帝在洛阳另建新京。唐代则以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正式建立“两京
制".设立两套宫廷和政府机构,贵戚、官僚也分两地建宅邸和园林,
安史之乱后洛阳残破不堪,皇帝不在幸临。
三 、皇家园林
■ 隋唐时皇家园林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但两京以外也有建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超魏晋,大内、行宫、离宫区
分也较明显。
此期造园活动以隋、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国事衰退,许多宫苑毁于战乱,全盛局面逐渐消失, 一蹶不
振 .
大内御苑
大明宫
位于长安禁苑东南之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是相对独立的宫城, 32h m²,唐高宗后取代太极宫(西内)作为朝宫。
其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
洛阳宫
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之宫城。唐贞观六年改名洛阳宫,武后元年改名太初宫。
禁 苑 ( 三 苑 )
即 隋 代 大兴苑,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故名三苑。兴庆宫(南内)(今为兴庆公园)
唐玄宗为太子时的府邸,登基后常到此宫。
苑中以椭圆形龙池为中心,池中植荷花、菱角等,池东北筑土山,上建“沉香亭”,遍植各色牡丹,供玄宗和杨贵妃赏
用 。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西苑(隋-显人宫、会通苑,唐—东都苑、武后—神都苑)
历史上仅次于上林苑的大型皇家园林,其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
大的土木和绿化工程。
总体布局以开凿大水池“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水于海北经水渠曲折萦行入海,沿水做十六院,
均穷极华丽。
苑中景点多以建筑为中心,结合山水构成园中有园的规划方式。水系完整、建筑精巧、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
品种极多。
唐代其规模缩小一半。
上阳宫
始建唐高宗,西邻东都苑,建筑密度大,是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的皇家园林。
以上列举为两京城内、附廓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其他还有扬州及长安远郊等.
扬州是当时东南地区的繁华城市,隋炀帝三下扬州游览,遂在扬州大造宫苑,著名的御苑长阜苑和归雁宫、回流
宫等十宫.
长安远郊及关中、河南一带,行宫、离宫星罗棋布,隋唐皇帝为消夏避暑、游览巡幸,在山岳风景优美地带建诸
多离宫别院. 《历代宅京记》登录有 45 处,隋代建23处,唐代建 22 处 .
玉华宫
在今西安北铜川、子午岭南端一条风景秀丽的山谷—凤凰谷中,始建唐高宗 624 年,太宗扩建 ,647 年落成。
仙游宫
今周至南15公里,始建隋开皇18年(589),青山环抱、碧水萦流,气候凉爽、河谷穿插、景观丰富,隋文帝多次幸临。 601 年,文帝下诏建佛塔,遂改名仙游寺。唐宋两代是仙游寺鼎盛时期,白居易根据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著成《长恨歌》,成为千古华章。
翠微宫
长安南25公里之终南山太和谷初名太和宫,唐武德8年(625)始建,贞观10年(636)废,21年(647)太宗重建改名翠微
宫,并当年 5 月临幸,两年后再次临幸,病逝于此。此后没有皇帝来临,宪宗元和年间废宫为寺。
华清宫
■ 今西安东 35 公里的临潼县,南倚骊山之北坡,北向渭河,并有东西秀岭所挟。
■ 始皇始建温泉宫室“骊山汤”,汉武帝修葺,隋文帝又修屋宇、植松柏千余株,唐太宗营建宫殿、赐名“汤泉宫"、为
皇家沐浴疗疾之所,唐玄宗扩建、改名“华清宫"。玄宗长期居住此地,处理朝政、接见臣僚,成为与长安相连的政
治中心。安史后荒废、五代时改建道观、明清又废.
■ 华清宫乃长安缩影,宫廷区居中,北宫南苑,东西为署衙、大臣居所,宫廷区北面赛球、赛马、练兵场地,东、西、
南为山岳风景之苑林区,借丰富的天然植被进行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
■ 九成宫
西安西北 163 公里膦游县,始建隋文帝,名仁寿宫,隋亡宫废,唐太宗为避暑疗养,修复,改名九成宫.太宗、高宗常
到此避暑,并召见臣僚、处理朝政,遂成为与华清宫齐名的离宫御苑。
■ 九成宫规划设计能够协和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宫廷气派,是当时颇有名气的。
总 结
■ 此期皇家园林已趋于规范化,大体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 大内御苑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明的格局。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彼此有穿插、延伸,宫廷中有园林
的成分、苑林中有宫殿的建置。如太极宫内引水而潴为南、北、西三海;宫内树木栽植等.
■ 郊外的行宫、离宫多建于山岳风景优美地带,重视基址选择,借助自然景观,把宫廷建筑、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协
■ 调规划,形成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四 、私家园林
隋代修筑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空前的太平盛世和安定局面,
领主庄园、士族豪强势力渐减,科举制度确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之阶,同时也没有了世袭的保证,宦海沉浮、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使他们心力憔悴,于是倾情于园林,出现“士流园林"。
■ 读书人的“隐逸”已不是目的,而更多的成为入仕的手段,隐逸不必“遁迹山林"、“归园田居",园林生活完全可以代
之,园林受到“中隐”所代表的隐逸思想的浸润,同时成为后者的载体。因此文人士大夫竞相兴造园林,而“隐于园”。
■ 长安作为首都私家园林集中荟萃自不待言。洛阳私园之多不亚于长安,“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
者,号千有余所”“试问池台主,多为将相官;终身不曾到,唯展宅图看”(白居易《题洛中第宅》)。
■ 江南私园集中于扬州,运河开通,扬州经济繁荣,私园兴建亦不在少数.如郝氏园、席氏园(以主人姓氏命名沿用至
清 ) 等 .
■ 成都作为巴蜀重镇也多有私家造园情况,尤以杜甫的浣花溪草堂最为著名。
■ 文人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也有在此建造私园之举,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就是著名一例。
城市私园
■ 长安城内大部分坊里均有宅园或游憩园,称为“山池院”、“山亭院”。
■ 一部分为官僚、皇亲贵戚所建绮丽豪华宅院,如太平公主的山池院、丞相牛僧儒的归人里宅院(洛阳)等。另有
士人所经营的清幽雅致格调的宅院。纤丽与清雅格调并存。如贺遂员外的药园小山池(长安)、白居易的履道坊宅
园(洛阳)。
■ 私园中筑山理水,刻意追求缩移模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叠石技艺已达到较高水准,山、池、花木、建
筑配合成景。
有前宅后园的布局,也有宅、园合一的做法。
履道坊宅园
白居易于杭州刺史任上回到洛阳( 824.),于履道里得杨凭宅,修葺改造,前宅后园, 58 岁定居于此,白居易对此
园一往情深,多次赋诗咏赞,同光二年( 924) 改宅为寺,后人移居洛阳东南郊白碛村至今。
其造园目的在于寄托精神、陶冶情操,追求清纯幽雅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正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
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郊野别墅园
别墅园源于魏晋,而此时已从生产、经营转化为游憩、休闲,属园林范畴.统称别业、山庄、庄,小型的也叫山亭、
水亭、田居、草堂等.
唐代别墅园建置有三种情况: 一是独建于近郊、风景优美地带,二是独建于风景名胜区内,三是依附于庄园而建。1.独建于近郊、风景优美地带的别墅园
长安:近郊别墅园林极多。东郊接近大明宫、兴庆宫,集中贵戚、官僚别业,如太平公主、长乐公主、安乐公主、薛
王、宁王、驸马崔惠童、权相李林甫等,格调华丽纤秾.南郊多为一般文人官僚,形成知识界精英荟萃社区,如杜曲、
韦曲等,追求素朴无华、村野意味的情调,与东郊迥然不同,文人常有诗文咏赞.
■ 洛阳:建置近郊的别墅也很多,南郊一带,风景优美、引水方便别墅园尤为密集。多为达官显宦所建,规模宏大,如
李德裕的平泉庄(珍木奇石之园)。园主不常住,有的“终身不能到”。
除两京外, 一些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成都等近远郊都有别墅园建置,最著名的成都杜甫
草堂 ( 浣花溪草堂 ) 。
浣花溪草堂: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流寓成都,上元元年( 760) 择城西之浣花溪畔建置“草堂”,两年建成。园内主建
筑为草堂,建于溪边古楠树旁,满园花繁叶茂、浓荫蔽日、绿水碧波、群鸥翔泳,构成一幅极富田园野趣的图画。
诗人住3年9月,作诗200余首。后渐荒芜,唐末诗人韦庄修葺,但非原貌,最后嘉庆16年1811重修,奠定今日规模。
2。 独建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别墅园
■ 唐代各地风景名胜区陆续开发,文人、官僚在此相地建园,成为一时之风尚,见于文献甚多,著名的当数李泌的衡山别
业、 白 居易 的庐山草堂等。
■ 庐山草堂:元和年间,白居易人江州司马是在庐山建庐山草堂.周边景观优美、四时景色秀丽。
3.依附于庄园的别墅园
唐初的均田制逐渐瓦解,官员均有职分田或永业田,可继承和买卖.于是显宦权贵逐渐兼并附近农田建庄园,并依附 庄园中建置别墅园。这种庄园别墅多为文人、官僚经营。受园主书卷气影响,具有很高的品位,园主常悠游与此,
并以文会友,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也促进了唐代田园诗的发展。
例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卢鸿一的嵩山别业
辋川别业
陕西蓝田县南20公里。原为唐初诗人宋之问的庄园别墅,王维购得时已荒废衰败,乃刻意规划整修,就天然山水地 形、植被整治重建,并进一步园林处理,建成后,有景点 20 处: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竹里馆等。曾与裴迪唱
和成诗40首,结为《辋川集》描述各景点情况,并亲绘一幅《辋川图》长卷。
总体上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园林化则偏重各种树木花卉的大片栽植或丛植成景,建筑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
园林造景尤重诗情画意。
辋川别业、《辋川集》、《辋川图》同时问世显示了山水园林、山水诗、山水画的密切关系。嵩山别业
卢鸿一是一位终身不仕、屡召不仕的布衣文人,当时颇为少见、有名气的真正隐士,归隐嵩山后,刻意经营庄园别 业,择别业内及其附近 10 处景观,各赋诗一首并作序,编为《嵩山十志十首》,详细描述别业及周边景观,也将别业
十处景观画为《草堂十志诗图》。
文人园林的兴起
唐代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官僚在为官之地参与开发风景区、景点建设,同时也参与营造私园,凭借他们对自然风 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进行园林的经营,把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沉浮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之
中 。
文人园林乃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思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泛指受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
的园林。不仅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
价值观和审美观,作为园林的灵魂 .
风景区:如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指导、参与建“永州八愚”—— 愚溪、愚泉、愚沟、愚池、愚岛、愚堂、愚亭成为名
景,并著散文《永州八记》;白居易、苏轼杭州刺史时建白堤、苏堤等。
■ 私园:具代表性的如前文提到的辋川别业、嵩山别业、杜甫草堂、庐山草堂、履道坊草堂;还有白居易的新昌坊的
宅园、渭水之滨的别墅园。
■ 白居易是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文人造园家。其“园林观"是经长期对自然美的领悟和造园实
践的体会而形成,不仅融入儒、道的哲理,还注进佛家的禅理. “文人造园家”雏形出现。
五 、寺观园林
■ 唐代佛教、道教普遍兴盛,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儒、道、释三教并尊的政策 ,20 位皇帝除武宗外都提倡佛教。
城市和郊野都大量建置寺观,大型寺观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
■ 寺观进行大量的世俗活动,成为城市的公共交往中心,所以更重视庭院的绿化和园林经营,许多寺观以园林之美、 花木栽植闻名于世,文人们都喜欢到寺观以文会友、吟咏、赏花,寺观的园林化亦适应于世俗趣味,追摩私家园林
的味道。
长安是寺观集中的大城市,城内有 152 所寺观,分布于77(共有 108 个)个坊里。而且大部分都有园林或者庭院园林
■ 化的建置。山池之美、花木之盛,令人流连忘返。
寺观兴建遍及郊野,但凡风景优美的地方,尤其是山岳风景地带,几乎都有寺观建置。佛、道的教义都包含尊重自然
■ 的思想,所以寺观都力求和谐于自然山水环境,建筑与自然融和“风景建筑”,植树为僧道的公益劳动。如杭州灵
■ 隐寺。
■ 隋唐时的佛寺建筑均为“分院制”,分为几个院落,有的建置园林庭院,有的建为园林化庭院。六 、其他园林
署衙园林:唐代署衙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建置小园林。如御史台(长安)、翰林学士院(大明宫),个别署衙也 有建置,如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建院,山西新绛署衙(晋始建、唐成为晋中名园),东湖(成都、李德裕任新繁县令、
历经唐、宋、明、清成为巴蜀名园)
■ 公共园林: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多见文献记载。文人出身的地方官员把开辟此类园林当作为 百姓办实事的一项政绩,亦满足自身兴趣、提高官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零陵三亭记》所载。经济、文化发
达地区大城市中如扬州都有公共园林,作为文人名流聚饮、百姓游憩之所。
长安公共园林多在城市、少在近郊。 一是乐游原,二是曲江池,三是街道绿化。
乐游原:以佛寺为中心的公共游览胜地。地势高爽、景界开阔,登临原上,街市宫阙、绿树红尘,均历历在目。
青龙寺乃著名佛寺、当时佛教密宗主庭,中外僧俗信徒求法不绝。
■ 曲江: 144h m²,芙蓉苑(御苑),杏园。最热闹春季,进士三部曲活动:“曲江宴”— “杏园宴”、“探花宴"—雁塔题
名。
街道绿化:长安由于政府重视,街道绿化十分出色,六街(东西、南北各三)及其他街道两侧均栽植整齐行道树(“紫 陌”),行道树以槐树为主,兼有杨、柳、桃、果树等树种,公共游憩地则多种榆、柳,居住区绿化由京兆尹主持,
居民分片包干.
近郊;利用河滨水畔风景嘉丽地段,略施园林化点染,而赋予公共园林的性质.也有利用上代古迹开辟为公共游览
胜地,昆明池就是一例,以池上莲花之盛饮誉京城,百姓、皇帝常到此游玩。
七、小 结
■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表现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表现在总体布局和局部处理上。形成大内、行宫、
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出现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划时代作品。
■ 2.私家园林艺术较上代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开始了诗、画、园互渗的自 觉追求.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画境地,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一步
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打下基础。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宗教和宗教建筑进一步世俗化。城市寺观园林有公共园
林的作用,郊野寺观园林促成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4.公共园林更多见于文献,以两京为代表的城市、近郊皆有公共园林的建置.尤其长安是国际性对外开放城市,外
■ 商、外交节度使、留学生、学问僧云集,绿化建置影响到外国。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有所提高,又跨入一个新的境界。用石的美学价值被肯定,“置石”
■ 普遍. “假山”一词始用,土山居多,也有土石山。理水着意引用活水。植物题材更加多样化。建筑个体形象和整体
■ 布局丰富多样而不拘一格。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 “诗画的情趣”开始
形成,第四个特点- “意境的含蕴"还处于朦胧状态。
第 六 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一 宋代( 960—1271)
■ 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后周旧都开封,改名东京。
■ 907 年东北契丹建立辽。辽末,松花江一带女真族建立金。
1126 年金军攻下东京,改名汴梁,次年废宋帝,金灭北宋、辽,势力南推,与南宋对峙150年。宋高宗赵构逃往江
南, 1138 年定杭州为“行在",改名临安。 1279 年南宋亡于元。
一 、总 说
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发育成熟的境地,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在历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文化方面尤为突 出。园林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已形成为体系,其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历来的最高
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 1.城乡经济高度发达与国事赢弱的矛盾状况,使社会上下形成浮华、奢糜、讲究饮食服舆、游赏玩乐的社会风气, 于是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营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大量修建.
■ 2。 经济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四大发明皆完成于宋代,自然科学世界领先。建筑方面的个体、群体形象及小品均丰富 多彩,具备后世所见的所有建筑样式;观赏花木的栽培技术又有提高,出现嫁接、引种驯化的技术,如洛阳牡丹;叠石 技艺水平大为提高,人们更重视石的鉴赏品玩。这些都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同时也是当时造园
艺术成熟的标志。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参与规划设计和造园活动,促成“文人园林”的兴盛,皇家园林受民间影响,规模变小、
皇家气派削弱,趋于清新、精致、细致.
4。 诗词没有了盛唐的闳放、波澜壮阔的气度,主流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园林诗词已成为当时一大类别,绘画 艺术发展到高峰境地,是历史上最见重绘画的朝代.画坛呈现山水、人物、花鸟三足鼎立的局面,山水画尤受重视 达到顶峰,并形成写意山水的画风,于是三大园林中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完全确
立绘画不仅表现园林的整体布局,其细部、局部也有所表现,并有写意的手法进行表现.
5.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琴、棋、书、画、品茶、文玩鉴赏、花鱼观赏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生活与园林密不可分,
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前者促进后者的发展。
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成了造园的繁荣局面,尤其是在东京、
临安两地,皇家、私家、寺观园林空前兴盛。
东京、临安
东京:唐代汴州、今开封,五代中后梁、后晋、后周及北宋建都与此。另以洛阳为西京。■ 东京规划沿袭北魏、隋唐的皇都模式,但城市的内容和功能全然不同,有单纯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传统
的封闭式坊里制名存实亡,内、外城的主要街道除天街之外几乎都是商业大街。
■ 四条河引进城中,解决城市供水和宫廷、园林的用水,汴河还是运河一部分,是水运要道.
■ 东京三重城垣:外城、内城、宫城,每层都有护城河环绕。以宫城为中心分区规划的结构形式,宫城南北中轴线的
延伸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
■ 临安:杭州,五代时吴越国的都城,南宋“行在”。南宋政治、文化中心,当时最大的商业都会。
南宋建都之初,政局不稳,沿袭原有规模,与金鼎峙后开始建设,包括政治和经济双重建设,并更注重经济。在吴
越、北宋杭州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
■ 御街中断两侧为综合商业区,南段与衙署区相对应的通江桥东、西地段为官府商业区。
■ 西湖十景:南屏晚钟、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锋夕照、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映月、
花港观鱼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
三 、宋代的皇家园林
■ 宋代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若论规模和造园气魄远不如隋唐,但就其规划设计之精致则过之,少了皇家气派,
更多的接近于私家园林,南宋皇帝常有把行宫御苑赐与臣下,也有把臣下私园收归皇室做御苑.
■ 东 京
只有大内和行宫御苑.
大内:后苑、延福宫、艮岳
行宫:北宋著名“东京四苑”—琼林苑、宜春苑、玉津园、金明池,以及景华苑、瑞圣园、牧园等
■ 后苑:原为后周旧苑,宫城西北。苑内殿楼亭阁、引水为池。仁智殿下巨石高三丈、广半之,宋徽宗御书、刻石
填金;殿后垒石成香石泉山,高百尺、广倍之;山后挽水上山,自流下至荆王涧、涌翠峰、太山洞。
■ 延福宫:宫城之北,构成前宫后苑格局。宫内花树繁茂,植物造景的比重很大,多半是按不同植物造景来分景区的,
始建“延福五位",后跨景龙江扩建六位,夹岸奇花珍木,殿宇鳞次栉比。
■ 艮岳(寿山艮岳):赵佶信道,道士言“城内筑山必多子嗣”,乃仿余杭凤凰山建万岁山,既成更名“艮岳”。五、六年
间凿池引水、亭阁楼观、奇花异树营之,成史上最著名皇家园林之一。建成四年,冬季金兵攻陷,百姓毁之取薪,
■ 沦于衰败。
■ 总格局为“左山右水”。艮岳规模不大,但造园艺术成就远迈前人,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叠山、理水、花木、建筑
■ 完美结合,形成具有浓郁诗情画意、少有皇家气派的山水园。
■ 徽宗亲撰《艮岳记》介绍艮岳全貌布局,蜀僧祖秀《华阳宫记》记其所见,李质、曹组《艮岳百咏诗》 .
■ 筑山:宾主分明、远近呼应。万岁山居主、其西万松岭为侧峰、东南芙蓉岭为余脉、南寿山为宾隔水呼应。体现画论“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状,主山始尊”。万岁山先土后石、雄拔峭峙,斩石开道、凭险设梯、
飞凌栈阁,上引水为瀑、下叠石构洞。
置石:“花石纲”集天下名石广置于此,大量运用单块“特置"手法,华阳门御道两侧为太湖石特置区,水池、山坡亦散
布特置石,徽宗亲命名、赐爵.其特置或叠石为山均为当时规模最大者,并反映了宋代叠石技艺之高深。
理水:形成整体水系,包罗内陆天然水体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的缩影,并形成山嵌水抱之势。 植物配置:园内植物共数十个品种,包括乔木、灌木、果树、藤本、水生、药用、草本花卉、木本花卉及农作物等。 包括许多南方引种驯化品种.运用孤植、丛植、混交、片植等手法,漫山遍野、沿溪傍陇、延绵不断,栏槛下、石缝 里都被花木掩没。许多景点都以花木命名,如梅岭、杏岫、黄杨峨(音兖,高山峰)、丁嶂、椒崖、斑竹麓、海棠川、
万松岭等。
鸟兽:训鸟兽列队接驾、金军围城时“取山禽水鸟十余万投之汴河 ……取大鹿数百千头杀之以啖卫士”
建筑:不可计数,集中的40处,包罗了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均为景观性建筑,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主性建筑,充分发挥 其“点景”、“观景”的作用,山顶、岛屿多建亭,水畔多建台、榭,山坡、平地多建楼阁.此外还有道观、庵庙、图书
馆、水 村、野 居、酒家等,可谓宋代建筑之大成 .
■ 总之: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风格和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的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
的缩移摩写。
■ 琼林苑:此园除殿亭楼阁、池桥画舫之外,以树木和南方花草取胜,是一座以植物为主题的园林,人称“西青城”。
苑内设球场,“乃都人击球之所”.也是皇帝赐宴新科进士之所,谓之“琼林宴”。
金明池:引汴河之水,后周、北宋时操练、检阅水军之地,后兴建殿宇、种植树木,成为以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 林。水军操演演变为龙舟夺标,谓之“水嬉”,每年与琼林苑定期、同时开放,百戏杂陈、允许百姓买卖、参观,池
东岸辟为安静钓鱼区。
玉津园:建筑少、植物繁茂,故称“青城”.空地种麦、东北隅侍养禽兽。
宜春苑:花卉之盛闻名京师。
■ 芳林苑:园景朴素淡雅,山水陂野之间点缀村居茅店。
含芳园:以竹之繁茂而出名。
临 安
均为大内和行宫,大内为后宫,行宫基本在西湖周围风景优美地段
小结:
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但在规划设计上则更加缜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有皇家气派,更多的接近蜜饯私家园林。
四 、宋代的私家园林
集中在中原和江南
中 原 西京(洛阳)和东京(汴州、开封)两地
江 南 临安、吴兴、平江(苏州)
中 原
■ 以洛阳为代表,宋 ·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述了 19 处园林,18处为私家园林,其中:
■ 宅园 6 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
■ 单独建置的游憩园 10 处,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
氏园、吕文穆园;
■ 以花卉为主的花园 2 处,归仁园、李氏仁丰园.
洛 阳 私 园 总 结
■ 1。除依附邸宅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多数,并定期向市民开放。
■ 2。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成景,尤以竹林为多.
■ 3.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一方面适于栽植, 一方面佳石难觅且路途远、造价高.
■ 4。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 皆为景观性建筑,也有等高俯瞰园景和观赏园外借景之用。命名均能点
出该处景观特色,且有意境含蕴。
■ 江 南
此期中原战乱而江南稳定,自南宋偏安临安后,临安私园建设比之两京有过之而无不及。
临安:各文献中提到的私园有近百处,大多分布于西湖一带,《梦梁录》记 16 处、《武林旧事》记 45 处,其余在城 内和城东南郊钱塘江畔。如南园、水乐洞园、水竹院落、后乐园、廖药州园、云洞园、水月园、环碧园、胡曲园、 裴远、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俞氏园、赵氏菊坡园、叶氏石林、韩氏园、丁氏园、莲花庄、倪氏园、王氏园、
赵氏瑶阜、赵氏南园、赵氏秀谷园、赵氏苏湾园、钱氏园
■ 平江: 通方便、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花木易生、景石丰产,于是大批官僚、地主、富 商、文人定居与此,竞造宅园以自娱.如沧浪亭(苏舜钦、子美)、乐圃、南园、隐园、梅都官园、范家园、张氏园
池、西园、五亩园、郑氏园等。特点:“无园不石",技艺最高,出现专门叠石技工。■ 润州(镇江):研山园、梦溪园(沈括)
江西波阳:盘州园
浙江绍兴:沈园
扬州:平山堂(苏轼 )、 古林堂 (欧阳修)
文人园林的兴盛
■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兴起于唐,至宋成为私家园林的主流,同时还极大影响了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简远: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和概括,也是写意的表征。
疏朗:景物数量不求其多, 因而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 雅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脱俗和孤芳自赏的情趣。
■ 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契合,并以植物为造园的主要内容。
五、 宋代的寺观园林
宋代儒、佛合流, 一方面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禅悦之风,另一方面禅宗僧侣也日益文人化。宋代继承唐代儒、道、 释共尊的传统,更加已发展为三教相互融汇。寺观园林的发展与文人密切相关,僧道常与文人交往,于是互相影响。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与私家园林的差异除了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基本上无
异于私家园林。
北宋两京城内及附廓、郊野山林之中,南宋西湖周围,如灵隐寺、净慈寺、天竺寺、韬光庵等.并向市民开放.
六 、宋代的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东京、临安为例
■ 东京:由于城地势较低,借城内外散布的许多池沼,如凝详池、蓬池、凝碧池、学方池、鸿池、莲花池等,政府出资 建亭台、植荷柳,供百姓游览。城市街道绿化也很出色,天街宽二百余步,当中御道与两侧行道间的“御沟"中尽植 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其他街道多植柳、榆、槐、椿,四条护城河两岸命令植榆、柳。汴河两岸及沿街行道
树以柳为主,次为榆、椿,间少量其他树种.
■ 临安:西湖之自然景色既为一个开放性天然山水园林,加之环湖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为景点,似“园中之园"。诸
■ 园借景湖山,开拓视野和意境,湖山借园林润饰更臻于画意之境界,园林得湖山之衬托而把人工与天然凝为一体。
■ 农村公共园林;地主小农经济的成熟促进村落发展,有的也有公共园林的建置。如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迄今发现唯
■ 一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 官衙园林:宋代中央官署的园林绿化建置很普遍,地方衙署一般兼作主管官员的府邸,所以包括宅和园七、辽、金园林
■ 辽王朝占据幽燕,以南京(今北京外城之西)为陪都。其皇家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内果园、瑶池、柳庄、粟园、
长春宫等处.官僚、贵戚私宅多在子城,少在外城西部湖泊周围。佛教盛行,城内及城郊均有许多佛寺,如昊天寺、
开泰寺、竹林寺、大觉寺等,城北郊西山、玉泉山一带,如香山寺。
■ 金王朝灭辽和北宋,建都南京改名“中都",仿北宋东京扩建。其皇家园林部分利用辽代旧苑,多为新建,金章宗
在位时全盛时期.
皇家园林:见于文献有西苑、东苑、南苑、北苑等,包括著名的“中都八苑":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
同乐园、广乐园、东园。还有兴德宫、大宁宫、建春宫、长春宫、玉泉山行宫、钓鱼台行宫等行宫和离宫。
■ 私园:金王朝推行全面汉化,涌现出许多杰出文学家、艺术家,并受北宋文人园林文化的影响,达到一定艺术水 平。中都城内外及北方各地都有贵族、官僚、文人、地主、奴隶主建置的私园,但见于文献的寥寥四处:近郊的“崔
氏园亭”、“赵园"和城内的“趣园”、“遂初园”。
■ 寺观园林:中都寺观也较多,其中很多独立建制园林,或结合寺观内外环境建置,或开发为以寺观为主的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借成内外人工和天然的河流湖泊,园林化建设,为士民提供游览之地。如西湖、卢沟桥、玉泉山等。
■ 金章宗时便出现了“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阴、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
台夕照.
■ ■ 八、小 结
■ ■ 1。三大园林中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文人园林大为兴盛,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
熟境地重要标志。
■ 2。皇家园林、寺观园林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并更加文人化,公共园林比以前更活跃、普遍。
■ 3.叠石、置石均显示出高超的技艺,理水以能够所以模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山石、土石山、土山配合形成
地貌骨架,植物数量、品种、配置方式多种多样,建筑具备了后世所见的全部形式,小品等比唐更胜一筹。
■ 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由于禅宗哲理、文人写意画风的直接影响,及美学观念的介入,
基本完成了向写意的转化,形成了写意山水式园林(根据造园者对山水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的表现山水
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 5.三大园林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第六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二) — 元、明、清初( 1271—1736)
■ 1271 年元灭金、南宋,建都大都(北京)。
1368年明灭元,建都南京,永乐19年(1421)年迁都北京。
1644 年清灭明,建都北京。元政权短暂,民族矛盾尖锐,经济处于复苏阶段,造园总的来看也是低潮状态,没什么建树.明永乐以后开始活跃,
到明末和清初的康熙、雍正年间达到了高潮局面.
一 、总 说
■ 1。明、清时期政权集于皇帝一身,皇家园林又复转向表现皇家气派,规模又趋于宏大.
■ 2。 明初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思想受到控制,因苦闷、压抑而祈求摆脱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意愿强烈,于是
寄情园林,促成私家园林文人风格的深化.
■ 3。 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影响民间造园,市民的生活要求和审美意识在园林的内容和形式 上都有明显反映,从而出现了以生活享乐为主要目标的市民园林与重在陶冶性情的士流园林分庭抗礼的局面,同时 刺激了造园技术的发展: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完善,装修装饰趋于精致;叠山方面石材、技
法多样化,各地风格各异;植物方面,栽培技术更上一层次,甚至出现花卉园艺学专著《花镜》 .
4。 文人的写意山水画风风靡一时,画与诗、书融于一体.文人、画家参与造园更加普遍,个别成为造园家,工匠也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影响到园林。 一是除全景摩移外,以山水局部象征山水整体,更为写意的创作手法;二是景题、 匾额、对联在园林中普遍使用,犹如绘画的提款,意境信息得以用文字表达,意境含蕴更为深远,诗情画意更为
浓郁。
5。各地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逐渐出现明显不同的地方风格。其中江南造园最为兴盛,地方风格最突出,北京在 引进江南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北方风格.不同风格既蕴含于园林总体的艺术格调和审美意识之中,也体现在造
园的手法和使用材料上.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百花争艳局面的到来。
二 、大都、北京
元灭金,迁都,时中都被毁大半,而大宁宫幸存,乃以大宁宫为中心另建“大都”(北京城前身).其格局继承唐宋皇 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称"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制。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开拓命名“太液池" 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引水入城两条河道“金河"、“长河”。 其格局继承唐宋皇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宫轴对
称”和“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制。
明成祖(永乐18年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在大都基础上建北京,并确立“两京制”。
明北京分为内城、皇城、宫城,宫城即大内——紫禁城,外有护城河,内为“前朝后宫”、最后为御花园,皇城有
大内御苑、衙署、府库。供水系统也有明显改变。
清北京在内城南扩建外城,皇城名存实亡,宫城之外改建宫廷寺庙、或赐贵戚勋臣建府邸,大部分成为民宅。
I主、元、明的皇家园林
元代皇家园林;均在皇城范围内,主要的一处就是在金代大宁宫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
主体为太液池,池中三岛沿袭“一池三山”模式。
最大岛屿为金代琼华岛,改名万岁山,模拟艮岳堆叠。山上建筑布局也是模拟仙山琼阁的境界规划设计。明代皇家园林:重点在大内御苑,少数建于紫金城内,多建于紫禁城外、皇城内。
明代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
西苑:元代太液池旧址,明代最大的一处大内御苑。天顺年间扩建: 一是填平圆坻东侧水面,改土台为砖砌团城, 西侧木吊桥改建石拱“玉河桥”;二是南扩太液池成南海,奠定北、中、南三海布局.三是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
若干建筑,五龙亭等,使太液池自然景观更富人工点染.
西苑三海水面辽阔,夹岸榆柳古槐多为百年以上,海中萍荇蒲藻,交青布绿.北海一带种植荷花,南海一带芦苇丛
生,沙禽水鸟翔泳于山光水色间,夏季乘船游览、冬季冰上嬉戏。
■ 建筑疏朗,树木葱郁,既有仙山琼阁之境界,又有水乡田园之野趣,有如大片自然生态之环境,直到清初仍保持这种
状态,只是琼华岛和南海增添了些建筑.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尽头,又名“后苑”,体现“前宫后苑”的传统模式,永乐年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占地
1.2hm2,建筑密度较高,20多幢、10余种形式建筑,按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园路布局亦纵横
规整,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点缀,更多的显示出皇家气派,但建筑布局能在端庄严整之余在形态、色彩、
装饰、装修等方面力求变化(拟对称),山池花木的配置比较自由,因而严整之中又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 东苑:因其在皇城东南,又名“南内”,明初是一处富于天然野趣、以水景取胜的园林,皇帝常偕同文武大臣、四方供 使到此观看“击球射柳”之戏。天顺年间明英宗被蒙古俘虏放还六年后,复辟,盈建东苑,仿照紫禁城,成为一处前
宫后院式完整格局的宫廷区-- “南城”。
兔园:西苑之西,之间无墙垣,可视为西苑之附园。整体布局较规整,有明确中轴线,山、池、建筑均沿南北中 轴配置.园中用石堆叠大假山“兔儿山”,象云龙之形、运用水落差创造的观赏水景均很别致。每年重阳皇帝驾临登
高。
■ 万岁山(景山):紫禁城之北、皇城中轴线上,采取对称布局。园内居中是人工堆筑的土山-万岁山,成五峰并列之 势,元代大内旧址之上,京城北端制高点和紫禁城的屏障,山上佳树郁葱、鹤鹿成群,有山道登临。中峰设石刻御座,
南麓诸亭环列,殿堂居北、东,
■ 慈宁宫花园:位于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北部,是太后、太妃的居所,成对称规整的布局。
紫禁城内宫殿密集,只有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两处园林,而皇城范围内园林的比重就大了,主要的大内御苑都在这里。以西苑 为主体的御苑占皇城大半,凡沿河开阔地带、主要道路两旁、空旷地段上都进行普遍绿化,形成一个宛若山林的大自然生
态环境,以满足帝、后、嫔、妃的游憩赏玩。
西北郊早在元代就因其自然风景之美而成为公共游览胜地。明代顾及蒙古骚扰一直未在此建宫苑,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兼有
行宫性质的两处行宫御苑—南苑和上林苑,分别择地于南郊和东郊建制。
四、 清初的皇家园林
满清君主集权,使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更具皇家气派.清初入京,全部沿用明代宫殿、坛庙、园林,并无大建。康熙中叶后,逐渐兴起皇家园林建设高潮,这个高潮奠基于康熙,完成
于乾隆,乾隆、嘉庆年间达到了全盛局面。
大 内 御 苑
紫禁城内,除个别宫殿增损和改易名称外基本保持明代原貌。皇城内御苑则变化较大.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保
持旧观,宫苑之小南城后来仅保留部分殿宇,其余做佛寺、厂库、民宅,西苑则有较大增建和改建。
西苑:
北海:琼华岛南坡庙宇改建永安寺,山顶广寒宫旧址建喇嘛小白塔,沿岸殿宇也有所改变。
南海:南台一带环境清幽空旷,顺治曾加修葺,康熙选中此地作为日常处理政务、接见臣僚和御前进讲、耕作御田的地方, 因而做了大规模改建、扩建.聘张然主持叠山,增建宫殿、园林和辅助用房.改南台之名为“瀛台”,在南海北堤上加筑宫墙,
把南海分隔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宫苑区。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清初,明代留下的南苑进行扩建,仍作为皇家的猎场和演武场,而采育上林苑完全废弃。之后因北京西北郊山清水秀、远
山近水彼此烘托映衬,宛似江南的优美自然风景实为北方所不多见,加之清王朝统治者生活习惯和国内外形势,行宫御苑和
离宫御苑的建设重点转向于此。
西北郊可分为三大区;
西区—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山系及东麓平地;
中区-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
东区—海淀镇以北、明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泽地。
康熙16年(1677)在原香山寺旧址建香山行宫。
康熙19年(1680)在玉泉山南坡建“澄心园”,23年(1684)改名“静明园”。
康熙23年(1684)首次南巡归来建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 畅春园,26年竣工.
康熙42年(1703)在承德兴建第二座离宫御苑 — — 避暑山庄,47年建成。
康熙年间北巡路线沿途建8处行宫,6处暂住之所。
雍正3年(1725)扩建西北郊第二座、清代第三座离宫 — 圆明园。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三座著名皇家园林。他们代表着清初 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地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此后经乾隆、嘉庆两朝的增建、扩建,也成为北方皇家
园林空前全盛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畅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占地80hm2。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
聚亭等山水建筑。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
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占地60hm2左右,
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引万泉河水入园.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宫廷区于南偏东,外朝三进院: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内廷两进:春晖堂、寿萱春永。
建筑布局呈中轴对称格局
苑林区为一水景园,水面以岛分前湖和后湖,外围萦回河道,引万泉庄之水成完整水系,建筑及景点分布,按纵深三路布置.
中路为宫廷区轴线的延伸,东、西两路建筑结合河堤岗阜的局部地貌,或成组群,或散点布置,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大部分以植物景观为主调,建筑疏朗、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 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不仅有北方乡土树种,还有江南、塞北的名种,
林间水际麋鹿、禽鸟成群,景色清幽
畅春园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此后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康熙时为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苑内大部分为水面,穿插大小岛堤,少有建筑完全呈现为一处清水
涟漪、林茂花繁的自然环境。
避暑山庄:占地564hm2,康熙亲自选址,具备五个特点:
1具备湖溪、山谷、平原、峰峦等全部天然构景要素;
2.根据地形特点形成三大景区鼎列格局: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
3.远山层峦叠嶂、奇峰异石都能作借景;
4水源丰沛,水体形式多样;
5山岭屏障于西北,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环境.山、水、平原三者关系更和上好风水之模式。
始建于康熙42年(1703),建成于乾隆55年,历时87年. 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山庄的建筑布局 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
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
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
圆明园:雍正3年扩建为四部分、200余hm2:宫廷区
东、西、北扩展,利用多泉的沼泽地改造为河渠串缀着许多小型水体的水网地带。
原赐园东湖开拓为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沿北宫墙的狭长地带。
雍正年间圆明园中已有后期“乾隆四十景"中的二十八景及一些其他景观。
清初皇家园林总结
清初建园重点在离宫御苑(明代重在大内)。其成就在于;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 自然美于一体,比宋、明御苑又有进步和创新。康熙主持兴建的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在园林的成熟期具有重要意义,也影响了
乾、嘉时期园林的发展。
五、 江南的私家园林
“江南”
今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
元、明、清时江南,经济之发达冠于全国,文风之盛亦居全国之首。河道纵横、气候温湿,宜于花木生长,民间建筑艺术精湛, 盛产景石,于是私家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高峰的标志不仅是造园活动广泛兴旺和技艺之精湛
高超,还有大批造园家和匠师,及刊行于世的许多造园理论著作。
江南绝大部分城镇都有私家园林的建置,而扬州、苏州更是精华荟萃,向有“园林城市”美誉.
扬
州
明代扬州园林见于文献著录的很多,绝大部分建在城内及附廓的宅园和游憩园,郊外别墅不多见。
明末扬州郑氏四兄弟的四座园林
郑元勋的影园、郑元侠的休园、郑元嗣的嘉树园、郑元化的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江南名园之四。其规模之大、艺术水平之
高当推休园和影园。
休园:占地50亩,原为宋代朱氏园旧址.没有明确景区划分,但景观变化较多,堆山叠石、引水为池、溪流萦绕、若聚若离、 亭台楼阁、连廊曲径,尚保存着宋代简远、疏朗的特点,其组景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园内建筑物很少但已开始运
用游廊串联景点的做法,又与宋园有所不同。
影园:当时著名造园家计成主持设计施工,乃扬州文人园林代表作品。占地约5亩,选址南湖岛南端,北、西、南皆有极佳
山、楼借景,“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名“影园”。 影园是一个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湖中有岛、岛中有池,园内外水景浑然一体。东、北堆土石假山以分隔,西、南开敞以借景,花木繁茂、建筑疏朗而朴素,命名与环境贴切,诱发意境 联想。景域划分利用山水、植物,不取建筑围合,故极少用游廊之类。整体恬淡雅致、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董其昌亲题“影
园"。
清初扬州私家园林更加兴旺,盐商为主的商人儒商合一、附庸风雅,并聚集大批文人、艺术家(扬州八怪),利用商船往来
之便,带来徽州、苏州、北方工匠,各地建材,搜求造园秘方,因此扬州园林融南北之特色。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其一为石材丰富,其二多文人直接主持叠山,如石涛、计成,著名匠师汇于此,如张涟、
仇好石、董道士等。当时园艺技术亦发达。
扬州城内宅园密布,如九峰园、乔氏东园、秦氏意园、小玲龙山馆等。康熙年间逐渐向西北郊风景优美的保障湖一带发展,如
东园、卞园、冶春园、王洗马园、筱园等.为乾隆时期瘦西湖园林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苏 州
苏州城内河道纵横,附近出产太湖石、黄石,文风特盛,蹬仕途、为官宦者甚多,因此苏州园林属文人、地主、官僚修造者居多,
基本保持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绝大部分在城内,少数在附近乡镇.
始建北宋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明后期的拙政园、艺圃、五峰园、留园、西园、芳草园、洽隐园等.其原貌类似影园,沿袭文
人园林风格,后期几经改建面目全非.
留园:园主徐泰时,明末万历年间任工部营缮主事。后因造寿宫遭诬受贿弹劾,乃罢官回故里苏州,“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
圃”建“东园”.
拙政园:园主明末王献臣,历任御史、巡抚,官场失意,乃卸任还乡。当年之拙政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充 满浓郁的天然野趣,建筑物及其稀疏,多为茅草屋顶,与今相比, 一派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格调。文征明撰《王氏拙
政园记》记31景,并各为一 图,分别题咏。
苏州近郊别墅园也很多,散布于山野乡村、水边林际,往往与太湖水网地带的优美环境融为一体。也有称为当时名园,尤以
洞庭东山的几座最为出色,如芗畦小筑。张然筑山、王石谷作画.
苏州附近的一些城市如常熟、无锡等地园林建置也很兴盛,最著名的当数无锡“寄畅园",不仅体现了高水平的造园艺术,而且
是在总体上至今仍然保持当年格局未经太大改动的、江南唯一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园林。
寄畅园:占地约1ha2,属中型别墅园林。元代佛寺,明代秦氏所有,清初分割,康熙年间秦氏后人合并修整,特聘张南桓侄张
钺筑由,引惠山“天下第二泉"之水,三次大修,成为江南名园。康乾南巡均曾驻跸于此.
寄畅园建筑布局疏朗,是一座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
总体:水池偏东,池西
土石为假山,构成山水骨架,西、南呈山林自然景色,池东、北则以建筑为主。假山首迎锡山、尾向惠山,山上树木丛生、浓荫如盖,加之怪石嵯峨形成山野气氛,惠山引水成溪流,破山腹而出,注入池
中 。
南京为明陪都,留守朝廷官员及元老重臣后人多有营构宅园。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记述私园11座,其中10座为徐达后裔
所有。其中最大一处游憩园为东园(六锦衣所有)。
王世贞《安氏西林记》记述无锡“西林园",自己在太仓建算山园。
上海豫园为明末旧园,几经修葺,保存原物仅为黄石大假山。出自上海叠石巨匠张南阳之手
六、 北京的私家园林
北京乃政治、文化城市,与苏、扬州性质不同,文人、贵戚、官僚云集。
保持士流园林的传统特色,有的着重华靡色彩;造园用石以北太湖和青石为主,具北方雄浑意味;建筑封闭多于空透、形象
凝重;植物多用北方乡土花木.
元代大都私家园林:多为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其中以宰相廉希宪的“万柳堂”最负盛名.
万柳堂又名廉园,城南丰台草桥之间,园内种植名花近万株,号称京城第一.是廉希宪颐养休闲之所,也是当时公卿名流经常宴
饮聚会之地.园内水木清华、繁花似锦,尤以牡丹最盛,诗人多有诗文赞咏.
明代北京的私家园林:数量较多,散布城内外各处.
城内私园多集中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一带。此地建园, 一可引什刹海之水,二可借什刹海之景。例如:定国公园(太师圃)、
英国公新园、刘百世别业、刘茂才园、米万钟的漫园、苗太守的漫园、杨侍御的杨园等。
郊外私园多位别墅园,大多集中在西北郊一带。此地泉水丰沛、自然景色优美,招引贵戚、官僚纷纷来此建园。众多私园中
记载翔实、文人题咏最多、当时最有名气的当推“勺园"和“清华园",
清华园:海淀镇北,约80hm2明神宗外祖父李伟之园。当时最大的一处私园.清华园是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 堤分隔前、后湖。建筑按南北中轴纵深布局,前后湖之间是主建筑群“挹海堂”,堂北“清雅亭”与之对景,亭周围广植牡丹、芍 药等花木。后湖中有一岛,有“花聚亭”,环岛植荷.北岸堆叠大假山,山畔水际建高楼台,可借西山玉泉山之景.西北岸临水 建阁,听水、观瀑。理水:湖网交织、因水设景;叠山:土石结合、洞瀑藏焉;植物:牡丹斗艳、修竹成片:建筑:形式多样、装
修堂皇。
勺园:晚于清华园、建其东、今未名湖一带,园主米万钟。勺园规模、富丽逊之,但造园艺术水平更胜一筹。勺园也是一座 水景园,总体规划着重因水成景,水是主题,利用堤、桥将水面分隔为许多层次,成堤环水抱之势。建筑配置成组群,与局 部地形和植物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景区。建筑形象朴素,多接近水面,并因借西山之景。园中用石不多,植物也没有名贵品种。
但其雅致简远却饱含了江南园林的情调。
清初北京的私家园林:数量远多于明代,多为文人和官僚所有,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李渔的芥子园、贾膠侯的半亩园(内城有二皆出自李渔手)、王熙的怡园、冯溥(普)的万柳堂、吴梅村园、王渔洋园、朱竹坨园、吴三桂府园、祖大寿府园、
汪由敦园、孙承泽园等。其中有些是聘江南造园家主持盈建,如王熙的怡园、冯溥的万柳堂就是出自张然手笔。
怡园:康熙时大学士王熙所有。水池居中,北岸集中建筑,临水而建,复廊连楼。南岸叠石假山,点缀亭榭小品.池上架曲桥近
西岸,不分水面。因邻万柳堂而多植柳树.
清初北京盈建大量王府花园,乃北京特殊的私园类别。多借西北明私园遗址营建“赐园”。如大学士明珠的自怡园,索额图的
澄怀园等。大多沿袭明代别墅园格局,因水设景,既有水景园淡雅格调,又不失雕梁画栋之富贵。
清初海淀一带赐园中还穿插一些私家别墅园,后来逐渐向海淀以南和翁山以西发展,逐渐与赐园分开。
七、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文人园林的发展:文人画进入明代已经完全成熟,占据花坛主要地位,真正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形成文人画“三绝”.文人“工
匠化”,工匠“文人化”促进文人园林的发展。
一方面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促成文人园林的发展,另一方面市民阶层儒商合一、附庸风雅,或者聘文人筹划经营,势必使市
民园林向文人园林接近。这种局面尤其体现在江南一带。康熙南巡之后又将江南园林和文人园林的风格引入皇家园林。官僚
贵戚的私家园林也有许多由江南造园家主持。
造园家;
造园匠师:张楠垣父子(主张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新流派)
文人造园家:计成、石涛、李渔等
理论著作:
《园冶》(计成1582):崇祯四年(1631)成书、七年刊行。全面论述江南私园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 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三卷: 一卷“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相地、立基、屋宇、装折),二卷专论栏杆,三卷分论门窗、墙垣、
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一家言》(李渔1611)又名《闲情偶记》;共九卷,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窗、墙壁、联匾、山石
五节 .
《长物志》(文震亨1585):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直接有关的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花镜》(陈溴子 ·清康熙):观赏花木类巨著,书后附录还论及园林动物。
八 、寺观园林
元以后虽佛、道发展不如唐宋,但寺观建筑不断兴建,遍布全国各地,城镇之内及近郊、名山风景区均有大量寺观建设。
城镇寺观中除了独立的园林之外,都刻意经营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郊野寺观更注重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而经营园林化的环境,其中大多数成为公共游览胜地.每为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几与私园一般无二。
如北京:元大都寺观187所,长春宫、西湖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等;明永乐年间300所,成化年间敕建的就有636所,民间建
置则不计其数,法源寺、万寿寺、月河梵苑,西北郊更集中,香山寺、碧云寺、圆静寺等.
九 、其他园林
城市公共园林:在一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地区,城内、附廓、近郊都普遍出现公共园林.多利用城市水系一部分,少数利
用旧园址或寺观外围园林化环境,稍加整治供市民休闲、游憩.城内公共园林有的还结合商业、文娱而发展成多功能的开放
性绿化空间。
明清北京什刹海就是典型一例。
原名积水潭,又叫海子。元代漕运码头,水源充盈,南方粮船、商船停泊于此,沿岸商贾云集。
明什刹海和净业湖遍植荷花,附近开辟稻田,宛若江南水乡,极富野趣风光,飞禽、水鸟萦飞、绿树成荫,加之周围寺院、宅园
点缀,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成为城内公共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在此以文会友,多有赋诗赞咏。
清初由于经年淤积,又收缩成两个湖面:什刹海(后海)、莲花泡子(前海),后期三水面统称为什刹海。形成著名“银锭观山”
之景。
乡村公共园林:江南、东南、巴蜀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富裕的农村聚落往往辟出一定地段开凿水池、种植树木、建置少许
亭榭,作为村民公共交往、休憩的场所.
浙江楠溪江,宋代苍坡村仍保持传统格局,岩头村现状格局则完成于明代.工程设计与园林创作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空间,为公 众提供游憩、交往场所,又具祭祀、酬神等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还与商业街区有着便捷的联系.楠溪江中有的大多数村落都和
岩头村一样,结合供水渠道的开凿而建成为水景园.
十、 小 结
1.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以江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2。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造园家,有的出身文人,有的出身工匠.同时总结为造园理论著作刊行于世,成为高峰境地的又
一标志。
3。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园林,巩固了写意园林创作的主导地位。
4。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大量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的养分,为成熟后期高潮之兴打下基础。
5。 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
第七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 1911)
此期从清乾隆到宣统170余年,时间比前几期短,但却是历史上集大成而终结的阶段。
积淀了深厚的传统而显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如果说成熟期仍保持着向上的、进取的发展倾向,那么成熟后期则呈现为逐渐停滞的、盛极而衰的趋势.
一 、总 说
乾隆时期是中国封建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但世界形势今非昔比,国内矛盾尖锐.
园林方面乾、嘉时期,活动之广、技艺之精,皇家、私家均鼎高峰。虽造园活动延至清末,文化上沿袭宋、明传统,但已失
去后者动力和进取精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传统文化已成强弩之末,没有创新,市民趣味欲浓。
表面上文人园林涵盖私园,但实质上传统的清高、隐逸思想逾淡,文人园林的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色逐渐消失,“隐于
园”趋于“娱于园",造园模式日趋僵化、程式化,重于技巧而失去了思想内涵。
形成地方风格,尤以北方、江南、岭南三大地方风格对峙局面。
二 、皇家园林
乾隆时期完成皇家园林建设高潮.
大内御苑:
东苑:消失,改建为民宅、佛寺、府库。
景山:改建,乾隆16年(1751)于五峰之顶建五亭,增建殿宇.
兔园:消失,改建民宅.
西苑:三海以西改建民宅,仅余东岸狭窄地带,三海增建大量建筑。
紫禁城:新建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余无大变。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集中在北京西北郊和承德
西北郊“三山五园 ’ 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
避暑山庄:乾隆16年(1751)扩建,55年(1790)完工.园内增设大量景点,其中主要的“乾隆三十六景”,并先后建成宏伟的“外
八庙",自北而东环绕山庄有如众星捧月。
其他地方的行宫御苑:
乾隆19年在蓟州西北建“静寄山庄"、钓鱼台行宫(玉渊潭)、保定行宫、白涧行宫(蓟州)、隆福寺行宫(蓟州)、涿州行宫、
烟郊行宫等。
三 、大内御苑
西 苑 :
乾隆期最大改建,重点在北海,建筑密度增大,园林景观亦有明显变化。
北海:
团城建石亭,堆云积翠桥改建折线形琼华岛上新建建筑集中于西、北、东坡,南坡为顺治建成的永安寺.南坡山门至白塔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西坡地势陡峭,建 筑依山就势,配以山石,成高下错落之变化,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北坡下缓上陡,上2/3 叠石构洞,地貌起伏变化,具有山 地景观缩影,建筑体量小、随地势高低错落。下部平地临水建弧形廊“延楼"。东坡以植物景观为主,建筑比重小。东岸独辟 景区“濠濮间”、仙蚕坛.濠濮间借什刹海支流汇为小池,沿东宫墙建成,分为四部分。北岸新建改建六组建筑群:镜清斋、西 天梵境、澄观堂、阐福寺、五龙亭、小西天。镜清斋:典型的园中之园,乾隆23年建成,读书、操琴、品茗之所。光绪改 名“静心斋”.主景空间是北半部山池空间,南东分列四个小庭院建筑空间,互相渗透有相对独立,迂回游廊、爬山廊相连。西天梵 境:大型宫庭佛寺,又名大西天。九龙壁在此。澄观堂:乾隆游北海的休息处,44年收赵孟頫(俯)快雪堂贴,刻石镶壁,改名“快 雪堂"。园内有艮岳名石“云起”,门前有元代铁影壁。阐福寺:当年皇城诸寺庙中最壮丽的一座。五龙亭;重修后保持明代旧观。
小西天(观音阁):乾隆为庆祝太后70大寿而建。
光绪12年(1886),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葺西园,包括改建、新建、拆修、补修建筑118处,其中:南海98处、中海20处,这是
对西园的最后一次修葺,历时两年。但规模远不及康熙、乾隆。
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东临,乃历朝太后、太妃孀居之所,颇有寺庙色彩。建筑、道路呈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规整布局,建筑密度低,空
间开朗,没有山池点缀,到处是参天古树,于肃穆之中与人幽邃雅致、恬静脱俗之感,
建福宫花园:
建福宫之北,没有水景,以山石取胜之旱园,建筑密度高。建筑沿宫墙建置,空廊联系殿宇、分隔空间,布局较灵活,严禁中融
于变化。
宁寿宫花园:
于宁寿宫西路,分隔为院落以弥补狭长的缺陷。五进院落各有特色,形成引人入胜、步移景异的纵深观赏路线.
四 、行宫御苑
静宜园、静明园、南苑,前两者为天然山水园,在北京西北郊;后者为人工山水园,在南郊。
静宜园
位于香山东坡,乾隆11 年(1746)扩建完工,140hm2。园内不仅保留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还保持着大自然 生态的深邃幽静和浓郁的山林野趣。是一座大型山地园,也是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全园分为“内垣”、“外垣”、“别垣”
三部分,有景点50余处,其中乾隆题署的有28景。
静明园
玉泉山众多寺庙,山上多石洞,山麓多涌泉.康、雍时静明园大致在玉泉山南坡和玉泉湖、裂帛湖一带。乾隆15年扩建,把玉
泉山和山麓河湖全部圈入,18年再次扩建,命名“静明园十六景”,24年建成。57年进行一次大修,进入全盛时期。全盛时65hm2,园内建筑群30余组,其中寺庙11所、宫廷3所、余为园林建筑。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总体上山环水抱,创造了以五个小 型水景园环绕、烘托一处天然山景的规划格局.全园三个景区:南山、东山、西山景区。南山景区:山南坡、玉泉湖、裂帛 湖.玉泉湖为景区中心,乃全园建筑精华荟萃之地,最主要的景点是雄踞主峰的是香岩寺和“玉峰塔影”及玉泉湖周围景观。东 山景区:东坡及山麓影镜湖、宝珠湖.以水面和环湖景观取胜.西山景区:山脊以西.主要是西山麓平坦地段上建置园内最大的
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和小园林.
南 苑
北京南郊辽阔平原上,230hm2,泉沼密布、水草丰茂、林木葱郁、禽兽众多,明清多次扩建,是皇家兼作行猎、阅兵演武之行
宫。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主要工程两项: 一是把土墙改为砖墙,二是新建一座精致园林--团河行宫。
五、离宫御苑
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颐和园),前者为人工山水园,后两者为天然山水园。不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且以其高超
的造园技艺蛮声中外,成为清代皇家诸园中的佼佼者、北方造园艺术发展到高峰境地的标志。称其为后期宫廷造园的三大杰
作,当之无愧。
圆明园
乾隆2年(1737)移居圆明园,并进行第二次扩建,9年告一段落,新增了“四十景”中的12景,并完成“圆明园四十景图" 和《圆明园图咏》 .16年(1751)在东临建成长春园。37年(1772)在东南建成绮春园,由若干私园合并而成。乾嘉时期是园 明三园全盛时期,规模之大在三山五园之首,350hm2,内容之丰富也为三山五园之冠.呈大园含小园、园中有园的"集锦式”总 体规划.三园之内人工开凿的水面占一半以上,人工堆叠的岗阜岛堤300余处,各式木、石桥梁100多座,建筑面积达16万 m2,成组的建筑群及成景的个体建筑123处,基本以院落为基调,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三园堪称 水景园,造景大部分是以水面为主题,因水成趣。以山水地貌为骨架,但具体布置有所不同。圆明园水面,大、中、小相结 合,形成完整水系,地形变化占1/3;长春园以大水面为主体,并由洲、堤、岛划分为有聚有散的水体空间,周围岗阜回环; 绮春园则全部为小型水面结合岗阜穿插的集锦.三园的植物配置无从详考,但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点不少于150处,占全
园景点的1/6。
圆明园堪称“集锦式”园林的代表,百余座小园主题鲜明,堪称典型“标题园”,又以景点形式出现,其取材、选题广泛驳杂:
模仿江南山水名胜。
借用前人诗、画意境,如“夹镜鸣琴”。
移植江南园林景观,如“狮子林”、“如园"(瞻园)
再现道家传说中仙山琼阁,如“方壶盛境”。
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宣扬利于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如“九州清宴”。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 .
道、咸年间,内忧外患。咸丰10年(1860)7月,英法两国借口攻陷大沽直趋北京,占领圆明园,劫掠之后,统帅额尔金下令
焚烧,8月22日至25日焚烧园明三园.9月初5至11日,再次焚烧,并烧毁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
咸丰11 年7月,咸丰死于避暑山庄,两宫听政。同治12年(1873)8月,下诏修复圆明园,次年因国库空虚停工.同治13年光
绪继位,光绪14年(1888)西太后挪用军费勉强完成颐和园的修复。
光绪26年(1900)8月,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等宫苑再遭劫掠,光绪28年慈禧自西安返京,对颐和园再次修
缮 。
避著山庄:
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一座,564 hm2,山庄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的模式,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宫廷区:平行分布着正宫、松鹤斋、东宫三座院落式建筑群。
苑林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山岳景区。
湖泊景区;自然景观是开阔深远与含蓄曲折相结合,虽人工开凿,但就整体而言,水面形状、堤的走向、岛的布局、水域尺 度等,都经过精心设计,能与全园的山、水、平原相协调,再配以绿化,则宛若天造地就一般.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的1/6, 却集中了全园一半以上的建筑,是山庄的精华所在.景区以金山亭为总绾全局的重点,以如意洲作为景区的建筑中心。整个湖
泊景区的建筑布局都能够恰当而巧妙地与水域的开合聚散、桥堤洲岛、绿化种植相结合,形成动静结合的综合景观。
景区有三条有缆线:
1.东路:始于东宫北端卷阿胜境,经水心榭亭桥,跨银湖、镜湖之间水面,此处眼界开阔,尤以西北得景最佳,过此进入镜湖
及其洲岛上的建筑群和小园林,是为本线重点。如文园狮子林,金山亭为结景.
2。中路:始于万壑松风,下陡坡过桥入“芝径云堤”,漫步堤上,远山近水全然江南水乡
致。过堤蹬如意洲,进入中路景观高潮。过此见烟雨楼为中路结景。
3.西路:自正宫后门—秀云门经“驯鹿坡”北行,左依山、右临湖,纵深远处为“南山积雪”的对景。沿途听山涧击水、观瀑布山
影,最后以“文津阁”锁住山口结束。
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在南侧建4亭,北端是全园最高建筑永佑寺舍利塔。东半部为万树园,西半部为试马埭(代),万
树园中设蒙古包28架,乾隆在此召见西藏、蒙古王公贵族、宗教领袖。
由岳景区:占全园面积2/3,以其浑厚优美的山形成为绝好的观赏景观,可游、可居的山地景观。建筑布局疏朗、隐蔽, 不破天然之趣。只有“南山积雪”等四座亭子矗立山峰可见,其余包括模拟内地名山古刹的“内八庙”和诸多小园林,都隐于山林 之中,而且依山就势、巧于因借,代表着我国传统山地建筑艺术的高水平。例如“碧静堂"和“秀起堂".由于山地土层厚,天然
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所以山庄植物景观非常之多,以植物命名的景点也不在少数。如“榛子峪”、“梨花伴月”等。总之:避暑山庄三大景区,湖泊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区象征北方名山,乃是移天缩地、 融冶荟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蜿蜒宫墙宛如长城,园外藏、蒙、维、汉民族特色的“外八庙”犹如众星捧月,也是大清帝国之
象征,与圆明园有同工之寓意.
清漪园(顾和园)
乾隆9年(1744)圆明园扩建告一段落,乾隆《圆明园后记》昭告“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设苑囿.然15年兴清漪 园,原因有三: 一为诸园或为平地起造,或因借山林,只此既有真山大水,又空间开阔,互有资借;二是“西湖景”神似杭州西 湖,而乾隆素有杭州西湖情结;三是诸园皆因上代,受既往格局限制。于是假借建寺为母后祝寿和西北郊水系整理之机,建清 漪园,乾隆19年竣工大部。建13类、101 处建筑物和建筑群。乾隆29年全部完工,增加24处建筑,全园295 hm2 ,山水格
局极似杭州西湖.
全园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宫廷区为东宫门到勤政殿,勤政殿以西即为广大苑林区。苑林区又以万寿山脊为界,分为前山前 湖景区和后山后湖景区。谐趣园--乾隆第一次南巡即非常欣赏无锡寄畅园,遂“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名曰惠
山园"三年后建成。嘉靖 16年 ( 1811)改园名“谐趣园”。
咸丰10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荒废,直至光绪24年(1898),西太后动用海军军费修复,改名“颐和园"。格局基
本未变,只是经费不足,完全放弃后山、后湖和昆明湖西岸,集中经营前山、宫廷区、西堤、南湖岛,并在昆明湖沿岸加筑 宫墙。 一改行宫御苑的性质,成为帝、后长期居住的兼作政治活动的离宫御苑.相比前园,减少了寺庙的建筑,宫殿、居住
建筑的比重增加,后勤辅助建筑更多了。
六、 皇家园林的重要成就
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园林造诣都达到了后朝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技艺结合宏大的规模,更凸显了
皇家园林的气派。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无论是人工山水园还是天然山水园都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总体规划。即现有规划后有施工,先规划后施工,按部就班。
2. 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功能
园居生活使建筑分量加重,于是有意识的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造景和表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手段。多样的建
筑形式,因地制宜、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及个体、群体的外观和空间组合,都表现了建筑美的含蕴。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琼华岛等。
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畅春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的狮子林等。具体仿建名园,如清漪园中的谐趣园。
4. 复杂多样的象征意义
借助造景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伦理等象征寓意的象征手法,在乾嘉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如蓬菜
三岛、梵天乐土、银河天汉及圆明园中的“禹贡九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等。
七、江南的私家园林
江南园林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保持着中国后期园林发展史上与北京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 总的来说以扬、苏州为代表,并且乾、嘉时期集中于扬州,同、光年间转移到苏州。其他城市包括杭州、南京、上海、
常熟及皖南地区也有私园建置。
扬 州
“扬州园林甲天下”、“扬州以名园盛,名园以叠石胜”,匠师戈裕良实为一代叠石宗师。
乾隆时期是扬州园林黄金时期,私园遍布城内及保障湖(瘦西湖)带。
城区内 代表性的有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余园、怡庐、蔚圃等。
保障湖一带别墅园林尤为兴盛,鳞次栉比,罗列两岸,形成十余公里的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包括乾隆24景在
内的 60 余座园林。
扬州城内私园:
片石山房:又名双槐园,今尚存假山,乃石涛存世孤本。叠石构洞、主次分明,于小中见大山气势。
小盘谷::0 。3hm2, 园小而用地紧凑,空间变化丰富、主次分明,山石、建筑沿池而建,互成对景,水面、山石、建 筑的尺度、比例协调、亲切,空间对比和局部景观对比效果强烈,山石、流水、花木与朴素建筑浑然一体,显示了江
南小型宅院的精致而幽深含蓄的典型性格。
个园:0。 6hm2, 假山堆叠名重一时,立意不凡,分峰用石,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春:
石笋+竹子,夏:太湖石+松树,秋:黄石+柏树,冬:雪石.
城区外私园—-瘦西湖
乾隆时期最盛,两岸密布园林,以二十四景为代表,大部分为私家别墅园,亦有寺庙、公共游览地、茶楼、诗社等,
嘉庆时开始衰落,道光年间一蹶不振。
苏 州
乾、嘉时期苏州园林发展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兴盛势头,道、咸时内忧外患、经济颓势,江南园林开始衰落,扬州 园林一蹶不振,同、光时期的造园活动转移到苏州,再度恢复往昔繁荣,将前代寒壁山庄、狮子林、沧浪亭、拙 政园、艺圃等名园重新修复、改建、扩建,但大多原有面貌所剩无几。苏州城内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
林并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城郊还散布者许多别墅园。其他城市
同里--退思园:布局疏朗,中央水面不大,但曲岸参差,
石花木穿插得宜,环池建筑贴近水面,尺度亲切,被誉为“贴水园林”。
杭州:也是私园集中地方,现保存完好或经重建的有西湖西岸的几座别墅园,如刘庄、高庄、郭庄等.
上海一豫园
海宁-安澜园(陈园)
南京— 瞻园:占地仅8亩,明初中王徐达始建为王府西花园,乾隆南巡曾驻跸于此园,赐名“瞻园”,并在北京长 春园中仿建“如园"。太平天国时为东王府花园,遭清军破坏,同光时两次维修,民国时又渐荒废,解放后修复如
此。
南京—随园(已废):袁枚私园,占地百余亩,宅园合一,相当于庄园。
南京—江宁织造署-商园(已废):乾隆五次驻跸.
常熟:因近苏州,亦为私园集中地方,现存的有燕园、赵园、虚郭园、壶隐园、顾氏小园、澄碧山庄、瞿园、之园等 多处。都以城西虞山为借景.燕园——黄石假山题名“燕谷”,乃戈裕良作品,与苏州环秀山庄的太湖假山有异曲同工
之妙。
八、 北方的私家园林
北京是北方造园活动中心,私家园林荟萃之地。其原因有三:
一是汲取江南园林造园技艺,北方自然和人文条件所形成的地方风格臻于成熟和定型。
二是大量官僚、王公贵戚及其后代,外省大员、蒙古王公聚北京,兴建宅园。
三是皇家园林建置频繁,从设计、施工、管理形成一套严密体系和熟练队伍,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发展。
北京私家园林遍布内城、外城,少为承袭明、清初之旧修葺改建,多为新建。约有一百五六十处,50年代还有五六
十处,如今已寥寥无几,
《天咫偶闻》(清末 · 震钧)记述几处:且园、半亩园、蝶梦园、恭忠亲王邸、鉴园
《燕都丛考》记录:天春园
六七士年代尚存园:余园、崇礼花园、索家花园、那桐花园、可园等。
王府花园:恭忠亲王邸(萃锦园)、鉴园、醇亲王府园(现为宋庆龄故居)、郑亲王府园、礼亲王府、涛贝勒府等. 赐园:内城缺水,多为小水池园林和旱园。赐园亦然,除乐善园之外,均建于海淀一带。万泉河水串联的一系列赐 中,淑春园、蔚秀园、鸣鹤园、朗润园、镜春园、集贤院 20 年代由前燕京大学购得,后成为北大校园一部分。熙春
园、近春园是清华大学主要部分。
北方其他园林十笏园:山东潍坊,原为潍县四大豪绅之一的丁宝善宅园,现为潍坊博物馆。风格于北方浑厚中又透出江南的柔媚。
九 、岭南的私家园林
岭南泛指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
清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私园开始兴盛,影响潮汕、福建、台湾等地.清中叶后日趋兴旺,在园林布局、空间组织、水
石运用和花木配置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终异军突起而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号称粤中四大名园,而且都完好的保存下来,可视为岭
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
梁园:嘉、道年间书画家梁蔼如叔侄分建“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四部分。咸初极盛, 后日渐缩废, 50 年代仅剩“群星草堂"、“汾江草庐”部分残址, 1982 年政府维修,94年全面修复两年竣工。梁园 特色在于住宅、祠堂、园林三者巧妙合理的组合。园林设计以置石石景和水景见长。群星草堂乃家族庆会之所,南
之石庭、水庭、山庭鼎列,最能体现岭南园林神韵.
可园:布局为建筑围合的庭院式园林,凿池筑山、种植花木。前厅珊瑚石假山“石子上楼台”,后庭全园主体建筑“可
楼",东庭以临水船厅为主。
余荫山房:广州市郊番禺县,邬姓大商人.始建同治年间,保存至今。布局特色: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西方影响)
并列组成水庭, 一些园林小品和建筑装修也有西洋化做法,建筑内外敞透。植物繁茂、经年常绿、花开似锦。
林本源园林(林家花园);台北市郊板桥镇。先祖林平侯自漳州迁至台北,经商致富.光绪年间,后人林维源参推
政,成为社会领袖人物,乃扩建宅邸,光绪14年又经其弟林本源改筑增建,光绪19年(1893)
■ 建成,占地 1.3hm2 ,中型庭院. 日本占据台湾时荒废,,1978 年政府出资全面修复。分为五个区域: 一是书斋“汲古 书屋”和“方鉴斋”,二是待客的“来青阁”和观花的“香玉第",三是宴集场所“定静堂”,四是登高远眺的“观
稼楼”,五是山池游赏的“榕荫大池”、
潮汕一带小型私园:
西塘(洪源记花园):澄海县,1亩多。
人境庐:梅州市,园主黄遵宪,清末诗人、政治家、外交家,因维新革职,建书斋园林.庭院内点缀假山、鱼池、花圃等。
十、 私家园林综述
形成三大地方园林风格,主要表现在用材、形象和技法上,总体规划也有所体现.
江南园林:叠山石料品种多,以太湖石、黄石为主,用量大,形象丰富、手法多样、技艺高超.花木为某些景点观赏 主题,配制方法多样。建筑形式丰富,技术精湛,单体玲珑轻盈,有柔媚气质,装修精致。园内空间形式多样、迂回 曲折、变化丰富,多以水体为主景空间。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格调、精湛的造园技巧,均居三大园林之首,
足以代表这时期民间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方园林:建筑形象稳重、敦实,相对封闭,比之江南有刚健之美.水源比江南匮乏,水面小,甚至做旱园。叠山石材有限,假山规模相对小些。植物树种少,尤缺阔叶常绿和冬季花木。多有中轴和对景线的应用,凝重、严谨。
园林空间划分较少, 整体性强。
岭南园林:规模较小,多为宅园,建筑比重大,院、园形式多样,组合较江南更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建筑更开 敞,平屋顶多做"天台花园“,细部精致,装修壁塑、雕工见长,多运用西洋式。叠山用“塑石”技法,山体可塑性 强、姿态丰富,沿海用石蛋、珊瑚石叠山,分为“壁型”(逶迤平阔)和“峰型”(主峰突出)两种类型,水石庭、 水局乃是岭南园林之一绝。理水手法丰富多样,有方正形式.植物品种繁多、花团锦簇、绿茵葱翠,强于江南、北
方。
此期园林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流于人工味过浓的“人造自然”的负面倾向:
1、 园居活动频繁,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娱于园”的概念上升为主
导,建筑类型、数量增加。
2、 宅园的性质有了变化,园林与宅邸的关系比之宋、明时更为密切,互相渗透。
3、 园内用石叠山更加普遍,但有矫揉做作之嫌,不能激发人们对真山水的意境联想,形式主义、程式化,缺乏创造
.
4、 植物配置更注重配置的艺术效果,忽略了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和理论水平停滞。
5、 宋代开始运用景题,赋予园林以标题的性质,通过文学形式抒发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这对园景 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园林的意境更为深化,而此时有些空洞浮泛、言过其实、曲高和寡,与此时此景并不贴切,
个别无病呻吟、缺乏思想、矫揉做作,文人园林消融于流俗之中。
6、 造园活动虽然十分广泛,但实践经验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的概括。
十一、寺观园林
此期虽尊崇儒家理学,但出于政治目的,对佛、道也积极保护、扶持。新建、扩建寺观仍很多,包括皇家赦建的。
承德、北京、五台山建许多喇嘛庙。
寺观除了有些宗教象征外,与私园极似,有的成为当地名园。成为文人吟咏聚会的场所、群众游览的地方。多栽植
观赏树木,有的点缀山石水局,体现“禅房花木深”的雅致怡人的情趣.
■ 1、功能比较单纯,建筑物比私园少,山水花木更多,有文人园林的承传.
■ 2、 城镇寺观,园林与庭院相结合赋予寺观世俗美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使得寺观作为宗教活动中心同时具备公共
■ 园林职能。
寺观园林的类型
1、 单独建置附园:扬州大明寺的西园、大觉寺(北京西北郊)、白云观(阜成门内)、普宁寺(承德“外八庙”之一)
■ 2 、注重庭院园林化:法源 寺 ( 北京外城)3、注重内部园林化庭院和环境园林化兼有:古常道观(四川青城山)、黄龙洞(杭州西湖北山栖霞岭)、潭柘寺《北
京小西山系的潭柘山)
4、 注重环境园林化处理;圆觉寺(云南巍宝山)、乌尤寺(四川乐山)、太素宫(安徽祁云寺)
十二、 其 他 园
1。 公 共 园 林
公共园林的形成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依托城市的水系,或河流、湖沼等水体及水利设施而因水成景
城市及近郊公共园林多为此种。
北京的什刹海、二腼(闸)、陶然亭、太平湖等,济南的大明湖、南京的玄武湖、昆明的翠湖、扬州的瘦西湖等,
第二种种情况:利用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旧址或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名迹而园林化处理。如杜甫草堂、桂湖、百
泉等。
第三种情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尤其是水口园林(建于村口),如檀干园(徽州歙县唐模
村口)
2. 衙 署 园 林
清代府、道、县各级地方政府的衙署内, 一般都单独开辟出一部分建筑作为住所,相当于宅邸,于是都有宅园建置.
如河南内乡县衙、揭阳县衙署等。
3. 书 院 园 林
多由著名学者创办并主持,教学体制多借鉴
教禅宗的丛林清规,院址多选风景秀丽之地。如西云书院、竹山书院等。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抗日战争中为日军所毁, 1998
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十三、 少数民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汉族园林,其他少数民族由于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低级阶段,尚不具备产生本民族 园林的的条件。 一些汉化程度较深的少数民族经营的宅园,多属于汉族的某种地方风格,只在局部表现本民族特色。例
如云南大理的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类型。只有居住于西藏地区的藏族,至清中叶就已初步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园
.
西 藏 族 园 林
清中叶西藏地区已形成了为极少数僧、俗统治阶级所私有的三类园林:庄园园林、寺庙园林、行宫园林。
庄园园林:较大庄园选择临近的开阔地带修建园林,作为领主夏天避暑居住、游憩之用,类似汉族的宅园或别墅园。 栽植大量观赏花木,果树为主,小体量建筑疏朗布置于林木蓊郁的自然环境之中,有的也凿池引水,并开辟室外活动
场地。
寺庙园林:是佛教寺庙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不是游憩而是作为“辩经场”.以植物布置为主,只在场地一
端、坐北朝南建“辨经台"。
行宫园林:达赖和班禅的避暑行宫。主要有前藏首府拉萨的“罗布林卡”和后藏首府日咯则的“功德林园林”、“德 谦园林” .前者自达赖7世建成后,历代达赖自“布达拉宫”移居此地遂成定例,是藏族园林最完整的代表作品.
后者乃每到夏季班禅自“札什仑布寺”移住之处。
罗布林卡— “有如珍珠宝贝一般的园林”。始建达赖7世,历经近 200 年、三次扩建而成,是达赖避暑消夏、游憩 居主的行宫,兼有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全园分为东西两部分,当地习惯称东部为“罗布林卡”,西部称“金 色林卡",主要有先后建置的、相对独立的三座小园林组成,园内以大面积绿化和植物景观为主,构成粗犷的原野风 光为主调,也包含着自由式和规整式布局,凿池引水,但没有人工堆叠假山和地形起伏.不用建筑围合景观空间, 一
般由绿地围绕建筑进行布局,或者建筑散置于林地之中。
十四、 小 结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也反映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乾嘉时期无论规模或艺术造诣均达历史 高峰境地,大型园林总体规划、设计有所创新,南北艺术融糅,建造了里程碑性质的优秀园林,如避暑山庄、圆明
园、清漪园。然而末期遭帝国主义焚毁破坏之后,无力恢复、 一蹶不振从高潮跌落为低潮。
2。民间私家园林承袭上代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其中江南园林以其精湛的 造园技艺和保存下来的为数甚多的优秀作品而居于首席地位,其他地区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只有藏族园林
风格初具雏形。
3.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 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场所转化为多功能活动中心,
建筑密度加大、山石用量较多,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艺术思想的影响.
4。公其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更加普遍和长足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园林的独特性格也比较突出,如开放的布局,依
托天然水面和古迹、名胜及工程设施进行园林化处理等.但多为自发状态,规划设计方面较低级。
5.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理论著作出现,
6.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如圆明园西洋楼,华侨回国建宅园等,但只是在局部
和细部,并未引起园林总体风格和布局的变化,仍保持着完整的体系。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园林( 1911-1949—,
19 世纪末,封建文化随封建社会的解体而日趋没落, 20 世纪后,中国园林由封闭的、古典的体系向开放的、非
古典的体系转化。
■ 一 、中国近代园林形式
■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园林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 公园出现、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入中国。
■ 为公众服务的思想和作为一 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 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造园课程,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
■ 1928 年成立了中国造园学会。
■ 1 . 租界的公园
■ 上海:外滩公园( 1868 年,现黄浦公园)
虹口公园( 1900 年)
法国公园( 1908 年,现复兴公园)
■ 天津:英国公园((1887 年,现解放公园)
法国公园( 1917 年,现中山公园)
1928 年向国人开放
2. 中国自建的公园
■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 龙沙公园( 1897, 齐齐哈尔)
城中公园((1906, 无锡)
■ 少城公园( 1910, 成都,现人民公园)
北京的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1906, 现动物园一角)
玄武湖公园( 1911,南京)
辛亥革命后开放皇家园林和坛庙,并新建园林:
北京先后开放了先农坛、中山公园、颐和园、北海公园等皇家园林。
新建了广州的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和黄花岗公园( 1918) ,南京的中山陵( 1926—1929,,吕彦直、章守玉),重庆
中央公园( 1926, 现人民公园)等 .
一 些军阀、官僚、地主、资本家建造私园。
3. 西方造园艺术的传入■ 顾和园、圆明园中的西洋造园手法
■ 租 界公园
■ 英 — 自然风致式
■ 法--勒诺特式
■ 意 台地式
■1 荷兰、俄国、德国、日本等
二、中 国现代公园
( 二 ) 发 展 过 程
1. 恢复、建设时期(1949 — 1959)
1953 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各地把园林建设推上建设时期,如玉渊潭、紫竹院等一批公园.
1958 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央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期待了推动作用,取得了
可观的成绩。
2. 调整时期(1960- 1965)
受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失误的影响,园林绿化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迫停止。
3. 损坏时期(1966 — 1976)
十年动乱,全国绿化事业受到历史性的破坏。
■ 4.蓬勃发展时期(1977 — 1989)
■ “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园林事业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来抓。
■ 1978 年 12 月,国家建委首开第三次全国园林绿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城市园林化的规划指标。
■ 1981 年12月13日,全国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提出了"普遍绿化和重
点美化相结合”的方针。
5. 巩固前进时期(1990年至今)
1992 年6月颁布《城市绿化条例》加大了综合整治和执法力度,大大促进了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
建设部制定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开展园林城市的评选活动,促进各地园林建设,并且大幅度提高档次和水平。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城市园林建设工作突飞猛进。
( E ) 主 要 特 点
50 年代引入苏联城市文化公园规划理论,强调功能分区、注重安排集体性、政治性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如陶
然亭公园 .
70 年代后,注重发扬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题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 。如上海长风公园 .
西方的一些造园手法也得到运用.如花港观鱼的缓坡草坪。
三 、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
生态园林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最高目标,按照生态学规律,追求最大的产出投入比和多方面、多层次的产品,
并使园林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随时间增值。(李金录)
生态园林 . 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 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以经济学为指导,强调直接和间
接经济效益并重,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
美、文明的生态环境。(程绪珂)
第二部分 东方园林史
第一 章 日本园林
第一节日本庭园历史发展
总 述
一 、日本古代宫苑
■ 6世纪中叶,佛教东渡日本,6世纪末,模仿“一池三山”,从皇家宫苑到贵族私宅庭院,山石成为造园主件,
■ 8 世纪--11 世纪,日本把“—池三山”格局进一步发展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水石庭”。著有《前庭密抄》(“作庭记”)
二 、日本中期的寺园、枯山水及茶庭
■ 12-13 世纪武士执政,蔑视虚荣,重视朴实,造庭趋于简朴。
■ 14-16 世纪室町到桃山时代,首先宋朝禅宗和茶道传入日本,根据茶道净土的环境要求,出现了茶庭的创作,并盛 极一时,其堆山、叠石、植树、建筑相配合,造庭一度形成高峰。其次室町时代后期,利用夸张和缩写的手法创
造出枯山水式园林(伐表作—— 龙安寺方丈庭园)。
■ 桃山时代茶庭形势更加蓬勃兴盛,并且普及到民间,把居室、茶室、茶庭、茶园相结合,茶、画和庭共赏,辅有石 灯笼、洗手钵和飞石敷石等陈设,犹如禅宗净土的妙境,成为桃山江户时代的茶庭特点。代表人物小绝远洲(远洲
派)。
三 、日本后期的茶庭及离宫书院式庭园
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武士家的书院式庭园竞相兴盛,以山水为主,多用大块石料,树木多为整形修剪,成片的植物修
剪成自由起伏的不规则状态 大书院、大石组、大修剪的特点。
江户时代兴起离宫别院式庭院,代表作品是桂离宫庭院.以古书院、中书院、新书院建筑群为主体,中心大水池,池
中三岛,有桥相连,树木掩映,石灯、蹲配石组布置期间,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第二节 日本庭园的种类与构成要素
一. 日本庭园的种类
(一)。有水庭园
1。依据用地比例(水体种类):
池泉式:日本自然风景的缩景式庭园
曲水式:曲水流觞
溪流式:
遗水式
泮池式
心 字池式
2.依据观赏方法:
舟游式:乘舟游览庭园景观,要求岸边景物千变万化
回游式:步行庭园四周,欣赏庭园景观,步移景移
舟回游式:二者结合
座视观赏式:
3.依据思想背景:
神池式:池的中岛中建有祭祀神的社殿或宫殿
神仙思想(蓬莱与鹤龟):长生不老与仙岛。蓬莱岛=远的国度=长寿延命=龟鹤
净土:表现西方极乐净土思想,依顺如来佛
须弥山:梵语 SUMERU 的音译,根据《阿寒经》:宇宙以须弥山为中心,由东白银、西玻璃、南琉璃、北黄金四宝组成,
因比其它山高又称:秒高山,其四周南有胆部洲、东有胜身洲、西有牛货洲、北有俱庐洲。为理想世界,佛界思想。
桃源思想
自然主义
4。依据立体构成:
筑山式
平庭式
野筋式
5。依据属性(与建筑物的关系):
住宅庭园
寺院庭园神池式
宫居苑池
佛堂式
城郭庭园
6.依据素材:
石庭本位:以山石为主
砂庭本位:以砂为主
修剪树木植栽本位:以修剪成形后的树木为主
7.特殊构成:
借景式
潮入式
(二).无水庭园(枯山水)
1。依据水体种类:
池泉式枯山水
曲水式枯山水
溪流式枯山水
2。 依据观赏方法:
回游式枯山水
座视观赏式枯山水
3。 依据思想背景:
神仙思想枯山水(蓬莱与鹤龟)
净土
须弥山
桃源思想
禅庭园
4.依据立体构成:
筑山式枯山水
平庭式枯山水
野筋式枯山水5.依据属性(与建筑物的关系):
住宅庭园
寺院庭园
书院式
佛堂式
城郭庭园
6。依据素材:
石庭
砂庭
修剪树木植栽庭园
7.特殊构成: 借景式
(三)。茶庭(茶道庭园)
(四),综合庭园
二。日本庭园的构成要素
1.山石(与石组)
2。水(体)
3。植物(栽)
4。土
5.添景物
第二章朝鲜(半岛)园林史
史前时代
■ 4000 年以前,《大东史纲》卷之一 ·檀氏朝鲜记 记载:鲁乙王即位,建囿。
■ 《大东史纲》记载:谊让王时代,建后苑,在清流阁宴请群臣。
■ 谊让王的8代孙天老王即位8年时,在乞骨山用纹石建造 500 丈的求仙台,同时建造称为太清馆的大建筑。
■ 济世王10年的冬至的数日后,在宫苑桃李满开。
三国时代( - 676年)
造园以百济为中心。
由百济归化日本的路子工曾在日本南庭建造须弥山与吴桥。
第 1 6代辰斯王( 385—92) 御苑■ 第 24 代东城王 (479-501))御苑
■ 第 30 代武王( 600—641)御苑
统一新罗时代 (676—935)
■ 庆州的佛国寺 位于庆州南东 15km 的吐含山中腹,建造时期早于日本的法轮寺(奈良)。
■ 庆州的雁鸭池与鲍石亭。
■ 雁鸭池为统一三国的文武王 (661-81)建造的离宫.
■ 鲍石亭有曲水流觞的遗迹。
高丽时代(918—1392)
■ 宫苑与离宫御苑的建设
■ 贵族文人自然式庭园的建设
■ 寺院园林的建设
朝鲜(李朝)时代((1392—1910)
■ 1394 年 10 月,太祖成桂建都于汉阳(城),建景福宫与宗庙.
■ 1404 年,第三代太宗建别宫昌德宫。
第三部分 西方园林史
第一章旧约时期的园林
一 。伊甸园( Eden)
■ 旧约圣书 ·创世记》中出现伊甸园的记载: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设了个园,把所有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上帝让地上长出各种树木,既能令人悦目,果实又
可充饥。园中还有‘生命树’和‘知普恶树。(第二章第八、九节)
这是关于伊甸园的最早的记载.
《创世记》第二章第十节-第十四节
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着伊甸园,并从那里分为四条河流.第一条是比荪河,它环抱着整个哈腓拉,那里有上好的金子,还
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条是基训河,围绕着整个古实;第三条叫希底结河,流入亚述的东部;第四条即伯拉河,
据《圣经词典》解释,‘伊甸( Eden) )意为喜悦、欢乐、源于希伯来语的‘平地’一词。
二,所罗门的庭园
■ 所 罗 门 ( S o ,公元前971 — 前932)以色列王国的第三代君王,
我于是扩大我的工程,为自己建造宫室,栽植葡萄园,开辟园囿,在其中种植各种果树,挖掘水池以灌溉生长中的果
木。(《传道书》第二章第四节-六节)君王迎娶法老之女为妻
所罗门庭园影响埃及庭园的同时,埃及庭园影响所罗门庭园。
第二章古埃及园林
古埃及
概 况
1) 干旱少雨,冬季温和,夏季酷热,温差大。
2) 尼罗河由南向北流经埃及境内,洪水泛滥,适于栽培农作物。
3) 不适和树木生长,树木受重视,热衷于园林中植树。
古埃及园林特点
■ 尊崇树木,引尼罗河水浇灌花草树木
■ 引水,灌溉技术以及土地规划,对园林影响
■ 葡萄园,果园,菜园等实用园是园林的雏形
■ 游乐性园林是法老们的奢侈品
■ 园林植物,以乡土树种的埃及榕,棕榈为主,后来又引进了黄槐,石榴,无花果等
■ 古埃及园林大致有宅园,圣苑,墓园三种。据古墓壁画描述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出现古老的园林雏形。
1.宅园
■ 有围墙,起防御作用
■ 有水池,养鸭,种荷,可灌溉
■ 布局轴线明显,规则的几部分
■ 建筑在主要位置上,入口讲究,有园亭
■ 布置葡萄园,果园,菜园等,植物多种,建筑物前有花坛
■ 有的种药草,埃及教士的擅长
2.圣苑
圣苑神庙周围种植各种植物。
3.墓园
墓园由水池和各种植物装饰。
古埃及园林特征(总结)
古埃及园林,是古埃及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的总和反映。
实用园林+改善小气候植物种类与种植方式多样
■ 园林空间:水体/几何形园地对称/空间分割
■ 宗教迷信,促进了圣苑与墓园的发展
■ ■ 科技进步影响到园林布局
第三章古巴比伦园林
巴比伦王国位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是两河流域的文化产物.
■ BC3000 年,美索不达米亚各城市国家形成 约 1830 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1100年亚述帝国成立;926年,犹
太与以色列两个王国对立; 625 年新巴比伦独立。
美索不达米亚:新月沃地
■ 公元前十九到十七世纪的浅浮雕描绘了亚述人征战、分赃的情形;但也对自然的山脉、河流、灌丛、庭园进行描
述 。
人工种植的树木有香木、意大利柏木、石榴、葡萄。
其中大部分的花卉都是从邻国的北部和东部引种的,适应性强的种类. 以后的史学家对伊甸园的描述都是以这些为
原型的。
■ 公元前 2000 年,阿卡特德征服了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成立;
■ 同时期的 Atemptation Sealdui 对亚当伊甸园的崇拜,及树木崇拜。在树的分叉下, 一男一女端坐在树的两侧, 一条
蛇盘绕在树的下面,这恐怕是对圣树最早的描述。
■ 亚述末期,也就是十世纪之初,亚述征服包括波斯的整个西亚,十四世纪,征服巴勒斯坦、埃及。当时,具有象征
意义的圣树种植在寺庙的周围;
■ 此外棕榈、松、石榴被认为是人的象征而被广泛的种植与花园,除了树木,亚当娜百合也是亚述最为常用的植物
Ur 城 — — — 亚述古庙塔
早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在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的古代苏美尔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 曾建造了雄伟的亚述古庙塔,或称“大庙塔"被后人称为屋顶花园的发源地.对于庭园一直没有文字的记载,但其实用及装饰
作用,却可以体现在古庙塔的建成上,这一高耸的塔建在一层层的台阶上,至今保护完整,在每一层上都种植遮荫树
关于亚述的私园
■ 考古学家推测亚述国王重建了自己的花园,里面种植了棕榈、松树、果树等庭荫树。这些植物都采用规则的种植
形 式 .
建筑和植物的种植都模仿了亚述的古庙塔。每一层都种植棕榈及一些果树,种植形式模仿埃及寺庙的形式,早期的 植物配置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入口处在阿舒尔(亚述的第一个首都)花园遗址的挖掘中,发现花床设在中庭的中央,
或者围绕于四周;皇家的花园大体也采取这样的形式。古巴比伦园林
■ 与古埃及处于沙漠不同,古巴比伦处于天然森林资源丰富的两河流域,园林以自然取胜的猎苑为主,天然森林
为 :Quitsu, 人造猎苑,园林为: Kiru。
■ 园林形式有:猎苑,圣苑,宫苑一空中花园
新巴比伦“空中花园
该园建于公元前 6 世纪,遗址在现伊拉克巴格达城的郊区,它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
尼撒(公元前604-562年),因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而习惯于山林生活,面下令建造的“空中花园"此园是
在两层屋顶上做成的阶梯状平台,并于平台上栽植植物。据希腊人希罗多德描写,它总高 50m。有的文献还认为此
园为金字塔型多层露台,在露台四周种植花木,整体外观恰似悬空,故称 Hanging Garden (悬空园) .
■ “屋顶花园”实际上是一个构筑在人工土石之上,具有居住、娱乐功能的园林建筑群.在“空中花园"上鸟瞰,城市、河
流和充满东西方商旅的街景尽收眼底。
■ 这个 2500 多年前的实例,对于我们今后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古巴比伦园林特征
■ 园林类型: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猎苑,受宗教思想影响的圣(神)苑,受自然条件与工程技术影响的空中花园。
■ 猎苑中种植的园林植物有香木,意大利香木,石榴,葡萄等,还豢养各种狩猎动物。
■ 两河地带为平原,因而,热衷于堆叠土山.山上有神殿与祭坛等。
第四章 古希腊园林
古希腊的园林类型
■ 早期的宫廷庭园
■ 宅园 — 柱廊园
■ 阿多尼斯园—屋顶花园
■ 公共园林
1。圣林
2。竟技场
■ 文人园-哲学家的学园
宅园-柱廊园
住宅为四含院布局, 一面为厅,两边为住房.设柱廊,中庭,后来发展成为四面环绕的柱廊庭园,
古希腊园林特征
■ 园林的布局形式采用规则式以与建筑协调
■ 数学、几何、美学的发展影响到园林的形式,强调均衡稳定的规则是园林■ 从古希腊开始奠定了西方规则是园林的基础.古希腊 →古罗马 → 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 园林植物:芽接蔷薇,常见的植物有桃金娘、山茶、百合、紫罗兰、三色堇等
■ 雅典城大街上首次种植了悬铃木。
第五章古罗马园林
意大利为多山丘陵地带,山间有少量谷地。气候条件温和,夏季闷热,但山坡上比较凉爽。这种地理气候条件对其园林的选址
与布局有一定影响.
古罗马的文化
■ 罗马征服希腊后(前 182 年左右) ,文化希腊化倾向增强,贵族竞相效仿希腊,东方的生活方式。
■ 希腊的学者,艺术家,哲学家,甚至能工巧匠们来到罗马。
■ 同时继承了古希腊园林艺术。
罗马园林
古罗马的园林,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建造是一个鼓舞。人们不仅仅是模仿这些园林的模式和将它们留下来的雕像作 为新布局的装饰,整个古典文化的精神和学术也给新人文主义时代的诗歌和思想注入了生气,罗马帝国的田园诗人,为西方人 记录下了大量耕作的细节和园林知识。在古代罗马和罗马帝国时代,园林的发展有很好的文献记录,同时代的作家们,写下 了不少包括种植作为商业用途的花,并且有很多的有关于农村的诗意化描述.在罗马附近发现了花园的壁画,在庞培发现了
圆柱式花园,那时有草本学家和百科全书编写人,比如老普林尼,dioscorides的同代人,此外还有诗人们,他们有着田园生活的
追求,在景色的欣赏上有很高的灵感。
在城镇园林里,房屋围绕一个或一组“花园房"修筑,里面种植着果树,蔬菜和花,这是庞培城别墅和园林存在的最好的范 例,这座城市被公元79年维苏维火山毁灭,在火山灰下保存着,在这些小花园中有一个特别的范围,即增加了一个壁画来 展现花园的风貌,这给了我们一个线索来理解当时想象中的罗马理想花园的情形,通常可能反映了这个园林设置的理想场景,
上面描述了奇异的树木和动物,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可能在远征希腊和小亚细亚看到过这些。
古罗马的园林类型
■ 古罗马庄园
■ 宅园— 柱廊园
■ 宫苑
■ 公 共 园 林
宅园一柱廊园
■ 通常由三进院落构成,即用于迎客的前厅(有简单的屋顶),列柱廊式中庭(供家庭成员活动)和真正的露坛式花园.
与希腊廊柱园不同之处:古罗马中庭里往往有水池,水渠,渠上架桥;木本植物种于大陶盆或者石盆中,草本植物在
方形的花池与花坛中;柱廊墙面上绘有风景画.古罗马园林特征
1。 以实用为主的果园,菜园以及芳香植物园逐渐加强了观赏性,装饰性以及娱乐性,
2。 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的基础。
3.受希腊园林的影响,园林为规则式。
4。 重视园林植物的造型,有专门园丁。
5.除花台,花坛之外,出现了蔷薇专类园,迷园。
6.在花卉装饰盛行 几何形花坛种植花卉 →采摘花朵,制成花环与花冠.
7。 园林植物 园林树木有悬铃木、白杨、山毛榉、梧桐、槭、丝杉、柏、桃金娘,夹竹桃、瑞香、月桂等.果树按五点式种
植,呈梅花形或者V形。应用芽接与劈接进行繁殖园林树木。
8。 出现温室,花园博物馆( Garden Museum).
9.园林数量众多,罗马城及其郊区共有大小园林 180 处之多。
10.古罗马园林对后世的欧洲园林影响极大.
第六章 中世纪( 5-15 世纪)西方园林
中世纪( 5-15 世纪)园林概论
■ 中古时期,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文化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园林。
■ 西 欧 ( 欧 洲 西 部 )受 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发展了修道院园林与城堡式园林。
■ 中 部受 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发展了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以及印度伊斯兰园林。
■ 东部中国、日本的佛教禅宗无色世界观影响着园林。同时,部分地区受老子道教崇尚自然的影响,出现了自 然 山
水园。
中世纪西欧园林特征
1。 游乐园( Garden of Pleasure))园林:寺院园林与城堡园林都由实用 →装饰性与娱乐性。
2.迷园:用大理石或者草皮铺路,以修剪的绿篱围在道路两侧,形成图案复杂的通道。
3.开放型结园( Open Knot Garden)与封闭型结园:用低矮绿篱组成图案的花坛,空隙不种植物者为开放型,种植物者为封闭
型 。
4.小型猎园:在大片的土地上围以墙垣,种树木,放养鹿、兔以及鸟类的小型动物供狩猎游乐。
第七章 中世纪 (5-15) 伊斯兰园林
波斯伊斯兰园林
西班牙伊斯兰园林
印度伊斯兰园林
波斯伊斯兰园林公元前 6 世纪到前4世纪,正是《旧约》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波斯的园林,除受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影响
外,还受《创世纪》中‘伊甸园’的影响。以公元6世纪就已出现的波斯地毯上描制的庭园为例。它是后来发展的波
斯伊斯兰园、印度伊斯兰园的基础。
波斯园林与伊甸园传说模式有关.
1。 十字形水系布局。如‘伊甸园分出的四条河。
2。 有规则的种树,在周围种植遮荫树林。
3.栽培大量香花。
4..筑高围墙,四角有了望守卫塔。
5.用地毯代替花园。
西班牙伊斯兰历史
1492 年,西班牙结束了长达7个世纪的阿拉伯占领局面。
阿尔罕布拉( Alhambra) 宫苑
■ 该宫建于公元 1238—1358 年,位于格拉那拉( Granada )城北面的高地上。此宫建筑与庭园结合的形式是典型的 西班牙伊斯兰园,它是把阿拉伯伊斯兰的“天堂”花园和希腊、罗马式中庭(Atrium)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西班牙式
的伊斯兰园,西班牙称其为‘Patio式.
‘Patio 园林的特征
1.建筑位于四周,围成一个方形的庭园.建筑形式多为阿拉伯式拱廊。装修装饰十分精细。
2.位于中庭的中轴线上,有一方形水池或条形水渠或水池喷泉。
3.在水池、水渠与周围建筑之间,种以乔木、灌木,其搭配数量各不相同.
4。周围建筑多为居住之所,有些地方将几个庭园组织在一起,形成 · 院套院’,这一点与苏州园林相似。
古印度伊斯兰园林
印度伊斯兰园林的发展历程
1.巴布尔时代的园林
2。胡马雍时代的园林
3。亚克巴时代的园林
4.查罕杰时代的园林
5。 沙 ·贾汉时代的园林
从第一代的巴布尔时代到第三代的亚克巴大帝时代,印度的建筑与园林仍然保持着本国的特征,从第四代开始,进入名副
其实的印度伊斯兰作品时期。
沙 ·贾汉王为爱妃穆姆塔慈 · 马哈尔建造的泰姬陵是印度陵墓建筑的登峰造极之作。为一座平坦的园林。其主要建筑不位于庭园中心,而是偏向一侧,即在通向巨大的圆拱形天井大门之处,开辟了与水渠垂直相交的大庭园,迎面
而立的大理石陵墓的动人的形体倒映在一池碧水之中。
1.十字型水渠四分园。
2。建筑屹立在退后的高台上,重点突出.
3。做工精细,整体协调。
第八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
(约公元 1400-1650 年)
■ 欧洲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公元14、15世纪是早期,16世纪极盛,16世纪末走向衰落。
■ 意大利城市一时学术繁荣,再现了古典文化,并借以发挥,所以将此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 人文主义是与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思想相对立,它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发挥人的才智,对现实生活取
积极态度。这一指导思想反映在文学、科学、音乐、艺术、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
一.文艺复兴初期
■ 13 世纪末克累森兹著《Opus Ruralium Commodorum》。克累森兹在该书中将庭园分为上、中、下三等,并就这 三等庭园提出了各种设计方案,其中,王公贵族等上层阶级更是他论述的重点。他指出:这类庭园的面积以 20 英亩 为宜,四周围墙,在庭园的南面设置美丽的宫殿,构成一个有花园、果园、鱼池的舒适的居住环境。庭园的北面种 植密林,这样即可造成绿树浓荫,又可使庭园免受暴风的袭击。在庭园设计书很少的当时,该书在向人们灌输田园
情趣方面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
到15世纪,建筑师阿尔伯蒂在《Del Govomo della Familia》一书中赞美了别墅生活。 1434年出版的《DeArchitectura》
中,他论述了理想的园林。
阿尔伯蒂的园林设想
1。 在一个正方形庭园中,以直线将其分为几个部分,并将这些小区造成草坪地,用长方形密生团状的剪枝造型黄杨、
夹竹桃及月桂等围植在它们的边缘。
2.树木不论是一行还是三行均须种成直线形。
3。 在园路的尽端,将月桂树、西洋杉、杜松编织成古雅的凉亭。
4,延园路而造的平顶绿廊支撑在爬满藤蔓的圆石柱上,为园路造成一片绿荫。
5。在园路上点缀石或者陶制的花瓶。
6。在黄杨树种植拼出主人的名字.
7。每隔一定距离就将树篱修剪造成壁龛形式,其内安放雕塑品,下置大理石坐凳。
8.在中央园路的相交处建造造型月桂树的祈祷堂.9。 祈祷堂附近设迷园,旁边建造缠绕着大马士革草、玫瑰藤蔓的拱形绿廊。
10。 在流水潺潺的山腰筑造凝灰岩的洞窟,并在其对面设置鱼池、草地、果园、菜园。
意大利台地园:根据文艺复兴的初期、中期(鼎盛)、末期(衰落)三个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可以相应的分为简洁、丰富、
装饰过分(巴洛克)三个阶段的三种特征。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庄园(园林)特征
■ 选址时注意周围环境,可以远眺前景→ 多建在佛罗伦萨郊外风景秀丽的丘陵坡地上。
■ 多个台层相对独立,有贯穿各台层的中轴线.
■ 建筑风格保留一些中世纪痕迹,
■ 建筑与庭园部分都比较简朴,大方,有很好的比例和尺度,
■ 喷泉、水池作为局部中心。
■ 绿丛植坛为常见的装饰,图案花纹简单。
二.文艺复兴中期(鼎盛期)
15世纪文艺复兴文化是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由美第奇家培育起来的;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则以罗马为中心,由罗马教皇创造
的 。
文艺复兴中期意大利庭园特征
■ 16世纪后半叶庭园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构成若干台层,形成台地园。
1。有中轴线贯穿全园
2.景物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
3。各台层上常以多种理水形式,或理水与雕像相结合作为局部的中心。
4.建筑有时作为全园主景位于最高处』
5。理水技术成熟,如水景与背景在明暗与色彩的对比,光影与音响效果(水风琴,水剧场),跌水,喷水等,秘密喷泉,惊
愕喷泉等
6。植物造景日趋复杂
7。迷园,花坛,水渠,喷泉等日趋复杂。
三.文艺复兴末期(巴洛克时期)
16 世纪以来,文化中心移至罗马,意大利式别墅庭园成熟。
庭园文化成熟时,建筑与雕塑向巴洛克( Baroque, 奇异古怪)方向转化,半世纪后,即从 16 世纪末到17世纪庭
园进入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化庭园的特点
1. 庭园洞窟普遍应用于庭园。原为巴洛克式宫殿的一种壁龛形式,造成充满幻想的外观,后被引入庭园,庭园洞窟采用天然岩石的风格进行处
理,
这种处理方法与英国风景园的模仿自然手法不同,前者在于标新立异,后者是真正来自酷爱大自然的观念,是
发自内心的欣赏大自然之美的产物.
2。新颖别致的水景设施。
水魔术法((Water magic):
水剧场( Water theatre):用水力造成各种戏剧效果的一种设施。
水风琴( Water organ): 利用水力奏出风琴之声,安装在洞窟之内.
惊愕喷水( Surprise fountain.):平常滴水不漏, 一有人来便从各个方向喷水。
秘密喷水( Secret fountain): 喷水口藏而不露.
3.滥用整形树木。形态愈来愈不自然.利用整形树木做成的迷园,也是当时流行的烦杂无益的游戏之物。
4。线条复杂化。花园形状从正方形变为矩形,并在四角加上了各种形式的图案。花坛、水渠、喷泉及细部的线条少用
直线多用曲线。
意大利庭园的总特征(1)
■ 意大利庭园为台地建筑式园林。
■ 立面特征:台地由倾斜部分与平坦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城市近郊别墅因坡度平缓而层数少占地面积广;乡村的别
墅相反。尽可能将建筑建在高处,但有时位于中部,有时位于低处。
■ 平面特征:以建筑物的轴线作为庭园的轴线。有时庭园的轴线垂直或平行于建筑物的轴线.有时会有副轴线。
■ 庭园的细部通过轴线对称的布局。以花坛、泉池、台地为面;园路、阶梯、瀑布等为线;小水池、园亭、雕塑等为
点.都强化了对称性。
色彩:以常绿树为主色调,其间点缀了白色的各种石造建筑物、构筑物及雕塑,丛林与花坛部分采用了明暗对比的
巧妙处理。
第九章 17 世纪法国园林
一 。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 17世纪后半叶左右,勒诺特尔((Le Notre Andre) 的出现,标志着单纯模仿意大利造园形式的结束。
■ 勒诺特尔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造园家,才华横溢,后世称为‘宫廷造园家之王。使法国园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
■ 展,取代了意大利园林而风靡整个欧洲。
维康府邸(Vaux -Le -Vicomte)
维康府邸(Vaux-Le—Vicomte)使勒诺特尔一举成名.位于巴黎市郊,始建于1656年,南北长1200m,东西宽600m。创造出体现权贵将自然变化和规则严整相结合的设
计手法。这个设计思想与手法为凡尔赛宫园林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该园主要特点:
1.大轴线简洁突出
2。保留有城堡的痕迹
3。突出有变化有层次的整体
4.满足多功能要求
5.雕塑精美
6.树林茂密
凡尔赛(Versailles)宫
1.大规模
2。突出纵向中轴线
3.采用超尺度的十字形大运河
4。均衡对称的布局
5。创造广场空间
6。丛林背景
7。以水贯穿全园
8.采用洞穴
9。遍布雕塑
10。 建筑与花园相结合
二。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特征
勒诺特尔在园林史上所起作用:勒诺特尔出现之前,意大利庭园已经渡过了它的辉煌时代,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巴
洛克式倾向.勒诺特尔将变化无常、装饰繁琐的巴洛克倾向一扫而空,给园林设计带来了一种优美高雅的形式。
意大利园林与法国园林的对比
1.意大利庭园属于台地建筑式园林,而法国园林为平面图案式.
2。二者全为规则式,但意大利庭园有立体的堆积感,法国园林有平面的铺展感.
3。前者的选址大部分为高爽干燥的丘陵地带,后者为风景特别优美的场地,有的造在沼泽性低湿地.
4。前者须从高处俯瞰,后者利用宽阔的园路构成贯通的透视线,或设水渠,展现出意大利式庭园中无法见到的恢宏的
园景。
勒诺特尔式法国园林的特征
1。花坛:(1)刺绣花坛;刺绣图案
(2) 粗合花坛:
(3) 英国式花坛: 一片草地或者修建成形的草地.
(4) 分区花坛:由对称形的造型黄杨树构成,这种花坛中丝毫不见草坪或刺绣图案的栽植。
(5) 柑桔花坛:花坛中种满了桔树及其它灌木.
(6)水花坛:环抱在草坪、林荫树、画圃之中的泉水集中起来构成的花坛。
2。 丛林( bosco ):一种方形的造型树木种植区。
(1)滚木球戏场:树丛中央辟出一片草坪,在草坪中央设置喷泉等,这个草坪的周围只有树木、栅栏、水盘。
(2) 组合丛林:设有圆形小空地。
(3) 星形丛林:附属在道路两侧,道路呈星形。
(4)V 形丛林:在草坪上将树木按每组五棵地种植成V字形.
3。 树篱:花坛与丛林的分界线,厚度为0。5—0.6米,高而规则,且相互平行。树种有黄杨、紫杉、米心树、鹅耳枥等。
4.花格墙:
5。 喷泉与阶式喷泉:流水的动态实乃生机勃勃的庭园之魂.如凡尔赛宫中有;水花坛,金字塔喷泉,拉托那喷泉,萨索利
喷泉,阿波罗喷泉,尼普顿喷泉,水剧场等。
6.水渠:维康府邸庭园中的水渠为横向的轴线;凡尔赛宫中的水渠呈十字相交。水渠使庭园宽阔,并提供娱乐活动空间。
7。 雕塑:出现了不少与庭园的气氛相吻合的作品。
第十章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产生的历史背景
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园林统治的长达千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内的一场极为深刻
的革命。
1.文学艺术的影响
2.自然地理与气候的影响
3。产业经济的影响
4。对中国园林与文化的赞美与憧憬的影响
影响 18 世纪风景园形成的人物与作品(1)
威廉坦普儿(William Temple,1628— 1699)英格兰政治家与外交家,于1685年出版了《论伊壁鸠鲁的花园》(Upon
the Garden of Epicurus )一书,其中有关于中国园林的介绍。
沙失茨伯里伯爵三世( 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II, 1671—1713) ,政治家,哲学家,受柏拉图主义影
响较深。约瑟夫 ·爱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1719)1712 年《论庭园的快乐》( An Essay On the Peasure of the Garden)
■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 ,《论绿色雕塑》 (Essay on Verdent Sculpture)
■ 乔治 ·伦敦和亨利 ·怀斯1699年《完全的造园家》 (Complete Gardener),1706年《退休的造园家》 (The Retired
Gardener) 与《孤独的造园家》 (The Solitary Gardener)
■ 布里奇曼( Chares Bridgeman,-1738);完全摆脱规则式园林,首创 haha 隐垣.
■ 威廉 ·肯特( William Kent,1686—1748) “自然是厌恶直线的”( Nature are abhors a straight line)。
■ 朗斯洛特 ·布朗(Lancelot Brown,1715 - 1783)
■ 胡弗莱 · 雷普顿(Humphry Repton,1752 - 1818)杰出的造园家,理论造诣深,著作颇丰, Gardening,Horticul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 — 1796)
■ 自然派的鼻祖是布朗,因此也称布朗派(Brownist),其后继者是雷普顿和马歇尔威廉(Marshal William):
■ 绘画派的主要人物是美术评论家普赖斯,奈特( Richard Payne Knight) 及森林美学家吉尔平。奈特提倡以法国 17
世纪风景画家克洛德 · 洛兰的画为蓝本布置各种树丛;普赖斯著文攻击布朗的造园除了大片树林和人工水池等单调
的景色以外,别无它物,他强调造园应体现洛兰和罗萨( Salvator Rosa,1615—1673 )等艺术家的构思。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特点
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体现自然、疏朗、明快的特点。
1. 与靳诺特式的园林完全相反,它否定了纹样植坛、笔直的林荫道、方正的水池、整形的树木。扬弃了一切几何形状 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2。 风景式园林比规整式园林,在园林与天然风致相结合,突出自然景观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但物极必反,又逐渐走 向另一个完全极端即完全以自然风景或者风景画作为抄袭的蓝本,以至于经营园林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
所得到的效果与原始的天然风致并没有什么区别。看不到多少人为加工的点染,虽本与自然但未必高与于自然。
第十一章近代( 19 世纪)园林概述
一 。新型园林的诞生
■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初期,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 →波及欧洲大陆的比利时、法国、稍后的德国 →法国大革命胜
■ 利→ 1776年美国独立→经济发展,城市开始勃兴→城市面貌改变→赋予园林全新的概念。
■ 资产阶级革命导致欧洲君主政权覆灭 →原有皇家园林逐渐开始对市民开放,
■ 城市公共绿地相继诞生。
■ 英、法等国的皇家园林有时对外开放。■ 在意大利,兴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私人庄园定期对外开放。
二。对市民开放的公园
■ 英国:伦敦市内的肯辛顿园(KenSington Garden) 、海德公园(Hyde Park) 、绿园(Green Park) 、圣 ·杰姆士园(ST 。 Jamess Park)及摄政公园(Regents Park)等最为著名,而且它们几乎连成一片,占据着市区中心最重要的地段,总面
积达 480 多公顷,并且经过改造后,更适宜于大量游人的活动.后来又陆续兴建了一些小公园.
法国: 19 世纪初,巴黎仅有总面积 100 多公顷的园林,而且只有在园主人同意时才对公众开放.在都市扩建时,巴 黎行政长官奥斯曼男爵与皇帝商定首先整治布劳涅林苑(Bois de Boulogne)与 樊 尚 林 苑 ( Bois de Vincennes),, 然 后在巴黎市内又建造了蒙梭公园(Park Monceaux),苏蒙山丘公园(Park de Butteschaumouts)和蒙苏里公园(Park Montsourie) 及巴加特儿公园。此外,沿城市主干道及居民拥挤的地区设置了开放式的林荫道或小游园。这些措施使
巴黎的城市面貌在总体上得到很大的改善。
■ 德国:受英、法等国城市公园建设的影响,德国也将皇家狩猎园梯尔园 (Tier Garden) 向市民开放,并于 1824 年 在小城马克德堡建立了德国最早的公园。与此同时,在柏林修建了佛里德里希公园( Friedrich Park).1840 年,又由
造园家伦由负责改建了梯尔园,其中有新型的林荫道、水池、雕塑、绿色小屋及迷园等。
从这个时期开始,欧洲各国也陆续建设了一些城市公园,形成一种新的潮流
三。美国城市公园
■ 美国园林小史
1。1776 年,摆脱殖民地统治,宣布独立.殖民统治时期,只有小规模的宅园,反应了殖民地各宗主国园林的特征。
2.18 世纪后,出现了一些经过规划而建设的城镇,有了公共园林的雏形.
3.19 世纪,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之后,园林事业开始有所发展。
19世纪美国园林界的两位代表园林师
■ 道 宁 ( Andrew Jackson Downing,1815—1852),,自学成才,集园艺师与建筑师于一身, 1841 年出版《园林的理 论与实践概要》。此后,担任《园艺家》杂志主编与主要撰稿人,对公园建设发表了很多独到之处。他设计的新泽 西州西奥伦治的卢埃伦公园成为当时郊区公园的典范。 1850 年.他去英国访问,道宁从雷普顿的作品中受到很多 启发。他高度评价英国的大地风光,乡村景色,强调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他主张给树木以充足的空间,充分发挥
单株树的效果,表现其美丽的树姿及轮廓。
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Imsted,1822— 1903)他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代替Landscape Gardening;用
Landscape Architect 代替 Landscape Gardener 。 1854 年他与沃克斯( Calvert Vaux,1824—1895)) 合
作,以“绿草地"为题赢得了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竞赛的大奖,从此名声大振。 1864-1890 年,他任首届罗塞米蒂
委员会主席进行了多项重要的设计工作。他预示: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绿化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建设大型公园
■ 可使居民享受城市中的自然空间,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奥姆斯特德原则:
■(1)保护自然景观,在某些情况下,自然景观需要加以恢复或进一步强调;
■(2)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避免使用规则式;
■(3)保持公园中心区的草坪和草地;
■(4)选用乡土树种,特别用于公园周边稠密的种植带中;
■(5)道路应呈流畅的曲线,所有道路均成环状布置;
■ (6)全园以主要道路划分不同区域。
纽约中央公园:
在纽约中央公园(始建于 1854) 的设计方案中,奥姆斯特德明确提出以下构思原则:
1. 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们提供周末、节假日休息所需的优美环境,满足全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娱乐要求。
2.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公园规划尽可能反映自然面貌,各种活动和服务设施应融于自然之中.
3。 规划应考虑管理的要求和交通方便。
当时,中央公园面积为 340 公顷,考虑到成人与儿童的不同兴趣与爱好,园内安排了各种活动设施,并有各种独
立的交通路线,有车行道、骑车道、步行道及穿越公园的城市交通路线。
纽约中央公园特点:
1. 与城市关系密切.位于纽约曼哈顿岛中心,既改善了城市中心的环境,又便于市民来往。
2.保护自然.总体布局为自然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当地树种,凯池植树。
3。 视野开阔。中间布置有几片大草坪,游人可以观赏到不断变化的开敞景观。
4.隔离城市。在边界处种植乔、灌木,不受城市干扰,进入公园就到了另外一个空间环境。
5。 曲路连贯。公园道路随景观变化做成曲线型,且曲路连通可游览整个公园.
四。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产生的背景
19 世纪末,工业高速发展,敷设铁路,开辟矿山 →西部开发 →森林破坏严重 →动物失去栖息空间 → 自然保护
的重要性→ 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872 年)。
建立国家公园的主要宗旨在于对未遭受人类重大干扰的特殊自然景观、天然动植物群落、有特色的地质地貌 加以保护,维持其固有面貌,并在此前提下向游人开放,为人们提供在大自然中休息的环境.同时,也是认识自然,进行科普
教育与研究的场所。
美国国家公园的几种类型1906年,美国通过了《古迹法令》 (The Antiquities Act of1906),成立了管理国家古迹(The National Monuments)机
构,与国家公园形成统一的系统,并将国家公园分为几种类型:
NP- 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
NM— 国家古迹( National Monuments)
NS- — 国家海滨( National Seashore)
NL- 国家湖滨( Natioal Lakeshor)
国家公园系统中虽以自然资源为主,但也包括人文资源,即在科学、美学、史学方面有价值的资源都给以保
.
西方园林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可对西方(世界)园林的发展变化与趋势总结如下:
1。生活舒适,生产需要→生态平衡,环境保护
2.自然条件,文化不同 →各地具有自己特色
3。文化传播,相互融合 →各地重视地域特色
4。艺术形式内容扩大→范围扩大,走向自然
5。长期来为上层服务 →逐步向为大众服务
相关内容
- 大学生如何租到一块鱼塘?
- 在乡村“生根开花”九江培养6776名农民大学生
- “农民导师”站上高校讲台
- “农民导师”站上高校讲台
- “农民导师”站上高校讲台
- “农民导师”站上高校讲台
- 男子海口南渡江边垂钓遭野蜂“围攻”!目击者:只咬他一人……大学白读了!蔡徐坤粉丝竟叫嚣退出国籍,让国家损失一个重点大学生
- 男子海口南渡江边垂钓遭野蜂“围攻”!目击者:只咬他一人……大学白读了!蔡徐坤粉丝竟叫嚣退出国籍,让国家损失一个重点大学生
- 男子海口南渡江边垂钓遭野蜂“围攻”!目击者:只咬他一人……大学白读了!蔡徐坤粉丝竟叫嚣退出国籍,让国家损失一个重点大学生
- “三调”怎么做?这里 视频 给你好看!
- 校园男神女神喊你来广西上大学!为母校打CALL,只想当你的学长学姐!
- 校园男神女神喊你来广西上大学!为母校打CALL,只想当你的学长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