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用品 > 钓鱼杆

好课精选|张艳芬、张学伟:《钓鱼》(语文S版四下)教学及评析

钓鱼杆钓友圈2023-09-30 01:37:25A+A-

2017~2018“十大青年名师”获得者课例展示 

《钓鱼》教学及评析

辨析“钓”“钩”入新课

  师:我们今天下午要学的这篇文章题目叫什么?

  生:《钓鱼》。

师:伸出手,一起写课题。

(生在桌子上写)

师:(在黑板上写“鱼钩”,指“钩”字)会读吗?

(生正确认读)

  师:问题来了,这两个字你怎么分清的?

  生:鱼钩上面不是有个钩子嘛,所以它里面应该有个“勾”。剩下那个就是“钓”字。

  师:他用排除法。看这个字,(指着“钩”)这个字念什么?

  生:钩。

  师:这个字的右边是什么?

  生:勾。

  师:他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生:形声字。

  师:对,汉字当中最多的就是形声字,记住这个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就能够帮助我们高效地识记汉字。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

  生:鱼钩的“钩”字里面有个像钩子一样的东西,那一点像是鱼饵;钓鱼的“钓”字里面有一个点,小小的,就像钓了一条鱼。所以有钩子就是“钩”,有点就是“钓”。

  师:这位同学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方法。在她眼里这两个字变成了画面,对不对?我们老祖先留下的汉字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很多汉字能变换成一幅生活场景。

师:拿起笔,默写:“鱼钩”的“钩”。

(生默写)

  师:好,同桌两个人互相检查,如果同桌写对了你就帮他举手。

  (全部学生举手)

  【评析:引入直指学生生字词语学习的难点——“钓”和“钩”的认读,通过师生对话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汉字与生活场景的连接”融于认读、区分中,教给学生认读、识记的方法。】

认读词语理层次

  师:看来这两个字同学们真记清楚了。课文当中还有很多生字、词语,能认读吗?(出示。生认读。)

  剧烈地抖动  小心翼翼  筋疲力尽  得意地欣赏

  师:继续。(出示生词。生认读。)

看看手表  盯着鲈鱼  平静  不容争辩  急切地问 大声争辩  哭出了声  乞求的目光

师:还有。(再出示一排生词。生认读。)

道德抉择  抵制诱惑  永久的回忆  终生的启示

  师:观察一下,老师似乎是用颜色把这些词语分成了三组,看看第一组,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关于动作的。

  师:伸出手做一做动作,“剧烈地抖动”,这在干什么?“小心翼翼、精疲力尽、得意地欣赏”,这些词语都出现在文章的哪一部分?

  生:第1、23自然段。

师:第1、23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钓鱼,“我”钓上一条大鲈鱼来。

  师:好,第一组词语都是出现在钓鱼的部分。(板书:钓鱼)观察第二组,有发现吗?

  生:“看看手表  盯着鲈鱼”这些都是爸爸的动作。

  师:第三组呢?

  生:都是描写儿子的。

  师:这时候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争辩这条大鲈鱼到底是放还是不放。

  师:放了吗?

  生:放了。

  师: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第1、23自然段写的是钓鱼,那这会儿呢?(指着第23组词语)

  生:放鱼。(师板书:放鱼)

  师: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放鱼?

  生:第4~9自然段。

  师:好,看最后一组。

  生:它们都是关于“我”的内心思想的。

  师:大家看,钓鱼—放鱼,如果我想再写两个字以完善课文内容,你们觉得哪两个字合适?

  生:回忆。

  生:启示。

  师:一个回忆,一个启示,哪个更恰当?

  生:启示。因为是那次事件的回忆给了自己终生的启示,启示因回忆产生,所以应该是启示。

  师:(板书:启示)这是文章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浏览一下。

  生:第10、11自然段。

  师:这会儿你们该动笔写一写、画一画了。你们要写6个字,哪6个字?

  生:钓鱼—放鱼—启示。

  【评析:分组呈现词语,让词语认读与文中人物、主要内容发生关联,再以此为抓手迅速理清文章的表达层次,让学习活动的功效最大化。】

以读代讲思不易

  师:课堂上重要的内容,我们做一些笔记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马上要升入高年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现在,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文中的“我”钓鱼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哪个自然段最能让你感受到钓鱼的不容易?

  生:第3自然段。

  师:那我们就先来看第3自然段,感受“钓鱼”的不容易。老师有一个要求,你要尝试把感受到的不容易读出来。

  (生读第3自然段)

师:体会到了吗?(出示第3自然段,前面5句话变黑体。)前面5句话,一共114个字,你选出最能体现“我”钓鱼不容易的句子来读一读,体会并尝试读出不容易。

  生:(读)“我熟练地一收一放,小心翼翼地操纵着鱼竿。”

  师:为什么选这句?

  生:因为他非常小心,很怕鱼逃走。

  师:你是通过“小心翼翼”读出不容易的。你有没有什么事情干得很熟练?

  生:写字。

  师:想一下,写字时,你还需要小心翼翼吗?

  生:不需要。

  师:那不奇怪吗?为什么文中我“熟练”地一收一放,还要用“小心翼翼”?

  生:因为他很怕一不小心鱼带着鱼竿一起逃走了。

  师:“熟练”和“小心翼翼”一对比,你就能感受到钓鱼的——

  生:不容易。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也许是想摆脱鱼钩,那条鱼不停地跳跃着,猛烈地甩动着尾巴。”我选这句话的原因是,鱼“猛烈地甩动着尾巴”,就需要“我”用很大的力气,所以不容易。

  师:老师有个问题:这句话写“钓鱼”了吗?

  生:没有,写的是“鱼”的动作。

  师:那你为什么选这句?

  生:写鱼的动作,是为了衬托“我”的不容易。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很好。我们读文字,大家做动作,来体会一下。

  师生:(读)“也许是想摆脱鱼钩,那条鱼不停地跳跃着,猛烈地甩动着尾巴。”(其他生做钓鱼动作)

  师:你刚才在干什么?

  生:鱼“猛烈地甩动着尾巴”,我能感觉到鱼非常用力,所以我的“鱼竿”也不停地摇摆,我也得非常用力地握着鱼竿。

  师:累不累?

  生:累!

  师:写鱼的不止一句,谁把这句话读完?

  生:(读)“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那条鱼一定很大,要不然不会有“啪啪的声音”,还在湖面上溅起不少水花,所以,钓到这条大鱼很不容易。还有,“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筋疲力尽”表示过了好长时间,所以我觉得很不容易。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有吗?

  生:“过了好长时间,我的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过了好长时间”表示“我”在湖边等了很久,所以钓到这条鱼很不容易;还有“剧烈”,那条鱼要是不大,鱼竿就不会剧烈地抖动了;还有“大家伙”,钓一条这么大的鱼一定不容易。

  师:现在我们梳理一下:“等的时间久”,不容易;“鱼很大”,不容易;那鱼还不停地甩动着尾巴,也不容易;那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才给钓上来,真的不容易。那就再读一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词语来读,就能读出不容易?谁来交流一下?

  生:剧烈地抖动、大家伙、小心翼翼。

  生:不停地跳跃、猛烈地甩动、筋疲力尽。

  师: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一起来读读好不好?

(生齐读)

  师:钓到这样大的鱼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除了高兴还有什么?

  生:激动、劳累、兴奋、窃喜……

  师:咱们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鱼,想不想嘚瑟一下?

  生:想!

  师:怎么在父亲的面前好好嘚瑟一下?

  生:我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鱼,你都钓不到。

  师:咱们看文中是怎么写的,一起读。(出示)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

(生齐读)

  【评析:“钓鱼不易”与“放鱼不愿”是相辅相成的,文章的语言简单明了,紧抓朗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朗读,体会不易,并在读中琢磨作者的表达方法。】

角色朗读品对话

  师:好了,嘚瑟完了就把这条鱼放了吧。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除了不愿意还有什么?

  生:委屈、质疑、难过、扫兴、生气、无奈、气愤、悲哀……   

  师:各种各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此时此刻,父亲看了看手表, 离鲈鱼捕捞开放日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父亲看了鲈鱼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出示)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生齐读)

  师:我们分角色读,这边同学读旁白,这边同学读儿子的话,我来读父亲的话。边读边思考:父亲的语言和“我”的语言有什么不一样?(板书:语言)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他们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急切,一个平静,形成了对比。

  师: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坚定。

  师:父亲有没有打算跟孩子解释?

  生:没有。

  师:不解释,容得下争辩吗?

  生:容不下。

  师:为什么不给解释,也不容争辩呢?是这个父亲残忍吗?

  生:不是父亲残忍,是规则对谁都一样。

  师:父亲的语言里不仅有一份平静,更有一份坚定。“我”呢?

  生:急切、疑问、愤怒……

  师:这次我们不读旁白,只读对话。我还读谁?(生:父亲。)你们读谁?(生:孩子。)

  (师生再次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对话的语言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父亲是很平静地说。

  师:所以父亲的话后面都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句号。“我”却很不理解父亲的举动。

  师:所以“我”的话后面都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问号。

  师:发现了吗?感叹号、问号也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所以除了语言,还有标点也能表达人物的情感。(板书:标点)这次我们再读一读,注意把标点符号的语气读出来。

  (师生第三次分角色朗读)

  师:简单的几句对话,仿佛把那个情景拉到了我们眼前,老师尝试把这几句对话做了修改,(出示)同学们和原文对比一下,做个评判,是原文好,还是老师写得好。

原文: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改后文: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我急切地问道:“爸爸!为什么?”

父亲平静地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生:课文写得好。

  师:为什么?老师没有做多大改动啊,只是变了变提示语的位置而已。

  生:提示语放在前面就感觉不到着急了。

  师:还有吗?

  生:提示语在后面能感觉到那些话都是脱口而出的。老师把提示语改到前面,就很难感觉到了!

  师:是的,对话中提示语在后面能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容和语气,就像文中这样。

  【评析:父子对话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反复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在朗读中感受儿子当时的委屈,在朗读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小秘密:语言表达情感,标点符号也在表达情感,提示语的位置也在表达情感。】

情境补全留启示

  师:尽管“我”不情愿,但“我”还是按照父亲说的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去。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经成长为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他再也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看,就像这样!(出示)读一读。

(生小声读)

  师:拿出学习单,像文中那样,补全若干年后“我”在心里和父亲的那一番对话。

  (生拿出学习单,补全对话。)

  一天,我在投注站买了两张彩票。帮朋友买的一张我特意做了标记。彩票投注站告诉我,我买的彩票有一张中了特等奖——奖金是518万元。中奖的那张彩票恰恰是我帮朋友买的。

  彩票还在我手中,朋友也根本就不知道中奖的事。我的内心有两个声音在“交战”。

  犹疑中,我耳畔再次响起父亲那不容争辩的话语:

”我”父亲 ”我

  生:“孩子,你得把钱还给人家。”“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会有更多的钱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有这么多

的钱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师:写得很好,如果有自己的语言就更好了。

  生:“孩子,你得把彩票还回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你还有自己的双手,你会自己赚到钱的。”父亲平静地说。“可是不会有这么多的钱了!”我大声叫喊着,竟然哭出了声。

  师:我想问一下,那张彩票最终你怎么处理了?

  生:还给了朋友。

  师:看来你也获得了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一起读——(出示)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生齐读)

  师:愿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也永久地留在你的生命中。下课!

评析

  《钓鱼》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但小故事折射出的主题价值却不简单,一不小心就容易说教、贴标签。张艳芬老师执教的《钓鱼》很巧妙地让故事情节、主题价值与语言训练相依相映。

  一是在认读词语的过程中理清故事情节。张老师用分组呈现词语的方式,让词语认读与文中人物、情节发生关联,再以此为抓手迅速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找准线索,让学习活动的功效最大化。

  二是在抓关键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钓鱼不易。张老师明确告诉学生作者钓到这样大的一条鲈鱼不容易,让学生自己去文中朗读,去体会是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出了钓到大鲈鱼的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难得的是学生发现的“衬托”二字——通过大鲈鱼的动作、湖面的变化衬托出“我”钓到大鲈鱼的不易。文中“钓鱼不易”与“放鱼不愿”是相辅相成的,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朗读、揣摩就是在读中琢磨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是在发现语言描写秘密的过程中感受规则不移。这个故事的高潮是父子之间的对话,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这个片段,通过反复的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对话描写时语言、标点、提示语的位置都在表达情感。更难得的是师生对话中,教师一个追问:“为什么不给解释也不容争辩,是父亲残忍吗?”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规则”二字,让生硬、教条的规则在情境中生动起来。

  四是在补全情境的过程中懂得抉择不变。张老师嫁接了《中彩那天》的故事情节,创设情境,将前面学习到的对话描写的方法运用到情境补全中,再在情境补全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一次道德抉择。这样的道德抉择力图将“课文中的故事”演化为“自己的故事”,让课文中传递的主题价值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8年第9期

“活动展示”栏目

购买本期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