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钓鱼用品 > 钓鱼杆

最后一天备考 | 人物素材集锦,考前抓紧背!!!

钓鱼杆钓友圈2023-08-27 03:37:10A+A-

高考来了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几位名人的事迹及语录,大家趁着考前一天的时间抓紧背背吧,或许考试时就能用得上了哦~

1梭 罗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 《日晷》。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1素材

素材一:个性选择不随众,有一舍必有一得

【典型事迹】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 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他却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这一选择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

【适用主题】

舍得,静守心灵,选择,坚守,个性

【时事关联】

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某技师学院。他解释说:“当年选择志愿听从了父母老师的意见。其实,我喜欢鼓捣东西,和生命科学专业不来电。”

【真题链接】(2014四川卷)站起来世界属于你【波波解读】

“站起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可以泛指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方面做出不同的选择或是取得一定的成就。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若能于“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下“站起来”,做出不随众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成就。敢于不随众,坚守心灵选择的人,迟早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 值,世界也必然属于你。周浩弃北大选择自己热爱的技校,假以时日,必定会在其热爱的行业有所建树,他的世界值得期待。大学者梭罗正是因为懂得随性而为,个 性选择不随众,于千万追名逐利的友伴之中“站起来”选择了听随自我,亦是选择了成就未来。

素材二:瓦尔登湖边的诗意人生

【典型素材】梭罗曾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 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 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 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 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适用主题】

诗意地生活,心灵的选择

【真题链接】(2013安徽卷)萧伯纳:为什么不能这样?【波波解读】

活在当下,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赞成的一种生活理念。上名校进名企,升官发财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终极愿望。梭罗没有步入大家的后尘,虽毕业于哈佛,完全有资质在商界或是政坛有所建树,但他却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与闲适。

素材三:别人的思考

【典型素材】

梭罗:“无疑,别人也能够代替我思考;但是如果她替我思考到了排除我思考的程度,那就不可取了。”

【适用主题】

独立,思考,科技智能的两面性,主观能动性,创新(源于独立思考)

【真题链接】(2014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 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 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 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1999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 脑的信息经过编码储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 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解读】

无论是别人代替思考,或是智慧芯片,抑或是移植记忆,最终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成就多大,我们都只是别人思想的寄生虫,永远不可能有个性的见解和 独立的创新。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进步的源动力,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灭亡。且看2014全国新课标II卷作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最终 会导致动物丧失觅食能力,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灭亡。在你拜读过“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醒世之作《像山那样思考》之后,也许你就不会再让辩证思想 抽象地尘封于教材之中。眼前和未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庸人们永久的盲区。活在当下的人着眼于眼前的舒适与苟且,选择了别人的思考、或选择了智慧芯 片、或选择了移植记忆,也就注定选择了日渐退化的自己和满是泥泞的未来。反之,着眼未来的志士,不贪图别人的思考或成果,独立思考,乐于创新,必将成为未 来的主人。

素材四: 《瓦尔登湖》与海子

【典型素材】海子1986年读到的最好的书就是《瓦尔登湖》。海子1986年写的一首诗《梭罗这人有脑子》。 但让《瓦尔登湖》大放光芒的,还不是海子这首诗,而是海子的死。 海子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2梭罗24句经典名言

1、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座垫上。

2、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3、清晨的散步是对一整天的祝福。

4、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

5、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6、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

7、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

8、世界只是我们的想象的画布。

9、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紧要。

10、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刺。

11、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

12、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

13、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一种阻碍。

14、富裕是全然体验生活的能力。

15、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

16、我们的生活都被耗费在细节上……简单,再简单。

17、不要回头看,除非你想走回去。

18、天堂在我们的头上,也在我们的脚下。

19、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寻找另一片陆地。没有别的陆地,除了这一生,没有别的生命。

20、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21、我们最真实的生活是当我们清醒地活在自己的梦中。

22、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

23、当我们从容不迫而睿智,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

24、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2

杨 绛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1生平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拒绝费孝通,与钱钟书“缘起一面”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清华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四人一起北上京华,当时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两人初见,杨绛眼中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坠入爱河)了。”

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他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杨绛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费孝通很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现实。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费老还主动送钱钟书邮票,让他写家信回家。钱钟书想想好笑,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杨绛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费老直到晚年作文时,还把杨绛称为自己的初恋女友,杨绛直言:“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彻底撇清为暗恋一场。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最贤的妻”,《围城》名句出自杨绛之手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事后确都一一妙手解难,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的一生。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携女回国。钱钟书在清华谋得一教职,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上课,而杨绛留在上海,在老校长王季玉的力邀下,推脱不过任了一年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这也是她生平惟一一次做“行政干部”,其实一贯自谦“我不懂政治”的杨绛,正是毕业于东吴大学的政治系。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藏好钱先生的手稿。解放后至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和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关系,因为钱钟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钱家与林徽因家的猫咪打架,钱钟书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劝止,她说林的猫是她们家“爱的焦点”,打猫得看主人面。杨绛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润滑剂。家有贤妻,无疑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幕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来征询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外柔内刚,“文革”时的磨难与风骨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形势越来越严峻,钱钟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当时文学所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始知她不是一个娇弱的女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在翻译家叶廷芳的印象里,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而与杨绛一同下放的同伴回忆,“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说‘文革’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沉重的伤悲未把两人压垮,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过,书出来后,却只能在柜台底下卖,丁玲甚至说,《班主任》是小学级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学级;《干校六记》是大学级。

“最才的女”,创作翻译双高峰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钱钟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讽刺幽默,流畅俏皮,颇有英式戏剧的风格。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她点头,父亲笑说:“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新中国建立后,知识分子普遍遭受冷板凳的待遇,翻译无疑更为“安全”。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一部《洗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各类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众生相。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走到人生边上,淡泊自在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将于今年面世......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

这也是她一贯身心修养的成果。据杨绛的亲戚讲述,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近年仍笔耕不辍

2013年10月,文汇报副刊《笔会》刊登了杨绛先生新作《忆孩时(五则)》,五篇短文分别为《回忆我的母亲》《三姊姊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太先生》《五四运动》《张勋复辟》,文中重温了自己孩时的记忆。她说:"人生四苦:生、老、病、死,可是生有什么可怕呢?我至今该说我还没懂呢。"

《一百岁感言》

先生的新作令众多网友赞叹深受感染。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在微博上感叹:"102岁老作家的新作……五则随笔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细节生动,令读者欣喜。文末署2013年8~9月作,真是宝刀不老!"

同年,《杨绛文集》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据媒体报道,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先生自谦道:"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当时,她手中仍有未审完的书稿。杨绛先生曾表示,只要身体健康,还将继续写一些回忆性的散文。

杨绛先生或许是"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2014年,她为长篇小说《洗澡》所写的续篇《洗澡之后》首次公开发表。"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杨绛先生如是说。责任编辑胡真才表示,这部四万五千字的续作,就是杨绛对她喜爱的角色一个"敲钉转角"的命运的交代和分配。

在生病住院前,杨绛先生仍每天坚持锻炼、练字和写作。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消息,今年5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到杨绛先生家中探望,杨绛先生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年轻人,都很有本事,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清华大学办得更好,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5月3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党委书记陈旭到家中看望了百岁老学长杨绛先生。清华新闻网 何 妨 摄

5月20日,网上有消息称杨绛先生病危,不过立即被辟谣。有媒体联系到杨绛先生的保姆吴阿姨,她承认杨绛先生确实住院了,目前在调理,希望大家不要瞎传。杨绛的堂侄女钱老师也向媒体透露,杨绛"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北京的亲戚去医院看过她,说已经控制住了。

与钱钟书相濡以沫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谱写了一段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世纪之恋。1932年,21岁的杨绛先生在清华大学看望老友,她与钱钟书在学校的古月堂门口偶然相逢。在晚年回忆录里,杨绛先生这样回忆与钱钟书的初遇:"好像姻缘前定,我们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见面。因为我和他相见之前,从没有和任何人谈过恋爱。"

与钱钟书成婚后,为了支持丈夫的写作,杨绛先生甘做 "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在应付家庭琐事之余,杨绛先生还以惊人的胆识保护丈夫的手稿。1945年在上海,杨绛在受到日军传唤时拼命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保证日后该书的顺利出版。

后来,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共同经历几十年的风雨,钱钟书生前曾这样评价杨绛:"最贤的妻子,最才的女。"

1997年,杨绛先生在86岁高龄时痛失爱女钱瑗。一年后,钱钟书逝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在回忆一家三口生活点滴的作品《我们仨》中,杨绛先生曾这样写道。

铮铮傲骨,"清水芙蓉"

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有人评她为"清水芙蓉",既对弱者予以关爱,又有着倔强而不服输的性格。她的一生曾遭遇许多磨难,但都温婉应对。先生的淡泊名利、慈悲胸怀,被视为知识分子的典范。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电车驶至黄浦江大桥,乘客要排队步行过桥,并向把守桥头的日军鞠躬,杨绛先生不愿行礼,往往低头而过,侥幸没被日军注意到。有一次起来得慢了,被日本兵觉察,日本兵见她低着头,走过来用手指将她的下巴猛地一抬。杨绛先生大怒,喝道:"岂有此理!" 日本兵对她怒目而视,她不能"挑衅"对视,只好气冲冲地瞪着车窗,相持了一会儿,乘客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日本兵终于转身下车。

在回答为什么不离开中国时,杨绛说: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杨绛先生晚年一直栖身于北京市三里河的一处小区,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在几百户中,先生家是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据说,这是"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2语录

105岁的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们仨》经典语录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6、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7、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8、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9、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0、“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11、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12、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1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14、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15、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6、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7、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8、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19、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20、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杨绛《将饮茶》经典语录

1、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2、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3、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4、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5、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将饮茶》

6、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杨绛《将饮茶》

7、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杨绛《将饮茶》

8、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光点儿的大小。——杨绛《将饮茶》

9、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将饮茶》

杨绛《洗澡》经典语录

1、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2、“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3、“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4、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杨绛《洗澡》

5、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杨绛《洗澡》

6、“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杨绛《洗澡》

7、“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杨绛《洗澡》

8、彦成忙说;”罗厚是个能干人,大有作为的。他有胆量,有识见,待人顶憨厚,我很喜欢他。“姚太太说:”他野头野脑,反正他自有主张。他可崇拜你呢!他想来不要人家做媒,总说他要娶个能和他打架的粗婆娘。最近,他舅妈来拜访以后,我问他粗婆娘找到没有,他说不找了,将来请许先生给他找个对象。“——杨绛《洗澡》

9、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在新中国,”发言”是”出面宝”。人家听了你的发言,就断定你是何等人。——杨绛《洗澡》

10、彦成摇摇头说:“我只是觉得这种“洗澡”没用——百糟蹋了水。”“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点。现在咱们是在运动的压力下,群众帮助咱们认识自己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没法抵赖了,只好承认。所谓自觉自愿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杨绛《洗澡》

11、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杨绛《洗澡》

12、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杨绛《洗澡》

杨绛《干校六记》经典语录

1、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杨绛《干校六记》

2、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杨绛《干校六记》

3、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干校六记》

4、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杨绛《干校六记》

5、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杨绛《干校六记》

6、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杨绛《干校六记》

7、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杨绛《干校六记》

8、补了一条裤子,坐处象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杨绛《干校六记》

8、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杨绛《干校六记》

9、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杨绛《干校六记》

10、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干校六记》

11、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杨绛《干校六记》

杨绛其他经典语录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了。——杨绛

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

4、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5、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杨绛

6、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杨绛

7、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杨绛

8、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

9、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杨绛

10、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杨绛

11、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

12、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杨绛

13、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杨绛

14、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杨绛

15、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16、“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杨绛《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17、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18、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隐身衣》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3

周有光  刚过完112岁生日,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于1月14日凌晨去世。

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原名周耀平。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 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周有光并不认可这个头衔,他曾表示,“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85%的中国人是文盲。包括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等在内的文字改革,加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使如今的中国成为全世界会读写人口最多的国家。

历经了晚清、民国,新中国,周有光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变化。他厚重的人生,也堪称传奇。他娶了“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允和,与沈从文是连襟。由于博闻强识,他是 沈从文眼中的“周百科”;他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就如同“拉家常”;他还和溥仪做过“饭友”,天天同桌吃饭;50岁,他毅然从经济转为文字研究,并坦 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百岁之后,仍然着书立说笔耕不辍……

上帝没有忘了他。世人也不会忘了他。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说是中 国百年来风云变幻、历史变迁的一位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百年来从疲弱到富强的整个过程。他的去世,是一个遗憾,我们又少了一位睿智而又功勋卓着的前辈学者。 高寿本已经难得,能够在百岁高龄,仍旧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并发出极富智慧的见解,非常值得尊重。确实,很多人都做出过贡献,但周有光的贡献也绝不可忽 视。尤其是他在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方面,功不可没。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不能以中国的眼 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原名周耀平。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 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周有光并不认可这个头衔,他曾表示,“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85%的中国人是文盲。包括汉字简化和拼音化等在内的文字改革,加上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使如今的中国成为全世界会读写人口最多的国家。

历经了晚清、民国,新中国,周有光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变化。他厚重的人生,也堪称传奇。他娶了“张家四姐妹”中的张允和,与沈从文是连襟。由于博闻强识,他是 沈从文眼中的“周百科”;他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就如同“拉家常”;他还和溥仪做过“饭友”,天天同桌吃饭;50岁,他毅然从经济转为文字研究,并坦 然“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百岁之后,仍然着书立说笔耕不辍……

上帝没有忘了他。世人也不会忘了他。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说是中 国百年来风云变幻、历史变迁的一位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百年来从疲弱到富强的整个过程。他的去世,是一个遗憾,我们又少了一位睿智而又功勋卓着的前辈学者。 高寿本已经难得,能够在百岁高龄,仍旧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并发出极富智慧的见解,非常值得尊重。确实,很多人都做出过贡献,但周有光的贡献也绝不可忽 视。尤其是他在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方面,功不可没。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近些年反复提倡要有世界观,扩大世界观,强调不能以中国的眼 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1人物素材

“周百科”外号的来历

周有光“周百科”的外号,为连襟沈从文所赐。

其实大学时,周有光与百科全书的情缘就结下了。当时,大学老师指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些篇章作为周有光及其同学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比如说世界历史,就告诉我们下课到《不列颠百科全书》看哪些条目。”周有光回忆说。

“这部书非常好。一个题目,简简单单给你讲,而如果去看书,一个小问题就是一本书,看百科全书反而可以节约时间,”周有光自认《百科全书》的作用非常 大,“对我非常有用,其实对每个人也有用。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你可以先了解大致情况,然后再查看其他比较专业的书。”

后来,改革开放时期,中美两国要搞文化合作工作,当中有一项就是要翻译美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周有光竟然做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

“其实,《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本来是英国的,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的很多企业都卖给了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是如此。我们翻译《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由此,大家更有理由称他为“周百科”。

【素材点拨】 

之所以叫周有光为 “周百科”,除了他与百科全书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外,还与其知识渊博、勤奋好学不无关系。一个知识渊博、勤奋好学的人是值得大家赞颂和学习的。

【适用话题】 勤奋、博学

在美国和爱因斯坦聊天

1946年1月,新华银行派周有光前往美国纽约工作。每到星期天,周有光常做中国菜请朋友来品尝。当中有名的朋友有老舍、罗常培和李方桂。老舍会讲笑话,每次相聚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在经济学界交往的人中,名气最大的是何廉。何廉原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国际闻名。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时,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教授。

一天,何廉跟周有光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周有光说:“当然很高兴。”就这样他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他们谈国际形势,谈当时美国的情况。爱因斯坦的学术周有光不懂,周有光的专业跟爱因斯坦也不一样,他们就是普通的朋友。

“印象中,爱因斯坦非常友好。我们聊天时,真像聊家常。他穿得还不如我讲究,没有一点架子,给我的印象好极了。”周有光说爱因斯坦有句话对他很有启发。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60岁,除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是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 门人才。”

【素材点拨】

 周有光与爱因斯坦聊天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是两位大家的虚怀若谷。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适用话题】 谦和、低调

“半路出家”成专家

虽然49岁才“改行”从事语言学研究,实际上周有光在18岁时就对字母产生了兴趣。

1923年,初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周有光发现什么都要用英文,连门房讲话都用英语;写文章用打字机了,不用手写了,而英文打字很方便,中文不方便。因为 一直对语文感兴趣,上世纪30年代,周有光参加了“方言拉丁化运动”。当时的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鼓励周有光在拉丁化运动刊物里写文章。

后来直至解放前,周有光一直都在学经济、从事金融工作,并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两年多。

直到解放后,周有光回国在复旦大学教书。当时,由于长时间没有统一注音符号,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和地区方言,这使得人们交流困难重重,制订一套汉语拼音方案迫在眉睫。

“我对语文的兴趣是很大的,当时我觉得能在语文上做点工作也很好,就改行了。”1955年起,周有光正式“改行”。从此,经济学界少了一位金融学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却多了一位委员、语言学家。

【素材点拨】 

周有光改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热爱、钻研与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在转行之后把新的事业做好,做得更具特色,更具专业水准。

【适用话题】 进取、成功

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说到自己的高龄时,他自我打趣说:“上帝太忙,把我给忘了。”

一篇周氏版《陋室铭》,是他给众人关于长寿秘诀的回答:“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 寻。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 有书香。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仰望云 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周有光年轻时得过肺结核,患过抑郁症。结婚时,家里的保姆悄悄拿着他们两人的“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说他活不到35岁。他不信,笑着说:“我相信旧的走到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

老先生认为好的心态对健康至关重要,“我多年患失眠症,不容易睡着。下放到农村,做体力劳动,却把我的失眠症给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人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也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80岁的时候,他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把80岁当作0岁,由此递加计算年龄。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至今提起,老先生还乐不可支。

有一次,周有光去医院做检查,他在表格上填写上了自己的年龄97岁,医生却认为他只有79岁。

又有一次,一个医生问他长寿之道,周有光说你是医生,怎么问我啊?其实很多人都问过他这个问题。后来,他经反复思考得出结论:生活有规律,不乱吃东西。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周有光患有失眠症多年,不容易睡着觉。“文革”时期他被下放到农村,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都不再失眠。所以,他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两句话‘文革’的时候经常讲:‘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季羡林写过《牛棚 杂忆》,各种罪名,都不要生气,都不要惊慌。这就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功夫。”周有光认为,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用别人的错误 惩罚自己,要能够“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素材点拨】

 生命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感觉。人生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应该源自于人的平常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人若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无比珍贵了。

【适用话题】 平常心、辩证地看待事物

“举杯齐眉”

张允和曾是中国公学(清末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家里十个兄弟姐妹中,她虽然身材最为瘦小,却风趣好动。张允和16岁时,暑假里到周有光家 玩时认识了周有光。那时周有光在大学里念书,而张允和正读初中三年级。之后周有光就总去找她,希望能够赢得她的芳心。张允和却总是躲着这个痴情的男孩,还 因此得了一个“温柔的防浪石堤”的绰号。

后来,他们终于开始了甜蜜的爱情长征。当时周有光在杭州教书,张允碰巧和从光华大学到杭州之江大学借 读,因此与周有光靠得更近了。周末,他们相约在西湖花前月下,心中充满了甜蜜感,却怎么也鼓不起手牵手并肩走的勇气。1933年,两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 人终于举行了婚礼。

后来,别人问周有光结婚70多年来没吵过架的原因时,他说:“其实我们也吵架,只是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 到,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他还说,到北京后,一直到老伴去世前,每天上午十点钟都是他们喝茶、喝咖啡、吃小点心的时间。喝茶的时候,他和夫人两个 “举杯齐眉”,不仅为了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下午三四点钟,他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这就对家庭和谐起到了作用。有朋友来家里,看到他 们“举杯齐眉”,都觉得有趣得不得了。

【素材点拨】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把自己的爱人看成自己最亲的人,也看成最敬的人。周有光夫妇同甘共苦,相亲相爱,不离不弃,把幸福进行到底,堪称楷模!

【适用话题】 爱、尊重、幸福

善于接受批评的大师

周有光很喜欢看别人对他的批评。

有一次,儿子周晓平看到有一篇写父亲的文章后面跟了很多的回帖,于是就打印了很厚的一叠给他看。周有光说,人家捧我的话,你就不要打印了,把那些批评我的帖子给我就可以了。

有人骂他的文章,甚至骂得很难听,什么老不死的,还有人说你有什么资格谈经济问题(他们不知道他是学经济的)等等,周有光看了都觉得无所谓,往往是一笑而过。

但对于那些真正有水平的批评,周有光非常看重。

有一回,一个人说周有光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分子。大家听了都不大高兴,都说叫他们来家里看看。连家里的小保姆都生气了,周有光却没有生气。周有光把这个 人骂他的文章仔细地看了又看,并做了很多记号,指出哪些地方批评得好。对于那些乱七八糟的骂人话,周有光一点都不生气。他对家人说,不要争辩也不要解释, 这些攻击都伤害不了他。而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骂人的话,周有光就要求都打印出来。迄今为止,已经打坏了三台打印机。

对此,周有光解释说:“你想 想看,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都是美国最凶恶的敌人。现在德国、日本是美国最好的朋友。特别是德国,它对战争忏悔以后,跟美国的关系一直非常好。日本呢?它 不肯完全忏悔,但在政治上一直与美国保持一致。即使是珍珠港事件,美国使用了原子弹,也没有影响他们两个国家的关系。一件事情,如果你做得对的话,就可以 化敌为友。”

从不记恨任何人,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攻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尽最大可能化敌为友,这便是周有光的处世观。

【素材点拨】

 事实上,宽厚待人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于人于己,都会受益无穷。人们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船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适用话题】 豁达、胸襟

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

周有光,生于1906年1月13日江苏常州,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 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之后,他花费三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 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58岁以后,他将关注的目光从语言文字学扩大到世界史、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位中国语言学家、文字 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百岁后,他仍然笔耕不辍。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

【素材点拨】 

周有光老人百岁依然笔耕不辍,是热情,更是坚持。

【适用话题】

 勤奋、热情、坚持

周有光的“错位”人生

周有光的人生,其实是一个“错位”的人生。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 学,可他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和着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了,他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 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他却被指定去研究语言;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的知识。面对这样 的“错位”人生,周有光先生却很坦然,他说:“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素材点拨】

 有时候,变化反而是转机,意外也带来了新的选择,既来之则安之,人生也许会迎来新的风景。

【适用话题】 平常心、坦然

人与书,俱不老

尽管周有光认为自己的书房很破旧,但书却很时髦,往往引领潮流。这也难怪,周有光书架中书的来源很多都是漂洋过海的。

“现在做学问,你不看外国书是不行的。”由此,周有光在国外的亲戚朋友经常给他从国外书店买书、寄书。直到现在英文版的《年鉴》是周有光每年必买的书之一,“我每年都从外国买《年鉴》,因为要查阅资料。”

也正因为有着国外书籍的补充,周有光书架上的书颇为时髦。三年前,《世界是平的》就已经摆进了他的书架中。那是本英文版的,在《世界是平的》被译成中文版前,周有光就已经接触了弗里德曼关于“世界是平”的思想。

周有光书架中时髦书籍还有《张氏四姐妹》,英文版的。周有光的妻子是张氏四姐妹中的老二,张允和。前不久《合肥四姐妹》中文版出版。而周有光是在几年前 就已经看了这本与其有着密切关系的书,“这种书在外国人看看还是好的,中国人看就不够味了。因为外国人写中国的东西,常常不地道,这不能怪他们,文化是有 差异的。”

尽管周有光基本上是足不出户,不过对于新的文化现象他一点都不陌生。在他的书架中就有于丹的书,甚至连批驳于丹的书也一并俱全。

“于丹论《论语》的书我也看,包括批评她的书我也看,于丹做了个通俗化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需要这个工作,”周有光还专门写了文章,“现在许多人都骂 于丹,如果从学术水平来看,于丹并不是最高的。但于丹做的不是学术工作,是科普工作,把孔老二的学问给大众,这是件好事。”

【素材点拨】

读书如此,人生亦是如此,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生命也才能一直保持鲜度。

【适用话题】 接受新鲜事物

从《西游记》到《资本论》

周有光的祖上在江苏常州是望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书香门第,藏有很多书,“不过全是文言的。”

作为出生在晚清的周有光,小时候接触的依然是《三字经》之类的书,“那时我们家的书很多,随便我看,但书都是文言,我都看不懂,小时候我对《三字经》也不感兴趣,”给周有光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游记》。

“我们那一代人,小孩子认得几个字以后,都喜欢看《西游记》,不像现在可以看的东西多了,我们以前没什么好看的,”不过,周有光却自言自己看《西游记》 是看了两遍才看懂的,“读书是件很好玩的事,第一遍看不懂,不要放弃,看第二遍,也许就能看懂了,”就是通过这样的阅读,周有光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就 提高了。”

1923年,周有光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那是教会学校,图书馆随便去看,那时我不仅看中文书,也看英文书,”那时的周有光受到 左倾思潮影响,由此便决心阅读《资本论》,“对我们来说,《资本论》很重要,但是那时没有中文的,我埋头苦干阅读英文版,结果看不懂,不是文字看不懂,而 是内容看不懂。”由此,阅读的乐趣往往就跳跃在第一遍的不懂到第二遍的懂之间。

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

1956年,周有光从上海 调来北京,住沙滩原北京大学内,那是民国初年为德国专家造的一所小洋房,周有光占其中两间半房间。“一间我母亲和姐姐住,另一间是老伴和我带小孙女住,半 间做我的书房、客室、吃饭间。”而周有光也只能将书放在半间书橱内,“另一半留着放菜碗,由此我在《新陋室铭》中写道: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做 菜橱,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书橱与菜橱功能合一的境遇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有好转。当时,周有 光所在的单位建造新简易楼,分得两大两小四居室。其中一小间,9平方米,也就功能独一地做了他的书房兼客室,“我的书桌很小,只有90厘米长,55厘米 宽,一半放书稿,一半放电子打字机。书桌又破又小,一次我玩扑克牌,突然一张不见了,原来从桌面裂缝漏到下面抽屉里了。”

书桌虽小,书橱却很大。在这个9平米的空间内,除了在窗口放小书桌,入口放个沙发,其余之地全是周有光的书架。周有光嫌这个书房小,进而,四个房间全都被布置成以书架为主,书成了这个家的主角,“我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因为放了家具就不能放书了。”

尽管四间房子全被用来藏书,但周有光还是认为自己是有书无斋,“我国外亲戚朋友,做教授的,都住的小洋房,他们都有书房。什么叫书房呢,不仅有看书、写文章的地方,还有一个藏书的地方,等于是个小图书馆。我这是破房子,是有书而无斋。”

【素材点拨】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适用话题】阅读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4嵇 康嵇康,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迹

1、嵇康打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2、嵇康饮酒 

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3、嵇康服药

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中。

4、广陵散绝

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二、名家点评

(晋)颜延之:中散不偶世,本白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五君咏》)

(唐)白居易: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杂感》)

(宋)李清照: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三、适用话题

1、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心灵的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自虐

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部含有自虐的成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5、坚持自我

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6、交友之道

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哭嵇康》节选)

4、经典赏析

远去的骑士

走进魏晋的历史,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数嵇康了,这位“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着一袭粗衣,或抱琴行吟,或醉卧竹林,“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成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的这“一个”。

 这“一个”,适逢曹魏末年。其时,魏势日衰,而司马氏日兴,王朝的更迭已成为定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动荡,迫使许多的士人开始人生指向的重新选择,这种选择充满了心灵的匍匐与站立的痛苦的挣扎。于是,随波逐流者有之,激流勇进者有之,虚以委蛇者有之,敛迹避祸者有之。即使是阮籍这般的名流,也“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而嵇康则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麋鹿,“狂顾顿缨”,悲则哭,怒则骂,以一种生的放恣,成为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于是,他的存在,无疑成了对当时的一种可怕的侵犯。司马氏当然不会听之任之。他左手托着官爵和厚禄,右手则举着滴血的屠刀。

先是由种会带着随从去察看嵇康的动静。钟会亦为当时的名士,也曾名噪一时。依附司马氏后,很快成为司马集团里的重臣。当钟会昂昂乎来到嵇康的茅屋前,一贫如洗的嵇康正在家门前的老柳树下大铁。种会等了好久好久,等到的只是“叮叮当当”的铁锤声和“呼。啦呼啦”的风箱声。这些声响,充溢着一种鄙视的轻慢。在这些声响中,嵇康的脸上飞扬着串串的汗水,钟会的额上也不由自主地渗出滴滴的汗珠。钟会再也不能忍受这些声响,他只好无趣地走开。这时候,嵇康才放下铁锤,从他嘴里逸出的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的奚落,钟会只得自嘲地回答:“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说完,便讪讪地辚辚绝尘而去。

司马氏并未就此罢休,他需要嵇康这样的特殊人物,充当他的幌子,扩大他的影响,从而达到他的政治目的。于是司马氏又一次派山涛去说服嵇康。山涛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只是司马氏的残酷地杀戮异己,让他心悸;而司马氏功名利禄的拉拢,又使他心动。人性的弱点促使他投靠了司马氏政权,并成为一代王朝的佐命大臣。当然,他也成了司马氏最佳说客的人选。

我无法揣测,山涛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说服嵇康的:也不知,他是如何地摇唇鼓舌,卖弄他自己的人生哲学的。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山涛的此行,才引出了嵇康的鸿文巨制《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洋洋大观的公开信,完完全全地、坦坦然然地再现了一个不驯的嵇康,一个真真实实的嵇康,一个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嵇康。就是这样的一封信,烛照出司马氏篡位夺权的狼子野心,也表示了嵇康自己坚决不合作的态度,“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文章尖刻泼辣,嬉笑怒骂,一股填膺的义愤在笔端化成飓风,化为激流,冲击着他自己心中的郁闷,也冲击着天下人心中的块垒,真是痛快淋漓。它说出了许多士人敢想而不敢说,甚而连想也不敢想的话。这种直爽的宣言,这种公开的睥睨,无疑是一种挑战,是于无声处的“惊雷”。

司马氏绝不能容忍嵇康如此的挑战,终于寻了嵇康的一个不是,把他投进了大牢。而那个钟会不忘前隙,他在司马氏前不停地谗言,说嵇康“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所不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还危言耸听:“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钟会的这种落井下石,促使了司马氏除掉嵇康的决心。当消息一传出,举国上下一片哗然。京师太学生三千余人联名上书,吁请赦免嵇康,但终究未能奏效。

公元263年的一个令人揪心的日子,嵇康缓缓地走向刑场,夕阳的余辉映照在他苍白的脸上,他眯着他那双早已习惯了黑暗的眼睛,看着远山那轮亘古的日影,提出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要求:拿琴来。琴拿来了,他轻抚着琴,开始拨弄那一根根的琴弦,琴弦流淌出的只有他知道的旋律——《广陵散》。一曲弹完,他站了起来,面如闲云,掷琴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于是,他化作啼鹃,融入了那如血的夕阳中。

其实,嵇康完全可以作另外一种选择,譬如像他生前的挚友阮籍,虽然充当了司马氏手下的什么官,却百事不问,混日子聊天;有譬如像他死后的向秀、刘伶、阮咸,终日狂饮烂醉,妙参玄理,以寻求精神的解脱。然而嵇康偏偏要说“不”,明明“知以直道不容于时”,却偏偏仗义执言。嵇康一阵风似地凛凛而去,绝了的是那鲜为人知的《广陵散》,不绝的是他那黄钟大吕般的人格气韵,他成为一种时代的风骨,一种人文的精神,跨越了17多个世纪1700多年昂昂而来。

正义的选择

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个遥远的年代。夕阳西下,那个坐在地上,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赫然印人我的心扉。他的琴声低沉而又高亢,快乐而又悲凉,流露出无限的孤寂。他,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一个丝毫未被遗忘的才子,在这夕阳下深深地体味人生……

  

他内心的焦灼与热烈在这恬淡的竹林中丝毫没有消散,反而在这时起时落的琴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他静静地聆听着自己的琴声,感到无比的欣慰。

  

那是一曲几成绝响的妙曲:一个年轻的侠客,为报杀父之仇,一剑刺死了仇人——那个不可一世的国王,自己也毁容自刎。听吧,高亢代表着刺客矢志不渝的决心,雄浑流露出毅然赴敌的沉勇,激荡显示了拼死战斗的壮烈,委婉透露出一丝的悲凉与赞叹。这就是嵇康的《广陵散》,那绝世的《广陵散》。

  

嵇康是隐者,但他又是不甘沉沦,不屈地与司马集团斗争的战士。他像一只卓尔不群、傲立鸡群的野鹤,又像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夕阳的余辉,把他的心照得如同明镜:欲隐而不能隐,欲退又不能退的境遇,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本可以选择退而自全,但文人的良知告诉他不能违背正义。他蔑视权贵,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为了这种正义,他可以抛去一切:名与利,甚至于生命和友谊。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尽管人生短暂,他不知何时能看到司马氏的没落,然而,他还是义不容辞地卷入了朋友吕安的风波。他本来想什么事都不问,只打他的铁,种他的菜,可是却有人用卑鄙的手法来从他身边夺走帮他种菜的人,他再也不能沉默了,于是他选择了正义,站在了被告一边,自己也成了被告。

  

刑场上,他最后一次弹响了《广陵散》,无数的人被他的琴声所感动。而你可知道向秀的思念?夕阳西下,他的小车经过你旧时的小屋,一切如旧,竹子依旧翠绿,夕阳依旧把它的余辉洒满整个庭院,只有那个对着夕阳弹琴的影子,却为何不见?那首感人至深的绝响为何不闻?向秀的孤寂,更向何人说?只有那晚来的凉风夹带着辽远的笛声,吹过残败的墙垣,呜呜作响,似乎在回答他的心语。

终于被你滚到底

5萧伯纳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 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值得一读。读萧伯纳,你读到的是苦难中执著的追求;读萧伯纳,你看到的是生命里顽强的音符;读萧伯纳,你读悟到的是尘世中旷达的心境。且让波波老师带你一起走近萧伯纳的传奇世界,为我们的高考作文加点料。

素材一:从小害羞,却成演说家

【典型事迹】

萧伯纳有一个弱点,就是从小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这样怎么可能被社会承认呢?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萧伯纳参加了一个叫“考求者学会”的辩论会。由于经常当众与学者们辩论,不久,他就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留起了讽刺家式的发型,对着镜子练习怎样以潇洒的手势来加强演说效果。不久,他便以爱尔兰式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听众,很快就成为了一位令人倾倒的演说家。在12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在文学道路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

【适用主题】勇气,自信,上进,励志,坚持,执著,信念

【素材解读】

读名人传记的一点小体会,前文一出现“弱点”“嘲笑”之类的字眼,就必然是在为后文写传主如何逆袭埋伏笔,欲扬先抑。但细想来确有一个不二的现实:作文大多励志,励志大多逆袭,否则拿什么来冲击读者的心灵呢?细读萧伯纳的励志故事,大抵可以让你热泪滂沱。

【真题链接】【2014福建卷】“空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望而却步;而萧伯纳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从不善言辞的羞涩小生到机智幽默的演说家,他凭供着勇气和自信这道栈道桥梁成功跨越空谷,抵达了风景无限好的的人生彼岸。

素材二:一句话墓志铭

【典型事迹】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幽默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适用主题】乐观,旷达,坦然,诗意栖居,风趣幽默

【素材解读】

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一直是众多学者思考的大问题,我等小民不敢妄言,但观智者之行,悟智者之言,似乎可以多了几分坦然与豁达。有意思的是,活着的态度又似乎一直是我们高中生作文中装范儿的利器,用得好,见其文便知其志;用得不好,便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真题链接】【2014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不自由的是生活中的各种必然,比如,人都会生老病死;自由的是不管是生老还是病死,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面对生活。萧伯纳也会死,但他却选择了坦然而又诗意地面对,恰如他一句话墓志铭所言“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到死还不忘最后再幽默一把,这便是一种在“不自由“中奋力追逐“自由”的真实写照。

【坦然面对生活】

学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遭际,心之所向,便是风景。生活中有太多的必然使得我们不自由,但生活又同时赋予了我们更多自由方式的任我们选择。常言道,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同理亦是,我们虽然不能规避生活中的必然,却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如萧伯纳不能选择生命的必然——死亡,但却可以选择坦然和诗意地面对,于是便有了世人皆晓的一句话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素材三:受邻居影响爱上音乐

【典型事迹】

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伯纳迷恋上了音乐(环境的影响),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

【适用主题】环境,成才,兴趣

【素材解读】

 

萧伯纳的成就若是归结于环境,有两类,一种是好的环境,另一种是不好的环境。不管哪一类,都在客观上促成了他的进步。如,受邻居影响爱上音乐,又如,苦难的成长经历反而让他更加充满斗志。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6鲁迅

写作素材

1、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 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 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

3、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 来的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 “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国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界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明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

4、有人说您曾“彷徨”过。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发论;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只能独自一人发出“为了忘却的记念”。然而您并不是真正的彷徨。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里, 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您就是真正的勇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

5、 把生命献给祖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瘦小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大星陨落,天地同悲。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薪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每一代人不断向前!

6、房向东先生前年出版了《鲁迅与他骂过的人》,意在聚集鲁迅生前环绕着他的嘀嘀咕咕,对显豁鲁迅的伟大有益;现在他又奋力写成《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聚集鲁迅死后环绕着他的嘁嘁喳喳,对显豁鲁迅的伟大同样有益。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的所以要活着,努力眷护生命,与其是为了爱他的人,无宁是为了敌人,要让那些不是东西之徒因他活着而不舒服。鲁迅死了那么久,仍然有那么多人咒骂,证明他威灵犹在,仍同活着时那样使某些人不舒服,也证明鲁迅不朽。忘了是布瓦洛还是拉辛说过:“世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鲁迅正验证着这句话。

7、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8、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之念所蔽。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比较之余,鲁迅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9、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怨为历史所刷淡。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10、鲁迅的深刻远不止以上这一点点,他的深刻往往叫你有一种寒夜临风之感,紧肌肉,透骨髓。他借“狂人”之口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颖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名人写鲁迅

伟人鲁迅

我最推崇鲁迅的那种批判精神,那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超人意志,一种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勇士精神。知道对手不如自己而出击的不能算作勇士,只能算作壮士;而知道对手强于自己却仍勇于出击并无所畏惧的,当算是勇士。而鲁迅正是后者,反动当局虽已摇摇欲坠,但专制手段尚存,鲁迅在如此情况下,坚强斗争并以笔为武器,给当局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

他的文章没有莎士比亚那样华丽的辞藻,没有屠格涅夫清新的文笔,更没有巴尔扎克的累累著作,但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却宛如天神一般。鲁迅的文章涉及面很广,其文中有对一般愚昧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普通中国人的观察可谓隔岸观火,洞察秋毫,将其比喻为“铁屋子”里“许多睡熟的人们”;也有对权贵淋漓尽致的讽刺与痛骂,使人读后义愤填膺;还有对社会现象、国家政治的深刻剖析,其间不乏批判与讽刺。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鲁迅关注的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读点鲁迅

如今的国人若再清茶一杯,台灯一盏,把鲁迅书一卷,肯定是一道奢侈的风景。孔方兄的诱惑,浮躁的心绪,已将思想框成格子。我在格子的氛围里,坚守那份执著的承诺:读点鲁迅。

我们曾经在周作人的乌篷船里寻觅悠闲和怡适,我们曾经在梁实秋的雅舍中喝茶谈酒,我们曾在陈源的闲话里论随笔谈小品,我们也曾在林语堂的幽默里赏鉴人世间的恩怨:我们单单忘怀了那位孤独的巨人,呐喊的勇士,深沉的思想者,慈爱的老人,那1000万言16本的大书。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在你彷徨无奈时,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沉沉入睡时,那是你枕下的宝典!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浮躁,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崔瑞鑫《读点鲁迅》)

绍兴的大梦

“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陈瑞琳《绍兴的大梦》)

写作运用

(以《拿来主义》一文为例)

【应用角度】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盲目地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适用话题】“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借鉴”“选择”“开放”“取与舍”“与世界接轨”等

【运用范例】

1、近年来,“啤酒节”“番茄战”等标榜“狂欢”的西式文化活动在中国日渐风行,每一次都吸引不少眼球,但也引发很多争议。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番茄大战”再一次将这种狂欢节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15吨新鲜番茄掀起的万人番茄大战招致全国网友的怒批,不少网友提出,以食物来狂欢是否暴殄天物?在我们这个以节约为美德的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狂欢节?

翻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他说,“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精华。与其抵制或者照搬西方的狂欢节,倒不如思考如何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注入更多的狂欢元素,借鉴西方狂欢节中的快乐因素来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2、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建议国人“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人是真正学会“拿来”了,于是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众多的舶来品接踵而至——好莱坞大 片,韩剧,日本动画片,哈利·波特,吉尼斯世界纪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是一盘又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鱼”。 就连节日也是外国的好,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外来的节日比传统节日火爆得多,也是一盘“鱼”。这些舶来的文化足够满 足现代人的需求,而国人的传统文化——京剧、川剧、皮影戏、 剪纸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即“老鼠”却越来越不受人重视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也少受国人的青睐。

3、那为什么有“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的出现?为什么有国人自发起来抢救保护我们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摄影师,跟踪皮影戏近十年,出版影集《皮影世家》,图文并茂地将这种传统民间艺术介绍给世人,希望它能后继有人,世代流传。

新疆的七位十二木卡姆著名民间艺人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荐名单,古老独特的木卡姆艺术将获得更 为广泛的传承。

中国人自己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这天,全国放假一天,家家包粽子,吃月饼,节日气氛渐浓。

陕北腰鼓敲出陕西,敲到中央电视台,敲到国际大舞台,让全世界聆听它的震撼。

还有中国剪纸、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藏戏、新疆玛纳斯、 甘肃花儿……这些文化艺术传统技艺,逐渐都在被国人所热爱、 所保护、所传承。

4、“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7余光中   余光中,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居于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余光中的生活

1

事例一:初试啼声

二十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余光中对这些运动并不热衷,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二十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

2

事例二:诗人的眼光看待生活

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

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话题」诗意,美,价值

3

事例三:唯美主义者

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话题」诗意,心灵,生活态度

4

事例四:大师境界

讲到台港文学,不可不读余光中。人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两手相合搞翻译。他的一首《乡愁》,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象征,由家愁升到民族愁。余光中的作品出色,人品更佳。当年李敖与余光中友谊破裂后,骂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一软骨文人耳,无狼心,有狗肺者也。”可是余光中对这种大粪浇头的辱骂,不气不急,不暴跳如雷,更不对簿公堂。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做法,才叫大师的境界。

「话题」宽容,境界

5

事例五:幽默

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但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不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话题」幽默,谐趣与社交

6

事例六:因爱而创作,因情而为文

母亲河的土,余光中的泪

在庆贺余光中先生七十五周岁诞辰的晚宴上,当代作家苏叔阳提笔写下《这是一双中国心灵的眼睛》赠给余光中。在谈到是何种灵感激发苏老现场创作这首诗时,他直言,自己是被余光中的故事感动了。原来,在入席前,平素随和的余先生讲述了有关于《黄河》创作的一个故事。余老动情地说:“一次应邀去黄河边,我踩到了黄河的泥土,别人上车后都把这个泥给剔掉了,而我却带着这双沾满黄河泥沙的鞋子一直穿到台北,到了台湾,干了,我就把它剔下来放在我的小盒子里。因为这是我母亲河的土……”说到这里,他眼里流着泪,声音是哽咽的。

「话题」爱国,思乡

7

事例六:帮人作序

2004年,余光中应邀来到上海,做客高端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这次节目做得很成功,并且余光中还与主持人曹可凡成了好朋友。

2011年,曹可凡的新书《悲欢自酬》出版在即,但序言还没写好,于是想到了余光中,向他索序。余光中欣然答应了。不久,曹可凡就收到了余光中寄来的序文,同时还附有一封短笺:“曹先生:传上这篇读后感,迟奉为歉!寄给我的尊稿,校对潦草,有错别字,也有漏字,或年份、细节有误。有的地方,引文与本文字体部分,极易相混。盼于付印前彻底改正!匆此即颂。”

曹可凡看了这封信后,连忙翻看自己的书稿,发现余光中用红笔将大大小小两百多处错误一一指正出来,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些他一时也吃不准的地方,还提请曹可凡再校对相关原著文字。对此,曹可凡深感汗颜:这篇序文不知花费了余光中多少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也被余光中的严谨、认真和执着所感动。

后来,曹可凡了解到:余光中每次帮别人写序,都要不辞辛苦,仔细阅读书稿,把其中的重点圈注出来,还要将字里行间的讹误逐一校正。对此,余光中调侃说:“我难改啄木鸟的天性,所以,在看书稿的同时,就顺便校对了一遍,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话题」严谨,责任心,认真,为人处世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2余光中语录

“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左手的掌纹》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逍遥游》

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余光中散文》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听听那冷雨》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

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与海为邻

住在无尽蓝的隔壁

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

却拥有一切。——《与海为邻》

女孩因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未经世故的女人习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写给未来的孩子》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 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 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 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 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 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 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 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左手的掌纹》

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催魂铃》

你是挣不脱的夸父, 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扭曲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向日葵》

如果有两个女孩,同样的漂亮,他会选择脸上有小小雀斑的那一个。因为,这一点小小雀斑会让这个女孩多一份温柔,少一份骄傲。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未知》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左手的掌纹》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

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

一条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却引来海鸥两三。

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催魂铃》

只是到了夜里,人籁寂寂,天籁齐歇,像躺在一支坏了的表里,横听竖听,都没有声音。——《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做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之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光凭想象也让我非常快乐幸福。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风里、歌里、水里。——《漂给屈原》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听听那冷雨》

对社会只有奉献而不要求,不要求它变得更合理更进步,那是愚忠。不问收获,是不对的。反之,对社会只有要求而不奉献,那是狂妄与自私。——《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终于被你滚到底了

8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8个月前,腾讯WE大会团队前往英国,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发现了一个细节。

贴在霍金办公室墙上,有这样一段话:

大意是:

不管在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忘记头顶的星空

要永葆好奇

永远前进

曾有人问霍金,他的身体状况对科学研究是帮助还是限制,他对死亡的恐惧又是什么?

霍金回答说,他很幸运能够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工作,这是少数几个不会受限于身体状况的领域之一。过去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英年早逝的预期中生活着。他不怕死,但也还不急着死,在死之前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他特别喜欢《哈姆雷特》里的一句话:

“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

其实,用这个隐喻来形容史蒂芬·霍金本身是最贴切不过了,它既形象地阐述了霍金的宇宙观,又生动地概括了霍金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少年历程——打破沙锅问到底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恰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忌日。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霍金认为这纯粹是一个巧合,因为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降生于世。

小时候的霍金与一般的孩子一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但不是全才。例如,他相当晚才学会阅读,但他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别感兴趣,他曾计算过进自家屋子的各种方法,发现共有11种。

霍金一旦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会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例如,他可以花整个晚上玩某种复杂的游戏,这也许是导致霍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还喜欢和擅长设计复杂游戏,这种创造一个“世界”并赋予它规则的游戏让他感到非常惬意。

不治之症——“凤凰涅磐”成巨人

霍金过完21岁生日之后不久进医院检查,被诊断患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在英国,这种病也叫运动神经细胞病;在美国,这种病被称为卢伽雷症,以患该病而死于1941年的纽约洋基棒球队一垒手的名字命名。

患者脊髓和大脑内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逐渐死亡,但头脑的思维不受影响。患者通常因呼吸肌功能失效导致肺炎或窒息而死亡。这是一种不治之症,病情会稳定下来,但永远不可能治愈,只能等待或早或迟(可能是几个月后,也可能是几十年后)到来的死亡。霍金患此病的年龄大大低于大多数病人,因此,人们认为他会更早而不是更晚地死去,医生曾宣布他只能活两年半。

受此影响,那时,霍金对生活非常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做的事情。但是,出院后的霍金有一次梦到自己被处以极刑,他突然意识到活下去是值得的,如果被缓刑的话,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那时起,他开始进行研究,大约18个月后,皇家学会发表了他的一篇论文。他在文章中对霍伊尔教授的最新引力理论做了些修正,霍伊尔对此表示感谢。霍伊尔、邦迪和高尔德同为稳恒态宇宙论的开创者,霍金选择剑桥大学时本来是想跟从霍伊尔的,但未能如愿。

当时尚是研究生的霍金由此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在研究的道路上经过几十年的跋涉后,终成一代大师,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

涉足科普——无心插柳柳成荫

1982年,当霍金面临女儿露西开学需交一笔高昂的学费时,决定面向一般公众写一本有关宇宙的书,开始了《时间简史》一书的写作。1984年,他完成了《时间简史》的初稿,并进行修改。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时间简史》一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至今已销售2500万册,成为出版界、科普界的一件盛事。《纽约时报》评论说:“霍金先生无疑具有教师天赋,轻松幽默,擅长以日常生活的隐喻来诠释极端复杂的主题。”《图书目录》给出的评论是:“这位因研究黑洞本性而名震天下的理论物理学家,作为科普作家正像他作为科学家一样游刃有余。”霍金意外地发现自己写作科普的天分之后,再接再厉,接着推出了插图本《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跻身于世界顶级科普作家之列。他不仅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王者,还成为科普创作之王。

2017年年底的WE大会,霍金在他的剑桥办公室接受了拜访,并回答中国网友的问题:

中国网友:如果可以穿越,您会选择去往过去还是未来?

霍金:我想去往未来。因为从历史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过去。

中国网友:有没有什么问题是您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的?

霍金:我想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这个世界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所在的宇宙广袤而复杂,但它却遵循着我们能够去发现并了解的定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霍金说,人类作为一个独立物种已经存在了大约二百万年。文明起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速度也在稳步上升。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The human race has existed as a separate species for about two million years. Civilization began about ten thousand years ago, and the rate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f the human race is to continue for another million years, we will have to boldl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有一次,霍金和中国的网友谈起“庄周梦蝶”。

“也许是因为庄周是个热爱自由的人。换做我的话,我也许会梦到宇宙,然后困惑是否宇宙也梦到了我。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是生活在梦里还是真实存在?”

我们不知道,也许也无法知道。这个问题至少要等到我们开始深刻地了解意识和宇宙时才可知。我们必须要孜孜不倦地探索关于存在的基本命题,只有这样,我们也许才会知道蝴蝶(或宇宙)是真实存在,还是只存在于我们的梦里。

致谢这位时代的伟人,谢谢他曾带给我们的启示,并鼓励我们勇敢前行。

或许另一个时空里,我们能相遇。

霍金语录

“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路人甲:‘霍金是东北的?’)--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趣钓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模板文件不存在: ./template/plugins/comment/pc/index.htm

Copyright © 2012-2024 趣钓网 版权所有

钓鱼比赛视频 | 高手钓鱼视频 | 海钓视频 | 台钓视频 | XML地图 | HTML地图

qrcode
返回顶部
X趣钓网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