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眼中的合川城
来源:重庆晚报
名家档案 何浩,祖籍合川,长于北方。现任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何浩: 颜值与气质并存的山水之城 “虽然我的籍贯是合川,但对于这座城市,兼有距离的陌生感和情感的亲切感,那是一种聚少离多的牵挂。”提起家乡,重庆作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何浩这样说道。 据何浩回忆,上一次回合川是受邀出席合川作协的活动,距今已有两年。于是,用“回”字来形容何浩与合川的关系,似乎还不太准确。 自小就随父母于北方长大的何浩,其实在合川未曾有过完整的生活经历。他说:“父亲是土生土长的老合川人,后来因工作去了北方,我也便从小远离山城。不过,对合川的感情是长在骨子里,融入血脉中。即使从前山高路远车马慢,但逢年过节,父亲总会带着我们到合川看看。” 何浩第一次拥有关于合川的清晰印象,大概是在读小学的时候。 “我到现在都记得,合川实在是太美了。山水形胜,如一幅幅连绵的水墨画,比起北方一眼望穿的平原,视觉上的感受丰富、立体了不少。特别是饮食上的南北差异,又麻又辣又鲜的味道,是我过去不曾体味到的。”说话间,一幕幕往事似乎涌上何浩心头。 何浩说,多年后终于回到重庆定居,却鲜少与合川有更多的照面。只是,每次在合川的短暂停留,都不禁让他感叹城市建设发展变迁之快。“这些年,合川的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变化很大,那份横贯千年的文化气质,更是愈发浸润在这三江交汇处。在我心中,合川一直都是秀外慧中、颜值与气质并存的精神家园。”何浩充满感情地说。 早年,何浩曾写过一篇以合川为创作背景的随笔。文章中,他将与故乡似远似近的感受,那份血脉里流淌的深情用文字缓缓表露。到如今,何浩仍无法忘却经年累月间,积淀于合川城的人文风貌。无论是写下《养心亭记》的理学鼻祖周敦颐,还是筹办民生公司、实业报国的卢作孚,或是创办育才学校、接收抗战时期难童的陶行知,都是这方水土孕育出的厚重与伟大,让他神往与自豪。 何浩表示:“合川没有辜负这份传承至今的历史文脉和时代精神。包括我前年参加的文艺活动在内,合川开展多年的钓鱼城旅游文化节,以及这次‘中国文化名家看合川’活动的举办,都是展现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有效载体。”受邀参与“中国文化名家看合川”活动的何浩,其实早早就做好了带着新老朋友们“回家”看看的准备。 “合川这些年发展势头很好,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文旅融合等领域都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受到国内外瞩目。至于往后通过何种方式吸引人且留住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对此,何浩解释道:“此次‘中国文化名家看合川’活动,通过实地采风、论坛开展、作品汇编等形式,进行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历史文化名片打造的探讨,就是一次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好形式,日后将会培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次活动的主题‘诗意的合川城,世界的钓鱼城’,在我看来就十分贴切。钓鱼城本就是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而合川更是我心目中极具诗意与韵味的城市。” 文/江月寒
名家档案 龚学敏,四川九寨沟人,著名诗人,四川省文联、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龚学敏: 巴蜀文化的坚韧生命力与优良品质,都在合川得到展现 “合川这个地方很特别,三条江给合川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诗人龚学敏与合川的缘分,就从这江水说起。 对合川最初的印象,让龚学敏回忆起一首熟悉的旋律——“渠江水呀弯又长,有颗红心闪光芒……”他动情地说,小时候,学校的高音喇叭,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这首《歌唱刘文学》。但凡有些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的人,都将其视作榜样,刘文学这颗小小的火种,点燃过许多有理想的孩子。“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合川具体在哪,却晓得渠江边上少年英雄的故事。这种感动影响了我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大的人,潜意识里也深深影响了我”。 除了渠江,嘉陵江和涪江也流经合川,在此交融。龚学敏认为,山水会对人的性格及文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他以重庆和成都为例,近在咫尺却有着完全不同性格气质。“成都可能就是缺少一条大江”,他笑着说道。合川这三条江带来的绝不止水流,江水里还蕴藏着沿途的风土民情。江水就像脉络,将流经的人文故事、文化内涵都注入进了合川。这里产生的不只是江河交流,还有文化交流。而合川又在其之上融会贯通,衍生出新的文化风格。“可以说合川人的性格、合川的文化、对外界的看法视角,都因江水而变得不同。” 融合了各流域内涵的合川,在去年被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规划范围,对合川来说意义非凡。龚学敏直言:“合川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合川自古就很好地吸收了巴蜀文化,取其精华而发展自身。历史上有以忠义著称、抗击蒙古大军侵略的钓鱼城史迹,进入现代的合川也在高速发展,拥有像合川桃片这样享誉全国的本土品牌,巴蜀文化的坚韧生命力和优良品质,都在合川这座城里得到展现。龚学敏说:“合川不仅属于巴蜀文化,更是巴蜀文化的整体缩影。” 谈到这次合川之行,龚学敏难掩兴奋。能再次去合川,除挖掘合川过去的历史人文风光,也期待能发现当下合川的独特神韵,找到合川与时代脉搏一致的关键点。他还称赞本次“文化名家看合川”活动的策划和立意都很高,将会大大促进巴蜀文化的梳理交流。对于本次活动将会探讨当下文学创作的创新,龚学敏认为,这是对新时代发展的思考,且与文学的发展紧密相连。“我相信这次活动不仅能促进合川的文化建设,还将探索出巴蜀文化新的闪光点。”他希望通过这次采风活动,能有效促进文学创新与创作交流,期待能有更多有关合川的文学精品问世。 文/严思逸
名家档案 刘向东,河北兴隆人,著名诗人,一级作家,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著作有诗文集26部。曾获孙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 刘向东: 不改本色的钓鱼城,永不干涸的精神原乡 “我是第二次来合川,第一次是2015年,初到合川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人杰地灵。其中,钓鱼城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我曾写下散文《孤独钓鱼城》,赞美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刘向东回忆起第一次来访合川的经历。而刘向东第二次与合川的相遇,同样是到合川采风,同样是与诗意作伴。 匆忙却难忘的合川之行 刘向东表示,他第一次的合川之行略显匆忙,当时也是个采风活动,整个活动时间很紧凑,就到涞滩古镇、钓鱼城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第二天早晨就离开了,匆匆来也匆匆回。回去之后就想再来合川,没想到,这个愿望这次实现了。 当被问及为什么想再到合川时,刘向东回答:“因为我确实感到这个地方非常神奇,匆匆忙忙的短暂接触后,我就有了写作的思绪。借助资料,我写了两篇散文,其中有一篇叫《孤独钓鱼城》,我感觉钓鱼城对于这里的大川大山来说就是一个微缩景观。因此,我把钓鱼城想象成李白诗歌中吟诵的蜀道,天梯石栈相勾连这般,危乎高哉!”刘向东继续说道:“我被在此筑城者道法自然的智慧所震撼,感叹其鬼斧神工,同时,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蕴含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精神,但是我也深深感受到钓鱼城的孤独,那是我那次来的强烈感受。” 钓鱼城为何孤独? 为什么觉得钓鱼城孤独?刘向东表示,因为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在记录钓鱼城军民36年保卫战的文字里看到一段这样的故事:当蒙军到达黄河北岸时,南宋朝廷曾经派出大军2万人去守卫黄河土桥,结果这些士兵是被一个个扶上马的,有的抱着马鞍子不放手。好不容易到了河边,一看到蒙军的旗帜直接望风而逃。当我看到这一段文字时真的大受震撼。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能早一点在黄河边上就建造起一座钓鱼城,从南到北再多建几座钓鱼城,历史又会怎么样?刹那间,我体会到了钓鱼城的伟大,也感受到了它的孤独。 永不干涸的精神原乡 刘向东继续说:“我感受到这个小小的钓鱼城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和怎样的精神,值得大书特书。当然,我也注意到咱们川渝的诗人作家早就瞄准了钓鱼城,尤其是合川籍的诗人赵晓梦写就的长诗《钓鱼城》,可谓大手笔大功力。这让我想到了,写作需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精神原乡。” 随后,刘向东解释了何为“根据地”,何为“精神原乡”。他说:“好的诗人作家都要有自己的根据地,或者说文学也是有出生地的,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承载和埋藏记忆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精神的原产地或者叫精神原乡。这个地方不仅仅是指地理意义上的,更是指精神意义或经验意义上的。但凡好的写作总有一个精神扎根的地方,所以很多大诗人大作家总是有一群人让他一直在书写,总是有一个地方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 “当然,我也有一个建议,尤其合川的作家们,不要以为其他人写了钓鱼城,后来者就不能再写了,我们要继续挖掘关注它。从时间的维度,100年前写钓鱼城和现在不一样,从个人角度,其他人写钓鱼城和你的也不一样,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我们随手拎一个作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当我们想起这样一些诗人作家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他们所写的那些地方,包括其中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都成了一个地理经验意义上的写作符号,谁和谁都不一样。因此,我想有时候写作就是不断地朝自己的精神原乡回望,不断地辨析自己的经验。”在回答如何书写钓鱼城故事时,刘向东如是说。 刘向东说:“当然,我们都知道说写作主要来自童年的馈赠,这倒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写我们的童年生活,是说我们的精神原乡的重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作家,所以好的写作常常不是扩张性的,反而是一种退守,退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退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慢慢地深入研究,慢慢地经营,从邮票大小的地方开拓出一个丰富的世界来,找到不竭的源泉。” “我愿意就这些与我们合川的诗人作家共勉。合川因合而大气,因和而大美。祝福合川,不改本色。”这一声声的话语中带着刘向东对合川的喜爱与祝福。 文/彭寅洋
名家档案 李海洲,著名诗人、《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总编辑。1973年生于山城重庆,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主要作品有诗集《竖琴上的舞蹈》《一个孤独的国王》,长篇小说《一脸坏笑》等多部。作品曾被译为多国文字。 李海洲: 三好合川,值得天下人去爱上和回忆 著名诗人、《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总编辑李海洲与合川的缘分很深。文学采风、诗歌讲座、旅行美食……每一次合川之行,都能带给他不一样的体验。在多次去合川的过程中,李海洲喜欢上了这座人文底蕴丰厚的城市。他从一位资深媒体人和著名诗人的视角,一层层地剖析着合川的气质…… 李海洲曾经给合川的一本画册取过一个大气的名字:三江合,纳百川。他这次出席“文化名家看合川”时,对合川的形容是“三好合川,余味无限”。当笔者问及什么是“三好合川”时,他笑着回答:很简单,“三好合川”就是“人好、美食好、风景好”。 “第一是人好,我在合川的朋友很多,不论是做菜的大厨、搞摇滚的歌手、当地的诗人画家,以及过路的行人和街边的摊贩,他们的眼中总是闪耀着善良与真诚。合川人对朋友,真的做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一次合川之行,我都充满惬意与欢心,让我不舍得离开,也让我一次又一次离开后又想回来。” “第二是美食好,合川这个地方,古代的蒙古大军曾在这里停留多年,因此有北方民族的饮食习惯留在这里,现在合川人还有早上吃羊杂汤的习惯。我每次到合川,必须要去吃一个叫做‘祖传宽粉’的老店,一碗米粉一碗清新的羊杂汤,滋味绵长。此外,不同做法的合川肉片、江湖菜、豆花馆、私房菜,让人想起来就口舌生津。合川的食物既有南方美食的特点,又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融汇南北,自成特色。” 第三是合川的风景好,李海洲说他去过合川的很多地方,涞滩古镇、文峰古街、二佛村、二佛寺……每一处都充满惊喜。“你可以看见成峦叠翠的山峰被江面推开成川,或是铺天盖地的蔬菜和花朵在夕阳西下时浪漫摇曳。那种感觉,让人心旷神怡,令人词穷。” 李海洲还半开玩笑地说:“有个事情很神奇,那就是钓鱼城居然是第一次去。”虽然他曾在书中看过太多关于钓鱼城的身影、故事、历史,以为熟悉到了真的是去过的,但当他踏上钓鱼城的那一刻,江、山、城、人构成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他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尤其是对钓鱼城这样伟大的旅游目的地。 在谈及合川文旅行业未来该如何发展时,身兼知名策划人和电影制片人身份的李海洲提出了不少的建议思路。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旅游是一个永远的行业,一个永远会拉动经济的行业。”李海洲认为合川应该打造一个“合川周末”的品牌,认真规划出“48小时合川”,包括独特的线路、美食、景点、休闲方式等等。在李海洲看来,合川的美景和生活,值得天下人去了解、发现,然后爱上和回忆。 文/彭寅洋
名家档案 董继平,著名诗人、翻译家。译著有外国诗集《帕斯诗选》《勃莱诗选》《默温诗选》《特兰斯特罗默诗选》等二十余部,美国自然随笔集《秋色》《瓦尔登湖》《自然札记》《鸟的故事》等二十余部,美国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传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卷本)等。 董继平: 合川拥有优越的地理气场,不凡的历史气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诗歌翻译以来,著名翻译家董继平便不遗余力地把中国当代诗歌带出国门,又在国内多家文学刊物上主持译介外国诗歌。仅此而言,董继平无疑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他第一次去合川,面对这个看似朴实无华的小城时,他就敏锐地捕捉到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三江在此汇流,让合川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场,而历史遗迹尤其是钓鱼城的存在,又让它有了不凡的历史气度。”董继平说。 周敦颐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地理气场、历史气度,是董继平评价合川的两大关键词。蜚声中外的钓鱼城自不必说,而合川自古文脉风流,历史上一众名家与它渊源颇深,张森楷、卢作孚、陶行知……董继平特别提到了周敦颐。 “我一直喜欢并欣赏一位历史人物,这就是历史上曾在合川工作过的一位‘公务员’。”董继平口中的这位“公务员”,即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董继平认为,大多数人熟悉周敦颐是因为《爱莲说》,“而事实上,他当年来到合州(合川)担任判官,就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 董继平介绍说,周敦颐自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来到合州,在担任判官的四年之间,一改合州过去文化落后的景况,让读书之风散落合州大地并延绵至今。“周敦颐清正廉明,做了很多好事,还兴办州学,启迪民众。”董继平认为,周敦颐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新气象,期待合川走向世界 城市规划好,市容整洁,宜居。这是董继平对合川的初始印象。当董继平时隔多年再次来到合川,在他眼里,合川又多了诸多新气象。 董继平欣喜地告诉笔者,相较之下,如今他更喜欢城区周边的新农村。“那里的不少乡村建设得非常好,气候温润,空气清新,满目苍翠。”比如太和镇、土场镇、双槐镇……董继平不吝一一推荐:“合川的新农村,美景人文甚至比一些旅游景点还强。” 本次受邀出席2023年钓鱼城旅游文化节,作为“老饕”的董继平尤其对小镇美味充满期待。“如果能去涞滩更好,在那里的街边小馆吃个‘水八碗’,那是相当的惬意。但若是不安排去涞滩,那就在城区吃个‘陈蹄花’,也是乡土味绵长。”当问及如果两者都吃不到时,董继平绝不掩饰对合川美食的偏爱,坚定地说:“那我一定要买上几盒合川桃片,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 多年前,曾有文旅单位委托董继平将一本有关钓鱼城的画册翻译成英文。“那个册子很精美,但遗憾的是后来因故未出。”看得出来,身为翻译家的他,非常期待合川能走向国际。 “如今,钓鱼城已引起众多国际人士的关注,但大多是研究那段蒙宋战争史的专家。”董继平认为,钓鱼城要真正走向世界,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现代网络传播手段,向普通外国游客宣传、推介。“不过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董继平提出观点后便话锋一转——“合川值得去的地方,远不止一座钓鱼城。” 文/周影
名家档案 李寂荡,贵州福泉人,著名作家、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曾参与高校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的编写工作,出版有诗集、翻译作品多部。 李寂荡: 淳朴的乐天派城市,山清水秀宜居宜游 “两三岁时来这里探望过在此工作的父亲,还能依稀记得火车的样子、食物的味道、风景等等和贵州不一样,人的记忆真是独特又神奇。但专门探访合川,这是第一次。”座谈会上,作家李寂荡微仰着头陷入回忆,聊起他与合川的故事。 很久以前,李寂荡心中就种下对合川之行的期待,尤其向往著名的钓鱼城,希望能亲眼看一看当年的痕迹,但苦于没有时间,这次终于得见,“算是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他豁然笑道。李寂荡曾数次翻阅钓鱼城的史籍,也被赵晓梦所作的《钓鱼城》长诗打动,联想过战争的壮烈情景。而当他亲临钓鱼城,还另外感受到了一份孤独,在南宋末年的战争年代,土地沦陷孤军坚守,这是地理上孤立无援的孤独。但在他的理解里,当我们以现在的视觉去回望钓鱼城,它还有一抹时间、视角上的孤独感,仿佛看见独立于时间无涯的荒野上,踽踽独行的背影。 于险峻巍峨的钓鱼山上远眺,三江水汇聚向东南奔流而去。“这两天的天气有点雾蒙蒙的,烟波浩渺笼罩三江,有种人在画中行的感觉。”出生于山水灵秀之地的李寂荡深谙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提到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并解读道:“我觉得有水有河流的地方是充满灵气的,没有河流没有水,那你就会觉得世界会变得很枯寂,干燥和单调。”嘉陵江、涪江、渠江的交汇也给当地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一种无可替代的灵动。 在诗意山水中生活经营的合川人,也沾染着巴山蜀水的独特气质。短短的几天行程,让李寂荡直言合川的很多地方都显示出巴蜀文化的特点,包括当地人的言谈举止、饮食和语言。与合川人短暂地接触,也能感觉到他们如山般的淳朴坚定,亦如水般恣意洒脱。他感叹道“我注意到当地人脸上的笑容真的比较多,也自然而然能感觉到合川人的幽默乐观,很容易被他们感染,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巴蜀地区的一个特质,淳朴的乐天派。”若是用一句话来推荐合川,山水与人文皆是亮点——“山清水秀,宜居宜游”。说到此处,李寂荡还期待着以后有机会能再来合川,深入乡镇去走一走看一看,相信这对他的创作,尤其是诗歌的写作,是会有助益的。 “各位名家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发。”李寂荡这样评价本次“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他也在论坛上就钓鱼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以及对当地新人作家的宣传打造、写作的创新和感官调动等多方面提出了诸多具有实践性和探索价值的建议,引起在场名家的讨论与思考。 文/严思逸
编者按▶▶▶
2023钓鱼城旅游文化节重头戏之一的“文化名家看合川”暨“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5月20日在合川举行。活动邀请31位全国知名作家诗人齐聚合川,以“诗意的合川城,世界的钓鱼城”为题,通过实地采风、创作论坛等形式,以诗会友、以文促旅,围绕合川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度挖掘钓鱼城、涞滩古镇等历史人文古迹的丰富内涵,打造以钓鱼城为代表的具有合川历史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及成渝双城诗歌创作特点与成就、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创新与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探讨,为促进合川文旅协调发展,助推合川新时代文学创作献计献策。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百花齐放,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内容
- 院东头镇垂钓排位赛,你来了吗?
- 此地曾为闽越王万寿之地,更是圣贤讲学之所,如今将成钓鱼胜地
- 此地曾为闽越王万寿之地,更是圣贤讲学之所,如今将成钓鱼胜地
- 乡村振兴再出发丨泰宁县开善乡:用好绿水青山 引领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再出发丨泰宁县开善乡:用好绿水青山 引领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再出发丨泰宁县开善乡:用好绿水青山 引领乡村振兴
- 传统文化当代演绎 三大神兽空降长影环球100焕新登场
- 传统文化当代演绎 三大神兽空降长影环球100焕新登场
- 热播剧《琉璃》里的这个神兽,是孙悟空的文化原型?
- 热播剧《琉璃》里的这个神兽,是孙悟空的文化原型?
- 热播剧《琉璃》里的这个神兽,是孙悟空的文化原型?
- 热播剧《琉璃》里的这个神兽,是孙悟空的文化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