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打造浙江“最美河流”
嵊州市投资13亿元,基本建成融水利、旅游、景观、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滨水公园。徐灿法摄
“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剡溪是浙江嵊州的母亲河,从屠家埠至嶀浦间全长18.7公里,河道蜿蜒曲折,风光独特。据考证,仅唐代就有451位诗人在这一带游览,留下了1500余首诗歌,是“浙东唐诗之路”精华河段。
近年来,嵊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凭借“五水共治”的东风,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力推进浙江省级重点项目——“诗画剡溪”建设,努力打造融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于一体的浙江“最美河流”。
一江清水送下游
嵊州市把水质提升作为美丽河湖建设的核心,坚持有污必除,牢牢抓住截、清、治、修4个环节,全力推进源头治理。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等专项行动,剡溪沿线4个镇街65个自然村、44个集镇村及城郊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了全覆盖。按照关停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对标提升一批的原则,开展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产业专项整治,倒逼转型升级,关停或兼并了剡溪沿线的一批印染、造纸、电镀企业。
近年来,嵊州市相继开展河湖清淤、入河排污口治理、剿灭劣Ⅴ类水、畜禽养殖整治等专项行动,剡溪沿线全面禁止采砂,完成剡溪沿线46个入河排污口、164个小微水体治理,累计清淤48万立方米、清养关停畜禽养殖场442家。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剡溪的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嵊州市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Ⅱ—Ⅲ类水质,确保了“一江清水送下游”。
打造“溪行花海”滨水景观
嵊州按照“一河(湖)一景一品一韵”的思路,在每个乡镇(街道)开展一条美丽河道、两个美丽湖泊创建。依托剡溪山水人文资源,凭借绿色基底的整体打造和“唐诗之路”文化资源的整合串联,全力推进总投资2.87亿元的“诗画剡溪”工程建设,做到治水成景、治水生景、治水造景的有机统一。
通过水系防护与防洪、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质保护与改善、文化保护与景观、沿岸土地综合利用与开发等五大建设工程,着重打造“水埠樟香”“溪行花海”“漫花滩地”等五大景区、25个景点,恢复“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的诗画境界,成为展现剡溪自然山水和嵊州治水成果的标志性景观。
目前,剡溪沿线种植各类植物约250种,其中乔木约10万株。采用郊野自然式搭配手法和生态修复手段,形成“溪行花海”中穿行的别样氛围。充分利用大片河滩地,植入以野生植物为主题的科普元素,形成具有乡野风味的湿地公园。
迈向全域景区化
嵊州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把环境美、群众富作为工作目标,努力打造一批富有乡村文化内涵的文化村、水岸林、风景潭,全面提升治水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嵊州对剡溪沿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建筑、民居、桥梁、路廊等进行重点修缮保护,结合谢灵运故居、石床垂钓、太康精舍、嶀浦庙等遗迹,使“嶀浦望潭”成为剡溪佳境。
通过挖掘“诗画剡溪”沿线各点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唐诗典故等文化资源,在剡溪沿岸还原“清风诗韵”等景点,丰富沿线项目开发的文化内涵。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历史传统文化村落保护等重点工作,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镇外立面改造、公益广告墙绘等方面植入唐诗文化元素,建设亭台楼阁、石桥池塘等景观,形成三界镇嶀浦村、仙岩镇王树村和强口村等一批样板村,创建开发区浦口村等一批省级历史文化村。
“过去人们感叹嵊州缺乏知名的景点,如今经过全面整治,剡溪流域正在朝全域景区化迈进。”嵊州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