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之一)
那是在0九年的夏秋之际,我第一次去陕西,到了宝鸡,宝鸡原名陈仓,就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地方。
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在陈仓山上狩猎,抓住了一只雌鸡,后飞至山上化为石鸡。
唐安史之乱时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凤翔府提前登基,复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太子肃宗认为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遂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
宝鸡地处南北方分界之秦岭北麓,泾渭分明的渭水河穿城而过,乃华夏文明发祥之地,文化古迹随处可见。
现有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坐落在铜鼓山上,馆内收藏有全国出土最早最全的珍品。
在渭水河边,当年姜太公钓鱼之处,建有钓鱼台遗址。想那姜尚,当时已年逾七旬,虽说历经坎坷,尚且雄心不减,频临渭水垂钓,只待明主访贤,后成就了周朝八百余年的基业,也算是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了。
如到宝鸡,通天河景区实乃不可不去之处,通天河,顾名思义,沿着潺潺流水的小河,自西向东,越走越高,如入云端,临河傍山修有蜿蜒曲折的栈道,忽而穿过石缝,忽而凿石穿洞而过,忽而如上天梯,煞是惊险,脚下,则是碧波荡漾的溪流,高低错落,宽窄不一,陡峭之处,瀑布垂直而下,恰似水帘玉珠般的跌落盘中,水深之处,疑为龙潭,水面宽阔的地方,细沙铺满了河床,镶嵌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有的像鱼,有的像龟,又有的像牛,叫不上名的小鱼,在清晰可见的水里,不时地撩撞着游客的大腿。
山溪两岸,青山陡峭,绿树成荫,兼有南北方的各种树木郁郁葱葱,伴有巨石凸兀,愈发显得山峰俏丽,怪石嶙峋,丽日和风,刮走了人们的疲倦,蓝天白云和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实乃不可多得的游玩去处。
另有金台观,炎帝陵等等名胜古迹,不可尽述。
在吃的方面,山陕地区的面食可谓全国之最,有臊子面,米皮,面皮,饸饹面,面鱼,水围城,搅团,抻面,擀面,拌面,炒面,浆面,刀削面,裤带面,油泼面、蘸水面、烩麻食、驴蹄子面、羊肉面、手撕面,疙瘩面、汤汤面。
最奇特的叫 biangbiang面,打字都打不出来的,还有羊肉泡馍,豆花泡馍,锅盖大的锅盔,肉夹馍(潼关的肉夹馍当属天下第一)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过了几天,又剩班车去了陕西西部的千阳县。
千阳县古称渔阳,最著名的要数燕伋所筑的望鲁台了,望鲁台高十余米,底座约三、四十米,被称为天下尊师第一台。
据史料记载:燕伋在鲁(今山东)师从孔子,学成归来,广授门徒,因思师心切,便每日在学堂后面的黄土塬边,登高远望鲁国。为了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燕伋日用衣襟撩土垫足登高以望鲁。想那燕伋每每登台东望之时,忆及与恩师朝夕相处的情景,教诲之深情,内心该是多么的渴望再见恩师一面,定会时常牵挂恩师的身体状况如何,每念及此,定会潸眼泪下。此情此景,即使是后来的刘备送徐庶砍林相望之情恐不及也。
陕西西垂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很贫困的,虽然达不到甘肃山区里的那种艰难程度,但也足以让人出乎意料了。据当地人讲,如果谁家来客人了,相处不错的邻居就会叮嘱说:“老张,或老王,等你家客人走了,剩下的菜别忘了叫我一起吃啊!”
如果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大伙帮忙,六七个人也只做四个菜,在其中一盘菜的上面把肉切成薄薄的片,浅浅地盖在上面一层,算作是肉食了,盘子里的菜吃得要见底时,主人便赶紧喊家人上面食,以防菜吃光了,脸面上不好看。
有一天我去逛集市,发现有卖活土鸡(笨鸡)的,一问价格,居然只要60元一只,(这在我们东北最低要100元一只的)。
问好了由卖鸡人负责宰杀,便买了一只,跟随貌似农民的卖鸡大哥到他家里去,好在不远,三五分钟的路程,到他家后,农民大哥忙着烧水、褪毛、开膛等活计,在这期间,我坐在农民大哥给我拿的小凳子上,有一搭无一搭的跟农民大哥闲聊着,我问:“家里几口人呀?都有什么人啊?”
农民大哥说:“五口人,我们两口,再加儿子、媳妇。儿子、媳妇出去打工了,家里留下个孙女”
正说着,由屋里跑出一个约四五岁,光着屁股的小女孩,肯定是农民大哥的孙女了,我看着小女孩心想,这绝不是为了图凉快不穿衣服的,因那时天气已有凉意,可能是为了节省而不给穿衣服的吧!我又问农民大哥:“你们以什么为生啊?”
农民大哥,:“种地”
我又问:“种多少地呀?”
“五亩多地”
我又追问道:“五亩多地的收成,够一年的生活费吗?”
“口粮够了”
我说:“那生活其它方面的开销呢?像油盐酱醋,穿衣服等”
农民大哥说:“这不是养了十来只鸡嘛!,用鸡蛋换钱,够一年用的了”
我又问:“那怎么把鸡卖了?”
“鸡老了,不爱下蛋了,换点小鸡养”
我问:“那你多养点不行吗?”
农民大哥叹了口气:“养不起,没啥喂的啊!”
我沉默了,也只能是用同情和怜悯目光打量着农民大哥家的一切,这种景况在陕西西部,属于正常的了,还有比这更困难农户。
那是在头天下午,我去参观望鲁台,看见在望鲁台后边不远有座窑洞,女主人在洞口张望,我走上前去问道:“这是你们住的窑洞吗?”女主人点点头,我跟她说:“我是黑龙江的,没见过窑洞,能不能进去参观一下?”好在女主人会说普通话,连忙说:“欢迎!欢迎!”我打量着窑洞,窑洞口是用裁开的玻璃丝袋子横绑两根木棍权当做门了,门两旁各有一扇窗户,陈旧畸形的窗棂上,用按钉按着塑料膜,在右侧窗户前约两米处,用泥土垒起一座约三米来高的烟筒,进到屋里,昏暗的光线,令我有些视物模糊,过一会儿才看清,右侧紧挨窗户的是泥土垒就的灶台,灶台上面铺着两块窄窄的胶合板,一口黝黑的铁锅上盖着分不清了什么颜色的木锅盖,锅盖上放着一把黑色铁菜刀和一把黑铁饭勺子,在灶台的旁边地下,放着两只胶皮桶,一只皮桶里装着三、四个豁牙碗和两个小铁盆。左侧是一铺约两米宽的土炕,土炕上铺着一张飞了边的芦苇席,席子上随意堆放着一件分不清什么颜色的破被子,再往里面,堆放着一张趟地用的犁铧和几件农具,这便是全部家当了。对面则是一个牲口槽子,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明知故问地指着牲口槽子问道:“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女主人答道:“这是牲口槽子,喂牛用的”
“牛呢?”
“白天放出去,晚上牵回来”
“就在这屋?和人住在一起?”
“是啊,没办法!”
我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在灶台的上方墙上(山体上),挖有类似佛龛样子的一个凹坑,里面放了一个瓶子做的煤油灯,我惊讶的问道:“这不是煤油灯吗?干什么用的?”女主人回道:“照明
用啊!”
我又问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点不起!哪有钱买蜡烛啊?”……
我望着这昏暗的窑洞,内心颇多感慨,现在还有人住窑洞,居然还和牲口同居一室,用蜡烛照明都成了一种奢望,这还仅仅是陕西西部,如果到了陕北或是甘肃大山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出得窑洞,外面的夕阳照的斑驳的群山显得那么刺眼,略带寒意的秋风,带给人的不再是温暖。高矮不同,好坏不一、一面坡式的房屋,显得那么不协调,岁月静好似乎是遥远的梦,苟且偷生、残酷的生活却是真实的写照……。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